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召见》的编剧Peter Morgan也是Netflix剧集《王冠》的编剧,实际上,《王冠》中只要是女王与首相对谈的场面基本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召见》的剧本。对于已经看过《王冠》的观众固然大大地减少了观剧的乐趣,但是也降低了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难度。毕竟从丘吉尔到卡梅伦的近70年里,涵盖了苏伊士运河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南非种族隔离制裁、皇家游艇退役、皇室婚姻和现代化等等社会议题。
如果要满足已经理解这些社会历史背景的观众,就需要更加戏剧化的舞台艺术和精巧的剧本。舞台艺术的展现的方式就是非时间线性的首相出场安排、女王和年少自己的灵魂对话和现场换装表演(?)。第二幕中和撒切尔的对话贡献了(甚至可能是《王冠》中)最精彩的一段剧本,10分钟内展现了出身阶级、社会结构矛盾、“英联邦”的身份认知的种种碰撞。在感谢卡梅伦在撒切尔葬礼上致悼词时说轻轻说出的“just six months between us”的呼应又让这一段女王和撒切尔的不和关系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到2022年,女王已经经历了14位首相。首相更替,柯基离去,女王不变。从这个角度看,她甚至成为了一个观察英国政治生态的标尺。首相从讨论“正义”的statesman演变成到纠结会议时长的politician,女王是不是也从“the real halibut”演变成了“身着奇装异服的部落首领”?
*官方字幕非常拉胯
非常有意思的政治喜剧,将女王和她的十二位英国首相“请”上舞台,展现了一段另类的英国历史。剧情展现了一个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女王,一个改变了但也没有改变的女王,舞台上的小姑娘是她内心从未消失的对传统的反思、身居高位的寂寞、对责任的坚持和对英联邦的热爱。但是她也并不是“圣王”,她有她不合时宜的小脾气。女王与十二位大臣之间的对话,在调侃了近代英国政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近代英帝国“日落”的思考:如何面对英国衰落的现状,如何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英联邦将何去何从,君主立宪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调和?
这在当下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正如演后谈所言,舞台上的卡梅伦提醒观众每个人都处在历史进程中,今天女王面对的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必然是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很荣幸,作为一个足够年轻的观众,我有充足的时间等待加入讨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一直跟着笑,但是不得不说这部戏的门槛有点高,十二位首相乱序上台,对英国近代政治史了解不足的时候很难完全将人与政策对上,有时屏幕里传来伦敦观众的笑声,而放映现场一片沉默,这种跟不上笑点的感觉还是挺难受的。
吹爆海伦米伦,神仙演技,仙女下凡。舞台上的现场换装也很棒,可惜因为是NTL,部分没有被镜头照顾到。
英国时间,2022年9月8日中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走完了她超长待机的96载,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众所周知,英国在1688年经历“光荣革命”后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至此,君主专制成为永远的过去,宪政的虚君制度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无论是此前颇多比较的维多利亚女王,还是已经溘然长逝的伊丽莎白二世,都是虚君制度下凭借个人魅力赢得了世界上人民尊重的现代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的魅力来源于何处,是一直平和、友善略带神秘的公众形象还是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观众想了解到的程度,远超电视转播和八卦小报。 如果你真的想要深入了解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形象,把她作为人来了解,那么我不得不提到英国剧作家彼得·摩根早在9年前(2013年)为英国国家剧院创作的戏剧作品《女王召见》。该剧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仅仅只是把场景设置在了白金汉宫一层私人会客厅的一隅,放上两只具有年代感的椅子,编剧便可以展开想象女王与每一位首相之间的精妙对谈。 或许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观众会认为这样的设置特别像心理医生与病患之间,这也是编剧彼得·摩根所认同的,在他看来,他正是把这一次次的会面当成心理医生的病号室来写的,多数时候女王充当了烦躁且焦虑的首相们的心理医生,但在某些时刻,首相们也会反客为主成为心焦的女王的心理医生。无论是丘吉尔会见女王时,以长辈的身份要求女王请教问题需要向她的父亲那样做笔记,还是上世纪90年代约翰·梅杰担任首相时,帮女王调查戴妃与查尔斯失败的婚姻线索以及当时民调显示二分之一的民众认为皇室不该存在。这些情况,都是女王面对首相,少有的紧张与愤慨。 这出时长接近2小时(不含中场休息)的戏剧作品中大多数时候,女王接受男首相们的吐槽,颇有戏曲里插科打诨之感。与其说是插科打诨,倒不如说是对首相们性格的展示。焦虑不堪,没有辉煌过去和政绩且出身平民的梅杰,严肃严谨,到老都高标准、严要求的丘吉尔,比任何一位首相都更要自尊的木工之子爱德华·希斯,吐槽奥巴马又嘲笑布莱尔的布朗……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打上了历史烙印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性格印象。 若说女王对男首相的安抚、劝慰以及嘲讽,体现的都是在这个男权社会与宪法的双重压力下女王的智慧。那么当她面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我则看到了一个女人的一体两面,女王始终以柔克刚,很好地与撒切尔夫人就事论事的为英国的未来寻找新的出路。强硬且理性的撒切尔夫人敢于从国家角度(经济发展、国家立场)出发为英国谋出路,而女王也敢于从人性的同情与关怀角度出发为不同人群去考虑。这场戏中,两位女性平分秋色,此时的英国正是因为有她们而得以看见复兴的荣光。 这出戏中,除了首相们与女王的精彩演出,还有一位讲述人,他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他老态龙钟,慢条斯理地念着句子的样子,让人感到时光如水,容易流逝。与他相对的,是少女伊丽莎白二世,她的不服管教、不习惯白金汉宫的冷清、讨厌成为“标本”都是一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这也似伊丽莎白二世心中的两个声音,一个属于历史,一个属于自我。 剧中的女王与时俱进,时尚的服装、音乐以及玩梗。但同时她又是古旧的,她热爱英联邦国家,不希望交遗产税、向民众开放皇室活动,参观对自己有着特殊意义的邮轮……她相信自己生来与众不同。 老实讲,这部作品我看过两遍。一次是在校读研时,一次是现在。在学校的那次,我只是发现这部戏打破了我一以贯之的想法,发现大英女王也是个时髦有趣的老太太,而现在,我却发现,女王的性格矛盾,既是历史赋予的,也是多年的约束与管教赋予的。 9月的互联网,因为女王去世而热闹纷繁。其中,我很喜欢一句这样评价女王的句子:“我们怀念她,并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正是因为那些她没做的。”她在位的70年又214天里,她从未逾越雷池一步,走到宪法的顶端,也从未表露出对任何人事物都喜怒哀乐之情。人们只能从小报轶事里去揣测她的情感。她似乎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小妇人和老太太,只是她深深明白这种“任人打扮”属于民众的意志。正是因为她符合了历史前进的车轮,英国王室才得以在一轮又一轮的民调中坚挺地存活下来。这是截至2013年她所历经的12位首相不可能做到的,也不需要做到的。 英国国家剧院从21世纪开始致力于发展NTLive的戏剧电影,使观众可以不到现场,也能观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戏剧作品。这也是我得以与本片结缘的重要原因。比起9月宣布的百老汇《歌剧魅影》将于2023年2月无限期停演,NTLive无疑在抢占市场先机上拔得头筹。当戏剧不再写一些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不再关乎当下人们的生活,也不善于利用新技术,那么等待它一定是一片死寂。我希望,戏剧艺术也能如《女王召见》一般,在漫长的戏剧历史里,永不停止的脚步走过一程又一程。(本文来自于本人公众号冬瓜懒得写剧评)
笑点太多,泪点更多的一部戏剧 相比美剧的乐观注意情怀,英剧总给人精致之感。库尔德人问题,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关于苏伊士运河的问题,英国工党问题,还有好多好多问题还是吐槽下戳泪点的戏份吧,撒切尔和女王的对手戏,关于大英帝国的伟大复兴其实自己脑袋里分分钟出现的是希拉里和希拉里的败选演讲漫长的从政生涯或许是最大的败笔了但是她说,女孩有自己的选择权,分分钟戳心其实希拉里和女王一样,都从小女孩的阶段走过,当女王在剧中跪下祈祷时,我真的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PS 我又说了一大堆没有历史感,一点史学研究价值都没有的屁话[耶] 还有就是这部剧在伦敦和百老汇都有演出过 看过的人有 卡梅伦 克林顿夫妇[皱眉] 民主制度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合适就好[耶]
经典的题材写成,导成,演成经典,惊喜这种质感还存在于这个时代。一套精工缝制的厚厚的淑女装,看完戏后就如同将它穿在身上,心里有底气。
高难度的观剧体验。剧本出色,虽然台词是非常通俗的写法,但结构上,每位首相乱序登场,时间线如细碎的拼图。这种史观的呈现面向是优秀的,只有在纷乱、非线性中,才能把握到各个不同时代历史情境的迥异与相似。不过,的确造成了比较高的门槛,对英国很了解的人(或英国人)肯定能看得尽兴,但如我一般对英国近百年政治史不够关注的人就很难对接上所有的梗(最多也就看懂了一半吧)。海伦·米伦的魅力太强了。
柯基可爱!!!想被柯基扑倒!
Helen Mirren版。服装造型非常精致用心 打乱时代顺序(穿插Wilson多次出场)的手法也十分精妙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对英国历史、历代政治家的了解还是太少 这就造成了只有在卡梅伦出场那段笑点get到最多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倒是也可以自我安慰了【1. 已被Richard McCabe实力圈粉 2. 柯基萌cry
1. 要是对英国政治理解的更多一些就好了。2. 没有字幕看的,应该有好多损失吧。3. 好羡慕有王室、有贵族的社会,这样一些好的东西可以不流血的传承下来。
2016/7/19
McCabe真是太棒了,三次会面的微妙情绪演变把握相当精准。非线性叙事结构在保持每个段落相对独立的同时以几不可见的细微线索贯穿,让Helen Mirren在漫漫时间中收放自如的穿梭回溯显得毫不混乱,对于女王人性面(大型段子手)的刻画(或者说脑补)有血有肉极其动人。舞台设计和服装更是没话说。
正所谓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这个浅显如朋友圈推送文章一般的主题就是[接见]这出无头苍蝇乱转圈且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剧唯一的精神。英国人的自我吹捧在这出剧里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殊不知这与剩下的世界几乎毫无关系。失去的是摩根前作[女王]里复杂的人物塑造,最终只剩下走马灯一般的廉价八卦堆砌。
非常精彩,并且还有狗。
你们这个字幕翻译水平,在我们组,是要被打不及格劝退的。
这是日不落帝国版孤城闭,影子在女王脚下,首相在女王心里,他们都被困住了。
女王的少女心,bling bling | 有些人明明处于另一个世界,却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如果取消他们的存在,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政治真是奇怪的存在,他们越是一本正经,我们越是发笑。不过好像很多事都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兴趣爱好也是很难跨越的鸿沟,重要的是守自己的秩序,别互相干扰。
太好看了!剧后采访也良心!字幕做得太差,就不指望能做点必要的背景介绍,起码把台词翻译对吧,错误百出。像这样还不如给英文字幕了
编剧私货太多了吧,对于女王过度美化。
再一次演女王,那种君王气质真是浑然天成。半个多世纪春秋,与每一任首相的私人会晤被想象出种种气压,如她对自己的定位,就像是一个恒量般的镜子,让每个人在谈话间,审阅自己,调整自己。有那么多人际、国际关系在这客厅里转化气候,每一次应对都自有生色。最爱威尔逊的几段,克制之下真性情的流露,到最末格外有共情。而在内心深处,少女时的自己也是一个永远鲜活的灵魂。米伦演技太出彩,腔调与情绪的变化拿捏自如,而极其考究的服饰如虎添翼,台上迅疾的换装易容,让几十年历史随之瞬息万变,厉害。看到柯基太惊喜,幕后采访也很有趣。@国际戏剧影像展
感动到泪目 不知道为什么同类题材我给分都会这么高……其实想想这部倒是非常传统的古典三一律作品 要入戏反而非常容易
幽默,机智,舞台场面和内核没有那么神,但是也足以让观众(尤其是英国观众)感动。其实总得来说,跟Bennett的剧都是说的这个“英国性”吧,女王就是那个最英国的英国人,那种只有本民族人民才懂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无关政治。
题材关系本以为乏味,没想到却是横贯沧海、兼顾幽默的典型英式深情厚谊的作品;虽没有明说12位首相中女王最喜欢谁,但想必每个看过的人都知道,实在太明显了,多年休戚相关风雨共舟,最后只能汇聚成一句百感交集的“请我到唐宁街吃午饭”,之前累积的眼泪齐齐夺眶而出;映后对谈也是有料又风趣
服饰让人目不暇接,换装简直像变魔术。台词写得好机智,大神级的演技令我已词穷。女王最后与威尔逊那一幕非常动人,12位首相最后一同亮相,这便是舞台得天独厚的震撼力。
这部戏真是等了好几年。演后谈Mirren说起与画家或摄影师去为女王画像或拍摄相比,在舞台上的演绎也是一面mirror,是自己眼中的女王啊。放映结束,下了一天的雨仿佛也终于止住了,心情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