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之前我一直都很好奇。我过去听到的全是差评,只除了一个人,我的大学帅哥同屋(同时也是我的偶像),他告诉我“有人”崇拜这部电影崇拜的要死。当然他没敢说是他自己……
不过近三个小时的片长阻止了我的好奇心,我看过三个小时的闷片,三个小时的文艺片,还有接近三个小时的爆米花片,但从没想过要用三个小时来鉴定一部烂片。不过在今天这么一个无聊的晚上,好奇心还是打败了我……所幸陈凯歌和帅哥都没让我失望!
结构上一咏三叹,虽然没有低俗小说那么精巧,但是质朴的表达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气氛。电影选角无可挑剔,秦王,荆轲,嫪毐,太子丹,赵女,甚至荆轲刺秦的助手,都可称得上完美无瑕。只有高渐离给荆轲做手术的时候大喝“喊出来!”,让我不禁想起了这个小品演员若干年后在《卖拐》里的经典台词“走起来”……当然这不能怪陈凯歌……
不知道98央视水浒传和这部电影哪部先开拍,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先发掘的李雪健这方面的潜力,不过李雪健演中国式的大佬实在太牛逼了,堪比马龙白兰度演的教父。
王志文演的嫪毐也很妙,可惜电影太长了,要不然他那部分剧情还可以展开的再充分些,而不是在死前通过独白来表明心绩。
陈凯歌演的吕不韦也牛逼。看了密诏,轻蔑的扔地上,“要造反,轮得到你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可惜嫪毐不得不反,即使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果。然后祖庙那一段戏简直神来之笔,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套用一句常常在日本电影/动漫里出现的台词,“吕不韦的死,让嬴政毅然踏上了修罗的道路”……
和很多中国导演不一样,陈凯歌对拍男女之情并不感兴趣,即使迫于商业追求勉强拍了,也只能拍出《无极》那样的水准。而荒谬的是,蹩脚的爱情戏却在戏外成全了张柏芝和谢霆锋这对怨侣……巩俐演的赵女在刺秦里面代表的是人性善的部分。秦王是魔,荆轲是佛,她则是在夹缝中的人……
太子丹也演的好。电影里的丹就像某些底层的小干部,明明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却偏偏又有点小权力和不服气,老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上窜下跳,令人厌恶。这和史记原著里腹黑的太子丹大相径庭。
这部电影的情节可以说是相当脱离史记的描写,我个人觉得却相当成功。不过赵氏孤儿离谱的演绎,可能根源也就在这次成功的改写吧。
可惜了。这么牛逼的一部电影,偏偏得不到评论和观众的赏识。活活把陈凯歌逼到用烂片反抗社会,嘲弄大众的道路上。“你们恶心我,我也来恶心恶心你们。”陈凯歌拍无极的时候一定是这么想的。中国观众为什么现在只有烂片看?不要怪该死的制度,而是因为中国观众只配看烂片。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主要歌颂的是“仁”、“义”、“忠”、“勇”四种品质,其中的人物性格都异常的刚勇、激烈,囫囵吞枣的读可能觉得写的过于简单,但若细细品味,一定会在电光火石般的刺杀过程中感受到刺客果断、决绝的勇气。这就是孔子提倡的近乎“仁”的刚德,富贵贫贱、威武患难、利害毁誉,皆不足慑其气,动其心。这些刺客用孟子的话就是修炼了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能够舍生取义。
其中的荆轲以士君子的形象出现,文武双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剑术说诸侯,然战国后期礼崩乐坏,诸侯都不讲礼,在比剑的过程中也不懂君子之争,虽屡遭呵斥,但荆轲总是默然离开,这正是君子修身中“克己复礼”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来燕国的隐士狗屠高渐离与他结为好友,把酒当歌,相乐相泣,旁若无人。可见荆轲壮志未酬。而隐士田光则收留荆轲做门客,称赞他有不动心,是“神勇之人,怒而不动色”。
等到燕国太子丹决定刺秦时,田光以死激荆轲,让他报知遇之恩。太子丹也以君王之礼厚待荆轲“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具体下来莫说是千里马的肝,美女的手,就算是天上的星星,荆轲想要都给摘下来。在此之前,秦国罪将樊於期走投无路,虽然太傅坚决反对,说收留樊於期就是“资怨而助祸”,会加速燕国的灭亡,但是太子丹还是不忍心收留了樊於期。孟子说王的“不忍心”就近乎善,所以荆轲说“太子遇轲甚厚”,决定刺秦,而樊於期也自愿割下头颅助荆轲一臂之力,这也是孔子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荆轲出发刺秦,太子丹和群臣白衣送行,哀兵见仁。高渐离击筑,荆轲决定舍生取义,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隐士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剑死了,琴会很寂寞。后来荆轲失败,秦灭燕国,高渐离以铅置筑中,举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杀,亦是士为知己者死。
陈凯歌的《刺秦》对《刺客列传》进行了改动,主要谈的是“情”和“惑”,秦王嬴政是从不惑到惑,被权力和身世迷惑了本心,从决心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变成了“少恩而虎狼心,得志轻食人”的暴君;而荆轲和赵女是从迷惑到不惑,坚定了刺秦的决心,突出的是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思想不单单是学而优则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的是克己复礼为仁,“仁”源于本心,“礼”是践行。知耻而后勇,心有所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电影里荆轲以刺客的身份出现,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却被盲女视死如归的孝悌所震撼,对自己的所为感到迷惑和耻辱,放弃刺客的身份,在燕国隐姓埋名,编草鞋作践自己,作为赎罪。受重伤后,被高渐离医好后却拒绝吃饭,高渐离说他“既不想活,又不想死”,可见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赵女爱嬴政,是因为嬴政要统一六国,为的是结束战乱,就像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也是大仁大义,赵女爱霸王,爱的是嬴政的不惑,不拘小节,不以匹夫之仁为仁。但是嫪毐的政变让嬴政知道自己是丞相吕不韦和母后的私生子,这个巨变让嬴政无法守其“仁心”,杀父逐母,吞六国,坑(活埋)四十万赵军,因为他的秘密让自己感到恐惧。嬴政杀父逐母是不孝,坑四十万赵军违背了他对赵女许诺(爱民、仁政),可谓不信。不信不孝又不知耻,可见他没有改过之心,这就是“惑”。
赵女不爱暴君嬴政,所以帮助刺客荆轲恢复“生”的欲望,孔子谈“未知生,焉知死?”因为死生本一体,生而迷惑,则死必茫然。“不惑”是自己认识自己,“知天命”是知道自己的可为和不可为,赵女对荆轲有“情”,太子丹和樊於期对荆轲有“礼”有“义”,让荆轲重新认识自己,不惑而知天命,方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决心舍生取义。
影片的结束是嬴政面对视死如归的荆轲。荆轲至始至终都在笑,因为他不但看出了嬴政的怯弱,更因为自己的义举涅槃重生;嬴政则迷惑世人竟可以不屈服于“权力”,荆轲的视死如归反衬出嬴政的怯弱,所以反复问“你为什么要杀我”,“你为什么要笑”,可谓“惑”之极也,到死也惘然。
刺秦的题材,我偏爱是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
从选角,到剧情,台词到背景音乐,处处精妙,很用心的一部戏。张丰毅的荆轲,李雪健的秦王赢政,王志文的嫪毐.我敢肯定的是在我没看《刺秦》以前在我心中秦始皇就是那么高大威猛,气宇轩昂虎视眈眈!..看时我纠结了.. 屏幕上这个尖嗓子暴戾多疑的矮子,他会是吞并六国的始皇帝!??!随后一大堆的负面评价扑面而来.很多是观众,写影评的也有。面对那么批评.我质疑了..
“塌鼻梁、鸡胸、气管炎、身患软骨病。”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始皇就是这副模样. 在《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
而反对的意见认为,《史记》所载,只是尉缭之语。尉缭在战国末人秦游说,帮助秦始皇策划统一六国大计,被封为国尉,故称尉缭。但他是个游士,而非医生,对人体的观察与判断都不见得有科学依据。此外,对这些描绘稍加推敲,就可发现明显具有咒骂、贬低秦始皇的意味。谁能说其中没有夸张或歪曲的成分呢?
剪伯赞在《秦汉史》中则认为秦始皇应该是英俊漂亮的:
秦始皇并不如后世所想象的他是生长着一幅严肃的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父母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漂亮的青年。即因为他的英俊,所以他才能运用商人地主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历史是帝王书写的,无图无真相!而且偏偏留下来的《历代帝王图》没有秦始皇..但是大家看看《历代帝王图》..感情皇帝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 发动了世界大战的希特勒长的也不咋的!!!
现在偶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秦始皇!!
在《英雄》里我看到某某英雄坚持不懈排除万难不做英雄心不死的去砍某皇帝.在《荆轲刺秦王》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平民如何被时势造成英雄。荆轲不过一介草莽,勇武而安平.有野心,有权利,有欲望,有仇恨的人,有可能会想杀皇帝,而他不过是平民皇帝离他太过遥远。了不起街头闹事,了不起路见不平.是太子丹把他推上国之英雄这个位子的,当然也要他是块当英雄的料。也许他没想过杀皇帝,可他重信守诺。很有江湖气息,某些有心人士好好利用就能让他抛头颅撒热血了,挣扎还素有的,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可翻不出太子丹殿下手心。在英雄之前他是百性,不是因为他去始皇帝才是英雄的,是因为他守诺,在一个战乱年代,他用生命守诺。比起他,始皇帝是个胆小鬼,自卑,没安全感,只能通过征服别人来证明自己。研究希特勒同学的心理说明暴龙也有自卑心.
还有一个情节,荆轲为了不泄露秘密把筑剑师一家给砍了,砍剩一盲女,想着反正人家也看不见什么,留她一命。谁知道人家姑娘说:身在乱世,家人都给你灭了,我一瞎子,要活命只剩混丐帮一条路了,您还是给我个痛快吧。她不是没活下去的希望,她只是不想活的没有尊严。她只是不食嗟来之食。有血性!荆轲听完是虾米心情,一样身不由己,也许我还不如她?
偶喜欢《刺秦》所诠释的英雄。他让我看到也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人们如何挣扎起伏,于生命,诚信,诺言,国仇私恨。即使身不由己也有一定要遵守的信念与诺言,甚至为此舍弃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英雄了。可是票房更多的时候,是商业的。可怜凯歌,这么好的戏。咋的就没票房呢。《无极》骂的人多的是吧,那也要看得人多不是。自从李安大人用《卧虎藏龙》敲开好来呜的大门,《英雄》又打破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低迷局面。然后,原来中国电影票房的曙光居然来是好来呜式的制做和经营。赚完自家的还能赚老外的,何乐而不为。再然后是《十面埋伏》,再然后就是《无极》了。。我们无法阻止,商业扑面而来。。
对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要拍瞎编战国您起码也得瞎编到底啊!巩俐只适合演村姑,不管演啥都是村姑,难为还拍了这么长,浪费胶片不是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居然能在某一瞬间想到黑泽明。这就是那种“精准”的电影,制作一流,剧作考究,演技精湛,也拍出历史片所应该具有的宏伟史诗感,而荆轲刺秦这故事本身就大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波折,充满悲壮气质,也或多或少的借了题材的光吧。而李雪健的嬴政,我则是看跪了!
为什么他10多年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秦王孤独啊……
从赵政到嬴政,是质子到主公的十年隐忍;从秦王到秦皇,却只有请君入瓮的一剑之隔。主创重重考据之后,极力在美术服化视觉上还原先秦,却绝对是别开生面的观感,很难想象在人物形态层面,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极尽憨态,如此严肃的历史大片里,秦王仪态最接近普通人。 0603见面场。
太有野心和勇气,涵盖了嬴政整个人生幅度,挖得很深,也是用现代眼光做出解读的第一人。无奈这种舞台感极强烈的风格在中国确实得不到主流观众接受(可参见《王的盛宴》),而且电影的表演风格不统一,秦王和嫪毐吕不韦太子丹是舞台风格,赵姬很生活化,荆轲居中,所以观看过程中我的心理也一直是凌乱的
李雪健又诈唬!巩俐又迷失!张丰毅居然梳中分!~
凯歌陈作为一名导演的捉襟见肘在本片中就已暴露无疑,《赵氏孤儿》大概比《刺秦》还等而下之。拍起商业片儿来,陈充其量是个三流。
如果说中国还有过史诗大片的话,那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可惜当年不被别人接受.历史,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但是你起码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带着历史同情心去了解,陈凯歌应该说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这一点.许多的历史片实际上是在糟蹋历史
直到很多年后,也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了
超棒的电影.里面的秦王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感觉.艺术感和颠覆感都很强.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值得收藏.
嬴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别扭的孩子。
太子丹真是我的开心果
荆轲刺秦的经典传奇性与最优秀演员的联袂出演,在最宏观的题材抓人度和最细微的情绪感染力上为作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品质保证。可必须说,与导演能力密切相关的故事叙事上本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嫪毐走独木桥时装怂骗过嬴政,说明这位太后宠男极具权谋之心!怎么演到被擒抱头痛哭时却好像只是个为爱犯险无辜男?二、荆轲解释独留盲女的原因并非怜悯全然实用:看不见才不必杀。这种典型冷血杀手的思维意识却居然能被盲女自杀震撼教育幡然悔悟?不可信!三、虽然大致也能理解九零年代女权高涨决定了巩俐的角色必然大幅吃重,可仍没料到吃重到如此夸张!刺秦主意是她想的,说服荆轲只有靠他,就连图穷匕见的核心工具也要她提供?简直在拿赵女当法墨纵横家在用啊!……三条又可统归一点:不管叙事铺垫、不论性格初设、不知角塑权重,极尽煽情,硬拐主题。
一部好的历史片,天然就有替历史人物摘掉标签的使命。如《末代皇帝》最杰出的地方,在于把溥仪就当做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来拍,以此观照他的无奈和无力。《刺秦》讲的是嬴政身在历史大势的浪头里,是心甘情愿也是被裹挟地奔赴自己的命运。这种裹挟性就体现在,每当他要做一些违背使命的事,哪怕救下自己的父亲和爱人,身边总会有个角色对他大喊,“嬴政,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对此,嬴政也只能回答,“嬴政一时一刻也不敢忘啊!”
陈凯歌的早期大作,水准一流,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个人风格明显,极具颠覆性。
遒劲而稀薄,像历史的断片和回声,蒙着层层尘埃,斯坦尼康运动镜头及声效临场感极强 ,速度感和力量感喷薄而出; 对“全”的顶礼膜拜带来自我的分崩离析; 救世主与灭世者,杀手与圣徒, 斑驳难辨,一个一路走到黑的罪人和一个洗心革面的罪人构成对仗,在这场关于生存,力,意志的游戏中,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无辜。
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喜欢王志文和李雪健的表演.
买的dvd封套上写着“构想8年巨作”,陈凯歌真了不起,8年构想居然就把这么烂的剧本写出来了,一般人想800年也写不出来。
172分钟非公映版胶片,一场幻梦。也真是那时吧,才会用那么绵长的手法和苍凉的意境,缓缓地呈现一个历史漩涡中的此人与彼人。如此自由散漫。同样出乎意料地,是那种迷离与疯癫的状态,会用带有戏剧腔的调性来表现。挺周全地呈现了若干人等的变化,只是有些癫狂跳跃了点,到底还是巩俐演得最舒服。三星半。@资料馆
真是遗憾,这样一部弦外之音很浓郁的政治莎翁剧被一条虚情假意的爱情线冲得七零八落。为了造成人文主义和权力话语之间的冲突,陈凯歌虚设的赵姬一角所串联起的一切情节都是俗套,是八点档电视剧层次的假天真,更不用提他在核心的刺秦情节的安排上的重手痕迹了。倘若把荆轲一条线完全拿掉而完全聚焦在秦王身上,这本可是一部的嘲讽权力之作。但由于前者人文主义的清汤寡水,影片在刺秦的高潮戏来临之前便提前终结。权力中的嬴政早就意识到个体之人性的无用了,哪里还用得着谁去行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