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冲突》――一个美国警察的反腐之旅
一鼓作气,索性接着昨天的《热天午后》,把西德尼鲁迈特的《冲突》也解决了,1973年出品,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变,同样的阿尔帕西诺主演,同样的西德尼鲁迈特导演,同样的电影社会学作品。
要说这部影片,首先得说明一下片名,大多数情况下本片的译名为“冲突”,原文片名为serpico,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Frank Serpico. 不知道是怎么一种阴差阳错,片名被译成了冲突,也许是因为这个名字如果直接音译的话比较困难,沙匹克?瑟皮寇?呵呵,一个比一个差。其实选用“冲突”做为一部影片的片名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讨巧的做法,因为戏剧电影,到处都讲究的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情就没法进展,更无法吸引观众,“冲突”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万金油型片名。不过具体使用起来,还是应该劝诫作者谨慎,千万别用在那些明明没什么冲突的失败作品中,您得有那个底气和信心,试想如果《十面埋伏》或者《无极》改名为《冲突》,那岂不是作者当众打自己的耳光嘛。
扯回本片,弗兰克是一个警察,一个在众人皆受贿而始终不染淤泥的人,很极端怪异,根本无法融入周围污浊的环境,于是他在努力抗争着,最后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记得斯皮尔伯格曾经说:一个好的剧本的根本是好的人物,那些处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物才能有真正好的故事。《冲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弗兰克当初怀着梦想加入警队,原因就仅仅是他小时候坚信警察是那个能知道真相的人。而当他真的成为一名警察的时候,却迷茫了,因为他的性格非常的孤僻,并不善于和人相处,于是工作总是反复调动。最后他选择了看似比较自由的便衣警察,以为从此可以大展拳脚,没想到他只是走进了一个更大的漩涡。便衣警察中泛滥得成体系的腐败让弗兰克无法容忍,于是他在拒绝同流合污的同时,四处寻求解决之道,然而他遇到的,却只是到处的官官相护和狼狈为奸。
整个看片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刘德华的《雷洛传》,那是一部好长的电影啊,是我很小的时候的记忆,至今仍清晰的记得那也是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理想主义的小警察,如何一步步的成为一名“五亿探长”的;我又想到了《无间道》系列以及此后跟风的那些卧底片,弗兰克要充当上级安插在同事中的卧底,采集资料,他的这个卧底身份竟然是安插在警察自己内部的;我甚至想到了媒体报道中不时披露的众多落马贪官,想象他们当初如何一步步腐化堕落,抵制不住诱惑的过程,呵呵;我最后想到的是,如果是我,我能顶得住嘛?stop!!!这种问题还是就此打住吧。
西德尼鲁迈特在本片中一如既往的反应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矛头尤其对准了当时警察界的腐败受贿情况,以及这些现象背后政府的自我袒护和对腐败的漠视。这样更会激起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也许是鲁迈特在本片中批驳的不够过瘾,才在两年后又约来阿尔帕西诺,折腾了一部更带劲的《热天午后》吧。
抛开影片的社会问题,隐藏其中的更深层次的一个思考就是: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如果单用这部影片做为根据,似乎证明了内因决定论,只要有恒心决心和耐心,一定能克服外界的一切阻挠,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现实中那些外因起到决定性作用,影响一个人最终命运的例子,绝对要比内因决定论的例子多不知道多少倍。我觉得,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像汽车与道路,篮球与球场之间的关系。再好的汽车,你总在很差的路况下跑,迟早要报废,最好的真皮篮球,在到处坑洼的球场打,很快就会磨损得不成样子,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买车要考虑路况,买篮球要拿去室内场打的原因。个人与环境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果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存的环境呢?如果你心存这个疑问,去看看《冲突》吧,找到答案了,我们来继续讨论。
最后罗嗦两句配乐。对于我这个音乐白痴而言,好的配乐就一个标准:能不能让我有情绪上的共鸣。记得最近一次有这个印象是《落叶归根》的配乐,此外还有《永恒的三丁目的夕阳》的开场音乐,听了就鼻子酸;再就是“黄金三镖客”系列,《革命往事》的配乐,那种调调让人听了就想笑,与影片气质配合得天衣无缝;还有,就是今天这部《冲突》了,剧情的推进和音乐的衔接让人的感情立刻产生了共振,影片主题立马就升华上去了,这才是好的电影音乐!
2 ) 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喜欢听歌剧的嬉皮同时也是警察
弗兰克穿着一身舒适的棉麻衣服在自己的小花园里闲坐着听歌剧,头顶是一小片橘红色破铁皮屋檐在春心荡漾,隔着半堵围墙,女邻居出来到垃圾,弗兰克建议她过来一起喝咖啡,
女邻居并不想过来,但在离开前,她又欲说还休的留下一句:我喜欢你的花园,
弗兰克踌蹰了几秒钟,像一个真正勇敢的男人那样接招,他说:如果你喜欢一个男人的花园,你应该也喜欢上这个男人。
男女愣来的调情在歌剧的背景声里显得异常可爱生动。
弗兰克的嬉皮式生活令我着迷,但穿着警服的他其实毫无制服美感,反而像个瘪三小混混,着便服的他大多数情况下更像个狂放的自由艺术家。许多人为阿尔帕斯诺的演出喝彩,但我认为导演这次为阿尔帕西诺选错了角色,他的气质真的不适合演警察。
我承认这部影片剧作和导演手法上的成功,将弗兰克打扮成嬉皮也许有导演特殊的深意,我可以揣测是否导演想要借用嬉皮的标签(和平,爱与自由)来赋予弗兰克更多的符号意义,而这些意义恰好与影片要揭示的黑暗决然对立,但这样的对立之意太明显。除了符号含义,弗兰克在不同的服装之间的变换也隐喻着他的身份变化与自身认同的矛盾,但无论如何,阿尔帕西诺的形象并不令人心悦诚服,他太激情,太敏感,太浪漫,阿尔帕西诺表演的用力过猛,那不是弗兰克,那是阿尔帕西诺。
一部好看的影片一定在各个层面都是足够丰富的,在观影的过程中也许观众没有时间细细琢磨,但观看完毕我总是可以回忆起影片里有品味的服装,家居陈设的风格,甚至一闪而过的美不胜收的街景,哪怕这些回忆混杂成团没有头绪,但也会让观众产生某种朦胧不清晰的舒适情绪。《冲突》这部影片在纽约取景一百多处,除了佩服导演卓越的审美品味,影片里的纽约也饰演了重要的角色,纽约的大街同时是他的栖身之所也是抓捕罪犯的场地。他无法在这些大街上以真实的身份行走,他也无法隐身,更无法得到安全感。在美丽的纽约街景里,弗兰克的身份与焦虑显得多了几分诗意,这诗意本其实也不属于弗兰克,而来自导演采用的上帝视角,即使在满城的罪恶中,在巨大的不安中,在无法抽身的龃龉中,生活也依然是美丽的,为了保护这份美丽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追求正义公理从而成为人类最美丽而勇敢最值得歌颂的行动。
3 ) 那个孤独的警察谢皮科
看到有人评论说教父之后帕西诺的表演被限制了,其实1.2部教父是1972.1974.两年的,热天午后是教父2之后,后来闻香识女人是在十多年后,再后来也有死亡医生,其实他的演技是多变的。回到本片,他演这个人物是真人真实事情,很投入,以及他拜访过谢皮科,对人物本身也有很深感受,
谢皮科,他是固执,坚定又孤独的警察,浪子的外表却是有执着的心。
4 ) 警察的职责
看完这片感觉跟以前看过的一本港片很象,也是讲警察贪污受贿的问题.然后才成立的了专门请人喝咖啡的廉正公署.
片子一出来用了倒叙的方法,帕西诺演的警察沙比高(读起来感觉象沙皮狗,哈)中枪正被送往医院,然后故事慢慢展开.沙比高从小立志当警察,从警校毕业后他如愿当了名制服巡警.但是同事对犯罪的视而不见使他想着离开当时的警局,换个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他慢慢发现了整个警察队伍的贪污受贿潜规则.但他不想同流合污,拒绝受贿,因此受到同事的排挤和威胁.甚至于自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女友的感情也发生了危机.沙比高毅然决定与贪污受贿行为做斗争,想办法清除这种行为.他四处找办法,同时自己也被调到了比较危险的缉毒部门.在一次出任务的时候,沙比高不幸中枪.此时,影片跟开头沙比高被送进医院连接了起来.
沙比高最后被医治好,他的事也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
影片故事属真实事件改编,帕西诺在片中的演出还是不错的.他把一个虽然形象不羁,但内心正直的警察形象演绎的很真实.
本片导演: 悉尼 卢曼特 (Sidney Lumet)和帕西诺有多次合作.在随后的<热天午后>中,他们再度合作.更碰撞出一部精彩的好片.
5 ) 冲突
4月5日在资料馆看了吕美特的《冲突》(《谢皮科》),阿尔·帕西诺主演。这部片子题材非常现实,讲得是美国70年代的警察法兰克·谢皮科与警察局内部的腐败斗争的故事。
法兰克青年才俊,刚刚进入警局便擒获行奸歹徒,但他抓住罪犯的荣誉却算在了别人头上。调到其他部门后又因性格遭受排挤,在做便衣后变得愈发放浪不羁,可仍然保持内心的刚正不阿。他不愿接收在其他便衣警察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贿赂。不论是佝偻的驼着的背还是看起来屈曲盘结的虬髯与他那看起来就颓唐的气质,从外表上看法兰克变得更加像一个吸毒者,他的形象愈发的邋遢,可这并不妨碍他在精神上的洁癖。他比任何看起来道貌岸然的警察都干净得多得多。与泥淖般的环境格格不入的法兰克遭受了同僚的厌弃与构陷,他几乎同所有人为敌…不知道是否该用“高尚”之词形容他,因为他所守护的只不过是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但至少,与所有人背道而驰的勇气足够被歌颂了。
他为了无愧于心,失去了所有警察朋友、两份即将圆满的爱情,甚至差点连命都丢掉。最终得到了金色的警察勋章与一身的后遗症移居他乡…实在不知道这结局对他想要守护的理想来说究竟值还是不值,而我作为一名旁观者来说,是很难不对他充满敬慕之情的…
法兰克这个角色很像我崇敬的那种人的具象化,他从小就想当警察,维护治安、惩治犯罪。正义感十足,诚实且忠诚,而且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去接受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恪守法制的底线,能抵御住金钱的诱惑。从小时候起我最喜欢(欣赏?)的职业就是警察,正直又帅气,威风凛凛又和蔼可亲。是我这辈子注定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大概到现在都未改变,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了解到很多不可告人的阴暗面。
唉…当初的帕西诺实在是帅得掉渣啊,如今转眼都快八十岁了,时间真是太可怕了…另外本片里大部分时候他穿着都太随性了…OTZ作为制服控想多看几眼警服啊!
果然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法兰克这样有着“殉道”般精神的人啊…
6 ) 【最不警察的人最警察】
瘦小的身材,珞腮的胡子,颓废的衣饰
——你会觉得他是一个警察吗?
最不像警察的人其实是最尽责的警察。
名字叫frank的主人公真真正正是个frank的人~
但是他极度的坦率却让他深陷于不断的冲突中~
SERPICO是frank的姓,
但有人把这部电影翻译成《冲突》或者《急先锋横扫罪恶城》~
于是serpico就变成了“冲突”和“横扫罪恶城”的“急先锋”的代名词~
这点真是耐人寻味。
看到这里不能不想到同一时代马丁和DENIRO拍的《出租车司机》
都是小人物,都是邋遢世界里的干净人。
但是,他们两个演出不一样的感觉。
看完《伸张正义》连看这部,两部都表达了正直的理想主义者在其所处环境中的无奈与抗争。但这部的结局看得更堵心……弗兰奇带着一身病痛和后遗症远走,得到了他并不稀罕的金徽章。为了心中的理念,他真的放弃了好多: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被同僚和朋友孤立,被上司警惕厌弃,左耳永久性失聪,身心受到永久性创伤。对比起他刚入职时的意气风发,结局让人唏嘘不已。这部电影就是一位有良心的正直警察的传记,也是一位殉道者的传记。它的风格是克制、深沉的,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情节铺排,但恰恰因为这样,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另外,很可惜的是,在电影中Al穿制服的镜头不多。他穿制服真的很帅很帅。而嬉皮士风格的Al帅气不羁,从头到尾我的目光都被他富有层次感的、兼具爆发力和感染力的表演吸引。他太有魅力了,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
Al太会塑造这样的人物,耿直敏感情商高,坚强果敢同时也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是个活生生的汉子,何况还帅。眼神总是让人心疼。节奏尚可 ,有时转场生硬。一开始就把结局扔出来,就看过程怎么逐步深入。表现了丰富的生活细节,各种动物很好地衬出他的可爱面,结尾唏嘘,听说也是真人真事。配乐有问题。
看到中途的时候真的有想要崩溃的感觉,孤胆勇士的滋味是怎样的啊~~还有就是欣赏大胡子长头发的AL真的对我是一种考验……
一滴清水掉进墨水里还能干净吗?想不被黑暗笼罩,只能是独善其身,孤家寡人。 看,这是阿尔帕西诺哦,太帅了,爆发的张力
此片的结构较为松散,对于警事刻画也较单维,影片伊始主人公就明确拒绝参与殴打嫌犯,演过一个小时之后还在重复不肯同流合污?“要么躺尸河床,要么忘掉此事!”……导演并没打算深入刻画角色,他只是借弗兰克遭排挤多部门调动的遭遇引出当时警腐状况之严重和普遍。此外男主家族关系与爱情生活的刻画也是浮光掠影式。应该说,吕美特是一位极擅长短时群戏高能揭批的导演(十二怒汉热天午后电视网路),可真要把与组织决裂的特立独行个体拍成相当时间跨度的人物传记?明显就不如斯科塞斯了——对比一下《好家伙》。
纽约城全景。在两部教父之间还没有大红的帕西诺造型最多变的一次,而且都是嬉皮士风格的,村里风气就是好,想去住一阵(住不起)。就算一脸毛,身上披块脏抹布,也超级有型啊!昨天看完还在想,为什么电影不解释主角如此坚持的原因,后来回过神来不禁质问自己,做正义的事就是不该问缘由啊!
不收黑钱就不能当便衣,捅破这层纸么又会被视为组织的叛徒,动得了下层动不了上层,太心塞的反腐片,意在言外。前半新鲜社会人尽情生活的段落,帕西诺+古牧叫人如何抵挡!这种片里的女伴往往只关心他个人安危不看大是大非,所以警察情感多失败cp只能找同僚啊
中国官场潜规则第一条:淘汰清官
3.2 圍繞一個人哺啦哺啦的扯故事還扯的不是特別清楚...反倒是最后終於攪和明白了。是要給Al Pacino秀演技用的吧...Lumet老先生果然是老實派的。
帕西诺年轻时嬉皮风的模样,觉得这个形象和毒害鸳鸯的毒瘾混混、热天午后里的倒霉银行抢劫犯、稻草人里的流浪水手的形象并行,成为帕西诺青年时期四个迥异却有些莫名的共同之处的面目。
阿尔·帕西诺是非常好用的演员这点毋庸置疑,和吕美特的几次合作也展现了作为演员的惊人才华。想想那时老帕多么风光,凭借此片首次提名奥斯卡影帝,又与之后的《教父2》、《热天午后》一起载入“三连提”史册,加上前一年的《教父》,在科波拉和吕美特两位大导的帮衬下,四年四部经典迈向传奇,真好!
阿尔帕西诺整个透露出一种披头士后期的风格,简直太像保罗麦卡特尼了,不得不说凭老帕年轻时候的颜值绝对能压倒莱昂纳多巅峰时候的颜值,也难怪老帕陪跑那么多年都没得个奥斯卡了
偏执/执着 孤独 误解 同出租车司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野心更大 内容更深。记得看雷洛传时刚开始这两个片子特别像 雷洛刚开始也是不愿意收钱 不过后来就动摇了 现在看了这个片子想想雷洛也真是个王八蛋
pacino嬉皮士风格的着装和表演是TM亮点
拍摄后期加起来才5个月,整部片都有一种格外强烈的Lumet式利落高效感,摄影和剪辑水平相当高。Lumet在书里写过一个好笑的事我一直印象深刻:他觉得这片不需要配乐但老派制片人不同意还一定要找个名气大的,于是没有final cut的他为了保住片子想起Mikis Theodorakis刚从监狱里放出来,就找他来写。Mikis看完说这个片不需要配乐,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磁带说:“这曲子是我很多年前写的,放片子里应该可以,你觉得这样我能搞到7万5千美金吗?”Lumet说我觉得行hhh 最后妥协结果是放了14分钟配乐,效果也不差,但他们两个说得一点没错,如果没配乐会更冷冽更有冲击力。
看帕西诺的片子就像看A片,纯感官刺激上就能看得很满足(而且这还是部多服装企划)。但也觉得相比德尼罗,帕西诺的戏路是不是有点窄呢,可能还是我看得太少吧。
一个正直的警察如何冲破内外合围一路走在正道上的故事。去年开始看的片子,人物太多,前半部分看得眯了马虎,后半部分才精彩起来。不过结局竟然那么光明。ps,Al那会子细皮嫩肉阿,大胡子也挡不住一脸锐气!
稍微有点儿乱,整体连贯性不是很好,但人物刻画方面吕美特是大拿,无可置疑。被枪打了一脸还没死,这枪也是个笑话……艾尔帕西诺极具爆发力,比《教父2》只早了半年,所以还是很容易看出二者在表演上的承继关系。这种神经质的正义,无论如何也不陌生吧,for me
大概是个人奇怪品味的原因我觉得this is the most handsome Al Pacino ever【
Sidney Lumet的片子总那么写实而充满力量;本片堪称帕西诺最出色的表演——比闻香更好。有几段手提镜头、长镜头和横移镜头非常有活力!真喜欢那时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