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丘》也许不能算洪常秀的最佳发挥,但却是很有意思并且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洪常秀电影。这部仅有66分钟时长的电影是洪常秀迄今最短的一部长片,惟其短促,更能显出洪氏极简主义风格真正的优势、特征与流变。尽管影片内容表面看依然是男欢女爱,把酒咏叹,但切入视点、细微处的人心情感的律动,《自由之丘》其实有着很特别的表达。
时值当下,谈及洪常秀,似乎很难回避侯麦。二人尽其一生,皆孜孜不倦地描摹男女情事,题材层面的高度单一化或者说作者化当然是很容易辨识的二位导演的共同之处。而切入题材的不同视点,由不同视点再投射出的人生境界亦能区分二位的相异点。简单点说,熟读康德、帕斯卡尔、笛卡尔的侯麦表达较为形而上,爱情抉择在他的电影中常常成为人生审慎而重大的思辨议题。洪常秀则更愿意以嘲讽的立场解构男权视点的无奈与不堪。不过二人在创作立场或者说表达方式层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是经常被人遗忘。侯麦以“道德故事”(Contes Moraux)系列闻名,但实际上侯麦对道德这个概念的解说与外界通常的理解有一定出入,“在法语中,有个单词叫moraliste,在英语中并没有任何相对应的词。实际上,这个词与moral并没有太多联系,moraliste指的是对于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的人。这样的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与感觉世界。举例来说,十八世纪的帕斯卡尔是moraliste,拉布·吕耶尔(La Bruyere)、拉罗什富科(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也算,你也可以把司汤达算上,因为他描绘了人们的所思所想……重点是他们怎么思考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展现行为本身。Contes Moraux系列电影不是关于行为的电影,不是戏剧性的电影,而是分析特殊情感的电影,影片中的角色自己也在分析情感。”(参见《电影季刊》1971年夏季号的侯麦专访)这是为什么侯麦的电影那么讲究叙事结构、叙事视点,对白在电影中的功能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洪常秀确实与侯麦为同路人,为隔着时空的影像对话者。
《自由之丘》极简风格到了极致,少量的场景,少量的人物,少量的调度,甚至连语言也是最简单的近乎于儿童级别的英语,但值得思辨的情感空间并不稀薄。影片故事讲述的是日本男子mori到韩国去寻找一位有过旧情的女子权,最终缘铿一面,却又有了一段露水姻缘。整部电影算得上情节的大概只有mori与英善的床戏、mori找到了英善丢失的狗,其他的不过是酒桌上的醉话、饭桌上的闲谈、咖啡馆里的尬聊。
谈洪常秀的电影不可不提的当然是影片精巧的叙事结构与切入的视点。影片将“正常”的线性叙事打破。段落与段落之间不再是因果逻辑关系,也不是顺时发生的段落连接,常常是后来发生的事件被前置过来讲述,先前发生的情节留到影片末尾才提及。譬如开场部分,英善邀请mori吃饭,原因是mori帮她找到了宠物狗Gumi。影片先讲述吃饭的情节,回头再接续宠物狗被找到的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并不构成补充说明的关系,更谈不上解谜式的问答。理解这种处理的用意必须与整部电影的更为巧妙的视点设置联系到一起考量。
影片实际上是明确存在一个现在的时态,那便是mori惦念的韩国女子权取信-读信的过程,此过程在影片中被反复的闪烁插入,成为一个叙事结构上的韵脚。虽然是短促的闪烁插入,但这却奠定了影片的主时态为现在时,影片中主要的文本内容却是已经发生的过去时态,而这过去时态展开也并非线性结构,所以这叙事的整体性安排或者说叙事视点是来自权、来自画外音的mori、来自影片作者还是被混杂在一块?这便是暧昧不明之处,却是视点的魅力所在。在影片开场过后不久,英善与mori吃饭,中间英善有问及mori在读的是什么书?mori酒酣耳热地回答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时间并不是像你和我的躯体或是这张桌子一样的实体,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觉得你没有必要按照那种固有的模式来生活,但人类的进化也逃离不出这个框架模式。”这段对话影影绰绰导出影像的结构逻辑与母题的关系。mori到韩国来是寻找一段失落的记忆,也就是找回过去,但事与愿违,过去无法找回,只有在梦中才可与故人圆满。现在的英善似乎可以对接,对接的未来即如影片的开放式结尾──英善与mori的关系是开放的。更可牵连的是梦的形成。英善的宠物狗Gumi,mori被英善男友告知Gumi在韩语中的意思便是梦。职是之故,梦虽然是与故人牵连,但与英善也有丝连。这便是高度游戏化的叙事策略。影片的片名《自由之丘》,是mori和英善相好的咖啡馆的名字,也是mori和英善一段不了情的发生地。由语义的角度看,片名喻意空间的自由,但如mori醉谈所言,人也许可以做到时间的自由。游戏化的叙事策略对应了时间的自由。记忆、梦、想象、未来被统和到了一起,由此有了诗的幻境。
加濑亮扮演的日本男性mori在洪常秀的电影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男主角。嘲讽韩国男性霸权化的性别意识、威权意识是洪常秀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母题,因此他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尤其是主角都非常猥琐,他不断调动起来的精巧叙事结构都是要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来认同这种嘲讽的正确性。侯麦的部分电影也会有这样的视点,譬如《克莱尔之膝》,但侯麦并无嘲讽意味,只是审慎地揭露,并且侯麦的男主角不猥琐。
《自由之丘》一反常态。mori在影片中深陷情海,一脸沧桑,造型充满了一种忧郁之美(对比之下,影片中的几位韩国男性依然很猥琐)。他故地重游,却始终等不到旧爱归来。他羡慕与他一样的外来者身份,却有着美满爱情的西方男子。美丽的有夫之妇英善投怀送抱,他无法拒绝。第一次与英善做爱,mori还自问该不该爱她,第二次他已经勉强接受了这份爱情,但终究是无奈。在被关厕所的尴尬时光中,他又若有所思,一脸惘然。终究,他在梦(潜意识)中与旧爱团圆,结婚生子。mori毕竟不是《迷魂记》中的斯考蒂,他不是恋尸癖。对mori而言,样貌平平的权代表了情,美貌性感的英善代表了欲,情不可得,以欲来填充,到底是无奈。在这个意义上,mori至少成为了值得同情的男子。
即便如此,《自由之丘》也没有闪烁出任何廉价浪漫的光芒,mori与英善在床上相拥热吻,予人的不过只是一切都是暂时的感觉。情与欲完美结合的爱情神话从来都不是洪常秀要颂扬的。《自由之丘》归根到底是一部关于人的内心情感生活的电影。一部关于如何看待回忆,看待自我。一部关于一段情感旅程的结束与重新展开的可能性的电影。
会去找《自由之丘》来看,完全是因为中了加濑亮的毒。看完之后,我又中了洪尚秀的毒。
应该又是某个大脑莫名活跃的深夜,怀春的少女不顾第二天是工作日,单纯从欣赏美色的角度走进这部片子。一开头就觉得很不一般,不是常见的黑底白幕配悠扬的旋律,而是少见的柠檬黄跳蓝字辅以灵动的钢琴声,活泼明亮极了,仿佛在深夜照进心里的一片阳光。
整个电影讲了一个由加濑亮饰演的日本男子莫里来到韩国找女友权的故事。莫里在来韩国的飞机上就开始给权写了第一封信,权病好后回到住所,循着这些信的内容线索最终找到了莫里。
《自由之丘》取名于一个咖啡馆,离莫里租住的民宿不远。全片时长只有一小时六分钟,片中的主要人物除了莫里和权,还有民宿男老板相元,相元姑妈以及咖啡店女老板英善。相元会带着莫里逛逛小镇,认识新朋友,两个中年男人从陌生到慢慢交心,他们有共同的关于爱情以及生活的困扰。相元姑妈是个成熟智慧的妇人,跟莫里常常进行天马行空的对话。英善跟莫里的联系占本片最多的份额。莫里常常带着同一本书到“自由之丘”边看书边喝咖啡,之后还帮英善找到了狗狗,就这样慢慢熟络,会彼此分享,两颗孤独的灵魂撞击出爱情的火花。这是有互相取暖意味的爱情,短暂而微妙。莫里在韩国暂居的一切终止于跟心心念念的权的团聚。
加濑亮曾公开表示自己是洪尚秀的影迷,而这部两人首次合作的作品,也是有强烈的洪尚秀风格。其间很多点,我们在《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之后》等影片中都能发现相似之处。首先是剧情发展具有迷惑性,电影场景的变换没有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因为权到信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信零乱地散在了楼梯上。剧情只能按着权毫无头绪的读信顺序开展。而每一封信就是一个片段,最终才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让是部分观众表示“看不懂”。其实,熟悉洪尚秀的朋友都会发现,他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结构打乱组合的现象,充满了实验性意味。其次是依旧日常琐碎的对话,如散文般的。此片中低幼化的英文对话,也就是小学英语水平,一百个词汇量就能搞定的。在观影过程中,给人一种的可爱的感觉,让人冉俊不禁。 当然,仍然有洪尚秀最爱的固定机位闷骚长镜头+尬推拉摇镜头。
当然,此片跟以往洪尚秀电影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全片中还穿插着莫里的内心独白,一方面使得意识流的叙事更平顺,一方面也增强了情绪表达。洪尚秀的电影大多落点在爱情上,此片的有爱情但不止于爱情,那种生活流的琐碎直白的感受更强烈。人与人之间的或亲密或生疏,平淡无趣的生活日常,仿佛在反映生活本身的无力与悲剧性。
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最有一个镜头,莫里和权衣着朴素,合撑一把伞,留给观众渐远的背影。画外音“Wehavetwochildren.Onedaughterandoneboy.Thefirstonedaughterisverystrongandbig......”
--我喜欢观察花朵,还有树木。我能观察他们很久很久。大概盯着看5分钟左右,会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像和花朵在一起,会忘掉其他的一切——忘记我是谁,我在做什么,忘了这个世界,忘了时间的流逝等。不过在某一瞬间会觉得很安心,真的会相信在生活里可以无所畏惧。这并不是观念上的理解,而是一种真切的感受。当以后每每记起这种感觉,它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勇气。
--你在面对生活时会有畏惧,但是观察花朵能缓解你的畏惧,这样理解对吗?
--嗯嗯。
自由之丘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 一边是在初映时, 看完后还听了洪尚秀导演的GV, 那时觉得有时同样的洪尚秀的风格, 也有没有理清楚的时间关系, 另一遍是今天上现代电影理论课时看的。
加之上周洪尚秀刚刚凭此片获得野花的最佳剧情片导演奖,于是想要好好在理解一遍。
全片几乎都是英语,关于一个来韩国寻找旧爱的日本男人,其中遇见的人, 所表现的似是毫不虚假的生活实质。
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 我说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 后来想想好像不是, 时间只是道具罢了。 권接到信是从智利山回来的一周后, 모리在那一周里不断去她的住处找她留下memo。 那么或许这一周内发生的事是意外,若是这一周延长,是否又可以说, 它亦讲述了爱情的时机与保质期。
电影不断地交叉剪辑现在和以前, 每一张信就是这像个剧本,故事的展开一样, 然而它是“丢失了一页的信”。关于권没有看到哪一页或许是观众的想象界要做的了。 在我看来, 或许是关于他记录与咖啡厅女主人的那一页,或许也因为如此, 到最后她找到他的住处, 他却显得有些生疏和意料外。
关于结局, 我丝毫没有疑惑地确定洪尚秀是说他们第二天会一起出发去日本那个, 关于咖啡厅女主人, 是出现在这一周内的一个或许有些喜欢,有些例外,甚至有些愧对的角色了吧。放在生命的长度里来看, 这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这样的缩影在这部电影里出现很多, 如咖啡厅女主人的男朋友, 询问人情况的方式, 正是许多韩国人询问人基本情况的方式。 电影直接描述。 在这几天遇见的人里, 有因为爱人住在韩国的外国人,有房东和房东的侄子,有出走的年轻女生,这些人是生活中的真实,是电影中的写实主义。
关于影片的风格,暂且归为洪尚秀风格吧,摄影上频繁的zoom in , zoom out最直观地表现他想要引出或强调的东西。 以及重复, 同他以前的作品一样, 重复中略带有不同。
关于时间, 关于相遇, 关于爱情,关于现实,关于落到细处的生活和旅途。 自由之丘是部见仁见智的作品。
梦和时间是电影艺术喜欢表现的主题也是惯用的手法,洪尚秀的新作《自由之丘》(Hill of Freedom,2014)讲述了一位日本人来到韩国找寻旧爱的故事,影片中有一本名为《时间》的书和一条叫做“梦”的狗。“为什么狗的名字叫梦呢?大概是因为它总是在睡觉吧。”
如同所有洪尚秀编剧与导演的作品,《自由之丘》的叙事结构值得玩味堪称诡谲。影片以韩国女人权归来后收到日本男人森的书信作为开场,通过权的阅读回溯她不在场时森的活动。转述方式首先为影片叙事形成最外一重套层,书信作为媒介亦模糊着叙述内容的真伪。
在稍后的一幕中权不慎打乱了书信的顺序,影片从此开始变为乱叙。前一刻咖啡馆老板娘英善还在感谢森找到了她的狗,后一刻森才刚刚发现走失的狗;森与旅舍亲属尚原喝酒聊天,之后转眼却不认识尚原质问为什么他可以破例在旅舍吃饭。
与《21克》(21 Grams,2003)等惊悚犯罪类型影片不同,《自由之丘》的乱叙并不要求观众厘清事件前后的逻辑关系,即使将碎片拼凑顺当故事依然只是因果乏力的生活流。它旨在营造一种迷失恍惚的氛围效果,正如醉酒的语无伦次和错过早餐的昏睡。“时间并不是像你和我的躯体或是这张桌子一样的实体,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森向英善解释那本吉田健一的《时间》时说。
套层结构中的乱叙方兴未艾,读毕书信的权在咖啡馆遇见英善,寒暄过后来到森所居住的旅舍——咖啡馆和旅舍是书信中他最常出没的两个场景。套层内外的主角随着森的推门而入汇为一点,愿景似的美好未来让时间仿佛被重新整合。然而下一个场景竟是森在旅馆院子里醒来,房间里走出的是醉后初醒的英善。这究竟是书信中另一段没有被转述的回忆(权在打乱书信后遗失的一页)?抑或一场从未相遇的梦境?而梦又是从何时开始,观众甚至片中角色似乎都无从得知。
无论是时间的转变还是梦境的表现,在《自由之丘》的视听中几乎都毫无区分。洪尚秀故事里对于存在与真相的怀疑通过技术层面在此达为一统,单色背景上的手写字幕以及猝不及防的推拉镜头都成为他反技术的作者身份象征。看似粗糙的调度经由荒诞情节的缝合凝结为精确的尴尬处境——正如被关在厕所里三十分钟的偷情男人。
为什么当我们坐在小酒馆里喝酒时,总是感到此刻仿佛置身洪尚秀而非其他任何导演的电影中?也许不仅是亚洲文化的相似以及场景和表演的自然真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所谈论的话题总与电影、哲学或艺术休戚相关。若电影如同文学存在博尔赫斯或卡夫卡似的“作家们的作家”,洪尚秀大概可以被称作“电影人们的电影人”。其绝大多数作品中角色职业都与电影沾边,导演、影评人或电影教授。对他们的反讽亦是洪尚秀及影迷的自我反射,这种体会自然以从事电影行业的观众首当其冲。
《自由之丘》的主角森并未被明白界定为电影人,但他的言语行为显然区别于工人农民白领或商人,“你看起来像一个艺术家。”初次见面的英善男友很不礼貌地评价道。随时随地思索人生并同他人觥筹交错高谈阔论,不就是多数无所事事的独立电影人们的借口和状态。《自由之丘》中男人向一个女人饱满抒情同时与另一个女人床笫偎依的情况在导演前作中已屡见不鲜,洪尚秀乐于性别和欲望的指涉不疲。一方面解构爱情讽刺男男女女的虚伪,一方面接受真相承认自己亦难辞本性欲望。这种带着自嘲的妥协平衡着观众戏谑他人的快感与自身被拆穿的痛感,成就了洪氏小品永恒的开放结局。怎样去理解生活的圆满都是自由的选择,也似乎应和了自由之丘这个诗意的题目。
《自由之丘》是洪尚秀片长最短的一部剧情长片,套层、乱叙和梦境的混用使它比导演以往的作品更显艰涩。日本影星加濑亮饰演的男主角森,在故事中一直使用英语同韩国人进行交流。影片有个有趣的情节,他们遇上一位西方人,而这蓄着大胡子的白种青年脱口而出的竟是流利的韩语。敏感如洪尚秀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国际电影节频频的肯定中,作为亚洲导演的身份之于西方话语权下的他者地位。经历《在异国》(In Another Country,2012)东西方言语习惯不通的尴尬之后,《自由之丘》不妨看做一次《庆州》(Gyeongju,2014)似的“东半球政治”混乱内部的探索。
否定叙事,否定技术,否定电影人身份的高贵,否定情感的忠诚和生活的意义,《自由之丘》究竟肯定了什么?森和权离开韩国去往日本,天空中没有下雨,而他们却撑起了伞。毕竟这个难以分辨确切时间、混淆了现实和梦境的段落,最让人感到一丝温暖。或许在生活的某一刻,还是存在着一个纯洁而美好的动机,一如森来到这座城市的初衷。
洋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请代我向住在那里的一个人问好。
她曾经是我的真爱。
洪尚秀一直是我喜欢的导演,因为他非常注重台词和演员表演。这在亚洲电影人里非常少见,亚洲电影多年来一直在日本电影的形式主义的影响下去追求欧洲人发的小红花。欧洲人说黑泽明那叫艺术,亚洲人就都来黑泽明,欧洲人说现在是北野武,大家就扭头去学北野武,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就学了一辈子的黑泽明,以为黑泽明就是靠摄影。
洪尚秀等一批韩国年轻电影人恰恰令我佩服的就是无论如何都走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把亚洲所谓电影艺术家捆在一起也没有人能有他们这种品质,坚持用写实的生活语言、细节表演和台词创造力。而且,洪尚秀一直坚持去鞭挞儒家三国男人的虚伪和欲望,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目前还是捧上天的。洪尚秀用很多恰如其分的台词坚持剖析和鞭挞儒家思想中男人对自己对女人的思考,揪出儒家男人那种自我为中心、师出有名、贬低女人又崇拜女人被欲望驱动又自我解释、虚伪至极的各种心态,非常准确、非常细致。
好,溢美之词至此姑且打住。
自《不是任何人的女儿熙媛》开始,洪尚秀有了疲态。他开始用拍摄手法代替实质内容,这是江郎才尽的预兆。随后在《我们的善熙》之中,凭借惯性,那种男人虚伪的刻画又回来了,但是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过去的一种惯性,而没有了《北村的方向》那种极其强大的力度。
如今,洪尚秀有了很好的创新,即描写一个外国人在韩国,一个外国儒家到韩国的故事,我一看就拍手称快,这是好棒的创新,尤其为日本人的介入连连叫好。日本是一个比韩国更久遵从儒家却更早进入现代的国家,日本和韩国还有历史问题。种种的矛盾、牵连非常值得探讨也肯定会爆发各种火花。
可惜,洪尚秀虽有涉猎,比如“同旅店老板娘的对话”和“韩国大叔”的对话。但却被故事更大的议题所牵绊,被导演讲故事的方式所掩盖。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用了拆开逻辑顺序的方式来描述。而我看到“木卫二”的影评,证明这个叙述还让一些人看了以后完全找错了方向。逻辑交错是个“大招”,除非你真的很需要用,就像诺兰的《记忆碎片》,否则真是画蛇添足,糟蹋了本来很好的故事。
洪的故事没有编好,这也可能是他运用“大招”的原因。咖啡厅女老板的角色过于纸片化,没有旅馆老板娘那么立体,而这个角色才是故事的真正的主角。也不符合洪一贯对女性角色的细致,成了一尊花瓶。
最后,男主角的表演真是令人惊奇,就日本电影来说,绝没有这么好的表演,可见全然是洪的功劳。
遗落在楼梯的那一页是加濑亮和郑恩彩的故事么?
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叫梦,一个叫时间。
洪尚秀新浪潮看得还不够吧,抓紧再复习几遍侯麦,顺便把Garrel的新片补一下,说不定电影的精气神能再足一点。
深夜无人的时候左边搂着一个右边惦记一个嗞喽一口酒啪啦两口菜噗噗两口烟扪心自问不亏心吗
日本男人在首尔旅社>>>法国女人在海边小镇
你来到我的城市,走过我来时的路,想象着没我的日子,你是怎样的孤独。
洪尚秀的电影都很舒服,把把妹,喝喝酒,抽抽烟,扯扯淡。这部片特别短,而且有一种“收到一封很厚的日记体信不小心顺序打乱了看”的新奇感受,男女主角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他们讲英语,然后突然出现一个美国人的角色,讲一口流利的韩语,这种感觉真是太难形容了,大概就是“迷失首尔”吧
你穿山渡海来看我,我穿街过巷在看信。时间错落无序,情感若即若离。洪氏小品:妙,不可言!
洪常秀编剧是不是太摩羯座?为了女神,全世界都可以理直气壮的成为备胎,追到女神,又纯情的像“爱在”系列里的作家伊桑·霍克。对于洪导演的片子,喝喝小酒聊聊男女之事,偶尔成功约个炮爬起来也不带什么牵绊,这次就算用书信打乱了时间的顺序,但变焦镜头一推上去,还是那么原汁原味。★★★★
一页风流。
影迷分两种,不看洪尚秀的,和看洪尚秀的。我愿意和后一种喝点儿小酒。
又一部洪尚秀的作品,还是不咸不淡的感觉,还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作为一部爱情片,该片似乎是把那些咋呼的瞎扯的爱情片用开水过滤了一遍,油啊腻啊都被过滤得差不多了。
终于有一部电影能够表现外国语交流的尴尬,而且尴尬得太过自然,语言本身大概就是如此。好久没看过那么短的长片了,加濑亮英文口语真不错,可以进看过的日本男演员前三了
加濑亮挺纯的,感觉跟洪的格调不太搭。导演是希望他浑一点的,这些戏还是为一个懦弱、摇摆、好面子的男人编排的,可性格使然,他就是浑不起来。
当一条单身狗,也挺好的。
You don’t love me, you just want to practice English with me
两部洪尚秀看下来,依然说不清自己喜欢还是讨厌。他用的是我最反感的方式,固定机位长镜,简单粗暴的推拉,除去景别变化几乎成了舞台剧,可内容又那么可爱。烦人,敢不敢更像电影一点啊?!!
“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但你没必要按照那种固有的模式来生活”
一年一到两部的清新小品,快赶上伍迪大爷了;洪尚秀气定神闲,什么喝酒泡妞太重复什么推拉生猛太粗暴,任由君说;在拿捏男女关系和结构定位上,越来越有侯麦感觉,他根本无意解释,让本就无因无果的生活面目压缩成纸片,随手抽一张就是日子,这就是自由。
他遇到的狗叫“梦”;他在读的书叫“时间”;找到想找的人,才能抵达他的“自由之丘”。絮絮叨叨各种写实的生活,导演倒错叙事的方式很合我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