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法外之徒1964

HD

主演:安娜·卡里娜,达妮埃尔·吉拉尔,路易莎·科尔佩恩,尚塔尔·达尔热,萨米·弗雷,克洛德·布拉瑟,Georges Staquet,Ernest Menzer,让-克洛德·勒莫勒,米歇尔·德拉海耶,让-吕克·戈达尔,Monsieur Jojot,克洛德·马科夫斯基,Michèle Seghers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4

 剧照

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2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3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4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5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6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3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4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5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6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7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8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19法外之徒196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法外之徒196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认识了两名男子阿瑟和弗朗茨,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奥迪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  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茨,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阿瑟和弗朗茨便策划着要入屋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光(2018)神话任务:群鸦盛宴 第一季鬼妹1985绝世千金第一季咱家那些事和空姐一起的日子毕业派对我只在乎你2005亲爱的医生大侦探请讲普通话第二季千尸屋福尔摩斯二世委内瑞拉往事月色撩人东京太阳雨美国小说开心超人2019阅兵盛典绿野仙踪1939莫负当年情2017爱奇艺荧光之夜-2025微短剧盛典法兰西大师直线篡位第二季疯狂的麦咭第八季

 长篇影评

 1 ) 影史最经典的文艺片,王家卫、“戏梦巴黎”向它致敬!

当今,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制霸了整个天下,

先从超级英雄电影来说,2018年,两家互为竞争关系的超级英雄电影公司,就在相同的角力下,针锋相对~

漫威推出了《复仇者联盟3》、《蚁人2》、《毒液》几部叫好又上座的作品,

而这边的DC,也终于在年底与能将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非常到位的温子仁导演,合作出了一部动作流畅、画面恢弘磅礴的作品《海王》,

两家公司的激烈竞争,可以说造福了荧幕前的观众。

除了科幻巨制,美国的歌舞爱情电影也达到了领先世界的水平,

《爱乐之城》、《红磨坊》、《芝加哥》无比精致、歌舞浪漫绚丽至极,让人充分体会光影带给我们的超脱现实的美好。

都说美国人粗线条,热情幽默、直性子,很难拍出细腻复杂的文艺片,

然而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这样温暖细腻又热情,能够治愈生活中的艰辛,给我们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的爱情电影是观众们很难以抗拒的。

而美国又在前几年,诞生了一部《海边的曼彻斯特》

其中所展现的感情细腻又深刻,让人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深刻的共情。

但即使是在美国电影文化强烈输出的今天,

仍旧有一个国家的电影,保持着自己那多年以来深入人心的特色,它是浪漫的、是有些无理智的恣意盎然,

在关键时刻,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的理性和原则,这就是法国电影

它不是无知的放纵、也不是理性到无趣的现实生活,

就像红颜秀影上半年为大家推荐的《阿德尔曼夫妇》,清醒的时候把欲和爱剥离得如此哲学,昏厥的时候把爱和欲馄饨的如此艺术,

一面如胶似漆的云雨,一面针锋相对的撕扯,

精彩之时,都夹杂着兽性的原始和人性的光辉,让人感慨感情原来可以呈现的如此高级又真实。

今天,红颜秀影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法国文艺电影《法外之徒》

不仅仅收获了豆瓣8.6分的高分评价,后世无数导演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向这部文艺经典致敬。

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认识了两名男子亚瑟和弗朗兹,

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

奥斯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个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

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兹,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

阿瑟和弗朗兹便策划着要入室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

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

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其实《法外之徒》的故事并不复杂,

三个无所事事、没有目标的年轻人决定去抢劫一个大宅院,

他们凭借着奥迪尔提供的琐碎信息,和设想制订了异常荒谬鲁莽的抢钱计划,在最后也落得了一个十分可笑的结局。

即使剧情上非常简单,画面也只有单调的黑白灰三色,

但依旧不妨碍《法外之徒》成为后世各位导演致敬的经典!

原因很简单,

首先是《法外之徒》中包含了那些美好到不真实、但仪式感十足的文艺场景,

三个人坐在咖啡厅里为了享受沉默,而整整一分钟没说话,而这生活中小孩子们才会这样任性玩闹的一分钟,竟然被导演正式的剪入了电影中,

而这样任性随意到浪漫的一分钟也成为了后世的经典。

《法外之徒》中两男一女,恣意的用最短的速度跑过卢浮宫

也在后世被21世纪最经典的文艺片《戏梦巴黎》中被再次致敬!

原本庄严承载着大量艺术作品的卢浮宫,应该用一种严肃的姿态慢慢欣赏,

然而在《法外之徒》中三个年轻人却要用最快的方式跑完卢浮宫,这种任性不屑的态度,是“新浪潮”下年轻人的抗争和自我;

而在《戏梦巴黎》中又被演绎为了革命时期的法国青年们的亢奋、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绝对追求。

咖啡馆里的三个人,

没有《芝加哥》、《爱乐之城》、《歌舞青春》那般绚丽华美,只是简单的扭动着身体、随意的几乎无节拍的舞蹈

却在《低俗小说》,《雨中曲》等多部影片中被致敬。

原因很简单,它贵在真实,

真实到让观众们觉得,我们也可以跳出这样的舞蹈,

真实到让观众们会在下一次去酒吧去咖啡厅的时候,再现一次电影中的那样别致的、能够让我们唤起共同回忆的浪漫。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法外之徒》的经典之处在于,王家卫在自己的经典作品中“无脚鸟”这一台词对《法外之徒》的致敬。

这也可能是法国电影的迷人之处,以至于后代导演都偏爱向它致敬,

观后的怅然若失,一种自己身边的朋友与自己告别的淡淡的失落感,

但是在观影过程中,那种不克制的真性情,确实让我们极为着迷的,

这感觉可能像是读完一首诗,晦涩的同时又觉得浪漫没有边际,实际上,是导演有意无意间将我们带入了他所打造的光影的世界。

而《法外之徒》的更迷人之处可能在于,

它将两男一女与公路片结合,给后世的导演们无限的灵感和想象延伸空间,

无论是华语电影《纵横四海》、法国的《戏梦巴黎》、美国的《在路上》,都是非常经典的两男一女的青春公路电影。

在《法外之徒》中,奥迪尔是个漂亮却不自知的姑娘,单纯又胆怯,

这个形象也一扫现代电影中那些犀利、明艳、强势的刻板姑娘形象,流露的都是当代女孩善良、脆弱、茫然的一面。

在别墅听到两个男伴上门之后,六神无主窜来窜去的可怜样,被质问时不知所措的眼神,像极了一个小朋友,

在英语课上因为纸条上一句:“你的发型让你看起来有点土”,就非常不自信的拆散了自己的头发;

害怕孤独,于是愿意为利用自己的两个男伴做这做那;

明明之前那么快乐,现在内心却要面对接受、选择、抗拒的矛盾,这多让人憔悴啊,

这就是生活对女孩子们从来没容易过,即使是善良的女孩子。

而阿瑟则是新时代浪潮下,那个努力不被抛弃、又想保持自己个性的年轻人,

干洗的衣服都没钱去,喝饮料的钱都要问弗朗兹要,但是性格上却有主见,期待着有天能做出一番大事,

从他稀疏的头发,和褶皱的脸庞可以看出,他即将跨入中年,

但对他来说,文艺与生存,是无法平衡的两点

所以他气急败坏、他不关心身边的人,他无礼又无情,简直就是一个冷漠又自我的当代青年。

而另一个青年则是在新浪潮下,沉浸在自我世界与幻想中的年轻人

跳舞时,旁白说他的心理分不清梦境与现实,说话的时候,将现实和书本世界比较,希望自己可以去杰克伦敦的故乡;

热爱电影构建的虚幻,常常在大街上就和阿瑟扮演起枪战的戏码。

这三个年轻人在思想上的逃离,(陷入小说、文本)以及身体上的逃离,

计划去抢劫,驾车公路逃亡,其实像极了每个时代的年轻人

不喜欢自己当前的时代,向往着艺术世界或者历史中那样浪漫充满机会和偶遇的时代。

想学英语,逃往去美国,结果课上了一半又开车满世界的乱逛,

想有事业,又说自己害怕医院也没有爱心,其实缺乏的是成年人该有的责任心,

在大街上表演电影中的片段、幻想自己活在书本的世界中…..

三个人的逃离,和现代的年轻人很像,逃离社会,追求自由,然而青春都是这样,总在茫然和寻找中流逝。

电影里的他们看似无所事事、失败又茫然,却滑稽又浪漫,有趣又无聊,黑色又可爱,随意又饱满,

让这么多矛盾并存,却又简单美好,

而电影中他们想要逃离的时代,却成为了后世的、我们眼中的经典!

-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悲惨写实的抗争,国产电影的希望,我们的“嘉年华”!

渣男有多渣,令人窒息又奇葩,深夜的恋爱图鉴!

小松菜奈的“禁断恋”,却不沾染丝毫情欲!

印度又出佳作,年度最佳恐怖电影之一!

出轨、背叛、谋杀,姐妹情深成了你死我活!

 2 ) 巴黎就是这样,巴黎是黑白的。

1. 在美好结局的一分钟前,女主跟男主说的居然还是“et vous?”VOUS?不过昨天我在《祖与占》里也听到了女主对男主说Vous,好奇怪。
2. 给你们看1964年的monoprix、火车站和巴黎街头。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当你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开始有更多的共鸣,开始了解更多,这些细枝末节的了解,是最温情的时刻。





3. “你像我在书里看到的一个女孩。”说得好美[心]


4. 女主在街边坐着饮酒的忧愁让我想起我在巴黎时的样子。


电影让我想起地铁站台,我还能记起来站台里的味道,看见流浪汉的恐惧;我拿着法棍发微信,我坐在塞纳河边发微信。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第一次走在巴黎街道时候的样子。



那天到巴黎是早上,还没缓过神来,从火车站走到大学。开了一天的会,傍晚的时候走到街道上。
那是10月份,巴黎的天还没有黑的那么晚,6点钟的时候已经看得到晚霞了。那是我在城市里看到的最美的晚霞。
然后我却拍了一张黑白的照片。


石子路,黑衣的侍者,路边的café,他们在喝酒。就是电影里的模样。
巴黎就是这样,巴黎是黑白的。

 3 ) 美丽的安娜・卡里娜留下了最为光彩的印记

根据一部三流小说改编的电影,具有怎样的品质。 一般来说,遇到毫无创意的导演,注定死翘翘。可落在戈达尔手中,就不一样。这部《法外之徒》(1964),就是他根据希金斯小说《傻瓜的黄金》改编的电影。这看似一部视生命如儿戏的电影,却让三十多岁的戈达尔抓住了青春的尾巴,酣畅淋漓地痛快了一把。影片杂糅了诸多玩意,可谓目不暇接,这契合脑子灵光且主意奇多的戈达尔,把心血来潮的元素融入其中,比较符合青春狂野凌乱的本质。

片中的沉默一分钟(实际只有三十六秒),咖啡店三人的美式麦迪逊舞,9分钟43秒快速穿越卢浮宫等富有创见的玩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再如,影片有向弗里茨·朗,卓别林,雅克·德米等名导的电影致敬场景和说道,也有对当时的好友特吕弗的《祖与占》《柔肤》的插科打诨。饶有意味的是,后来者的《戏梦人生》《低俗小说》《阿飞正传》,也频频地在向《法外之徒》致敬,但这些电影从未超越《法外之徒》。这是戈达尔的幸运还是别人的不幸,只能是仁者见智或者两说了。

同样在片中,戈达尔引用作家杰克·伦敦小说的原话,以增加影片的戏剧性。不在乎叙事,只在意影片的创意与诗意,这是戈达尔实验电影的主要考量或者说痕迹。无疑,这是一个天才,如果说有天才的话。连布努埃尔都说过,法国“新浪潮”除了戈达尔,我看不出有任何新的玩意。我总觉得,戈达尔在早期的“新浪潮”影片中,有一种故意的“施虐”倾向。他非要让他们本来好端端的人生,来一个“过山车”的逆转,且没有来由,完全是突发奇思妙想的自作聪明,结果都不讨彩。

戈达尔就爱捣鼓新的玩意,却屡创佳绩,人们以为他反叙事,其实他只是故意打乱叙事顺序的不好好说而已,常常让人一头雾水的懵渣渣。博学多才又反叛的导演,必须夹带私货,以青春奔突及戏谑的方式,拍出纯粹属于自己的作者电影,且带有文本意义上的蕴涵,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戈达尔。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如果有真理,那他只服从自己定义的真理。 得承认,《法外之徒》是一部耐看的电影。但她的快节奏却是不耐烦的,极其随意,就像他们想撒尿就撒,不会通告一声。怪异的是,片中并无色情的噱头,玩的很表面,其实极深沉。切记,切记,戈达尔显然不想转移大家的视线,省得大家不怀好意的说道。

所谓《法外之徒》,便是无法无天的阿瑟、弗朗茨和奥迪尔,这两男一女。她跟他们在英语班相识,本身就说明年轻人对美国的盲目崇拜,至少导演这样故设的用意如此。再如,阿瑟性格外向,嬉皮士的说话不正经,凡事浮于外在,做事从不经大脑,说干就干,但这不妨碍他说“那姑娘是个傻逼”。弗朗茨,性格内敛,目光犀利,一个闷驴,喜欢看书。奥迪尔不想当护士,只能在有钱人家做女佣。一旦她坐在他们的跑车上,就注定了没有回头路。

影片的临时起意,源于奥迪尔无意中吐露这一家主人私藏了不少钱,巨多,反正他们也是贪污来的,不如干一票,这得奥迪尔配合。说实话,奥迪尔不只是惧怕,她压根儿就不想参与这事,但慢慢游离于这俩浪荡子之间,从中找到了某种消解无聊生活的乐趣,还有情感之需,于是,她半推半就地答应了这事。阿瑟以为奥迪尔会跟他谈恋爱,结果却发现她跟弗朗茨靠的更近。也罢,阿瑟并不在乎,听之任之吧,唯一不能就罢的就是劫钱这事。

逗趣的是,阿瑟有一个浑不吝的叔叔,两人一打照面就掐架,这明摆着是势如水火不容的代沟。抢钱这事,进行的并不顺利。女主人装死在柜子,巨款却被转移,只弄到一小部分,正当他们离开,阿瑟那个叔叔却意外地杀到,这猪头不容分说地跟阿瑟火拼起来。这俩一老一少,同时开火,同时中枪,同时转几个圈而倒毙,极有舞感。何苦来哉。这让人想起好莱坞早期经典片中,詹姆斯·卡格尼挨枪子的样子。这看起来很酷,但命都没了,酷只留给了电影。 堪味的是,远处观望的弗朗茨就像看一起与他不相干的事,只有身边的奥迪尔痛苦至极,但一切于事无补。青春的硝烟散去,带着抢来的那么点钱,弗朗茨开车前往南方,一旁的奥迪尔似乎恢复了一脸微笑的常态。

回头想想,视生命如儿戏的电影,有可能是戈达尔电影生涯最为暴裂又最为纯粹的文艺电影。喜欢她整体弥漫的美式变种风,一点儿也不晦暗,当然也不晦涩,真的很单纯,如同他们三人简单、冲动又无处安放的青春。“一分钟在每个人心里的长度不一样,一分钟可能就是永恒。”好像有“让子弹再飞一会”的悠味,这极契合影片的整体韵律。

美丽的安娜·卡里娜,受邀参与戈达尔处女作《筋疲力尽》的拍摄,但因其中有裸露镜头被她拒绝。一年后成为其妻,四年后离婚。拍摄这部《法外之徒》尚在婚姻内。能与当时那个躁动的戈达尔维持四年婚姻,实属不易,这足以说明安娜精诚的耐心。在我看来,这位丹麦姑娘的从影生涯,虽参与了戈达尔那么多精彩的电影,但仍是《法外之徒》给了她最为光彩的印记。片中,她与两位小伙搭档,忍受着戈达尔喝令,不经意间,却成就了一部不可替代的经典光影。把凌乱操蛋的生活,转化为曼妙艺术行走的符号,戈达尔往往胸有成竹。 往事并不如烟,电影也不会成为过去,《法外之徒》明显有别于他之前的《筋疲力尽》,有着更为疾驰的青春品质。戈达尔的厉害在于,他抓住了青春凛冽、决绝和不计后果的特质,钻牛角尖似地一头扎了进去,拍出了这么一个牛掰的电影。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地球人还在,她就会被人不时提起。的确,这不枉后来者的致敬。

2018.11.4

 4 ) 《法外之徒》中的谜语(附戈达尔访谈)

没必要成为一个红学家,才能欣赏红楼梦。不过,懂得一些,也许更有趣。

戈达尔传记里写他小时候特别爱玩猜谜游戏。在2017年瓦尔达的纪录片《脸庞,村庄》里,戈达尔在自家的大门上留下一段谜语,勾起了瓦尔达奶奶美好伤感的记忆。瓦尔达奶奶在CC总部选电影时,说自己最喜欢的戈达尔电影是《法外之徒》。

虽然在《法外之徒》中有复杂多义的文本(谜语),里面旁征博引各种文本,来自电影、文学、漫画、广告、政治、艺术等多种领域,这是戈达尔电影一贯的特色,但是其视听层面也相当出色,有着幽默的情景设计,流畅的场面调度,轻松的节奏以及多姿多彩的巴黎风貌,在戈达尔诸多“晦涩”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很好看了。

谜语

0、开头演职表中写着:让-吕克·电影·戈达尔。电影已经融入到戈达尔的生命中。

1、电影开头,亚瑟对弗朗茨说:你怕了吗?你以为人们有X光眼吗?

这句台词来自希金斯的惊险小说《傻瓜的黄金》,本电影改编自该小说。特吕弗曾给介绍戈达尔介绍过,他的《射杀钢琴师》也是据此而来。

2、开头弗朗茨在车内吹的口哨旋律来自李葛兰的音乐戏剧《秋水伊人》,为此片定下主旋律。李葛兰为本片配乐师。

3、电影开头,弗朗茨的第一句台词:我的故事从这开始。这句台词是雷蒙·格诺的小说《奥黛丽》的第一句。该书是一部讽刺类型小说,格诺属于超现实主义作家流派。

4、下车后,望着河对岸,弗朗茨对亚瑟说:In the old cold and forsaken park" ,来自于魏尔伦的诗篇《情感的交流》。

5、弗朗茨的名字来自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扮演弗朗茨的男演员与作家卡夫卡的脸很像。

6、弗朗茨所说的比利小子的死,其日期应该是1881年7月14日,模仿桥段来自好莱坞的西部电影《比利小子》。

7、弗朗茨摸奥黛丽柔软的膝盖里说的台词:Soft Skin,来自特吕弗的电影《柔肤》,当时正在戛纳电影节参加展览。

8、在他们进教室前,弗朗茨所说遇到一个在河边小屋居住的女人,暗指弗里茨朗的一部影片《河边小屋》。

9、教室里英文教师念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开始念的是该戏剧的最后一幕,镜头切向弗里茨和奥黛丽。后面念的是该戏剧的第二幕,罗密欧向茱莉亚求爱的场面时,镜头里恰好是亚瑟向奥黛丽示爱。他化用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赢得奥黛丽的芳心。

10、电影里有个奇特的镜头是奥黛丽拿着半生不熟的肉喂老虎,暗指与本片同时拍摄的夏布洛尔的《老虎最爱吃鲜肉》。

11、咖啡店里奥黛丽与亚瑟在桌子上用手比划着跳舞,来自卓别林的《淘金记》中有名的面包舞。

12、弗朗茨返回咖啡店中时,碰到一个酒鬼,对他说:不错,加诺牌,好家具。 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加诺牌家具的广告词。

13、咖啡店里,奥黛丽上楼的那一段配乐是《I will wait for you》,来自于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伞》,这首歌的英文版拿下1966年的最佳奥斯卡原创音乐。

14、三人在咖啡店里跳的舞叫做麦迪森舞。麦迪森舞是最初来自美国,是一种无需舞伴,轻松快活的独舞。这是本片经典的段落。另提一句,《低俗小说》里乌玛舒曼和约翰屈伏跳的也是麦迪森舞。在一次访谈中,乌玛舒曼说自己完全不会跳舞,而昆汀给她看了《法外之徒》,让她按照本片的舞蹈动作去演,演出效果很好。昆汀的制作公司取名为A Band Apart,与本片法文名高度一致。(备注:从影像上看8½ (1963) (八部半) 中Guido 和 Gloria的舞蹈和低俗小说中的更像,双人全景镜头几乎一致)

15、亚瑟与奥黛丽离开咖啡馆后,在路上亚瑟说自己的姓是兰波。而亚瑟·兰波是著名的法国天才诗人。他与前面提到的魏尔伦是好朋友,而历史上两人之间的故事与该片却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1871年兰波在巴黎与诗人保罗·魏尔伦建立了友谊。二人结伴游览了英格兰和比利时。但在1873年初,二人发生争吵,兰波被魏尔伦开枪打成轻伤。

开头弗朗茨说出魏尔伦的诗篇,亚瑟又姓兰波,不难发现是影射二人的友谊。

16、亚瑟与奥黛丽在去地铁的路上,镜头划过两家店面。第一个是一家叫做“新浪潮”的时装店,后面则是当时一家有名的剧院,正在上映一出法国古典传统戏剧。

17、镜头划过夜晚闪烁的街道,游民卧倒路边。奥黛丽在电车里,看到疲倦面容的乘客,轻轻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是来自超现实主义诗人路易·阿拉贡的一首诗,1961年被谱成歌曲《我想说,我》。

18、奥黛丽姓莫诺,戈达尔母亲的名字也叫奥黛丽·莫诺。亚瑟纠正的莫诺发音却是法国到现在仍存在的一家打折店的名字。

19、亚瑟对舅妈说:回查洛特吧,疯女人。这句台词来自李赫特的一出戏剧《狂女查洛特》。

20、在楼梯拐角处,弗朗茨向奥黛丽扮演君子狼。君子狼在当时是美国著名卡通人物。

21、弗朗茨向奥黛丽讲起的一个大话王的故事,来自于杰克伦敦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里讲得是一个人穿越阿拉斯加的故事。

22、在塞纳河快到卢浮宫的车上,奥黛丽指着卢浮宫,说有个家伙很懂漆油。他指的是当时法国的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戈达尔在这里反对的是当时马尔罗当时清理街道建筑的政策。这部电影之后发生了著名的“五月风暴”事件。“五月风暴”起因是马尔罗撤销电影资料馆朗格卢瓦的职务,而戈达尔在整个事件中最为醒目,是后来一大批电影人唯一一个越过警察封锁线的人。

23、在车上,弗朗茨对奥黛丽说:“你的名字,我曾经在一本小说里看到过,那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奥黛丽的名字来自雷蒙·格诺的小说《奥黛丽》,但是“那个阴森恐怖的故事”实际上是来自安德烈布勒东的半自传小说《娜嘉》。

后面的访谈中戈达尔有回答: “格诺的同名小说《奥黛丽》本身就是充满影射的纪实小说。这部小说极富幽默感地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与超现实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起初我想让亚瑟给奥黛丽的小说,是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但要给奥黛丽一本《娜嘉》的主意让我很困扰,于是我换成了《奥黛丽》。在《奥黛丽》里,你几乎能看到所有的超现实主义者隐藏在假名的后面,它影射了路易·阿拉贡,菲利普·苏波,还有安德烈·布勒东等人。布勒东在《奥黛丽》中被叫做安格拉雷。所以我让亚瑟打开格诺的《奥黛丽》念到:“安格拉雷和…”在那个瞬间,他有权从《奥黛丽》过渡到《娜嘉》,因为安格拉雷就是布勒东,就像这样,我把所有的引经据典都隐藏起来,我也因此能够引用得更多”。

24、三人以9分43秒跑完卢浮宫那段,出自两部著名的默片:1925年的《巴黎五日游》与1929年由嘉宝出演的《吻》。三人跑步的场景在特吕弗的《祖与占》里出现过。后来在2017年瓦尔达奶奶的《脸庞,村庄》里重新演绎了一遍。

25、最后奥黛丽给弗朗茨做为爱情测试的小玩具,出自1917年卓别林的《移民》。

26、本片末尾,画外音说“我的故事到此结束”之后的那一段台词“在这里,什么都不重要.....”是小说《奥黛丽》的最后一句话,正好与开头的第一句台词呼应。

戈达尔访谈

下面附带的文字,来自于本多繁邦翻译的(绝不追究:与戈达尔关于《法外之徒》的一次访谈),对其中的用典进行了解读。JLG为 让-吕克·戈达尔,JC为 影评人Jean Collet。 JC:《法外之徒》由多洛雷斯·希金斯的小说《傻瓜淘金记》改编,它的法国出版名是《飞鸽》,归在黑色小说系列。我还没读过这本书,你怎么想到改编它的? JLG: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和对话有种特定的腔调,我试着把这种腔调保留到电影里。诚然,腔调可能是翻译造成的,那就很糟糕了。但即使如此,翻译也创造出了一种让我感兴趣的风格。我甚至在电影中保留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解说。 这本书就像另一本我想搬上银幕的小说,勒内·法莱的《东南郊区》。在这类故事里都有两个小伙,一个姑娘,和一场自行车赛。你在大多数法国的战前小说里都能找到这样的元素。在《法外之徒》的试映会上,我称之为“一部洋溢着战前氛围的法国电影”。 JC:就像马塞尔·卡内的《雾码头》? JLG:不,更像那些没有在战前就已搬上银幕,现在又已经电影化的小说。比如乔治·西默农或者雷蒙·格诺的几部…我试着去重现战前时代的平民、诗意的气氛,但不是要以一种贬损的方式。 JC:我感觉你在《法外之徒》里毫不费力地把其中的引用和典故隐藏了起来,而你一直因为酷爱用典而遭诟病,这次他们甚至可能察觉不到吧。 JLG:是的,我想拍一部极好理解的简单电影。当发行商看到雷乃的《莫里埃尔》,或者我的《蔑视》时,他们根本没法参透。然而《法外之徒》却十分明了。 但这无法阻止我夹带私货,我会利用电影里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瞬间。举个例子,如果要拍一个车内的景,两个小伙子在讨论自己喜欢的车子。我会在车名的选择,具体的对话,旁白的解说上,都塞进我喜欢的东西。 JC:这么说来,你的电影是否有着特定的解读技巧,就像你塞在电影里的纪实小说? 比如亚瑟给了奥黛丽一本小说,书名就叫《奥黛丽》,为什么? 你能给观众解答下疑惑吗? JLG:我选择奥黛丽作为女主角的名字,是为了让人想起雷蒙·格诺的第一部小说。这就是影片所营造的气氛的一部分,即我在前面提到过的那种气氛。但是格诺的同名小说《奥黛丽》本身就是充满影射的纪实小说。这部小说极富幽默感地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与超现实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起初我想让亚瑟给奥黛丽的小说,是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但要给奥黛丽一本《娜嘉》的主意让我很困扰,于是我换成了《奥黛丽》。在《奥黛丽》里,你几乎能看到所有的超现实主义者隐藏在假名的后面,它影射了路易·阿拉贡,菲利普·苏波,还有安德烈·布勒东等人。布勒东在《奥黛丽》中被叫做安格拉雷。所以我让亚瑟打开格诺的《奥黛丽》念到:“安格拉雷和…”在那个瞬间,他有权从《奥黛丽》过渡到《娜嘉》,因为安格拉雷就是布勒东。就像这样,我把所有的引经据典都隐藏起来,我也因此能够引用得更多。再比如,亚瑟的姓氏是兰波,所以在对角色亚瑟的描述中,我引用了一段兰波的文字。

 5 ) 反好莱坞

解构的犯罪类型片 反主流反好莱坞的讽刺与探索 充满文学和致敬的天才电影 自由流动的手持镜头穿梭在巴黎并不繁华的大街小巷 充满文学性的主人公姓名 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书籍 改编傻子的黄金 三人行 开头三人特写的快切(戏弄剪辑) 诗意动感的长镜头 嘲弄好莱坞比利小子的夸张死亡 反英雄电影 女主爱上反英雄 三人视线在英语课背景是老师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流动 大量弗里斯的旁白和独白叙述 两人看报纸感慨于混乱的世界要偷不义之财(政府小偷与社会小偷) 工厂噪音 女主多次看向镜头间离观众 时间游戏:电影的本体论:三人在咖啡厅沉默(静音)一分钟 用时间本身表现时间 跑过卢浮宫打破纪录的诗意疯狂 无聊与荒诞三人跳舞:第三者(这个时候观众不知道声音是弗里斯的)旁白交代三人各自心理(反好莱坞)注视地铁里的人引出对库里肖夫的理解 游戏式的盗贼与自由的恋爱演变为为了财富变脸的绑架案 远景交代死亡(阿瑟的死亡同样戏谑转圈加旁白叙述)

浪漫逃亡的随机选择 上船对卓别林《移民》的致敬 结尾自称三俗小说 其实是讽刺好莱坞续集制

 6 ) 塞纳河就像柯罗的一副风景画

00:45:50 一分钟的沉默原来那么久啊 “地铁里的人看起来总是那么哀伤和孤独” “—你为什么躲着我 —因为你看起来凶巴巴的” 01:08:30 这部电影真的好美啊 “在明净的天空下,阿瑟,奥迪尔和弗朗茨开过冰冷河流上的铁桥,罗浮宫前面悄无声息,河水呆滞地流动,灰烬的味道漂浮在空中” 01:34:10 “三天之后,奥迪尔和弗朗茨见到了大海,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剧院,地平线就像它的舞台,一望无际的天笼罩其上,海浪和谐地拍动,他们俩看不到边际也看不到争斗” 奥迪尔从开头到结尾贯穿的“我不知道”,让人同情也让人厌烦。最后他们逃走了,逃到了南美洲,但是逃离之后呢?生活到了他处,之后呢?电影结束,观众们梦醒了。艺术企图达到那个点,在那里“生与死,真实与想象,过去与未来,可沟通与不可沟通,上与下” 便不存在矛盾。躲在艺术里的人或许最爱看到的就是被消解的矛盾,合理化的解释。Anyway,we are allowed to dream.

 短评

He says England's finished, China will win, so he's learning Chinese 四五十年前戈达尔老师就有这么高的觉悟了 真感人

7分钟前
  • R
  • 还行

9分43秒!好无聊可是也好浪漫的一部电影... 太迷人了

1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滑稽又浪漫,有趣又无聊,黑色又可爱,随意又饱满。让这么多矛盾并存,是不是就新浪潮了。

1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十分钟后到楼下见我。”“你怎么知道我会去呢?”“你还有9分56秒。”男人贪财,女人贪爱,相思的人总不能在一起,只因我们本就是孤独不相容的个体,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临死前看到的却是无助的无脚鸟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卢浮宫内的奔跑,巴黎街头的夜景,海平面上的剧院,简单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可惜人性想要的,从来就不简单。本以为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却意外地看到今年的最爱,戈达尔的表达方式或许有一些放飞自我,但无一不在戳我的心弦,新浪潮的电影从不是难懂的,反而是无比自然的,难懂的其实一直是我们,那些迷茫的,困惑的个体。

18分钟前
  • tangerine
  • 力荐

那段舞蹈完爆低俗小说扭扭舞呀!

22分钟前
  • Mr Q
  • 推荐

一直被致敬,从未被超越

24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俏皮的三人舞和沉默的一分种这算影史老梗,不说也罢;开头英语课上伴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的那段眉目传情简直就像在看色情片,太棒了。

2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跳舞前沉默的一分钟,跳舞时突然出现的题外话,戈达尔这个从来不按规矩出牌的家伙,总会有意外带给你。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最雅俗共赏的片子,轻松滑稽的强盗反类型片。1.各种致敬的桥段,魅惑旁白与读报的多重文本;2.暧昧3P关系和卢浮宫9分43秒有特吕弗《祖与占》影子;3.三人舞长镜头极美妙,后被昆汀借用,沉默的一分钟够有趣;4.戏谑的抢劫与中枪不倒,“三流小说”的颠覆性结尾。(9.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总算找到王家卫和昆汀的“致敬”来源了,絮絮叨叨的风格学得挺像哈哈。本来还蛮期待安娜-卡里娜的角色,居然是个没主见、神经衰弱的傻大姐,幻灭~~~~酒馆跳舞、在卢浮宫内奔跑的戏很灵呀,难怪后来被那么多人模仿。

3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罗浮宫奔跑的三人行难道不像祖与占吗;新浪潮一代的源头之一是悬疑看来的确没错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课堂上莎士比亚台词纸条搭讪,迷人的三人麦迪逊舞,咖啡座的轮流转及一分钟的沉默比永远更长久,打破纪录的最快速度跑完卢浮宫,以及死时才能看见无脚鸟的传说。尽管有着这些美妙的小段落,但人物的设置欠缺魅力,正如他们精神上的虚空,既没有笑,也没有眼泪,一切早已写定,如同一则重复的报纸新闻。

43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玩儿心真大…声音的游戏,将电影的幕后和台前展示在同一维度的艺术。

48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电影史上著名的一分钟沉默其实并没有六十秒

52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这姑娘太美了,静默一分钟,三人舞

56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震惊!两个男人竟然骗一个女孩子做出这种事……2019076

60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單憑“沉默一分鐘”、“咖啡館三人舞”和“最短時間遊覽盧浮宮”就能打五星。

1小时前
  • Jeannels
  • 力荐

有佳句无佳章的代表!经典桥段这么多,却成了第一部靠弹幕才撑着看完的戈达尔。戈式大男子主义在这里达到让人想闭眼的程度,女主完全无法理解,两名男主也没什么魅力。

1小时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很多电影都在向这部电影致敬,低俗小说继承了这部电影的架构,巴黎戏梦那段卢浮宫记录是向这部电影在致敬,还有王家卫在阿飞正传当中的无脚的鸟

1小时前
  • Jokery
  • 推荐

对自己的美还不自觉的安娜·卡里娜的呆!蠢!萌!和两个坏劲十足的男青年。一个放荡不羁“活着还是死亡,在你的乳沟之间,这是个问题”,一个看似温和老实却,边安慰边摸向乳房。最坏的还是导演编剧戈达尔。在类型之间来去自如,无视电影文法的剪辑。但也就这样,电影竟然也堂堂正正成立了~重温。

1小时前
  • 荒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