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调也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他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明华的朋友这样向明华宣告了小璋的“死刑”。乍听上去,没有什么不对的,上调只是一件小事,只需要文化局局长一个电话,只需要吴市长一张条子,只需要服装厂厂长打通关节。
但工人家庭出身的小璋根本没有这一切,他不认识市长局长处长厂长,就是一个在农场劳作多年失去了理想的小人物罢了。他连请假都不得自由,要靠朋友的一瓶茅台才能被通过。
在剧院门口,一通电话敲起了他的撞骗之路,他冒充高干的子女斡旋在话剧团团长、处长、局长、市长之间,灵活机巧地四处招摇。他说他是高干的儿子李长城,要帮朋友李小璋调离农场。可是有原则的吴市长早要杜绝走后门,没有自己的条子压根不许上调。但第二通冒充电话又把这原则一扫而空,小璋直接冒充高干,让市长为他办事。
拿到市长条子的场长也不得不同意了上调,小璋由此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可惜,洞穴中的火光映出的影子再真实也不是真相。
小璋被高干亲自“会见”了。小璋慷慨陈词,说了许多真心实话,似乎将高高在上的干部感动了,高干也说“我会好好考虑”。但迎来的不过是一段牢狱和一面镜子。在监狱里,乔虹送来的镜子帮小璋看清了自己,他终究不是高干的子女,他终究是普通人;借助这面镜子,他也看清了生命,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小璋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有理想有力量,但经历多年的农场生活,自己的棱角早已抹平,气力也衰竭了。看着身边的朋友接连借助关系调离农场、回到上海,他艳羡、眼红、恨,“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高干?”
所谓高干的儿子真有固定的长相吗?那必定是没有的。特权阶级有特殊样貌吗?那必然也是没有的。可他们的嘴脸没有长在镜子里,而是时时刻刻长在社会里——他们呼出居高临下的口气,他们手脚的关节总是能打通。所谓的原则也只不过是能灵活变通的话语罢了。
只知道这是邓丽君的一首歌,王菲翻唱过,只道是平常小调。整部电影断断续续看下来,结尾有力,当邓丽君柔柔的歌声响起,如人唏嘘。尽管那一屏不搭调的字幕看着奇怪,但是剧终二字还是定格在了李小璋和明华最欢乐的一刻,我们知道主创还是带着同情的。
最近《南方周末》一篇转自《虹膜》的文章为我打开这扇窗,让我看到我所不知道的台湾电影和谭咏麟。
谭咏麟饰演的这个知青李小璋,因为对象怀孕,坚定了自己调回上海的信念。本想蹭一场话剧,结果被人误认为是高干的儿子,从而一谎圆一谎,直到中央首长出现。李小璋在农场干活的时候心眼就很活,长着谭咏麟的帅脸,又有些小聪明——英俊、有文化和心比天高,造就了一个合理的中国于连的形象——从得姑娘痴心而珠胎暗结到后面博得女性干部信任非常合情合理。(剧团女团长猜测他是谁的儿子一段既合理又生动,又是推动剧情的重要转折。而最后面对首长的一番无奈喟叹,更将故事推向高潮)他冒充高干子弟,一半有他的自私,也有一份对女友的真情,这个人物就立体了。最终让人不禁替他们的毁灭感叹。
幕后和台前一样精彩:
http://www.infzm.com/content/33376/2“沙叶新:后来就没联系了啊。一个蛮聪明的小青年,在“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口号下被发到农场。他有个同学是上海某局副局长,为了回城,他每次探亲都到这个同学家做家务,顺便也接接电话。他很聪明,听到找某个领导,姓名、电话、住哪儿、亲属关系,都记在心里。久而久之,脑子里就编好了关系网,最后冒充李达的儿子,要把他同学“知青张泉龙”调回城。当时一位老干部和一位著名歌唱家都上了当。
我和另两位同事到静安区公安局听了对他的预审,写成了话剧《骗子》,后来改叫《假如我是真的》,开始反响很好,不久被禁演。”
http://ent.sina.com.cn/j/2008-12-11/11212291413.shtml“胡耀邦在报告中说:两个多月前,午睡的时候,我看了《假如我是真的》剧本。作者是很有才华的,说不定这位作者能成为我们“四化”时期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田汉。但是,《骗子》这个戏,不成熟。我们国家有没有李小璋这种年轻人?有!如今新疆阿克苏还有两三千人在闹回城。几千万棉花落在地上没人捡,上海市委书记严佑民同志去了,拒绝谈判,就剧本里这个青年,为了回城,什么都可以。中国青年就这个样子?”
据说这片子当时是在韩国取景,台湾方面考虑政治影响要声称是改编自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谭咏麟后来还专程请原作者沙叶新吃饭。我真是对片子背后的故事十分好奇。可是,台湾方面是怎么想要改编这样一部电影,抱着怎样的立场(光说抹黑中共实在说不过去),为什么会挑选香港人谭咏麟来演这个角色,他们是怎么理解知青和当时的大陆社会的?
我要对这部电影进行批判,明显是港台的敌对分子故意拍这部电影在给社会主义抹黑!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批判特权主义,同样是下乡青年凭什么领导的儿子就可以返城、普通人就要无休止的呆下去,同样是电影观众凭什么普通人就要等领导、同样是人,为什么老百姓想吃什么都吃不到,高官就有专供的食堂可以买到各种新鲜食品,这就是对人人平等的赤裸裸的污蔑!批判!
2、批判男女不正之风,电影中的老革命王市长,非要给塑造成一个偏爱女色的人物,众人在场就对女演员动手动脚,最后竟然还上了女演员的床上!批判!
3、批判权权交易,都是社会主义的好同志,怎么会为了将自己的位子向上攀,就放弃原则大搞权权交易呢!批判!
第一次听讲这部电影,是在多年前商台的光明顶节目,陶杰介绍了这部由俄国舞台剧改编的讽刺特权阶层的作品;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放在现在仍非常入时。有趣的是据说这部台湾电影在1981年制成,当年却遭到大陆及香港的禁播,大陆抵制的原因无需说明,香港禁播的原因是当年的港英政府“顾及大陆感受”;而本作在香港复播的年份是电影问世的八年后,配合电影对权贵主义的批判,在那个特别的年代解禁可谓应运而生;而当年在那场别开生面的义唱中,谭咏麟的一番慷慨陈词,如今结合他截然相反的立场, 彷如隔世地变成了疯言疯语。
电影讲述解放初期,被下放到农场做知青的李小璋得知身处上海的女友明华已经怀孕,遂向组织告假回城料理。明华的父亲嫌弃小璋只是工人子女,又被下放到农村,不愿意女儿跟随他受苦。李小璋既痛恨明华父亲的势利现实,却又埋怨自己的出身贫寒。偶然的机会下小璋在戏院打听到市委领导的动向,便打蛇随棍上地冒充首长的公子,而骗取市领导的信任,小璋以假乱真的对答与行动迷惑那群各怀鬼胎的上级,进而达到让自己上调的目的。
剧中茅台酒作为电影的主线运用得很绝妙;开场时小璋正愁如何向上级告假,朋友仗义地奉上了茅台示意小璋向领导献酒,得知茅台威力后小璋入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酒商里购买茅台,这酒的价钱当然不菲,小璋想到以普通白酒兑酒的点子,掌柜也诡然一笑。这种酒与普通烧酒的分别,真有那么多人可以分别到吗?似乎是真是假也没有所谓。假冒的茅台酒与假冒的李长城轻易就获取了高官们的信任,这瓶茅台酒被人越吹越玄乎,李长城也越来越入戏。最后那瓶酒竟然作为纪念又被送到了李小璋的手中,不详地小璋的好运气似乎也已经用尽,当茅台滑落到地面碰个破碎时,小璋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
我很喜欢小璋向女友抱怨自己只是平凡百姓家出身那一段,光线从上打落,映照着落寞的女友与失意的小璋,衬托着斑白整洁的小地砖,凝重彷徨得很舞台剧。小璋执意假扮李公子,“不能上调,我就上吊”的誓言充满着绝望与悲壮;当他的行径惊动了李达,与李达的一番对质也字字铿锵,直击社会现状。 最后明华的高干女伴得知小璋不过是个骗子的时候感到很惊讶,说“他为什么那么傻,不就是为了上调吗?” 小璋铤而走险的行径,在特权阶层看来却只不过是为了很简单的一个申请。
小璋没有食言,计划落空的他选择在监狱里以破镜自尽,其实如果电影早点在他观赏戏剧时以那副苍凉空洞的面孔结尾可能更加完美。不过当然如果这样,也就没有了他对观众的一番发问“这样就犯法了?! 假如我是真的呢?” 究竟他错在假冒权贵子弟,还是错在运用特权呢?
其实当看见港台及境外的作品嘲弄我朝时,每每在发笑的背后都会有一份心酸,我真的真的,很想控诉这些“反动势力”对我方的“严重抹黑”,给予我这份信心的第一步,也许就是这类题材的重光,看来依然长路漫漫...
片头劳动场景配乐和《末代皇帝》一模一样,我以为是iPad的后台放着音乐APP呢,暂停了一下,音乐和背景声都没了,赶紧去查了一下,末代皇帝是1987年上映,本片是1981年上映,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到底是《假如》先使用的配乐,还是说后来者做的片源配乐?迷,希望可以有人可以解答这个疑问。
谭咏麟在巨大的宣传标语下撒尿,接着转到小作坊灌酒,真是神来之笔,王童导演81年就有如此手法,真是难能可贵。台词很多也很有趣,与女友在电影院附近发牢骚的台词,谈到同学的爸爸都是高官,自己的爸爸只是工人,愤愤道“无产阶级的主人,有个屁用!”。孙局长调侃乔红“想不想爬到长城上去看看啊”赵团长在开幕前:“虽然开演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还有一个贵宾没来,这是常有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习惯了就好了”。
在电影后半段,副参谋长本人来了,坐下来耐心听完解释,还让其去看戏让人心生怜悯之心,以为会是阖家欢的结局,只是最后还是以狱中感叹为什么自己的爸爸不是高官的郁结中自杀结束。
人是很容易被欲望裹挟而走的,只有明华是清醒的,知道这些特权这些奢华都是过眼云烟,终究会破碎。只是,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明华没有身在其中,没有尝试过被人群欢呼推着往前走的心情。朋友娟娟宽慰她,上调的事情很简单,没必要这么大动静,这是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特权阶层里,没有觉得这样的事情困难或者压根事情太小就没有到能够放在心上的情况。李小璋一开始也只是简单愿望,后面已经被人捧的有些飘了,与李达的对峙中,他辩白自己没有招摇,这不是实话,电影里有很多招摇的行为。他的质问,电影里的李达没有办法直接回复,现实里可以回复吗?假如他是真的,假如他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
因政治敏感而被无情搁置 索性不是永久 回忆当年所有 还想再看一遍~ 假如我是清流水 我也不回头……
王童不太懂大陆文革,受前苏联影片影响很多,缺少大陆味,比如文革时茅台根本不会摆出卖,再如文革的喧嚣背景太少了。然而,对于特权阶层的揭露与社会低层的无奈,凡直指人性的内容都是共通的。
如此具有现实意义和讽刺意义的好片,81年金马奖啊
一瓶80年茅台的曲折经历。深刻反映了当年广东地区酱香型的地位。
8/10。结尾假茅台碎了,水中夕阳倒影的幸福也没实现,选择在这投河自尽,细节线索暗示赝品终究会拆穿,也是给特权游戏规则、民众越级就是犯罪的响亮耳光,和监狱血字一样触目惊心。男主见机行事、整合听到的信息,掌握高干们的交往规则,团长秋波暗送,副市长不对齐的纽扣,含蓄刻画了官场的腐败淫乱。
要是能不这么悲,一直黑下去应该更好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产阶级的主人,不配进场看戏,嘴上为人民服务,行动上处处给人民设限,无视组织纪律,大搞派系特权,百姓只能看样板戏,官僚却看外国彩色电影,同样姓李,假李监狱自裁,真李众星拱月,说什么人人平等,阶级意识藏的更深了罢了。茅台是假的,身份是假的,道貌岸然的慈祥是假的,爱人分离是真的,朝令夕改是真的,骗子和女演员的友谊是真的
不愧为大师作品的改编,本来是用来讽刺万恶的封建社会,不想用到我们这个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那么的自然。悲哀~我们这代人,我们这代假的人又能如何~
谭校长原来演过那么牛比的电影
“教育片”,字幕就是一讽刺。党的政策一改再改,不也是欺骗人民么?
我在40年前弯弯的电影里看到了今天的现状…里面内容太多了:1.全力的利益分配;2.女权的兴起之难;3.社会固化的推手;4.名人的睡名角。最具讽刺意味的居然是里面的那瓶假酒,还有就是那句话剧团团长给观众说的台词,“常有的事,习惯了就好了”…
该片牛叉之处就在于编剧沙叶新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这些剧作在当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像这种如此真实描述那个丑陋的年代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少,就算以后旗帜变了色,要重新面对这些的时候,也许再也找不到这些亲历者了!ps:结尾的字幕太2B了!谢谢台湾 谢谢王童!
(8/10)改编自张泉龙案。虽然是部台湾电影,但构思和创作这个故事的是来自大陆的剧院,只是上演后不久被喊停,最后被台湾搬到银幕上。相比几年后无脑黑共享派对的《省港4》,这部还处于冷战时代的影片却要克制和视野广阔了很多,看完后感觉相比批判共享派对,这个故事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而影片也在认真塑造人物,除了巴结主角的官员们,片中也有善良的女二乔虹,还有女配虽然娇气但本性不坏,而原剧本中以李达为原型的张老在片中以真名出场,但影片没有丑化李达,相反还有些作为大人物的气度。这个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它所设定的背景。台湾官方让这部片子上映的用意不用多说了,但最初创作团队和观众的感受,恐怕并不只是狭隘的党派批判。
一名叫赵锡永的人2010开始冒充国务院研究室(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身份,在湖南、云南等地区调研并发表言论,不少政府官员对其信以为真奉为贵宾,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 2013年3月29日,假钦差赵锡永落网。
真把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完全地从讽刺提到了悲剧的水平。音乐太哀伤动人了,谭咏麟演戏也这么好。
宝岛伤痕片,讽刺官僚入木三分,拼爹由来已久。错综政治时局下改了剧本,诞生出扭曲的“不肯脚踏实地”悲剧结局。映前宋楚瑜出面嘉勉,可惜台湾票房惨淡,内地香港更遭抵制。舞台银幕内外呼应,调皮的动势转场,普通人看不到的彩色电影是小姐与流浪汉。“想不想爬到长城上去看看?”“为了感情,苦闷”
1.特权阶级的虚伪与势利,对上阿谀奉承,对低横眉冷对;2.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关系圈与处世方式;3.欲逾越阶级圈子最终只有死路一条;4.底下人的幸福最终只能像是湖里倒映的夕阳,如此相近,却又触不可及...
人物故事不错,部分细节太摩登。冷门好片,底层知青冒充红二代走后门企图返城的故事,永远25岁的谭校长演得不错。假如,不是冒充,而是货真价实的红二代,这个故事就不是家破人亡的悲剧,而是大团圆的喜剧。其实,演得最好的是扮演副市长的崔福生,很多潜台词,真会享受生活。
当时还是蛮有现实意义的,话说校长因为这片还被内地封杀了一阵子。
三十年前的老片就已经预料到了红色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有时候真不知道是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还是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 现实中还少这样的拼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