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洛夫斯基总善于以女性为主角来展开对命运和现实的追问。其〈三色〉系列之《蓝》中因一张被公开的乐谱而将作曲家丈夫的婚外情揭开,朱莉从悲伤中浮起去面对新的问题。我喜欢导演那看似漫不经心但实则处处顺畅绵密,如同一地的散落珍珠,被一只艺术大手无形串起,不着痕迹的高明。
比诺什饰演的朱莉,车祸丧夫后,巨大的哀伤竟压抑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回到原住处,佣人的恸哭更折射她的痛苦;离家后,拳背划过石墙,鲜血淋漓而全然无知般;离开让她回忆的一切,独居在外,她这样描述自己——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做。在咖啡馆或是泳池,眯眼沉浸在阳光里,或是出现完全黑色的屏幕,但丈夫的曲子总回荡。
这样的表现手法似乎逃避悲伤的强度,却更显真实而绵长,无所不在。片尾处,依次出现少年茫然的脸,精神病院母亲失神的脸,丈夫情人产床上迎接新生命的幸福的脸,朱莉和一直深爱自己的奥利弗缠绵一起,都透出片子浓厚的人道主义思索,以及对爱,自由,背叛,这样重大生活母题的追问。绝好的导演,绝好的表演,经典之作,值得一看再看。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而他的专业则体现在他怀疑与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三色》探讨的是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导演没有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忧伤或欢喜,屈辱或尊严,低头神伤或泪眼朦胧隔窗相望的的姿势,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有可能经历的细小感触。
蓝色象征着自由,失去亲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时也失去了义务,生活优渥,没有责任,有着新鲜爱情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朱莉理所当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向我们展示随这自由而生的束缚,他探讨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无法脱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无所作为,她拒绝去墓地,拒绝看旧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谱,拒绝知道有关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绝哭泣。婆婆与她拥抱,那么用力地哭泣,朱莉问她为什么这样哭泣,她说,因为你不哭。
“在某种意义上,朱丽处于静态的处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发生变化。她极度脆弱——因为她决定这样——因此某种意义上,电影只好追随她,跟随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举止。”
白色代表着另一个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中个体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却是为了质疑平等对纯粹情感关系的必要性。正如芝华士的广告语无比狂妄却又无比真实地叫嚣的那样,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不敢正视的事实。卡洛尔因性无能而被妻子抛弃,对妻子的爱令他受尽侮辱,当他偶然发财之时,不仅性能力重新恢复,妻子的爱也随之而来。爱情仿佛由财富与生理条件的平衡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爱情就变成一场沉重的灾难砸将下来。
红色的主题是博爱。瓦伦丁像传说中的天使的那样,美丽而善良,一心想为别人着想。只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一场车祸让她结识了一直坐在屋子里窃听电话的脾气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为观点对于瓦伦丁生命中一直坚持的爱的原则无疑是一场冲击。哲学家都有点多虑,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样,他被一个问题苦苦困扰,“我们自己有些东西可以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被破坏了?”瓦伦丁无疑就是这个充满矛盾与不确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问与希望。最终瓦伦丁逐渐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爱的感召,决然地作出了自我检举的决定。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哲学家刘小枫称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其叙事思想“紧紧盯着不放的个体生命的偶在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乃是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然而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却又是从这三者的反面开始的。可以说,他所探讨的,都是这三个诱人字眼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总如水。朱莉在受伤时总躲进蓝色的游泳池,让水淹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法抛弃记忆。因此无法自由。
因为音乐一直在响,音乐响起,记忆重生,画面在瞬时变成寂静无声的漆黑,时间静止。只有音乐一直在响,最终终于变成恢宏壮大的合唱,每个人在音符的流转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爱或静静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变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泪终于可以静静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为都无法到达自由,顺应内心的声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顺应生活本身。爱是囚牢还是自由?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最后庄严而伟大的音乐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讲述了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但平等并非真正的表现主题,这是一个取得平等的故事,是关于报复的故事。他相信我们应该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远不会完全实现。歌德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有何决定?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他有生以来的境遇。这些又岂能是平等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大概生来就各有其命运了:生理有所区别,生活的环境也各有差别。有如原本电脑被安装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个原本应该没有差别的肉体被社会伦理安插进不同的灵魂。更諻论在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白》中,爱情中个体的尊严完全与爱情无关而与爱情之外的东西如性能力与金钱有关。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却才是爱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爱情,或者爱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恒平等的东西——对所有人,所有爱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说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无法改变。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究竟什么对于他人才是合适的,是让他遵从自己的意志堕落向死亡的深渊,还是让他得救却以放弃自己的选择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代价?没有谁可以是那个上帝,可以代别人思考,代别人做出选择。而站在大众所认为的正义的立场改变他人,是否又是一种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亵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在这里暂时止步,他给了《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怀疑之外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信仰。
“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照相机赋予了瞬间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经验联合在一起,就像报纸广告或大城市交通给人的感觉一样。在其中穿行便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惊恐与碰撞。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经紧张会像电流冲击一样急地通过体内。波德莱尔说一个人扎进大众人流中就像扎进蓄电池中。不久,为了描述惊颤经验,他称这种人为“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kaleidoskop)”。当坡(爱伦•坡)的“过往行人”还显得漫无目标地东张西望时,当今的行人却是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这样做。因而,技术迫使人的感觉中枢屈从于一种复杂的训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电影得以诞生。在电影里,惊颤式的感知成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原则。那种在流水作业的传送带上决定生产节奏的东西正式电影得以立足的基础所在。”
本雅明的这段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貌似沉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美学特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里,主要进行叙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这一点在《蓝》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有一种使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飞扬的棒棒糖纸的光芒闪耀在风中,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这美的残忍的光变成一道沉重的阴影,使朱莉无法从往事中脱身。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蓝色光芒经常是很突然地就闪耀在朱莉的脸上,这突兀的晃动的光芒,正象征了朱莉内心情感的颤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没有东西可失去的代名词。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与玻璃的反光成为一个重要的隐喻。无数的玻璃,玻璃与玻璃的反光,这脆弱而坚强的透明而无法逾越的物质正有如影片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玻璃那种混合了脆弱与坚硬的特质正很恰当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内心。人物内心情感的隐喻表达与技术手法的完美结合保证了“惊颤式的感知”的“惊颤”度,给观众以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力。
“三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种知觉或感觉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实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许多电影都是以这种知觉或感觉为基础的,“惊颤式的感知”可以说是整个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价值所在。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又是电影与它的观众之间发生感应与传递情绪的基础。比如那一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镜子、窗户上、门上和汽车上的玻璃的反光与折射中的“镜中”维罗尼卡与现实中的维罗尼卡同时存在,电影中的人物被一种奇异的心灵感应主导着命运,而光影班驳,金黄色的温暖色调里,我们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也被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伤与温暖围绕,那新鲜的柔嫩的颤抖的感觉,如灵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这种“惊颤式的感知”存在于电影人物心灵之中的同时存在于观众与电影人物之间,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最终完成它的表达的最后关键。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也即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其实是被自己感动了。正因为如此,刘小枫才叙说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过世时,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单”。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们思想世界里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电影熨贴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孤单灵魂,光影之间令我们感受到一点细小却灼热的温暖直抵灵魂深处。而无疑,《三色》正是他众多作品中人文关怀的出色代表。
公众号:慢浪 MLSLOWLY
“blue”有蓝色和忧郁两个意思,所以当真蓝代表忧郁么?
整个片子有些压抑,痛彻心扉的悲恸还看起来若无其事的从容,以至于最终走出的自由放下看起来似乎也缺点反差,少点渲染。不过走出的自由和放下总是要经历削肉剃骨,从结痂的皮肉撕裂中重新长出,不论看起来是血迹斑斑抑或不动声色…
每个人喜欢每部电影的理由各不同,也许是因为这电影充满欢笑、也许是因为这电影充满智慧,也许是因为这电影的手法令你惊艳,也许是因为这电影的思想令你折服,但有时候,喜欢一部电影的理由很简单、很纯粹,只是因为它让你感动,它给你共鸣,它打动了你内心深处的一份感伤,让你呼出一口深深的叹息。《蓝》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因为它让我惊艳,让我折服,而且,让我感动。
《蓝》是1993年的法国电影,是波兰籍世界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获得当年度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蓝白红三部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世前最后的三部作品,影片名称和主题取自法国国旗的蓝、白、红三个颜色,和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寓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关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因此这三部作品也都落实在某个人物的情感与对外界的认知上头,没有宣扬民族大义的旗帜、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没有丑陋纠结的灵魂,只有一份感人至深的情感与理解。
提到《蓝白红三部曲》就必须提到配乐家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1955-),包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另一部作品《双面薇洛妮卡》都是由普瑞斯纳配的乐。在这四部电影的内容中都提到了古典作曲家凡德-布登梅尔的作品,事实上凡德-布登梅尔是个杜撰的人物,片中提及的他的作品其实都出自普瑞斯纳。音乐在这四部作品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蓝中》尤其重要。《蓝》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首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诗人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中,同时用音乐、色调和画面片段,建构了一首对位精准的乐曲,乐曲的主题是从爱的禁锢中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
《蓝》讲述的是一个悲伤但简单的故事:一个三口之家发生一场车祸,母亲茱莉活下来,却同时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茱莉在自杀失败后,决定将所有的家当都变卖,独自搬进简陋的公寓中,用孤独将自己锁住。丈夫的一个同事深爱着茱莉,决定为这个死去的丈夫完成最后的一首作品,以此逼迫茱莉回到生活当中。从电视上所播放的人物介绍中,茱莉发现丈夫生前有个情妇,经过追查后,茱莉明白丈夫是爱着这个情妇的。这件事将茱莉的悲伤掘开了个口子,茱莉决定帮丈夫完成最后的乐曲,并将房子送给这个情妇,以及情妇腹中的孩子。在帮助丈夫同事完成乐曲的过程中,茱莉彻底理解爱的真义,也从悲伤中得到解放。
《蓝》的故事虽然简单,但细节却精致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导演同时用画面、音乐和色调来迫近这样一份“忧伤”的情感,将主角茱莉的心境与性格捕捉得深刻写实。电影以两条故事线开展,一条是女主角茱莉在经历丧亲之痛后,从自我封闭到自我解放的过程,一条是茱莉为车祸丧生的丈夫柏利斯完成遗作“欧盟之歌“的过程。茱莉个人精神世界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篇章:死亡降临、自我封闭、心墙瓦解和自我解放。而影片中的乐曲便配合着这四个篇章变化。音乐在《蓝》里不仅仅是配乐,也是故事主题的一部分,从片头至片尾,始终有两个主题旋律不断交织,一个是古典作曲家凡德-布登梅尔的葬曲,一个是柏利斯的欧盟之歌中的八小节音符。一开始是由葬曲开启影片,与此同时,浓厚深重的蓝色调开始浸透整个画面,接着在葬曲这个主旋律中,八小节音符偶尔闪现,然后是八小节音符逐渐加强,直到最后,葬曲完全让位,由八小节音符延展成一首完整、以爱为主题的欧盟之歌,而浓厚得令人窒息的蓝色也逐渐褪去。
除了配乐和色调的演变呼应着故事的四个篇章外,影片同时还以象征性的画面来加以配合。在死亡降临的开头部分,画面固定在茱莉的瞳孔上,在瞳孔中是医生的身影,宣告着丈夫和女儿业已死亡的消息,当茱莉躺在病床上,看着丈夫与女儿的葬礼、葬曲响起时,画面投向了茱莉的鼻子与嘴巴,一滴泪水在这个不完整的脸上流淌。而在电影的结尾、自我解放的篇章里,画面快速地闪过茱莉生命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未来片段,片段播放结束后,画面由茱莉的瞳孔拉出,同样是一滴泪水流淌而下,但这次呈现的是茱莉完整的脸,而且这脸最终闪现了一抹细微的微笑。在画面方面,茱莉的精神历程同样是以瞳孔和脸上的泪做开头与结尾,但开头时是死亡的进入,是不再完整的生命,而结尾则是未来的脱出,是泪中带笑的完整。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两个象征死亡与希望的物件不断出现,一个是蓝色水晶吊灯,一个是丈夫那八小节音符的草稿。在死亡降临后,蓝色水晶吊灯和八小节草稿是茱莉唯一从家中带走的东西,蓝色水晶吊灯象征过去、代表死亡,八小节草稿则象征未来、代表希望。在新住所中,茱莉将蓝色水晶吊灯悬挂起来,时时提醒着无所不在的痛苦,至于草稿则被收在提包中不见天日。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吊灯开始有不同的意义,而茱莉最终也走出这个吊灯所在的住所,将草稿拿出来加以完成。吊灯与草稿在影片画面中的地位,与主题旋律中的葬曲与八小节音符相互对应,彼此之间的消长关系也同样呼应茱莉精神世界的演变。
《蓝白红三部曲》描述的是个人精神状态的蜕变与释放,因此观看的人的性格角度会强烈影响他对这三部作品的喜好程度。例如《红》在欧洲叫好又叫座,但《蓝》却在日本和台湾受到广泛欢迎,这和日本人与台湾人在性格上有较强的自我压抑性有关,很容易在《蓝》的抑郁氛围中找到共鸣。对于《蓝》中,女主角茱莉的自我禁锢和自我解放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禁锢她的是过往的回忆,影片中的种种行径是象征大于实质意义,她的自我解放则是从往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有人认为禁锢她的是“掌控和支配的强势”,因此最终的自我解放是达到一种男女的心理平等。但是我认为禁锢她的其实是那种自我压抑、无私奉献的爱的方式,剧中的种种自我隔绝则是这种性格所衍生出的必然结果,将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是对独立生命的理解,她不只是“家庭的附属品”,她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需随着家庭的失去而抹灭自己的存在,在悲伤过后,生命仍有权利继续。
第一部分:得知死亡
在片头一开始是明亮的景致,茱莉一家人将要出游,但车子刹车油管漏油的镜头已然预示了悲剧即将降临,伴着一声巨响,镜头很快就切换到车子撞毁的画面。
当茱莉从车祸的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医生便宣告了丈夫和女儿都已经死亡的消息。茱莉在得知消息后没有哭泣,而是将整个身子缩了起来,将自己紧紧裹在毯子里。接着就是茱莉砸破玻璃引开护士,独自闯进护士站中偷安眠药自杀,结果却因为服用得太多太快而吐了出来。当茱莉抬起头时,看见护士站在窗外凝视着自己。这是全片中最让人伤感的部分,茱莉默默地将药片和药瓶交到护士手上,承认是自己打破了玻璃,护士则是悲伤地说没关系,没有解释、没有哭喊、没有责备、没有安慰。在骤失亲人的剧痛中,自我了断的行为还需要解释吗?责备的话语又怎么说得出口?当茱莉躺在病床上看着丈夫与女儿葬礼的录像时,她终于落泪了,镜头照着茱莉的口和鼻,在这只有局部画面的脸上,一滴泪滑落而下,诉说着生命不再完整。
茱莉的丈夫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茱莉长年来始终帮助着丈夫的工作,有部分乐曲甚至是茱莉为丈夫完成的。然而茱莉却甘于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茱莉聪明但压抑自我,无私地付出是她爱的方式。在车祸中,茱莉不仅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还是仅有的生存者,因此茱莉心里除了无尽的悲伤外,还有一份对独活的内疚与愤怒。于是茱莉选择以自我孤立来惩罚自己,也保护自己再也不会受到失去的伤害,她割舍过去的所有,在自己周围建起高墙,不允许快乐、悲伤、感动、甚至回忆进入身体。浓厚深重的蓝像血一样浸透了画面,也浸透了茱莉的生命。
第二部分:自我封闭
茱莉将家中所有东西都清理掉,房子也委托律师变卖,指示所得的钱款都存入一个自己无权动用的信托账户中。茱莉还将丈夫的遗稿销毁,让过往的一切都与自己断绝。在离开家的最后一晚,茱莉叫来了丈夫的同事奥利佛,和他在房中仅剩的床垫上发生关系。茱莉很早就知道奥利佛爱着自己,她和他发生关系是为了让他对她死心,茱莉不要再有人爱着自己。隔天清晨,茱莉断然地离开那所豪华的宅邸,唯一带走的是家中一盏缀满蓝色水晶的吊灯和丈夫遗留的一份乐曲草稿。在离家的时候,朱蒂快步地向前,手却狠狠地在砖墙上划过,她内心那股撕心裂肺的痛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只有借由手上的痛来缓解。
茱莉将自己安排进一个简陋的公寓楼中,挂起来自过去的蓝色水晶吊灯,让死亡蔓延在这新的住所里。茱莉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行踪,每次痛苦来袭时,她就躲到泳池里,让泳池中的蓝和绝望的葬曲淹没自己。茱莉拒绝在公寓住户的请愿书上签字,不是因为她同情或不愿意驱走楼下所住的妓女,只是因为茱莉不想和别人发生任何形式的关联。茱莉狠心地借来一只猫,清理储藏室里那一窝新生的小老鼠,茱莉害怕的不是老鼠,而是老鼠母亲与老鼠宝宝间的天伦幸福,以及为这份幸福感动的脆弱的自己。茱莉一遍又一遍地自残着自己的心。
茱莉的母亲住在安养院中,患有老年痴呆症,当探视母亲时,茱莉忍不住说起了丈夫和女儿的死去,忍不住说起自己害怕一切情感的牵绊,业已痴呆的母亲无法理解茱莉的话语,不过茱莉不需要被理解,也不想被理解。当一个男孩送来在车祸现场捡到的项链时,茱莉决然地拒绝了,茱莉什么都不要,她要让自己在真空中一点一点的窒息而死。
第三部分:心墙瓦解
茱莉始终抛不下的是音乐。公寓楼边上有个流浪汉总是坐在路边吹奏长笛,而他吹的乐曲竟然是丈夫遗留下的那八小节音符。每每听到这流浪汉的长笛声,茱莉就会任由自己的心思在音乐中飘荡,自由自在地接续那未完成的部分。虽说茱莉切断了内心的一切情感,但是当这个吹笛的流浪汉昏倒路边,或是失去踪影时,茱莉还是忍不住挂念起来。这个流浪汉说过,人,总要留下点什么。
茱莉楼下住的妓女露丝意外地走进茱莉的生活中,露丝原来是上门感谢茱莉拒绝签字的,但一进门后就扑向了房中挂着的蓝色水晶吊灯,说起小时候自己也有一盏相似的灯,老喜欢在下面跳跃、想抓住上头的水晶。就是这些话让茱莉打消了赶露丝出去的念头,她说的话给了水晶吊灯新的意义。露丝看出了茱莉的悲伤,看见她从泳池中起身时挂在眼角的泪水,露丝没有追问什么,只是为茱莉扫去储藏间里老鼠们残骸,茱莉的痛,只有同样一无所有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当露丝深夜从脱衣舞夜店打来求救电话时,茱莉赶来了。茱莉静静地将手放在露丝的肩上,听她伤心地诉说在观众席中见到自己父亲时的恐惧。茱莉了解亲情的牵绊能带来的痛苦有多巨大。当茱莉问露丝为什么要跳脱衣舞时,露丝说因为“我喜欢”,这句话在茱莉给自己筑的心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原来“我”可以、也有权利超越“亲情的牵绊”。
茱莉在电视上看到奥利佛将要为丈夫完成遗作的消息,连同的看到了几张丈夫和一个陌生女人的亲密照片。茱莉终于是找到了这个女人,当两人面对面时,茱莉确认了对方的情妇身份,也当即明白丈夫对这个女人是真心的,因为这女人脖子上挂着一条和自己相同的项链。丈夫给了这女人和茱莉一样的项链,表示丈夫一样爱这两人,但是当这女人带着项链来纪念丈夫时,茱莉却选择了舍弃这条项链。情妇说过,她本来不要孩子的,但在丈夫过世后,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显然这女人选择了放任自己哀伤,然后让生活继续的方式来回报死去的人。这个女人问茱莉是否恨她时,茱莉没有回答,但茱莉发狠地将自己淹没在泳池里,然后找到自己的律师,将茱莉和丈夫的豪华宅邸送给了丈夫的情妇和她腹中的孩子。既然丈夫的情妇能够超越悲伤,为死去的人而勇敢活下去,用生命回报生命,那茱莉也可以有另一种活法。茱莉的生活开始向前挪动了,葬曲逐渐退去,那抹沉滞的蓝也淡了。
第四部分:自我解放
关于丈夫有情妇的事情,茱莉原本想找母亲倾诉的,但从窗外看着母亲盯着电视的痴呆神情后,茱莉决定去找奥利佛,茱莉不仅想向人倾诉,她还想被理解和接受。在此之前,茱莉知道了奥利佛是为了逼茱莉出面,才同意为丈夫完成作品,他还将旧宅中、两人发生关系的床垫拿回家去。在经历了情妇的事情和了解了奥利佛的深情后,茱莉决定帮助奥利佛完成丈夫的欧盟之歌。奥利佛创作歌曲配乐是雄壮高亢的,茱莉觉得这并不符合丈夫的初衷,因此建议他拿掉打击乐的部分、降低音高、将钢琴换成长笛,让歌曲的风格转向凄婉。茱莉还告诉奥利佛,丈夫的演唱部分安排的是女歌手以希腊文演唱爱的礼赞,并拿出了那份八小节的草稿,指出这是丈夫为欧盟之歌设想的结尾。
当晚,茱莉在家中为欧盟之歌谱写了结尾,并打电话通知奥利佛来取。但是奥利佛说他不想采用茱莉的建议,他自己的作品也许未尽完美,但这才是他自己的作品。茱莉听完后马上就起身飞奔到奥利佛身边,这个男人不要茱莉牺牲自己、压抑自己,不要茱莉做自己背后的女人,他将茱莉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用最纯粹的方式爱着茱莉。茱莉和奥利佛在蓝色玻璃后做爱,紧贴在玻璃上的,是茱莉眉头紧锁的脸庞,但响起的乐曲是奥利佛那激昂版本的配乐。在深夜里,茱莉独坐一旁,伴着女高音以咏叹调唱着希腊文的爱的赞歌,一幕幕景象划过眼前,男孩在夜里起身,脖子上挂着茱莉舍弃的那条项链;是母亲在安养院中与世长辞,护士飞奔向前;露丝带有寂寞的脸庞;丈夫的情妇做超音波检查,看视着新生胎儿在腹中的成长。女高音终止后,是由那八个小节反复、变形所构成的结尾,茱莉眼中映照着未来,脸上垂挂着一滴泪珠,但一抹难以察觉的笑容在嘴角轻轻地浮现。茱莉将自己从痛苦的枷锁中释放了,她学会自由地去爱,学会无需压抑自我地去爱。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