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img]
http://photoimg65.qq.com/cgi-bin/load_pic2?verify=38iGrgFwsnlkjxO1%2FHQSww%3D%3D[/img] 上世纪90年代初就看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了,那时候还小,喜欢看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书里大段大段对旧上海的细节描写非常厌倦。前两年又翻出《长恨歌》来看,开始有些许难以名状的共鸣。我每看过一部小说,就会想象它拍成电影的样子,但我却认为《长恨歌》不适合拍成电影,我害怕光影会失去原著流转在字里行间中许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味道。直到有一天,我很意外地知道关锦鹏勇敢地把它搬上了银幕,因为曾经被他在《蓝宇》中刻画的人性细腻的情感深深打动过,所以关导的片子是一定要捧场的!!!
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地失望。因为电影时间所限,编剧想在100分钟里浓缩一个女人四十多年的命运,必然导致情节跳跃之快,很多片断还未展开就匆匆掠过,使得人物的性格不饱满,灵魂空乏。电影音乐也是断断续续,让观众的情绪还没有完全抒展就立刻收住。
她是在夺得上海小姐第三名最风光的时候被李主任看上,与其说她对他有感情,不如说她知道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换得富足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感情不过是一枚交换物质的筹码,所以原著中当李主任坠机身亡之后,她虽然悲伤,但不是失去感情的痛苦,而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告别。所以电影中的郑秀文得知李主任离开时哭倒在地上发出悲痛欲绝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表现真是过了太多太多了。
至于老程,总有那麽一种男人,他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不知所措,他只能忍心看着她如花蝴蝶一般在男人中飞舞嬉戏,他想让自己忘记她,但越想忘记记忆就越清晰,于是,他只能无奈地放任自己的感情,容忍她,包容她,看她任性,看她糟蹋自己却无能为力,而王绮遥是永远懂得如何控制她和老程之间的距离的,若近若远的暧昧更让他欲罢不能。这是一个妖媚如艳的女人的生存方式,这是她的天性,无论对错。但是这些是郑秀文无法掌控的,曾有那麽一刻,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娇柔缱绻,但又迅速的消失了。一个本来只适合香港轻喜剧戏份的演员,你让她怎麽演,你要怎麽看?倒是梁家辉,他是有天赋的,但又未免演得太懦弱了一些,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他读懂了老程这个角色的力量,我终于愿意承认,他不只会演同性恋!
在她的眼里,康有时候只是个孩子,他在那个年代的混血身份,让他在两种文化中极度分裂地成长,他无法安定下来,他给不了她幸福。但这样一个懦弱又带着神经质的男人让她着迷,她深知自己已经过了花枝招展,蝶舞燕飞的年纪,她如同每个女人一样,有着做母亲的渴望,她坚持留下了肚子里的孩子,尽管她知道他们之间的结局注定无法收场。于是她勇敢地接受了那个懦弱男人的离去,再随便找一个男人结婚,让肚子里的孩子有一个名义上的父亲。
郑秀文显然不懂得如何拿捏一个上海女人的风情万种,深刻的香港背景让她无法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再加上蹩脚的普通话,实在让人如坐针毡。不过我看到了她极力摆脱轻喜剧的桎梏,向文艺片转型的决心和努力。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值得回忆的篇章。
弄堂里的那些事儿。
关锦鹏的失误,郑秀文的错误。家辉依旧。
灯光太资本主义了!!!原来也是花样年华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
然而在错误的年代 却总碰到以为对的人
两半,巧了,扎堆看了上海香港前世今生的片子。多年来只记得上了年纪的女主角睡了一个女儿的同学(其实不是同学),完全不记得是黄觉演的。年轻异性的肉体是对衰老恐惧的安慰。年代和年龄还是有点模糊,梁家辉每个年纪的妆都化得很好,在一堆惺惺作态的演员中从容不迫。视点飘忽,女主角的故事,却总要老程来注解。情节猛跑而角色毫无累积,故而非常故事会。郑秀文开场的学生头简直像鬼片,爱司头才对了路。摄美像是《花样年华》套拍片一样,恨不得把吴彦祖拍成张震,配音太低音炮而没有戏。郑秀文的口音像口里含了水,即使不愿全配,至少也要像《霸王别姬》那样把杨立新和张国荣无缝衔接一下。王琦瑶对康明逊调皮地说:“我们终于闯了祸”,非常可爱和反叛,“先开心后难过”。每个人的故事结束于卒日的年份,真·领便当。毁灭是烟花的尽头
还行吧,花样年华
好片儿。
啧啧。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电影是满烂的,但也不至于让郑秀文郁闷的生病啊。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香港A区蓝光,没看过王安忆的小说,一直想看这部关锦鹏的失败之作,前天把它看了,失败之处就用错了女主角,演的又认真又失败,看得出她为了这部电影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但是国语是一大硬伤,要不是张叔平,这个女主角就一无是处! 电影我给2星,一星给张叔平,一星给梁家辉,关锦鹏一蹶不振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
重新看了一遍,看了上次错过的开头,开篇文字很喜欢,之前打三星主要觉得郑秀文演得太差,但其实梁家辉演得很好。。。许多镜头处理也不错~可以给个三星半
演员不对,剧本不对,戏的节奏也不对
师哥胡军的肉体与演技给满分 丹尼尔吴彦祖的哭给五星 梁家辉终极程先生给六分 三米的颜与旗袍五分 剪辑零分 【好 看小说去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一星给张叔平 一星给梁家辉 其实本来还应该给郑秀文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一星的 但是无奈 我实在太忍不了这烂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