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能预料到自己死在镜头前,那些看不见的病患才让人更担心。”
“连翘是干什么的? 它是解药。”
“连翘是一个骗局,你靠它赚了四百五十万美元。”
“我们得确保,公布天下之前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能豁免于概率”
从拖延-医疗人员被打死-警察因上门了解艾滋情况被辱骂-护士因病人死亡被辱骂-政府官员一问三不知-红十字会募集大量资金却少量用于发放-给没有发热门诊的莆田系医院发放1.8万个口罩
以前每天刷微博和小组,现在倒不爱点开,我讨厌这些无能为力的魔幻现实。至少电影,我知道它是假的。而实际,我知道它是真的,却毫无意义。
逃到上海的wh人仍然每天好吃好喝的隔离而老老实实呆在武汉的整夜排队挂号;被辱骂的护士们还是要穿着塑料袋的防护服吃着泡面工作;协和还是要配合发微博宣称物资收到了;我们仍然要看着莆田系医院宣称每天发放800个给周边居民而协和仍在紧缺;红十字会还是拿着24万的年薪缴纳着最高额的公积金而毫无作为。
永远仍有人靠着国难获利。
DAY133 疾病的根源可能永远是个谜
而现在 仍在继续。
描写病毒的片也算不少了,但是抛去一大堆丧失相关,怪物相关的倒也剩的不多,而剩下的还大多走的是天外来菌这种科幻惊悚片。而像本片这样真实感扑面而来的真的很少。对医学感兴趣的,喜欢玩瘟疫公司的,想了解现实世界的生化控制的,如果你是这几类人之一,千万不要错过本片。
传染病这片最可贵的是多角度的叙事,却掌握了很好的平衡。塑造的人物没有脸谱化,有血有肉,有好人有坏人,但都没有走极端,一些正面人物也存在着缺点,使得他们不像是在银幕里,而是真的在现实中。有时候看着看着,会发生错觉,感觉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当年的SARS在平行空间中的另一种演绎。
片中从多个角度形成了多线叙事,这些线彼此相对独立,但却涵盖了一场病毒危机中一切。
线1:Dr Cheever派Dr Mears去疫情第一线布置防疫。
线2:女流行病学家派往香港去寻找0号兵源。
线3:病毒学家研发解药
线4:马特达蒙和他的家人遭遇病毒袭击,自己和女儿幸存并艰难生活
线5:裘德洛演的网红博客主借着病毒流行散发谣言从中获利。
这几条线几乎涵盖了一场传染病灾难的一切,但叙事清晰不繁复难得可贵。
片中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裘德洛饰演的无良记者,这也展现了在危机面前谣言的可怕。而如果真的危机来临,互联网上会出现多少这样的所谓的追逐真相的网红,相信大家都能想象的到。
好在片中的医学工作者展现了更多人性的希望,让这个影片没有陷入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无法自拔,而是仍然把基调建立在人类努力去战胜病毒之上。尤其是当米尔斯博士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照顾病患时,以及女病毒学家(名字实在忘了)穿着萌萌的生化服站在存活的57号猴子面前眼中闪着希望的时候。也许我喜欢这部片子,就是因为它仍是以病毒防疫的医学角度为主来拍摄的。
虽然本片在新冠肺炎流行后,评价开始转向。但是豆瓣推在前列的大都还是时间较早的影评,而这些影评不少都对本片给出了负面评价。
仔细想想这部片。再想想我们以前批评的许多大片,我们会批评许多大片为了情节的刻意反转而无视逻辑,时代背景。而这部片被低估,恰恰是它太真实了,放弃了大量在任何一部电影中刻意安排的情节反转。
本片越是自身的电影爱好者,越容易被带到沟里。当我第一次看到马特达蒙演的角色是病毒免疫时,我立马反应出,主角作为免疫者,他的血清是拯救大众的最后希望这样的剧情。我之前看过的90%的病毒片,都有这样的剧情。比如韩国的那部流感不就是么。但是,本片中,医学工作者冷冷的告诉观众,想通过自然免疫者来研发疫苗是非常耗时耗力的,现实中他们很少采取这样的方法。这也太真实了吧。。。而看到当沙思曼博士最后关头拒绝销毁病毒,致意用三级实验室来研究病毒时,我又明白了,肯定是这个老头闯祸,用三级实验室研究病毒,导致病毒泄露,因为别的病毒片里都少不了这种情节。结果呢,这种情节也没有出现。当我看到主角被军队封锁公路无法逃离时,我又懂了,马上就是全程封锁,军队进来捕杀感染者,主角要上演动作逃亡戏。结果呢,根本不存在这种情节。
说白了,本片太真实了,没有观众期待的情节。而观众以往看过的片,大都是披着病毒外衣的惊悚动作片罢了。当我们真的看到一部以病毒防疫为内容的电影时,我们不知道应该是这样的。知道我们经历了新冠病毒。我们才明白,这片是多么难得。我们终于在电影中看到,排查密切接触者是多么重要的工作,看到自媒体谣言在危难中是多么可怕,看到病毒危机中医护工作者的艰难。
一个云集大量好莱坞大牌明星的电影,能排出真正的病毒防疫工作,光这一点就足够给与高分了。当我们批判某些片生造情节时,是不是也应该为这部自我舍弃大量情节,追求真实感的电影一个更高的评价呢?
其实还是太多明星脸扰乱了注意力,电影本身并不算烂,将叙事重点放在了病毒爆发后政府媒体和社会中的不同个体的应对上,且力保这个科幻故事的真实感。
片子其實很不錯,不要被部分小氣的香港觀眾和自我組織能力差的人評論影響,絕對是奧斯卡熱門,起碼保持了毒品網絡水準,多線處理得也不臃腫,關注焦點始終是人本。這麼複雜的製作,不覺得導演有刻意賣弄之處,配樂加了整整一顆星啊
人类推倒了一棵树,树上的蝙蝠飞进了猪圈里,猪被杀了做成了菜,厨子被要求和客人合影,于是sars就传遍了世界。所以病毒就是蝴蝶效应。
马特达蒙拼人品,格温妮丝开脑壳,脑残公知裘德洛,以德报怨玛丽昂,出师未捷温先死,何家小姐泪满襟。
社会学拍法,真实
线太多太散了,导演已经hold不住了
标准操作程序,教科书一样的电影
本片告诉我们两件事:1,跟别人握手很容易传染疾病;2,消息或流言比细菌的传播速度更快。以上两点谢耳朵已在《生活大爆炸》中告诉过我们。
节奏一如既往地精准,反轴线的拍摄方式,大量使用自然光,文艺得很呢这次!用导演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了索德伯格的电影就会有自己拍片的冲动。但是剧情确实弱了不少,而且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相比毒品网络,我还是觉得这个不大好。众生相。(帕特洛是酱油中的战斗机!)
摇号接种疫苗,最倒霉的要再等一年。其它人接种疫苗后就能出门了,而他还要在家自我隔离一年。无良网络大V炒作并没有疗效的药物发家致富,导致原本健康的人去买她根本就不需要的药物的过程中被传染了。医生谴责他造谣,他还倒打一耙,反过来谴责医生。他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被奉为先知,人们将他的画像贴满了大街小巷。入室盗窃没人管,拨打911就会听到“报告死亡信息请按1”,报警电话号码成了“申报死亡专线”。领到食物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会被其它人抢……当然,也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培育病毒,有人用自己来实验疫苗。正是因为有人发国难财,有人趁火打劫,才衬托出米尔丝、萨斯曼、艾丽等人的正直、善良、无私。正是因为体验了黑暗的惊悚,我们才明白光明有多么美好。正是经历了灾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安居乐业的来之不易。
再找几个大牌就能拍世界版建党伟业了
这片子的摄影、剪辑和音乐都给人一种通透的呼吸感,叙事效率极高。100分钟竟然把这样宏大的事件给说明白了,索德伯格的本领就在于此。看点1:男神女神都是可以转换的。马特戴蒙、格温妮丝帕特洛、朱迪洛都同样出演《天才雷普利》。那一部里,马特戴蒙讨人厌。这一部里,朱迪洛讨人厌。看点2:格温妮丝帕特洛、凯特温斯莱特各自有一个死亡特写,剪得让人尤其震撼。看点3:最后的病毒来源大揭秘,让人感慨,人类的安全真的是建立在一定概率的运气上的,不知已经躲过了多少次大灭绝。
3.5 雖然看上去cast很強大,但看起來也不覺得怎麼一回事。主因是電影為各位演員開了很多條劇情線,但整體看起來又失去了重點,劇情因此變得沒劇力和緊湊!由於電影的主線是調查病源的由來,所以比之前想的Matt Damon做主線,顯得有點失望,而且導演沒成功在電影裏營造出驚慌的氣氛。
借热评「神他妈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原来这出连续剧,我们八年前就看过了。可以理解当年为什么分低,它预言中国在SARS之后因为“吃”,再度爆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这可严重伤害了民族自尊心。问题是,八年后,一切都成真了。病毒战阴谋论、网络带节奏的、吹哨人、封城、哄抢连翘、护士罢工、瞒报、捐赠物资……天呐,要不要那么按部就班的重演一遍?可比韩国那部《流感》现实多了,当年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导演想撒一个大网,可惜网上有不少孔,所以最后也没捕着多少鱼。
几位大明星戏份都是分开的,对剧情推进没什么作用,换做任何一个演员都能完成戏份,一众配角出彩可惜存在感不强,就剩下不断变化的日期推进剧情了。小马和秃球比路人甲强点,酷玩嫂子一出场就挂了,肥温中场也死了,法兰西妹子消失了大半场,导演对这个故事没有丝毫见解,好在堆砌了一打明星脸。★★★
神他妈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有人假公济私、有人发国难财、有人前赴后继.....呵呵,全是人人人,在传染病面前,好莱坞的编剧对体制“优势”一无所知。
严重被低估的电影,抛开华丽卡司,影片本身从故事性到节奏到科普到人性到讽刺的社会现象都很到位,而且有一万次机会向更黑暗的方向发展(比如结尾的传播)但是都没有刻意地那么做,非常良心。结合时事四星半好评。今年上映的话少说八分,当年的差评一看都是好多嫌不够 drama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