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次这个片子,终于sober看了。第一次在trip, 第二次stoned了, 所以仅从视觉和配乐的角度来说的话,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很牛逼。光影方面,有很少的某些,可能就比American Beauty的光影差一些而已。
讲讲我的眼中这片子讲了什么吧,或者说让我这个个体思考了些什么。不过随口提一句,看完片子顺手看了一下导演的简介,说拍这个系列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用电影这个媒介追寻他最感兴趣的topic,即,人类的终极关系。恩,所以我觉得我的看法应该跟影片本身想要表述的能挨上点边儿。
电影可以分为好几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不用说,就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生命所衍生的意义,的轮回。婴儿变骨骸,骨骸化作雕像,雕像化作信仰,信仰的物体化再随风飘去(沙画)/被侵蚀(壁画)/被遗忘(沙漠深处的石像)。这些有生命化为无生命的,甚至是超生命的,再以另一种形式来灌溉生命的延续,或以结实的养分,或以虚幻的意象。这些曾经在某个地方划过某种特定形式的浓浓一笔的,也随着时空的变化,终有一天会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存在。这种万物随着时空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着形式来扩充这世界的维度的定律,也是人类的宿命之一。
观影的时候看到这里,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的词就是时间的一致性,我想,我可以用这个phrase来表达上述的第一层。那么第二层,就是瞬间的不可取代性了。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正是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以扩充世界的维度,那么每一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意义。每一份纪念/仪式,都有其独特的衍生性。
影片中有大量排列整齐的镜头。 工厂里,上千的人,穿着整齐划一的工作服,口罩,手套,以整齐划一的姿态,在流水线上加工着源源不断运送进来的鸡/手机/汽车/熨斗/等等等等;成千上万的车,不一样的城市,载着浑然不同的人,在每一天同样的清晨与黄昏时分,以同样的速度,奔向一个同样可以预测的点;不同的国度,不同信仰的人们,因为同样一件事:宗教,在历史长河里,“永远”得大量地凝聚起来。而这些,可能是任何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面貌,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类的生活,没有一个人类可以例外,她/他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可能已经知道我想说什么了,重复,汇聚,也是人类的宿命之一。被一部电影放到这样一个角度来旁观,是一件很毛骨悚然的事。因为它从根本上,想要传递的就是,不同的个体的存在被一种方式凝聚在一起, 成为了一个现象或是更大的存在,这是每一个个体不能逃脱的宿命。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成为什么样人群的一部分,使用什么样的标签和符号来表达和延伸自我的意志,这其中,有些是可选择的,而很多是不可选择的。这与其说是在警醒人类开始思考“要如何选择,如何nagivate自我在个体与群体的夹缝中”,不如说是在告诉我们 “你想要怎么过你的每一秒,想不想要成为那千万点中的一点,你的每一秒要汇集成什么样的一个存在,用什么方式被纪念,又用什么方式被磨灭,遗忘,和继续存在。” 是可以思考的,但或许是被死死地钉牢在人类共同的宿命里的topics。
恐怖吗?我觉得这特么很吓人。这等于在告诉我,我越去思考我存在的意义,甚至是超存在的意义,越去选择以那种方式记录,延伸,证明我的存在,就越是落入这个圈套。无论我是此刻选择做一个hippy,我信仰着liberal的观念,我practice vegan,爱好着自然,包容地接纳各种观点;还是我彼时选择做一个目标主义者,每日练习着直到达成目标,从另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都没有任何不同,如其他人类一样,不过是排列整齐的蝼蚁罢了。
这么讲恐怖吗?我觉得真的要感到恐怖了。但你也可以说,这只是一个想法罢了。就像所有想法一样,它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不接受这个想法,还有另一个想法。但是这电影恐怖的原因是因为它到达了一个高度,一个跟导演人生目标:探寻人类根本的联系 一样的高度。即:它大量地将人类历史上的时空存在搬到你面前,以高水准的表达形式结结实实地拍在你面前,问你:你看,难道不是这样吗?
还有一些观影想到的东西:
1. 人和物体有时候没有什么不同,当用途大于意愿甚至模糊意愿时。
2。然后真的特么的人各有命,不要再认识不到自己的priviledge 了。但也不必过度埋冤,因为人类的生活面貌 ,说到根本上,都差不多。
3。这种轮回也有社会性。一个群体,很难逃离自己祖辈,neighborhood的,群体的命运。
如果你看过这部影片,希望我的角度能给你提供新的思路。如果你没看过,希望你某一天能够正儿八经好好地瞅一眼。会是不错的体验。
一部没有超我的电影。
巴厘岛黎弓舞的一颦一笑,就是舞动中的佛祖。缅甸蒲甘古城,迎来晨光,仿若不似人间,这是我最心急的一刻,仿佛万象更新,天下都是新的。
佛对着你微笑,丹麦的泥沼人却诉说着永恒的死神,法老王的面具似乎也在问:轮回在哪里?轮回有什么意义?
这种电影你是一定会放在心头,但是它永远仿佛你要去远行,眼中接触新鲜的事物,写出那些永恒的奇妙。但它好像不会像长江图那样跟你产生内在的关联,因为那些不熟悉的风景永远会在大脑中飘逝。
只有熟悉才会内省。
只有渴望才会去寻找。
只有遭遇冷漠,才体味到爱的可贵。
如同经过了纳米比亚·卡曼斯科的沙屋,新奥尔良飓风后的超市,你会回想那些人类的圣迹。你会想起是上帝造的人,而人有多么高贵。如今人性在哪里?他们又经历过什么?
你会想起凡尔赛宫吗?想起最值钱的水晶灯?好像问题永远不在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失去了什么。死去的你更本质。
圣保罗和高迪的大教堂明显带来了基督教的象征意味。宗教会给我们救赎吗?
阿尔卑斯山或者是莫诺盐湖上的小岛,都像尖峰一般插入我们的心脏。爱瀑布Epupa,还有尼加拉瓜大瀑布。
看原始部落的面孔,整个的好心情都被一个法国行为艺术家给毁了,他是人类的恶魔。人类的反面。
这些人工的造物:滑雪场,迪拜又能怎么样呢?代表人类文明的巅峰?
全身紧裹住的阿拉伯女人,妖冶放荡的法国女人:福建忙碌的女工,水饺的生产线,日本东京地下铁拥抱的情人,魔都黄浦江两岸和巴西贫民窟,人类的差异不能再大了。 当然这是从不平衡生活系列诞生以来的一种传统。
小鸡,猪仔和牛也是这种传统。他们仅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存在。它们因为人类的欲望而空洞。人体倒模也是。一排排泰国人妖也是。
双汇:三全...妙说,看完以后再也不能好好吃火腿肠了。
简直就是对女性的侮辱。一直是女性的脸,日本伏见稻荷神社艺妓的脸,与充气娃娃的脸做对比。
不知道把贫民窟,和菲律宾的监狱集体舞联系在一起,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联系,贫穷和犯罪,是一对双生姐妹花。妙说,贫民窟还不如监狱里过得快活呢。哈哈。在印尼硫磺火山捡垃圾也挺有意思。
看到了加纳做异型棺材,比如说飞机,轿车,手枪什么的(Kane Kwei Carpentry Workshop, "Sodom ang Gomorrah", Osu Accra),妙说喜欢那个手枪的棺材,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美国人和非洲人怎么样滥用枪支,炫耀的扛着枪。
在茫茫人海之中,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就是希望灵魂能够亲密。
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信仰。。从茫茫人海间,她又回到了这个主题。
也许让存在的被看见是最有意义的,芸芸众生需要看到世界在发生什么。
面对自己的心,就是面对自己的神祇。
法界一界是佛教了义的世界观。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数学家能如实看清几何体形状,有些人就是看一辈子也看不清;又譬如色盲的人无法看清色盲测试图。所以同一法界,不同的人所见是不同的。正如《佛说不增不减经》所开示:“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
其实有部分镜头和时空重叠,最爱的还是天地玄黄,但万物间天地玄黄一切皆可轮回,细细品味这样的摄影艺术纪录片便可体会到最多的是时间和光阴的流逝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不明觉厉的自然/人文纪录片。不少画面都很震撼。比如绘制坛城的喇嘛、废弃已久被流沙侵蚀的房屋、混凝土涂脸的行为艺术、中国工厂里如蚂蚁一般工作的流水线工人、贫民窟居民、日本性玩具的生产、圣城麦加朝拜的穆斯林等。但是总体上没有轮回的感觉,倒是每个片段都不错
颜色特艳丽,有些场景真是没见识过。
啥都别说了,都来看吧
轮回 Samsara —— 一次102分钟的伟大冥想
神了。
神作
商场卖彩电的大可以人手一片。那段枪枝制造后的国庆阅兵和武校太中国威胁论了吧。我看到很多畜生被轮回了。
华丽无比
刚读完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在这个片子里看到的是自然、人的劳动、工作、活动。而思考,思考真的有必要么?最喜欢的是“绘制坛城”,画完即毁,无论什么颜色的尘土全部都聚回一起,再也没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只是它们曾经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结束后,它们还是原来的尘土吗?
富丽的镜廊、哥特大教堂绚烂的玻璃花窗、人迹罕至如史前遗迹的奇异自然景观…熬过前20分钟的明信片,镜头来到流水线上宰割成肉供应不绝的鸡牛猪,流水线上堆积浩瀚如山、拆解浩瀚如海的工业电子垃圾,流水线上络绎的子弹枪支,流水线上无面目的人与塑胶人偶,监狱里集体劲舞的囚犯…滋味复杂无法评说。
5年35个国家,全部70mm,视觉上的震撼感没有其他纪录片可以超越。片后Q&A导演表示这是一次visual meditation, 是birth of the rebirth, 全世界不管什么肤色,人种,背景,通过这完整的旅程找到精神共鸣,从而彼此连结。
最后藏人抹去精心画好的沙唐卡时,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会过去,就是要用这种抹去唐卡的心态面对生活.
不如天地玄黄深刻,却美丽依旧,喜欢这个纪录片大导的神视角
导演有强烈的中国情结.
天地有大美,众生在轮回。岁月如流水,万物自葳蕤。
这部美到让你瞠目结舌的纪录片被不少法国影评人选为年度最佳,当然你可以把它当做是无趣的幻灯片展示,但你也可以尝试去体会和理解,前半部分的宗教自然和异族文化,后半部分的资本消费和工业社会,但最终一切都回归到信仰,回归到那一抹唐卡,那一片荒漠。对我来说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和精神之旅。
流水线上蚂蚁般的工人,手枪型的棺材,生产线上的猪、鸡、牛和人,穿插着美到窒息的自然景观,和无言的脸谱群像,跨越种族、宗教、战争、性、工业、自然等诸多宏大主题却没有一句旁白或对话,最终,藏僧抹去繁复精致的坛城,化为尘沙。看后滋味复杂,我无法用语言评论这部作品
导演跟我一样是个平铺控,在无尽动态复制中体验生命流走。除部分镜头以相同物品承接外,找不出什么逻辑,几乎就是游遍几大洲的风光片。上次这个看了一半,然后又看了《时间的风景》,两部都是唯美自然+人类社会,今天看《轮回》纳闷好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