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终于把这部电影给看了,很早以前就下载了,也听说过很多次,但是,当时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次,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去网上找了原著小说来看,也看了几个所谓的爆料,还把豆瓣上面所有的影评全部看了一遍,影评里有不少人质问,怀疑,意欢是不是真的喜欢玉环,我靠,真是气得我肝疼,承认两个女人相爱,就那么难吗?
先从电影里来看,两人第一次相遇,是玉环救下了意欢,素未谋面,萍水相逢,用一大袋的钱,救下了自己的命,对这个人,肯定是心里有感恩的。后面,再见面,意欢被歌声吸引,电影从意欢的视角,镜头一点点拉近,看到玉环独自倚栏而坐,哼着小曲,那个表情,绝对是惊艳或者用网络用语来说,那就是迷妹脸,那是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外表、气质所吸引才能有的表情,直到后来玉环转过脸来,两人四目相对,意欢才知道这就是当时救下自己的那个人,想起之前同伴们说的,上去提醒玉环。意欢这里虽然肯定还是感恩的心居多,但你说她心里没有其它想法,我真不信。小说里面,第四章,就是意欢帮玉环梳头的情节,这个章节的标题就很有意思了,名字是心乱,而且不是玉环心乱,而是当玉环靠近意欢,意欢的心乱了。哦豁,两人朝夕相处间,其实已经慢慢有了感情了,不然,一个人靠近你,你心乱什么?之后,两人一起去军阀府谈生意,跳舞的时候,意欢的迷妹脸再次上线,甚至当两人被带去楼上休息的时候,意欢坐在床上,玉环站在窗户边,意欢依然还痴痴的望着玉环,玉环感受到她的视线,回头问她,你在想什么?她不假思索的回答,你跳舞好好看!!!!这是什么!!!这视线里,难道不会带有温度吗????才被玉环感受到,回头问她吗!!!之后,大雨里的等待,就更加不用说了,意欢完全可以回去等她,但她却选择,在门外等,那么大的雨,被人赶,她都不肯离开。小说里面,玉环从军阀府走出来,其实已经非常万念俱灰了,意欢的等待将她拉了回来,我觉得从这里起,玉环的心里就已经非意欢不可了。之后上药,两人更加暧昧了。以上这段剧情,如果换成两个异性,我觉得大家都不会有疑问,这就是标准的爱情片套路,但是换了两个女人,为什么就这么不相信呢!!!
关于青梅竹马这段感情,我觉得意欢当时还是有封建思想在里面,她拒绝玉环的时候,说得台词是我们都是女人,不行的。而不是我不喜欢你,证明她根本没想过这个可能,加上她当时才刚和青梅竹马温存过,不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她在医院里醒悟过来,终于明白玉环才是真正对自己好,值得自己托付一生的,小说里还写了,她开始害怕失去玉环。YES OR NO里面,当其中一个女主去找另一个女主表白时,说的话也是,如果我再不来找你,我就会失去你。
之后小摊生活,算是两人感情里最美好的时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没有战争,这片子大概就可以结局了。很多人觉得,意欢主动献身,是为了感恩。我也是大大的白眼一个,书里确实写了意欢知道玉环喜欢自己,但是玉环之后没有再表示过,两人也一直很守礼。关于这个,我觉得还是时代背景局限了两人,意欢和玉环就算确定了心意,在当时,两个女人相爱还是很少的,而且之前意欢拒绝玉环,意欢如果不主动,我觉得玉环可能真的一直不会去越过这个界限。我也是女孩子,也喜欢过一个人很多年,也在一起过很短的一段时间。但我和对方,就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你问我,喜不喜欢对方,那是肯定的。中间发生了太多事,加上传统思想,和性别观念的自卑,不去碰,那就是我为对方留的后路,当时年纪小,从没想过情侣之间还有那些所谓的欲望,只懂傻傻的对对方好,也没有在乎过对方是弯是直,而现在,她已经结婚了,我不后悔当初这个决定,我也依然很喜欢她。玉环也许不是真的不想,可能在她心里,她是尊重意欢的,所以,献身这个事,意欢不主动的话,她俩就只能等待另一个契机的来临。意欢确实是因为看到了那个大少爷来找玉环,也知道船票的事,害怕分离,玉环也一整晚都在犹豫,她以为玉环是犹豫该怎么和她说自己要走,其实玉环是在想怎么劝她走。所以她想给玉环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才会这么主动。如果因此而否定这里面的感情,那我觉得你的电影也是白看了。
之前去看了某个综艺刘嘉玲的访谈,谈起这个电影,让我真的忍不住站一秒真人CP!!!那个反应和说的话,真的让人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里面也有杨采妮说的话,她说电影里,他们俩是有感情戏的,而且后来自己也很依赖她,很喜欢她。不管主演还是导演,都说了他们是相爱的,怎么有些人就是那么瞎呢!!!!
致此,写给我到目前为止,觉得拍的最棒的国产百合片。真的希望,以后我们还能再看到如此优秀的爱情片。我之所以写到这里又改成爱情片,虽然里面的男主都很负面,但是除了男同,这里面男女,女女的感情都有,也不能称为完全的百合片。爱情,它就该是这样,不在乎性别、身份,只是两个人之间互相的吸引。
一直以来都有人反复给我推荐这部电影,然而因了对国产片的偏见以及对刘嘉玲的反感(没错我就是觉得她很直),我只是让这电影在我的待看名单里躺着。然而某日一看,开始还觉得寡淡无奇,越往下越是毫无防备的被吸引了,不得不承认老片子就是有这种吸引力。
————防剧透分割线,没看过的童鞋打住打住————
在慢热型的剧情中,我想第一次震撼我的台词就是意欢被卖身还债,她抵死不从,但她的母亲竟然对她说:“孩子,我求你,跟他们走吧,女人的命就是这样”
那一刻不仅是意欢,连我都哑然无声,只感到了这个时代对女性的丝丝恶意深入骨髓,一个生养自己十几年的母亲,竟要亲手把女儿作为还债工具推向一群禽兽般的男子,去遭受也许是自己苦苦挣扎也没能逃脱的,所谓的女子的“命运”。女性是货物,是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几千年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仅有着一群道貌岸然的老夫子在义正言辞的写书立制,也多亏有着像意欢母亲这样的卫道士继续对其他的女性施以恶手。
实际上,不正是因为有这一群麻木的女性推波助澜才使得更多的女性遭受残害么?意欢苦苦挣扎却敌不过世俗的胁迫,另一个洞悉一切的女子玉环只是不说,冷冷的丢了一袋钱出来,就让这些上门讨债的登徒浪子打道回府,也许从这里开始,喜欢上了刘嘉玲扮演的玉环。
原本以为玉环跟意欢一样,也是一个不甘命运被男人摆布却又舍不得脱离男人的平凡女子,然而她却不是这样。也许是意欢替她挨打,也许是意欢在雨中的等候悸动了她的心·,不知不觉她的天平就慢慢倾向了意欢,而意欢这个傻姑娘还一直觉得自己是在报恩,是在对少奶奶好。直到玉环看到意欢被男人扯开的衣扣,沉寂不住的感情终于脱离了友情的伪装,忍不住亲吻却被意欢拒绝了。
玉环也不心虚,只是一句:“我以为只有男人会伤我的心……”,就落落大方的离开,反倒是意欢痛哭失神,这一刻脆弱得毫无根据。
女子间的情感,兴许就是这样温存如水却又引人倾心吧。然而要说最令我难忘的时刻却不是那些台词,也不是发现老年的意欢其实是玉环那一刻。而是轮船启动,眼见心心相印的她即将天各一方,玉环和意欢都拼命呼喊着搜寻着对方最后的身影,连我都做好了电影到此为止的准备,叹息着相遇只是为了日后的怀念,分离是必然的结局。然而一下没注意,玉环那纵身一跃,义无反顾…………
还有什么同性相怜并非爱情,还有什么无能为力的命运
为那纵身一跳,要我等这样的女子一辈子也值得
(配图版请至:
http://i.mtime.com/894758/blog/7670222/)
前言:看完电影后搜索了一些关于《自梳》的评论看,其结果是让自己感到了各种的无奈。要不是寥寥几句的评论,看起来如隔靴搔痒;要不就是大段的重复剧情,了无新意。还有些直接否认这部片子是关于同性恋的片子。看了看那些评论写的时间,也只能感叹还好时间是在进步的。由于这些无奈,以及我觉得像《自梳》这样的片子的确值得被赞扬,被欣赏。于是我决定写下一些自己的杂感,关于这部片子,关于同性恋,还有刘嘉玲在里面让人惊叹的表现。
《自梳》是一部有关两个女人之间爱情的片子,更是一封献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情书。
首先先说爱情。《自梳》描绘的是一份历经战火而不毁,跨越50年却没有消逝的爱情。发生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我不知道那些认为意欢和玉环之间的是友情的人,或者觉得她们俩是因为对男人失望了才会被迫选择彼此的人究竟是存在一个怎样的homophobia的心理。但是我可以确切的告诉每一个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发生在意欢和玉环之间的感情就是爱情。她们两个爱着彼此,像夫妻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小摊,像夫妻一样互相扶持着彼此,最后像夫妻一样的睡觉,这就是夫妻一样的生活,这就是爱情。发生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与她们经历过什么样的男人其实无关。女同性恋们不是因为对男人失望才会被迫选择在一起。也许对男人失望是有的,毕竟我们需要承认,在《自梳》这部片子里面所有的男人都不算是“好东西”。但是玉环和意欢之间的爱情来自于意欢那看似微小却执着的善意,来自于玉环坚强而善良的内心,来自于她们一同走过各种各种困难的情义,来自于她们对于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惜。说到底,这份爱情,是玉环和意欢的,和男人无关。
玉环对于意欢的感情可能应该是开始于她发现意欢是第一个对她好的人开始。那副母亲留下来的耳环应该算是信物。玉环对于爱情的大胆,对于自己感觉的坦诚,对于自己爱慕对象的尊重,让她成为了一个完美的符号。至少对于我来说,这部片子真正征服我的,是玉环这个角色的存在。我觉得我几乎可以把所有用于赞美的形容词堆砌到她的身上:独立,坦诚,坚强,勇敢……她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完美标本,一个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年代的角色。
另一方面,相对于玉环,意欢这个角色则没有那么的出色。至少是从我的角度来说。她不够果敢,不够坚强,不够坦诚……简单来说,她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的不够。但其实,当考虑到两个角色的背景,意欢已经算是很勇敢的女人了。作为一个贫苦的农家女儿,她敢反抗她父亲,甚至是举人老爷,而自梳,就是为了不嫁不喜欢的人;她敢不顾礼教甚至生死,与她的意中人结合;她甚至敢提出私奔。这对于一个没什么见识的农家女儿来说,已经算是相当惊世骇俗的行为了。所以后来想想,她一开始拒绝了玉环的求爱,可能并不完全是跟玉环是个女人有关,这更多只是个借口。她的拒绝应该是跟当时她还深爱着别人有关。当那段爱情最终死亡之后,意欢还是鼓起了勇气接受了玉环,成就了一段美丽而厚重的恋歌。
片中最能打动观众的一句话是玉环在知道意欢和阿成的事情后,说的那一句:“我以为只有男人才会让我失望。”
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不同的观众群来说,可能它的所打到的敏感点不同。在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玉环对意欢的感情是爱情。而接着,我就知道了这是一段求而不得的爱,玉环那种求而不得的无奈在这句话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配上后来在医院里发生的那一幕,玉环悲怆的说出“我散尽了家财来救你,你却要死,你有没有想过我啊!”把一个痴心人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玉环这样一个有担当有气度的女同性恋角色,这样正面的性格,在华语影坛里面当真难得。
----------------------
这部影片导演在处理时有很多细节非常值得称道。
首先,我最欣赏的是导演在现实与闪回中的切换,很好的控制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思想在跟着他的节奏呼吸。全片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让我出现泪点,却又让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怀念的情绪在整部片子的长度内将我笼罩,并在影片结束后依旧不能释怀。这种感觉让人非常的尽兴。我看到每一次影片里面的冲突发生时,总是忍不住的提心吊胆起来,深怕后面有什么我接受不了的惨剧发生,然后导演突然将镜头切回现实,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舒展的同时,又对玉环和意欢之间的感情多了一层理解。这样一次一次的循环往复,当到了影片最后玉环与意欢相逢在火车站台时,电影的情绪就仿佛导演酿的酒终于成熟了一般,一打开,甘醇芬芳。
其次,最后一幕玉环与意欢在火车站台携手而去的场景。这个处理虽然并不新鲜,但是确实Happy Ending的一种极致性的处理。它有很多的代表意义。但是最主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安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我们来想想另一种处理方法,两个步履蹒跚的老妇携手慢慢走入曾经生活的屋子。这也是电影里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但是未免回显得有些迟暮。而当我们看到五十年后,本来已经老去了的两人在相见后突然变回了年轻时的自己,作为观众的我们仿佛就看见了那份历久弥坚的爱情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光芒,重新变得闪耀起来。这样的结尾让我突然感觉到了一股年轻的活力,而不像是刚刚目睹了一场横跨半个世纪的爱情一样。那贯穿全片的淡淡的忧伤也是一下子就被这个结尾冲掉了,反而换上了明亮的色彩。但是当玉环狠狠的亲吻意欢胸前的护身符时,我的潜意识中又知道这是一份历经了沧桑的爱情。我的感觉在沧桑与明亮之间互相转换,最后糅合在了一起,在屏幕黑下来的同时变得五味杂陈,思绪涌动。
第三,我觉得值得提到的是光影的安排和风景。导演在安排光影和镜头的颜色时也是有考虑的。现代的镜头主要都是灰色,暗示着阿慧和老年玉环的心境。其次是对暖黄色的运用。从一开始意欢的自梳仪式上,那暖黄色的蜡烛,散发着一种温暖柔和的光芒。然后是抢亲,浓重的黑色笼罩在火把所散发出来的颜色上,反而造成一种异常压抑的感觉。另一场相似的出现在军阀府中,一开始玉环教意欢跳舞,房间里的暖黄色透露出一种令人温暖的感觉,与意欢欢快的笑声相得益彰。接着军阀进来,意欢被强送出去,同样是浓重的黑色朦在了原本散发着温暖的黄色上,瞬间就可以感觉到房间里面的温度冷了下来。这些光影的运用配合着剧情的发生,帮助着观众在无形中的情绪转换,可见导演的用心。
本片唯一让我严重出戏的地方就是杨采妮的浴盆堕胎场景。但这于水平无关,是这个场景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实在是接受不了而已。实在是不好意思说我直接被吓成了小白兔,差点受到精神创伤。
---------------------
刘嘉玲的玉环——灰蒙蒙世界里的亮色
《自梳》这部电影里最讨观众喜爱的应该就是玉环这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由刘嘉玲来演简直是个绝妙的选择。刘嘉玲无论是气质,还是演技都将这个角色演的无以伦比的契合。我想不到玉环这个角色被任何其他的演员来演绎。
刘嘉玲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但无论是《阿飞正传》还是《东邪西毒》,刘嘉玲与她同期的女演员,包括对于整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的女明星来说,她没有她们那种“仙”气。刘嘉玲是一种入世的美,她的美不能用空灵飘渺等形容词来形容,而是一种在浮世练达的气质,是一种沉淀之后超脱的美,而这也就是玉环这个角色的关键词,玉环和刘嘉玲,相得益彰。
年轻玉环这个角色一出场,你就能猜到她的身份,妓女。刘嘉玲的那个气质一摆出来,一看就知道是妓女。但是这个妓女的气质却不是因为她有淫邪的气质,相反,在我看来,玉环丝毫不能让人感觉到她是一个淫邪的角色,而是带着一份优雅与脱俗。刘嘉玲演出来的妓女,为什么让人家觉得像,是因为她表现出来的那股人情练达的气质。换言之,一看到玉环,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个女人是一个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她的处变不惊不是来自于冷漠,反而是来自于一种见惯了的态度。
玉环这个角色是华语电影里面难得的一个正面的女同性恋形象。她有人生智慧,她敢于付出,敢爱敢恨,聪明,独立……她处处透露着一股入世的美感,好让人惊艳。我最喜欢的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刘嘉玲一开始来到丝厂,独自坐在栏杆上哼歌的那一幕。刘嘉玲精致的侧脸,那一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专注,别说杨采妮看呆了,我觉得所有的观众在那一刻都看呆了。都说电影是写给时间的情书,能把最美好的事情固定在胶片上。真是一点也没错。
第二个我最爱的镜头却是玉环洗下了所有铅华,与意欢在广州街头卖面的那一幕。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被刘嘉玲演绎的传神无比,我仿佛可以由此看见她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能演好生活,才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
刘嘉玲的美,是一种生活中沉淀下来的美,这也体现在了她年纪越大,反而越来越优雅,越来越美丽上。她的美不是那种被供奉在神坛上,不具有威胁性的美。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限制了她的戏路和知名度。她永远不可能像关之琳一样去演仙女,也不适合王祖贤的女鬼。刘嘉玲的美是一种特别真实的美,一种厚重的美。当遇到了对的角色,这样的美才能真正绽放。虽然这种与众不同的美丽也许不受大众追捧,但我觉得单凭《自梳》里的玉环这个角色,刘嘉玲也当得起风华绝代四个字。
(影评到此结束,后面是一些上纲上线的东西,只想看影评的人可以到此关窗口。)
------------------------------
《自梳》—— 一封献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情书。
意欢和玉环这两个完全不应该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角色,在我看来,更像是导演和编剧运用的某种具象化的手段,将一个比爱情更大的主题用爱情来承载,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封献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情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仔细看看电影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女性角色和几个男性角色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了。
男性角色——中国封建社会父权文化的缩影。
大部分的影评都说这部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没有一个好东西”,说的并没有错。但是大部分人没有领会的是本片中出现的男性角色都是能代表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父权文化的那种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角色。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本片中出现没出现的几个男性角色,合起来就构成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父权文化的缩影。
先说贫农阶层,代表的人物是意欢的父亲和阿成。
阿成是意欢的初恋,同时他是一个家境困窘的男人,他没有钱娶老婆,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拿去抵债。他靠自梳女“买门口”的钱来还债娶小妾延续香火。这些都可以说是社会的原因。但是从他在结婚的当晚还向意欢表白,完全无视意欢是自梳女的事实可以看出,在阿成看来,他喜欢意欢,意欢就应该是属于他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欲。包括到了后来,他以为意欢从香港回来了,站在桥头上不停的絮叨,并且责怪意欢为什么不停下船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出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父权价值观。
而意欢的父亲就是阿成老了之后会变成的样子。家里没钱了,最后只能用女儿抵债。因为惧怕“老爷”的权势,最后只能逼迫自己的女儿。但是无论他是多么的窝囊无用,他还是他自己这个小小家庭的天。所以她的老婆只能泪眼婆娑的劝女儿,女儿也只敢以死相抗。谁也不敢指责这个父亲的不是,说他所作的这一切是不对的。我觉得这正是父权文化下女人所面对的最大的悲哀。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顽强的存在着。
再说说上流社会的那几个男性角色。
第一个便是陈少爷。陈少爷是纺织厂的老板,同时也是把玉环买回来的人。买回玉环时他的家里已经有了七个老婆。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陈少爷的正室买通了工厂的管事,支开陈少爷,自己带着另外两个姨太太就来威胁玉环这个“潜在的威胁”。这和现在依然存在的正室和小三争斗何其的相似。陈少爷的正室完全不怪罪自己的丈夫(应该也是不敢),甚至在说自己丈夫天天出去吃花酒的时候还一脸自豪。这应该是玉环叫她是猪的原因之一。对于陈少爷,玉环看的很透,他娶了她做八姨太,就还会有九姨太,十姨太。但是陈少爷的正室,以及其它的侧室,却没有一个人敢说是陈少爷错了,甚至还对陈少爷害死的女人们表示出幸灾乐祸。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她们自己的悲哀。没有女人会乐意分享自己的丈夫,所以她们的嫉妒心就只能撒在“勾引”自己丈夫的女人身上。殊不知,若不是男人自己好色,又怎么可能被“勾引”呢?说起来真是一声叹息,直到今天的社会,还是有好多女人不懂这个道理。正室和小三的争斗还在天天上演,却没有人敢一巴掌甩到“老爷”的脸上。
军阀,一个强权人物。这里面可能是为了后面的船票所以还把陈少爷写的有点不舍。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妾从来就是用来换和送的。小妾们根本就只是商品,没有自己的人格。上流社会的老爷少爷们在聚会的时候经常会带上自己的小妾,然后互相看对眼了就换,这是很正常的交易。或者将自己的小妾送给上峰以求好处,这也是经常用的手段。所以说玉环被送这一段,并不是为了追求效果而故意把陈少爷写懦弱,我反而觉得这是在正常不过的发展。反而陈少爷走时显出的那份子不舍,到让我读出了几分真爱的味道。
举人老爷。这个角色我们是从姑婆屋门口的争执中听到的,实际的角色并没有出场。但就如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并没有出场的老爷一样,他们都像一个巨大的影子笼罩着这些女人们的生活。这个家里出了三代举人的乡绅的家丁可以不顾约定俗成的规矩去自梳女的姑婆屋里面抢人,可以像吹走一根羽毛般轻易的把自梳女们牺牲掉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来的可怜的独立性轻易的抹掉。这就是中国漫长的父权社会的真实写照。
阿慧的男友,也就是赵文瑄的角色是这个里面唯一的一个现代男性角色。在和阿慧谈了四年恋爱之后,他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我爱上了别人。四年的恋情,就这么举重若轻的放下了去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只能说,以为性别平等了的今天,男人们依旧可以若无其事的,不带一点负担的玩弄着女人们的感情。我不禁纳闷,这份优越感究竟是谁赋予的呢?
说完男权社会,再来说说《自梳》这部电影里女人们的符号魅力。
这部片子里最完美的符号就是玉环。她拥有一个完美女人所拥有的一切。她善良,她拥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她有优雅的气质,她还有敢作敢当的性格……她的思想是觉醒的,她性格泼辣,洞悉世事。虽然她是个妓女,你却在她身上看不出一丝的淫秽来,反而是一种被历练过的沉淀,让她如珍珠般散发着光芒。玉环同时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符号,她丝毫不对自己的选择而羞愧,她执着的追求着自己所认定的美好,不顾艰难险阻。玉环是一个不信命的人。她的母亲将她卖到了妓院,她在尝尽苦楚之后终于抓住了从良的机会;当她被当成礼物送人,当成交易的价码,于是她便毅然的离开;命运将她和她的爱人用海水隔开,她可以跳海游回爱人的身边;战争将她和爱人分开,她可以始终不放弃寻找,最终得偿所愿。玉环是个有启发力的女人,从她的身上,我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独立的女人所应该具有的特质。
相对于玉环的阳,意欢这个角色便是阴。她也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一个女孩,无论是抗婚,还是追求自己的爱,她都是被一种追求自己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些话语权的一种欲望所驱使着。但是在看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发现这个角色懦弱的一面,比如说被抛弃后想自杀,等等。但是这个角色给我的信息不够清晰,应该是演员的关系。杨采妮的表演相对于刘嘉玲来说不够丰满,导致整个角色过于平淡。我觉得意欢这个角色虽然是温柔善良甚至有些天真烂漫的定位,但是杨采妮演出来的意欢就像是颜料被滴入了水里而不是被画在纸上的感觉,过于的朦胧,以至于让我这个观众生出抓不住这个人物究竟想表达什么的感觉。
李绮红所表演的阿慧这个角色也相当不错。虽然那口不怎么样的普通话经常让我有些出戏,觉得她还不如直接讲英文,但是她把阿慧在失恋时的那种挣扎演绎的很好。阿慧是个现代女性,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非常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是这个角色却是最让人警醒同时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个角色。她的男友同时是她的下属,从第一幕的时候我们就看到阿慧在工作中是个非常认真要强的女人,她毫不留情的训斥着她的男性下属们。我看到一些评论里网友评价说阿慧一出场的设定他们就知道这个角色要悲剧,让我不禁唏嘘。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参加她的新书“Lean In”的宣传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由于找不到视频,只能凭记忆写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当女孩子们表现出control的时候,周围的人总是会说她们bossy,或者是一些其他不好的词汇。但是当男孩子们表现出同样的特质时,周围的环境却会加以鼓励,说他们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而《自梳》里虽然没有明白的写出阿慧的男友为什么要和阿慧分手,但是从后面阿慧的反应来看我们却可以猜出来。阿慧喝醉酒之后对年老的玉环吐露心事,说自己早知道就应该变得温柔些,这样男友或许就不会跟她分手。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现代女性的阿慧,却依然承受着一些本来不应该是她的责任。男友与她分手,是因为她强势。而阿慧在伤痛的同时想到的却不是怎样尊重自己,而是自己是不是应该屈从于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应该变得更加的温柔,善良,更加符合一个“传统”女性的气质。这又是一次对男权社会,父系社会价值观霸权的集中体现。还是玉环,这个已然觉醒的人物,最后教会了阿慧,以及几十年前差点做出同样选择的意欢,女人们应该自己尊重自己。
这部电影通常被归入同性恋题材,导演是张之亮,对此人所知不多,此前只看过他的《墨攻》,印象平平。对于《自梳》这部电影,也算不上喜欢,但令人感兴趣的也许仅仅是因为这部纯女性视角的电影却是由一名男性导演拍摄完成的。
先摘抄一段关于“自梳”的解释:
自梳就是已届婚龄的女子,自己把发辫盘在头上梳成髻子,表示终身不嫁,又称“梳起”。自梳女是珠三角洲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以顺德、南海、番禺为中心,盛行于清初,直到辛亥革命初期,历久不衰。按旧俗,女子出嫁时必须辫子盘在头上,梳成髻子,表示不再是少女。自梳女不结婚,也得择个良辰吉日,通过一定的仪式,在亲友的众目睽睽下,自己把辩盘成髻子,表示不再求偶。(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049.htm)
在电影中,“自梳”是故事刚开始时的一个仪式,但就整部影片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女性的自立,象征着他们对男性依赖的叛离。但在电影的叙事中,这种自我拯救却要从对男人的依恋开始。电影的主体叙事都是由回忆展开,在现实与过去的时空交错中,向我们呈现出相似的故事结构:男人都是怯懦、不可信和不负责任的,而沉溺在爱情想象中的女人终将成为男人欲望的牺牲品,因而比起男女间的爱恋,女人之间的情感要可靠得多。
回忆部分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州。杨采妮饰演的意欢为避逼婚选择了“自梳”,自梳对于她和那个时代的女人而言,是拒绝成为别人玩物,可以容纳自己身躯的一个狭小空间,但它同时也是一道符咒,一旦选定了,它便将女性的身体和对爱恋的渴望包裹得密不透风,不能再向任何异性敞开。而意欢的悲剧也正是由这里开始。“自梳”并没有让她断绝所有的爱恋,她经常和他的初恋情人幽会,而这在当时若被人发现是要沉猪笼的。当她某一天告诉他自己怀孕了,想要和他远走高飞时,那个男人却早已吓得面如土色,忙不迭地抹去和逃离原有的一切,不再回头。与此相对照的是,在电影中,刘嘉玲饰演的玉环是个独立感很强的女人,她之前是个妓女,后被丝厂老板买下,成了第八房太太。她以为自己可以安定下来了,但她还是成了他生意上的一个筹码。但与意欢不同的是,她一直活得很清醒,对于男人的出卖她显得很冷静,因为她从来就不报什么希望。她拿走了自认应得的东西,很体面地离开了那里。发生在现代的那个故事也与男人的背叛有关,因为大体的结构都类似,并无细述的必要。如果说两个不同时代的相互映衬有意义的话,恐怕在于,它可以避开政治上的归罪(比如前面那个故事中社会对于自梳女的态度),而诉诸于一些不变的东西:无论在哪个时代,女人都应当自立,而不要去指望依赖男人。
与男人的见异思迁、怯懦无能形成对比的,是女人之间的忠诚。当玉环的丈夫将她留在军备司令的家中,为他换得一笔生意时,意欢一直守在滂沱的大雨中;而当她们在逃亡的码头彼此分散时,玉环毅然从船上跳下来,游了回来,但最终两个人还是在炮火中失散。后面这个场景与《滚滚红尘》中有些类似,在那个经典的爱情叙事中,男女主人公为避兵荒,坐船逃往台湾。那也是在码头,在汹涌的人流的推搡下,两人被分散开了,一个登上了船,而另一个只能在码头苦苦相望。两个人就此分离,再无相见。但很显然,《自梳》中玉环的行为显得更有勇气,在这部电影中,它将彼此间的爱恋演绎得更极致:人并非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他还可以有勇气去付出,去牺牲。但我个人觉得这算不上一部同性恋电影,就其主旨而言,女性主义的主题倒显得更为明确些,意欢和玉环之间,更多的只是相互间的理解、信赖和依靠,而爱恋在电影中倒其实面目模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在叙事视角上玩了个障眼法。回忆基本上都是通过意欢的视角呈现的,这一直给人造成错觉,以为电影中的老人便是意欢,她所要找的是玉环。但在故事的最后,却告诉我们,这个人便是玉环,要找的那个人才是意欢。不过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也不太明白。
不喜欢叫自梳这个名字,电影其实跟自梳没什么关系,搞成噱头了。喜欢归亚蕾和刘嘉玲一起塑造的玉环,又灵又轻盈,从一幕就该认出来的。玉环后来被叫成意欢,多像后来孙艺珍和李恩珠演的恋爱小说!
原来一直不觉得刘嘉玲漂亮,此片中她竟有一种坚强的魄气,真是美
多一颗星奖励给刘嘉玲吧,难得一见的爆发力表演。当年怎么就输给《宋家皇朝》的张曼玉?只能说香港人还是看不起内地妹子。
刘嘉玲纵身一跃的那刻,我几乎爱上了她。看破人间冷暖,娴熟尔虞我诈,内心却保持那份如火的赤诚,现实中的她多少如此吧。第一次觉得梁朝伟也很幸福呢。
摸脸x6,甜炸。忠犬妮,追影子,东邪西毒,春光乍泄。采妮自己用棍做人流一段简直可以列进恐怖感官TOP10。刘嘉玲手握刀刃也看得疼。“我用我全副身家来救你,你为一个不爱你的男人去死?”轮船上刘总和采妮挥手一段简直太有代入感了,信仰之跃。就算你壮阔胸膛,不敌天气,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
人世间的爱有千百种,其实她们喜欢的不是同性而是彼此。码头到站台,中间隔着五十年的相思。PS看了刘嘉玲和杨采妮的民国篇后,真想把现代篇的李绮虹和赵文瑄烧死... (ˇˍˇ)
这才是call me by your name吧
仍未刘嘉玲这个电影输了宋家皇朝的张曼玉不平啊啊啊啊啊
华语女同电影的最佳作品,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
有味道的电影。结尾颇好,有想哭冲动。女子之间的情谊是可生死度外的。
一直觉得好的女同床戏是让人屏住呼吸,又期待又紧张又心跳加速的,这部做到了。
玉环跳下船的一瞬,无论结果如何,其实什么都值得了。
杨采妮笑起来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神采,漂亮、纯真、带点憨憨的可爱,像极了D,看了这部片,我喜欢咗杨采妮噻~~~
兩個女人的相濡以沫,最難忘是縱身一躍的勇氣。
看这部电影才知,原来在旧时的中国有那么一群女性,她们梳起自己的头发,立誓此生不嫁人,她们自给自足,不受他人束缚,虽然最后买门口有些荒唐,可这份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杨采妮那时真水灵,刘嘉玲令人刮目相看,那一跳,不能忘
头回嗑到刘嘉玲的演技,军阀府上得知被丈夫出卖,身形塌下去一半,旋即调整气息挺胸叉腰,生生用目光让军阀别过脸,半分钟的戏,站在这里的是个怎样的女人,全交代清楚了。另一极,杨采妮也足够惊艳,她如死狗般躺在草席上时,右脸恰好飞落只蝇,不知是服化道有意为之,还是老天也入了戏。
“天有些冷了”。别用年少轻狂的眼睛去审视比你早走一辈路的人,他们经历的可能要比你丰富精彩得多,而最后什么也不会跟你讲。
阿慧那条线太多余了
那时的杨采妮好美,阳光落在脸上就是绝佳的妆面,眉眼里的纯情令人心动,丝毫无愧玉女掌门的外号。意欢,意欢啊,为了不被卖身抵债只有自梳不嫁,被渣男骗身只有用铁棍自助流产,无法对自己身体、命运做主的痛苦全在压抑的一声声“我不要啊”哭喊中。意欢或许没有女性独立的自主意识,但是却在命运交叉口或被动或主动地走向了反抗男权的道路,而对男性爱情的期望又将她拉回地狱,如果没有玉环,意欢活不下来。如果没有意欢,玉环却依然是玉环,是长袖善舞、会审时度势的玉环,她或许早就去了美国,或许还会过得更好。但人心被俘虏时从来不会有预警。意欢这样懵懂善良又倔强的少女,第一次奋不顾身上前挡一耳光就让玉环恍了神,一次次守护里,意欢眉眼弯弯,就这么闯进玉环心里,之后的事都是在既定的路线运行。因为能相爱,就是命运啊。
看的我老泪纵横。本以为只是两个女人深厚的超越友谊的依赖,却不想最后打破了那层朦胧变为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刘嘉玲,杨采妮,归亚蕾,都没有让人失望,眼里全是深深的感情。充满了遗憾的一生,终于迎来一个相逢。感恩我不用经历动荡。(想起前阵子传刘嘉玲是同性恋的消息,让片子更多了一点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