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回信》这部电影里面,风筝、动画片、荷兰猪、有音乐的生日贺卡、小风车、存钱罐、风铃、生日蛋糕、蜡烛和相框都有了。哪一个不是我们八零后的回忆?童年的我们也许都拥有过这些,它们在今天看来可能不起眼了。今天再次看了这部电影,还是和从前一样感动,我想我永远都不想忘记。
这部电影里的爷爷,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好像没有妈妈只有爷爷,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是爷爷把我带大的。电影里的镜头对我来讲,一点都不陌生。还记得,第一次,爷爷送我去学前班,我哭着不让爷爷走。后来初中的时候,我过完周末回学校,天刚下过雨,乡间的土路泥泞不堪,爷爷就扛着自行车把我送上柏油马路。记得有一年春节,爸妈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回家过年。爷爷就带着我和妹妹一起过年,整天尽自己的能力给我们弄些好吃的。那时我已经读高中了,可还是不能帮上什么忙。每当我要伸手帮忙时,爷爷总会说“哎呀,你会不会,一边呆着去。。。",即便是现在回家,爷爷还是这样说。我在爷爷眼里始终是长不大的孩子。那年除夕,爷爷做了几个菜,和我们姊妹三人一块吃团圆饭,爷爷很高兴,和我喝了几杯酒。我当时觉得爸妈不在家,爷爷一人照顾我们三挺不容易的,而爸爸一直教育我”父出数长兄“,要教育妹妹,同时还要孝敬爷爷。想到这些我心里有些愧疚,就对爷爷说:”爷爷,您辛苦了,爸妈不在家,我又不太懂事,经常惹您生气。。。“爷爷听了说:”孙呀,爷爷哪里会生气呀?爷爷在家整天盼着你们放学回来,要是周末爷爷就在这路口等着看着,眼都瞅得不舒服呀。。。“我听后沉默不语,感觉眼睛酸酸的。
现在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前两年生了一场大病显得更加苍老了,腰也越来越弯了,但爷爷对我的爱不曾减少。这几年我一直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很少了。经常我往家打电话的时候,爷爷已经睡了。爷爷接不着电话就会向爸妈念叨”这孩子怎么这么久都没有打电话了?“ 等到和爷爷通电话的时候,他总是会说他身体很好,要我不要担心,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就把话筒交给我妈,他怕电话费贵-----一辈子受穷,到老了还是不舍得。我回到家的时候总是要陪爷爷聊聊,他给我讲村里发生的事,讲自己经历的陈年旧事,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慨。我也给他讲学校里发生的事,讲老师、同学,讲自己的生活感悟。这个时候,爷爷就像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有时爷爷不愿意和我讲太多,他会说自己没有上过多少学,懂得少,说我读了很多书道理比他懂得多。爷爷永远都像他脚下的土地一样质朴,宽厚。
愿天下的爷爷们永远健康!
(本影评与电影关系不大)
88分钟的剧情,实话说,我哭了不止88分钟。我也很难说到底是什么让我这么难以忘怀。剧情是那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爷爷是一个尽职尽责的邮递员,孙子是爷爷从几个月一手带大的,祖孙情深。爷爷每天会蹬着三轮送孙子去幼儿园,孙子会提醒爷爷: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爷爷有严重的心脏病);爷爷有着糊风筝的本领,他们会把收件人已故的信件用风筝送上天堂;他们会把荷兰猪当成老朋友,吃饭都会放在饭桌上……妈妈的回来打破了这一切,他会逼着儿子学钢琴,学外语,爷爷为了他能和妈妈好好相处,搬回了老房子,孙子会跑回老房子对爷爷哭到:记得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再后来,爷爷的生日,孙子把自己赞的钱买给爷爷一张贺卡,可爷爷已经“睡”去了,“睡”在插满蜡烛的生日蛋糕旁,孙子在专心的数着蜡烛……
我想到了我的爷爷……
在我的记忆里,开始,爷爷住在叔叔家,他还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起床,能自己穿衣服,带假肢……叔叔家溜着马路,爷爷每天早上都会扶着一把黄色的沾满油污的椅子,慢吞吞地从一侧一瘸一拐的“挪”到另一侧,几米宽的马路他要走上七八分钟,有时还会有路过车主的骂声……他“梛”到马路另一侧的广场,一坐就是一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车和人,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等到天色渐暗,他又会扶着椅子“梛”回去……
又一年,爷爷搬到了我家,这时的他身体状况与日剧下,每天都在轮椅和床之间的相互转换,起床要有人全程帮忙,大小便也得有人全程陪护。这时的我三年级,我家出门就能看见学校院墙,上学我会把爷爷推到栋口,这地方人少,车更少,但爷爷依然是一坐一天,中午我会搬个板凳和他老人家并排吃饭,下午放学准时把爷爷推回家……
后来,爷爷又搬回了叔叔家,之后除了那年他的生日,我就再也没和他并排吃过饭了。爷爷走的那天,全村都在沸腾,沸腾着收玉米,爷爷就在自己那把沾满油污的椅子上去了……走的很安静,很坦然……
好的,煽情结束。主题:爷爷,我爱你。
平淡生活里的祖孙亲情太催泪。我没见过我的爷爷,我也不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从我生下来的那天,我只有奶奶和外婆。奶奶在我七岁的时候去世,农村人喝农药zs,时至今日我对她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印象,我只记得那天满屋子的农药味。后来,我们举家回了四川,从此在我外婆家住。我和姐姐两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外婆带着的。从八岁回四川开始到十六七岁高二外婆去世,八九年时间。真正外婆家里住是小学二年级到初一,四年时间。那四年是我人生怎么也忘不掉的时光。外婆很瘦,那时候她已经80,还在干农活,很辛苦,每天给我们煮饭,记忆里晚上放学后奔跑着回家总会吃上饭菜,不算好的伙食在现在想起来都是热腾腾的。外婆叫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罗明玉,年轻的时候一定非常非常美,肯定像温润明亮的玉一样,她的性格很温柔,说话永远轻声细语,轻轻的细语总是在我弱小无助的时候给予我无限的安全感,温暖我心。我已经不记得太多具体的事,但农村生活的几乎所有的片段和模糊的影子都有外婆的身影。我考年级第一拿奖状回家时她开心得笑不拢嘴,觉得咱们家也能出一个会读书的,现在想来辜负了外婆;乡下那间用泥土石板夯筑而成的小屋子,现在想来,最干净的地方就是堂屋的门槛,它被磨的很光滑干净,我的大部分时光好像都是在门槛上度过,玩玻璃珠,玩沙石,仿佛现在还能听见的坐在门槛上外婆叫我吃饭的声音;放学回家看到炊烟升起就知道外婆在灶房煮饭;屋子背后外婆砍猪草的声音;门前喂鸡时唤鸡的声音…好像乡下那间屋子的一切都和外婆有关,它承载了我初来四川的不安惶恐和后来对于童年的美好的记忆。我很喜欢和外婆一起睡觉,冬天她的脚很凉,我那时候就在床尾去给她暖脚;夏天很热,乡下没几个像样的电器更别说空调,晚上我们坐在院坝里乘凉,有很多小蚊子,我们点燃木屑驱蚊,外婆给给我摇蒲扇;院坝门口有一棵树我种的小小的核桃树,我一直期待着它长大结果。可是还没等到它长大结果我就去了街上住,和外婆算是分开了。至今,核桃树已经不见踪影,外婆的老房子更是瓦砾都不剩一块,满目都是藤蔓绿草,我的外婆也已经离开我有16年了。从离开那年起,每年过年我都回家给外婆上坟,有时候我望着坟头腾空的纸钱烟想,如果有来生,外婆今年也是一个正读高二的女孩子,一定也是亭亭玉立,温婉如玉。我的外婆很聪明很漂亮,来生一定会过得很好。一定是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自己的童年阶段里,有一个能够疼爱但不溺爱,能陪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小动物,陪自己玩耍,教自己技能,保持孩子该有的童心与玩性的长辈,是一件难得而又幸福的事情。片中的老头,是一个退休的邮递员,在儿子媳妇出国工作的期间,一个人把小孙子从几个月大拉扯到了六七岁。在这期间与自己的小孙子结下了深厚的祖孙情谊。老头疼爱这个孙子,但不溺爱,孙子在爷爷的照顾下,懂事,乖巧,但又顽皮,淘气,稚嫩的身躯常常有着大人般的气息与严肃,充满着童真与水晶一般的清澈。但是,岁月不饶人,老人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远在国外的儿媳妇也终于调回了国内。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位母亲认识到了国内竞争的严重性的同时,也给原本快乐的童年生活带来阴影。老头搬回了老屋子,老头渐渐的老去,老头走了。天堂的回信随着风筝在空中高高的飘着,那一声声“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一片”字字在耳。儿童的天然的心性,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可是我们却在一代又一代的摧毁着这一美好的礼物,当一代又一代的儿童长大的时候,曾经的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最为冷酷的刽子手,还要美其名曰,为你好。
亲情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是最为泛滥的题材了,在中国的近三十年的电视电影中,这个题材的作品已经快要让人吐了。但这也是最为安全的题材之一,这很符合历代统治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对与治下民众的一种期许,甚至是一种愚民的政策。但是,这部片子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电影界,还是能拍出一点点像样的片子,再狗血的题材,只要真心去拍,也是能拍好的。片中的祖孙情,其实反映了90年代初的一部分社会现实。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孩子的自然天性发展,出国工作的父母与留在祖父母身边孩子的感情的隔阂。片中的晨晨是幸运的,他至少还有过那么几年美好而又弥足珍贵的童年。
很纯粹和细腻的片子。这么多年,想到爷爷奶奶的去世,还是不能释怀。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来看前半段还觉得评分虚高,后半段泪腺直接坏掉,真的是悲伤到呕吐。
资料馆在同时段另有一部排片《二子开店》,c6看过,另评分远低于这部,于是选了《天堂回信》。怎么说呢,程式化太重,晨晨的念白似乎只是执行端的输出,缺少由内心生发的感染力,如果说这是童星的弱点,妈妈角色的使用则完全暴露出导演的引导意图。剧情完全以暖意为核心,一切叙事皆服务于此,过于明显的斜坡让剧情可信度打了折扣,甚至(刻薄一点说)称为宣传片也不为过。李丁老爷子的发挥是戏骨级的中规中矩,脱鞋帽那一段的“啊”“哦”回味无穷,可也被剧情绑架为一个支点。称不上可惜,也远算不上经典。
爷爷就是那个,新盖中盖!一片,顶过去五片,方便!妈妈像吴君如!还有,那个小萝莉是谁?
记得当时哭到快休克过去
特别感人……
王君正把一个极为平常的题材处理得流畅清新,影片有对爷孙真挚情感的赞颂,有对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呼唤,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必然归宿的豁达而伤感的态度。“天堂,爷爷收”。剧本赋予母亲的角色比较弱,对代际隔阂、育儿方式的矛盾表现,讲述得过于太表面了
爷孙之间质朴的羁绊,成为了《天堂回信》最为动人的情愫,电影不仅用海外归来的妈妈为视角,巧妙的营造了剧情的矛盾张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以着点,更用生死,渲染出那源于亲情的离别之痛,相信以作别人世的爷爷,会收到那晨晨封挂在风筝上的生日卡。
真的是从头哭到尾,我想,这大概是每一个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孩子都会被触动的故事。说真的,长大后逐渐冰冷又坚强,但是爷爷奶奶甚至是父母的老去依然是内心最深的伤口。害怕自己长大他们老去,又害怕他们老去我还没能长大尽孝。希望他们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部电影是我到目前为止哭的最厉害的电影,每看必哭。我记得那个时候年纪很小,看后想要养一只荷兰猪,还跟别人说我最喜欢的动物是荷兰猪。每次到电影院看,我都哭的天昏地暗,不知道是不是年纪的原因,前两年又恰巧看到一次还是哭了。真的是很感人的电影。那时候很不喜欢电影里面的妈妈。想要一个那样的爷爷,我的爷爷从未给过我任何的关怀,对他的记忆只有每年过节的红包。
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的祖孙情,隔阂的母子情。小大人晨晨被爷爷带大,和爷爷相互依恋照顾。刷碗,骑脚踏三轮车载爷爷,放风筝,看电视,帮爷爷一起去送信,跑了12层楼结果送错了,爷爷生病住院,晨晨是户主来接他。爷爷一个装死的玩笑,却让晨晨带来难过。妈妈从外国回来来接晨晨,刚出生几个月就没见过他。他们住进了妈妈的家里,妈妈对晨晨的的荷兰猪还有一些坏习惯感到不愉快,后来妈妈在打扫房间的时候,不小心把荷兰猪扔到了窗台外摔死了,晨晨非常难过。妈妈做披萨吃,要晨晨去学钢琴,学外语。后来爷爷搬到了自己的老家,因为想他的老伙伴们,晨晨哭着喊着去找爷爷。爷爷过生日的时候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和朋友给他买生日卡,爷爷做了很多漂亮风筝,爷爷安息中和妈妈一起点了很多蜡烛。晨晨放风筝给爷爷,希望他在天堂能给他回信。
小时候一个人看得瞎哭,最怕就是爷爷老
孩子是萌点,爷爷是泪点;几度哽咽忍不住,泪飞顿作倾盆雨。
1.小时候,我自己养了三只鹅,但它们长大免不了被屠杀的命运,记得母亲和伯母夺去他们生命的时候,我痛哭的同时还骂了伯母,所以荷兰猪一掉下楼,至死时,我泪流了;2.我猜中了爷爷的死,却猜不到他竟然是在梦中如此安详地离去,或者说这个故事的结构和我预期的还是有偏差;3.一小朋友说他看得很伤心…
爷爷告别的时候,孙子叫爷爷吃两片那段,眼泪就崩了。伤怀那两只荷兰猪,怀念李丁老爷子:腰不酸了,腿不痛了,走路也有劲儿了。8.2
给五星的都是怀旧情怀分……我突然注意到一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自有彩色电影以来在北京拍摄的电影,依年代和季节排序,分析一下北京的空气质量变迁……
三轮车,信,这两个意象今天看来有些“从前慢”的意思。那时信息时代还在远处踽踽而行,几未接触过电子的儿童有着充裕的时间与人做交流。而交流最多的,是疼爱他的爷爷。男人老了总像个孩子,就像是返璞归真,他们的交流与爱是卡通式的,漫画式的,足以让晨晨在成人以后带笑追忆的时候,落一滴愉悦又怅然的泪。童年时的离别大多是生别离与天人永隔。多年后我们会疑惑,那些人与事,果真曾有过吗?人世何其艰难,惟有爱最珍藏。
“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
李丁老爷子仙逝了,想起这部电影。爷爷离开了,好难过
印象最深的是李丁扮演的爷爷~很多年以前看的~看得直哭,~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今天竟在DOUBAN见到~
这个电影刚刚想起来,心里一下子好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