通篇都在讲少年想游过英吉利海峡去找女友,一个看似非常有勇气的举动,却被作者披上了“偷渡客”的外衣,游泳教练刚好在经历一场离异,看似教练在帮那个孩子,事实上孩子也帮了他。
很平淡的一个故事,在社会舆论,法律限制的压力下,你还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还能不能坚持你认为对的?在重重阻碍,屡次失败之后,你还有没有勇气 去兑现当年那个许下的诺言?
整场电影都在为这孩子能否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峡而揪心,终了还是失败了,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可又被导演给予了生命与希望,最后的最后,他接到妻子的电话,坚定地说:戒指找到了,我这就回家。
故事定格在C罗的进球,伦敦的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灰色,酒馆里的人们正尽情的为刚刚的进球而欢呼,他拉紧领口走出酒馆。
好像这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
法国北部,Calais加来, 30公里到英国,你知道这30公里的距离有多远吗?怎样跨越这30公里的距离到达英国?火车?飞机?船?汽车?有一种方式你肯定想不到的,那就是游泳。你知道怎样游泳跨过la manche 海峡,游过去。
一部电影,一部介于记录于叙事,展现真实现实的电影。在Calais,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那些国家来的难民,聚集起来,为的目的都是一个偷渡到英国。Bilal (Firar Ayverdi), 一个年青的17岁的库尔德人,他有个梦想,去英国,因为他喜欢足球,他梦想着有一天到英国,去曼联,像那些球星一样成功,但不只是这个梦想支撑着他去英国,更重要的是他要去找Mina (Derya Ayverdi),他爱的那个女孩,为了和他结婚。
Simon (Vincent Lindon), 一个曾经的法国游泳冠军,现在的Calais的小游泳馆的游泳教练,她深爱着她的妻子Marion (Audrey Dana),但是却选择了和她离婚。
当Simon碰到了Bilal,或者是说当Bilal碰到了Simon:事情改变了吗?当Bilal尝试了做运货车偷渡,但是不能够用塑料袋憋气,被警察抓住,他决定游过去,他一个初学者,给钱给Simon让他教他游泳,怎样的信念才能游过去?伦敦,mina被迫要嫁给另一个开小饭馆的中年男人,bilal什么时候才能来?30公里的距离,从海的一边到另一边,10个小时,10度的水温,即使是专业的游泳运动员,练过几十年的人,也要在专门的教练船引导下,在很好的天气里,更何况他一个初学者: Bilal在游泳馆里不停的练,晚上偷偷地留在游泳馆里一个人练习。游过去,游到海峡那边,为了心爱的女孩。
在这个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Simon和Bilal的友情, Simon和Marion的爱情,Bilal和Mina的爱情,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冷酷的城市Calais,很少看到阳光,阴沉的海,整个城市像死灰一样的压抑,一点也看不出来去年的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也是在同样一个省,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的法国人,更多的法国警察。我们看到了那些把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拒之于超市门口的法国人。那些平日里人模人样的邻居,看到bilal在simon家留宿就报警的法国人。只是因为让一个难民在家里过夜,就要被警察盘问,这个充满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所谓的不同种族的人。讽刺的是那个邻居家的门口地毯上还分明写着“welcome”欢迎,这是这个电影的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在片中出现到的电影片名。是啊,法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欢迎”!?
电影的导演是Philippe Lioret,同样也是2004年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的导演。导演自己说,他从很早就很想拍一个这样题材的电影,他怕他的电影,他的故事编剧没有生活中的真实的事情感人,导演想给观众讲述的是一个不是很愚蠢的故事,为了能让观众值得这生命中两个小时。当然是不是浪费时间还要看每一个观者自己,但是无论怎么编剧,我相信再好的编剧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人。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两天的分割点是拉斐尔第一次横渡失败后被救起的那个情节处。虽然分了2天看但只要那个重复旋律的配乐一响起,第一天看时的情绪还是能无减弱的延续到第二天的观影中,这也许说明该片的配乐已经完美的做好了它的本职----渲染影片情绪,它甚至做的更多,充当了一个观影者情绪的开关。旋律响起,情绪也跟上来了。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断背山的那个吉他生一响起,就立马能感受到影片里那张西部大山,草原的辽阔情绪。
这个实在是一个好剧本。首先它有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但又充满悬念的基本故事架构---一个伊拉克战争难民少年试图游过英法两国之间海峡去见女朋友。这个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引入了西蒙和拉尔菲朋友这个两个角色。其中更是对西蒙这个人的描述非常深入。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导演想表达中年男人危机这个话题,一方面也是为基本故事服务。对其描述深入才可以解决一个基本逻辑问题,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这个虽然是个文艺电影,导演注重情绪的描述但其实本片的冲突和悬疑的部分很多,小细节也非常多。开篇即以一场紧张的偷渡开始,偷渡过程扣人心弦,偷渡最终也引出拉尔菲战争心理影响的事实。
事实上,观影过程让我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虽然答案是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西蒙的中年危机。不知为啥,我一直对这种中年男中年危机的故事一场感兴趣。像迷失东京和杯酒人生、在云端这类影片都是在我最喜欢的影片行列里面。
西蒙本是一位全国游泳冠军但现在却只是为一名游泳教练,刚和妻子离婚,完全无法适应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现在的他完全已经失去生活已经完全背变得无力虚脱,无所适从,他急需一件事情来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我一直对屌丝中年男士的生活状态感兴趣。他们的生活事业已经停滞不前,年少时的梦想也渐渐远去,身体机能的急速下降,身边的妻子,儿女熟悉的变得越来越陌生,以及对老去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们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爱情。。。因为妻子是一位协助难民团体的成员也曾责备过西蒙对难民的无动于衷。可能一开始西蒙帮助拉斐尔的东京市因为他想挽回妻子,试图以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挽回妻子的爱,他却被拉斐尔对于爱情的执着感动,---“他步行8000千公里来到法国,现在又想横渡海峡,只是为了见他女朋友,而我却去挽回就在街边的你的勇气都没有”。他开始去帮助完成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来填补自己在爱情里的无能。
傍晚跟黑皮在院儿溜达,眼前高耸的水塔,远处高楼林立,一丝风都没有,也没有夕阳,白杨挺着光秃秃的树杈。看着看着,就看入神了,一动不动,一切都静止了,好像世界上就只剩下我和远处晃悠的黑皮。我觉得常理这个时候人应该害怕,恐慌,可却是觉得所有的都是可以理所当然的。然后好像一些记忆瞬间从我的脑袋里消失了。这种感觉很坏,和07年的时候一样,身体一下子就被挖空了。是不是这个灵魂又开始厌倦徒有其表的躯壳了?很多事貌似很清楚,可时间长了,是说也说不清楚了,别人又不明白,索性就再也不提。叫住黑皮,滚回家去。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吃口香糖了,因为太过专注的咀嚼,总搞的腮帮子疼,顺便也就不怎么看法国片儿了。可我总是容易被积极向下的东西吸引,比如电影英文名是《welcome》,中文却成了《非法入境》,十分反感中文电影名字喜欢剧透这种恶习。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总被语文老师天天逼着写课文儿的中心思想,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要绞尽脑汁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儿通过记叙了草妮马的生活习性,狠狠赞扬了草妮马的纯洁善良无私地高贵品质,说明了草妮马的深刻道理,抒发了作者当时非常草妮马的心情,引申来说每个人都渴望做一匹欢快活泼的草妮马。”最可怕的事儿是这么隐私的东西居然还有标准答案。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中心思想这四个字儿其实是句咒语。如果那阵儿我看过《哈利波特》的话,很有可能我会用铅笔偷偷指着老师后背,默默地念叨“仇敌的血,被迫捐出,可使你的敌人复活,草妮马中心思想!”然后就看着老师虎躯一震。恶狠狠地说,“你怎么又搞小动作,从小就爱搞小动作,长大了难道你还搞姑娘么!外边门口站着去。”然后我在门口又默念了一百遍,这个咒语的作用是,让老师未来生的孩子是个姑娘。
写着写着就容易思维发散。我总觉得电影和书都是特私人的事儿,你没法必须让别人喜欢,必须让别人懂,而且还明白的和你一样一塌糊涂。这是意识强奸,这是犯罪。搞这种事儿得你情我愿才靠谱儿。
《welcome》同样继承了典型法国片的特点,晦涩,缓慢,日常生活,破碎画面。庆幸影片由三种语言组成,实在是不爱听大舌头发音。比较而言《welcome》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国电影,在叙事结构,节奏控制,和镜头运用上更加商业一点,没有考验我的耐心和智力。
比拉尔是为了搞姑娘的职业偷渡客
西蒙商发掘比拉尔的游泳潜质,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帮助少年偷渡的离婚大叔
西蒙的媳妇善良却现实
比拉尔的姑娘被迫顺应了生活
西蒙的邻居是个道德规范
警察是个国家体制
故事本身并没有放大某种元素。政治,人权,理想,爱情,所有材料都分配的比较均衡。但这些点滴的元素构成一种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少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变得顺其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我是不关心政治的,那些都是草妮马该去关心的。电影也并不残酷,那些死在喜马拉雅枪口下才是残酷。我的意思是,电影更像一部从思考者眼中出现的画面,值得关注的是一个过程,一种理想,一份爱情。比拉尔对遥远的姑娘的爱,最足球的理想,支撑他去偷渡。西蒙通过帮助比拉尔的过程寻找回和妻子感情。
电影也没有丧失法国人的浪漫,一份爱情虽然不是单纯的隔了33公里的距离这么简单。可有人愿意从33公里外游过来找你,姑娘啊,你不心动吗?这足以说明你未来的老公注定可以拿到奥运会10公里马拉松游泳的金牌了。所以,戒指和金牌这两种代表爱情和荣耀的东西能够在西蒙和比拉尔之间进行着传递。
我忽然到未来几年北京徒步到拉萨的计划。要是有个姑娘在拉萨等着我,我走过去跟姑娘就地成亲,姑娘啊,你觉着我浪吗?可我觉着你肯定等不及先跟大昭寺门口的格桑喇嘛媾和了。
凭感觉,我十分想把小河这首歌的名字作为题目。可我觉得有一首歌更适合这部不悲情的影片和这篇悲情的观后感。
goin to acapulco
I'm going down to Rose Marie's
She never does me wrong.
She puts it to me plain as day
And gives it to me for a song.
It's a wicked life but what the hell
The stars ain't falling down.
I'm standing outside the Taj Mahal
I don't see no one around.
Goin' to Acapulco
Goin' on the run.
Goin' down to see fat gut
Goin' to have some fun.
Yeah Goin' to have some fun.
Now, whenever I get up
And I ain't got what I see
I just make it down to Rose Marie's
'Bout a quarter after three.
There are worse ways of getting there
And I ain't complainin' none.
If the clouds don't drop and the train don't stop
I'm bound to meet the sun.
Goin' to Acapulco
Goin' down to see some girl
Goin' to have some fun.
Yeah Goin' to have some fun.
Now, if someone offers me a joke
I just say no thanks.
I try to tell it like it is
And keep away from pranks.
Well, sometime you know when the well breaks down
I just go pump on it some.
Rose Marie, she likes to go to big places
And just set there waitin' for me to come.
Goin' to Acapulco
Goin' on the run.
Goin' down to see some girl
Goin' to have some fun.
Yeah Goin' to have some fun.
http://www.xiami.com/song/3590166从法国加莱到英国多佛尔的30公里的海峡,每年有12万艘次以上的货轮从中渡过,百万计的车辆从海底隧道,千万计的人流乘火车渡轮或飞机,从中往来。而对于徒步4000公里来到法国的17岁伊拉克难民Bilal,为了到英国见将被逼迫结婚的女友,除了顶着汹涌的海浪和10度的水温勇敢的游过去,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在距英国海岸线仅剩800米的时刻,却被海岸巡警发现,他尝试遁入海洋中躲避,最终不幸溺亡。
可以说在观影过程的始终都贯穿着窒息感,就算在法国这样被认作启蒙运动摇篮的现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位仅是对幸福生活心怀憧憬的少年,在法律内外却没有任何一条能够满足他简单诉求的途径。更令人绝望的是,身处于自诩“文明国度”的公民(如Simon),就算有勇气对抗制度(诘问威逼的官僚)、法律(闯入的警察)、社会舆论(超市老板、邻居等),就算有社会团体或个人能牺牲掉生活的一部分供给他们衣食住行,但仍旧没有力量帮助他们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解之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身处优势国度的人们,面对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也愈渐无法忽视发生在别国的苦难。如影片中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男孩,对于国家的战乱,对于社会的法律,他做错了什么?他的形象俨然成为Simon等人心中社会悲剧的一种象征,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难民宁肯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也要偷渡到他们的国家?为什么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对真切需要关怀的人不适用?为什么国家力量不再用来维护治安,舆论力量不再用来公益,而是用于压制弱者与制造暴力?这一切都指向当今人类处境的一种败局:如何在比自己不幸的人面前审视世界和我们自己。如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不会觉得自己幸运,被“冻死骨”包围着的杜甫不会觉得自己幸福。
影片中最颤动人心的莫过于以下几个情节:
一、在第一次尝试偷渡时,男孩和他的同伙躲在货车暗室里,将塑料罩蒙在头上,试图躲避入境口岸拿着呼吸检测器的警察。但男孩最终无法坚持,拉开了头上的塑料罩,致使行动败露。当携警犬的警察在货车中找到他们时,男孩却发现随行的同伴恩亚兹昏倒在货车上
事实上,这只是非法入境惨案中的冰山一角。影片上映的十年后,在2019年10月23日,就发生过一起举世震惊的惨案。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一辆冷柜货车中,被发现39具越南偷渡者的遗体。据英国媒体报道,这39名死者被发现时衣衫单薄,口吐白沫,曾在死前奋力拍打过货车墙面和车门。之所以选择用冷柜运输偷渡者是因为冷柜通常被密封,且温度通常在零下20度左右,不容易引起警方的注意。据后续调查,他们的家庭为这次的死亡之旅花费近三万八千欧元的费用,而为了向蛇头支付偷渡费用和利息,一些偷渡者在抵达英国后都需要无偿为其打工几年甚至几十年。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19年1月发布的报告,在2014年至2018年间,全球至少有三万人在非法偷渡过程中死亡。
他们或是因躲避家乡的战火,或是希冀于移民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从一方面,对流入国家来说,难民的涌入会影响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增加失业率、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一方面,严格的遣返政策和严峻的入境关卡可以阻挡住他们前进的道路,但不会影响迫使他们走向这条道路的决心。从另一方面,还滋养了跨国人口贩卖、偷渡等犯罪行径。贫困、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与难民危机,或许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难解之题,但遗憾的是,大批国家消极与抵制的态度,反映着当代文明依然无法为此提供一条有效的措施。
二、在办理完离婚手续后,Simon和妻子的对话:“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去。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我认为这段对白是导演对Simon这些人最有力的精神生活描写。我曾一度怀疑Simon女友出现在影片内容中的重要性,在起始,Simon在超市里偶遇她。她面对正在驱赶两位来买香皂洗澡的难民的超市保安,替两人说理,并质询无动于衷的Simon,Simon在此刻的说法是:“他们很倒霉罢了。”,“你能做什么?”(她为什么不去买两块香皂送给他们)。诚然,处于情感破裂与事业瓶颈中的Simon很难与一位倒霉的难民共情。在后续的镜头中,我们又得知了她还是供给难民食宿的组织成员。但事情的转折点在Simon教Bilal游泳的过程中,他不禁被这个男孩心中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得知他试图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计划后,决定帮助他完成这个他深知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反而这时妻子却恳求他不要去帮库尔德人,不然会坐牢。不可否认,她的心中怀着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关怀与强烈的公平正义感,但在面对着自己近身利益的损害时,却一再软弱退却。Simon看着自己年轻时赢得的金牌,想到曾经那些被生活磨灭掉的美好的梦想,面对着被歧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难民们,不禁想到生活的荒唐和自己被掩埋很久的勇气。他意识到自己同Bilal一样处于人生的危机中,而Bilal那份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同样也鼓励着他承受着所有。
三、Simon为Bilal送外套时。当第一次尝试游渡海峡失败的Bilal被遣送回法国后,在一个阴冷的夜晚,Simon独自开车来到Bilal所在的难民营来看望他。他带着坚毅的眼神,在一排同伙中找到了他,面对监管者的制止,说完了他的话,将身上的外套脱下赠给他,而这一幕正好被在志愿组织工作的前妻看见。
这一镜头令我感动的是Simon在说过“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后,他真的走出来做了些什么,虽然送一件外套,这点努力,像他最初认为的那样,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他终于鼓足勇气去做了,根本不在乎大家都在看着他。从这一镜头里,不禁看到了Simon与Bilal之间情感上的联结,荒谬的世界里,他不过是想跨过海峡见他的女友,他不过想帮助一个无助的孩子,此刻只关乎属于人类中共同拥有的情感,即对爱与幸福的向往,而为什么世界连这一点小小的希望都不能容忍,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是非诘难中无动于衷。他面对世界的冷漠,用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另外,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回味的细节处。如最终在溺亡的Bilal身上发现的Simon被偷走的金牌。若真的是被Bilal偷走,恐难以令人信服。从导演前面安排的Simon质问Bilal时Bilal诚恳的反映,和Bilal询问和他一道被Simon留宿的朋友你从哪里得到的钱,大致能推演出,是Bilal帮Simon从偷走Simon金牌的朋友那里设法赎回了金牌,并打算在他上岸英国时与Simon联系。
又如Simon邻居家门口铺的一张写着Welcome的地毯,正呼应着电影的英文名,表达出一种文明中的人们对于另一部分——苦难之中的人(可能还是因为他们落难)的悲悯、同情、关善,大多只是故意装出来的友善,如那铺着welcome地毯却报警陷害Simon帮助难民的邻居,正应证了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述:“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在愚蠢的时候才是真诚的。”导演可谓是用这张讽刺性的地毯,撕碎了我们文明的外衣。
此外导演还大量着墨于同处于世界之中的迈着正常的步调生活的人的影子,如Simon游泳班里日常的学生们
如影片结尾一群在酒吧里欢呼着C罗进球的曼联粉丝们,和电视机里C罗得意的庆祝动作。
进一步让观众体会到世界的割裂,有人学游泳是为了健身、夺金牌,有人游泳却是为了想办法跨越英吉利海峡。有人手指一挥能令电视机前万千球迷倾倒,有人却连踢球的机会都没有。而处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却着力构建着割裂开人们的圈层,如国界线、俱乐部、游泳课。他们司空见惯了那些表达他们诉求的游行与口号,供他们消遣的娱乐,却对乞讨者救命之声充耳不闻;他们厌倦孤独与人们彼此心中的坚冰,却不敢迈出那关键的一步。而面对着现实的利益,只能在道德困境、信任危机中无所适从。而限制他们的,便是一个他们共同构建起的伪善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就像片尾Simon飞往英国去见的Bilal的女友Mina。在得知为自己跨越千山万水,想要横渡英吉利海峡来见她的男友在海岸线前最后八百米去世的消息,她难掩留下一阵悲痛的泪水,并告诉Simon,十天后我就要结婚了,我要走了。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两天的分割点是拉斐尔第一次横渡失败后被救起的那个情节处。虽然分了2天看但只要那个重复旋律的配乐一响起,第一天看时的情绪还是能无减弱的延续到第二天的观影中,这也许说明该片的配乐已经完美的做好了它的本职----渲染影片情绪,它甚至做的更多,充当了一个观影者情绪的开关。旋律响起,情绪也跟上来了。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断背山的那个吉他生一响起,就立马能感受到影片里那张西部大山,草原的辽阔情绪。
这个实在是一个好剧本。首先它有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但又充满悬念的基本故事架构---一个伊拉克战争难民少年试图游过英法两国之间海峡去见女朋友。这个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引入了西蒙和拉尔菲朋友这个两个角色。其中更是对西蒙这个人的描述非常深入。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导演想表达中年男人危机这个话题,一方面也是为基本故事服务。对其描述深入才可以解决一个基本逻辑问题,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这个虽然是个文艺电影,导演注重情绪的描述但其实本片的冲突和悬疑的部分很多,小细节也非常多。开篇即以一场紧张的偷渡开始,偷渡过程扣人心弦,偷渡最终也引出拉尔菲战争心理影响的事实。
事实上,观影过程让我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虽然答案是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西蒙的中年危机。不知为啥,我一直对这种中年男中年危机的故事一场感兴趣。像迷失东京和杯酒人生、在云端这类影片都是在我最喜欢的影片行列里面。
西蒙本是一位全国游泳冠军但现在却只是为一名游泳教练,刚和妻子离婚,完全无法适应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现在的他完全已经失去生活已经完全背变得无力虚脱,无所适从,他急需一件事情来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我一直对屌丝中年男士的生活状态感兴趣。他们的生活事业已经停滞不前,年少时的梦想也渐渐远去,身体机能的急速下降,身边的妻子,儿女熟悉的变得越来越陌生,以及对老去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们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爱情。。。因为妻子是一位协助难民团体的成员也曾责备过西蒙对难民的无动于衷。可能一开始西蒙帮助拉斐尔的东京市因为他想挽回妻子,试图以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挽回妻子的爱,他却被拉斐尔对于爱情的执着感动,---“他步行8000千公里来到法国,现在又想横渡海峡,只是为了见他女朋友,而我却去挽回就在街边的你的勇气都没有”。他开始去帮助完成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来填补自己在爱情里的无能。
横渡了差不多整个海峡,那是壮举!只有那跨不过去的800米,是现实!
死在距离梦想800m的海里,也比游荡在30公里外的岸上强。或许活着才是一切的基本,可是人始终无法仅仅只是活着,哪怕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所以我们注定为了远方而痛苦。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这个生活在法国的捷克老头,有着无法排解的飘零感,他的幸运在于他还有支好用的笔。伊拉克啊~战乱苦痛新载体
1、他没有参加他的婚礼,她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2、生活就是如此不能得偿所愿。3、人类被国境和律例割辖成块,人与人之间的墙壁与巴别塔,何止语言。4、如果换做是我,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长眠大海。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标志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两项大奖。
太令人绝望了,看男孩在大海里翻江倒海地游泳,真心觉得恐怖,不幸的是他没到达目的地,只差800米。主题是多样的,因为伊拉克和偷渡的关系,人的情感表现似乎有点节制,因为背后有着更宏大的意义需要探讨。
将爱情视为理想的男孩,被生活磨灭了理想的男人,距离理想都只有800米……
一个把爱情当理想的小男人,和一个理想远去的老男人
素材很好,把中东90后的浪漫之爱描述的可悲可泣而不俗腻。
杯具,曼联复兴的希望就这样的葬送了!
striking music unbelievable courage heavy mood
如果有一个人,肯为我这么奋不顾身......PS. 看这片想起了《不速之客》
名字翻译的不太好,welcome对于本片来说具有讽刺意味。
没有希望的希望比绝望更伤人。他失去了一个孩子。他失去了一个父亲。从同一棵树干上慢慢分枝出来的人类,逐渐异化,高处和低处的枝干变得截然不同,而泥土还在巩固着所有。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闷骚男你的评论真到位。
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21号晚上在别的票的卖完的情况下看了这部《Welcome》。开始想看粉红豹2的,不选择这部是怕它是文艺片,结果还可以,至少没有因为沉闷而睡着,而且题材很边缘化,内容安排得也比较有起伏,结果更是让人惋惜。一个想从法国偷偷入境到英国去找爱人的伊拉克男孩,在卡车入境失败后在法国游泳教练的帮助下决定游泳过去,最后葬身海洋。而教练的角色刻画也很出彩,从开始只是向前妻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到最后的确情不自禁地鼎力相助……不过这个welocome的含义是什么呢?
为爱横渡拉芒什海峡,结局却注定悲凉。思考移民问题时,人道主义的关怀显得伟大和崇高,welcome的地毯讽刺和冷漠,然而法国最近频发的恐怖袭击不知道会不会让这部电影形成吊诡而强烈的反差呢?那枚古老的戒指,那颗闪亮的金牌,电视机中进球庆贺的c罗,落泪转身的米娜,哀伤而无奈。
法国凯撒电影节上,有史诗黑帮气质的《预言者》狂揽9项大奖,而Welcome提名9项却颗粒无收。不知是对弱者的同情还是抵触心理,个人更喜欢Welcome,虽然影片有多处画蛇添足的细节,但总体能让观众在平淡的剧情中经历震撼感动和思考。值得一看。
他将自己对爱情最后的挽留和深情,全部付诸于那个17岁情窦初开的伊拉克少年,在10摄氏度的海里,游了近10个小时,离成功的彼岸只差了一个800米,离婚姻的挽回只差了一个电话的骚扰。但愿不止被打动,还能有行动。
为了爱,如此疯狂。最后的800米,杯具!
“如果自己的世界能够容下陌生人,即使他们让我们的生活看上去变得‘不那么美好’,那么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善。”
难民问题就好比是两片面包,中间夹杂了“少年之恋”、“中年危机”、“忘年之交”等等佐料,于是,电影就成了一份可口的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