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对青春题材的把握力道精确得令人心悸,起码单就这项能力指标而言,其余的导演都难望其项背。昆丁·塔伦蒂诺有大篇幅垃圾话、黑西装和手枪连环互指场面,吴宇森有白鸽飞翔、发哥帮忙操练的双手射击加风衣,张艺谋有浓墨重彩、团体操或朴素的人类情感,王家卫有他的城市化疏离、淡漠表情和不着四六的迷人台词,这是他们的特技。至于岩井俊二,他只需轻挥一笔,让颜色蔓上固定的机位镜头,座位上观众们的心脏就能跳出来,掉入一片碎玻璃渣了。
看完《情书》,我几乎也被贯穿始终的雪白淹没,投进影片奇异特殊,又呈现着流动感,不断杳然逝去的情思里。尤其认为,中间段落讲述两位藤井树在学校发生的一件件小事时营造的气氛是全片光芒所在。两人被点名,同时答到后的相互对视,男孩一脸的不屑,女孩意外又害羞的表情;班干部的选举班会上,男孩的无言、愠色和怒火,女孩委屈眼泪下的怯意;校图书馆里,一脸沉默靠在白色窗帘旁看书的男孩,写字台前女孩额头被吹拂的刘海儿;放学路上骑自行车并行,和偶一为之的恶作剧,女孩看着得逞后离开的男孩背影时撅起的嘴唇和眼神里的笑意;天黑后的自行车棚里,女孩勉力摇动车蹬照明,和男孩明显故意又假装不露声色的拖延;青嫩苦涩,与漂亮毫无瓜葛,情窦初开,自觉成熟的女生们的离奇举动;加上并不易被发觉的自然布景:微风轻拂和透窗阳光。一个个细节一刀刀剜着感官。岩井俊二把我们伴随着青春期进行的中学时代拍得似真似幻,他成功地欺骗了所有为此触动的观众,其中就包括僵卧孤床不自哀的我。他让已经走过这段路,将要彻底告别学生历史的我们回头看去时,忘记了那些令人讨厌的无礼无理无知无智,只记得貌似纯洁得艳丽无边的一个个片断,像那段路真的从来都毫无瑕疵一样。我一边被敲打着,一边时时提醒自己:都是假相。
可中山美穗在片尾不知当哭还是当笑的复杂表情,人潮中匆匆的擦身而过和回眸一瞥,北海道小镇的静谧安详,都是不易抹去的心动瞬间。还有图书馆,这个地点,以及图书馆管理员这个职业角色在本人这里以难以言喻的方式显示着特殊,它能和本人有时生出的一些大多数人不会产生的感觉合上拍。与大多数不同的东西总有异常强烈的刺激。影片一方面拥有了能够打动大批人心的气质,另一方面又加上有关个人的专署密码,这让我实在不能不窒息一会。
实际上,这部影片关注得更深的方面是生与死,是生者如何面对已逝者,如何面对对已逝者不管不顾滚滚前行的生活。导演在创作谈中提到,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是这部影片构思的来源。但女性主角的设置和蹊跷奇巧的情节,都让这部影片的心绪较之小说更显得单纯、天真、浪漫和简单。大概也因如此,青春回忆的参与才这么光彩照人。
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很腻歪青春感动和伤怀,而它们更讨厌之处在于,总能在我防备略松的时候蹦出来,针灸一般给全身扎满小眼,偏又扎得麻麻酥酥,让我在舒服的同时心生羞耻。对于霎时出现的感动,我通常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可疑的、不真诚的。然后静心分析一下,这所谓的感动是确实探进了身体、脆化了心灵,还是只是在痒痒肉上硬挠?后者是经常出现的,个人经验,为防止自己做出傻逼举动,最好一笑置之不理。而一旦碰到偶尔出现的前者,比如这部《情书》,就禁不住颇有点恐惧害怕,为了不在它暗起波澜的力量前继续发抖,只好比出中指叫嚣:青春、感动,你们都滚远点!
只是这种叫嚣,在岩井俊二编织的精致画面和撼心情节下,显得实在有些色厉内荏。但我决不会因为一名优秀导演的存在就止步于感动而不前,石康说:人们热爱回忆青春,是因为除了人手一份儿的青春以外,他们没有更加拿得出手的东西,人们的精神能力在青春期便停滞了,而肉体能力却走上了下坡路,青春成了人生的顶点。我十分同意这句话,所以,即使显得自不量力,我也必须用本人的专业语言严肃地表态:为我整个人生的精神能力取极限,所得的值绝不是“青春”二字,不是踟蹰在围墙圈住的校园里,也不是两性之间的那点破事儿。
藤井树和藤井树,他和她有一样的名字。
从FTP下载的电影看完后我会删去,唯独这部放了许久。会翻出来看,温习每一个藤井树和藤井树在一起的时光。初中入学点名,两人同时答到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他和她被恶作剧地选为图书管理员。他是那种英气骄傲的男生,他不苟言笑,用拳头教训嘲笑她的男生,他有小小的心计,在夜晚的自行车停车场借着她手摇的灯光查看试卷拖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他深情腼腆,把对她的爱小心翼翼地藏在图书卡背面。她对他是有好感的,她不会忘记那个穿干净白衬衫立在窗边看书的男生,连当年拿错的试卷都一直留在箱底不舍得丢弃。她在回避着他,也在回避着自己的内心,挚爱的父亲早早撒手人寰让她过早地学会隐忍自己的感情,年轻的心事羞涩难与人言。很多年后,当她再次返回校园遇到当年的班主任,得知他登山去世的消息,整个世界霎地黑了一下。在风雪中她停下自行车咳嗽,眼泪流不出来。
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她父亲刚去世后,他来找她代还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她看着他认真地说出“请你节哀”,在父亲去世后第一次会心地露出了笑容。最后的画面,留给他的是站在雪地中笑脸嫣然的她,留给她的是在自行车上单脚支地羞涩地看了她最后一眼的他。后来她回到学校,得知的却是他已经转学的消息。在图书馆她微微踮起脚把那本《追忆似水年华》插入书架中,离开图书馆前转过身久久望着他曾经立着读书的窗户,她知道这一转身就是对这段感情的永诀了。
许多年后,她还记得他在夜色中向她走来,黑色的夜晚和白色的衣衫衬托着他明亮的眼神。许多年后,当他登山遇到雪崩跌至山谷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着“我的恋情,随着南风飞翔”,他一定想起了在夜色中听到脚步声向他转过身来的她的清秀脸庞。
是不是每个人的少年都一样,都是暗暗地喜欢一个人却要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是不是每个人的少年都不一样,怀着不同的际遇和心境,最美好的,怀着不同的浪漫。
许多错失的美好,并非我们不想抓住。普通的家境、亲人的期盼、想要实现的理想,少年的我们不总是那么勇敢,也许只是默默在心底记着她或他温暖的笑容。在这份自己从来不愿意承认的甜蜜里,走过许多岁月,渐渐地学会面对生活,面对失去。正如渡边博子,对着藤井树遇难的山谷喊出“你好吗?我很好!”,是深深的爱与眷恋。
在图书馆,岩井俊二有意让镜头微微过曝,梦境般美丽。她回头看着被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和飘落的樱花花瓣,想起那不可再追的过去,恬静温柔。她转身离开,坚决又不舍。
无论多少年后,这些日子总会再次让心温热。
我的微博:@胖化石
http://weibo.com/panghuashi
影片以渡边博子躺在雪地上的特写镜头开始,那一天是她男朋友藤井树的忌日,她躺在雪地里屏住呼吸,想要从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仪式结束后,在整理藤井树的遗物时,她翻出一本男友在国中时期的毕业纪念册,在相册中找到了男友从前的住址,并偷偷地记在了自己的胳膊上,尽管知道那个住址已经失效,但她还是按照地址寄出了第一封“情书”,内容很简单:“你好吗?我很好!”也许,这仅仅是她无法忘怀男友的一种情感宣泄方式,一个细腻、内向的女孩子心里,有着童话般可爱的想法。
但是,她没有想到,这封信竟真的被一个名叫藤井树的女孩子收到了,并且她们俩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于是,两人在好奇之下,往复开始了书信联系,虽然很快就证实了是个误会,但书信联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藤井树(女)在回信中写道“我依稀记得有个叫阿树的男孩子。他是我的中学同学。也许,他就是你找的人。”渡边博子果然在相册中找到了一个长相酷似自己的女孩子,她猜想自己可能是无意中充当了藤井树(女)的影子,男友对自己的所谓一见钟情,仅仅是因为她长得象藤井树(女)而已。于是,更大的好奇促使她想要通过藤井树(女)了解自己男友更多的信息。
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才渐渐明白,原来导演想要着意刻画的角色是藤井树(女),渡边博子只是无形中充当了藤井树(女)记忆阀门的开启者,而这个阀门开启的绝不仅仅是一段陈年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融解了一段冰封已久的青涩爱恋。这样的故事设计是充满隐喻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渡边博子就是藤井树(女)的一面镜子,藤井树是主我,渡边博子是客我,二人的书信往来,其实不过是藤井树(女)主我和客我互动沟通的影像表达而已,通过镜子,让她真正认识了自己。
藤井树(女)说“童年的回忆,只要和男孩藤井树有关的,大多数是不愉快的。”随后,国中的回忆切入进来,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影片所有正叙的部分,都是在雪天展开的,要么是大雪飘飞,要么是满地积雪,冷冷的色调暗示着隐隐的忧伤,而影片倒叙的部分,则都是在云淡风清、阳光明媚的环境中展开的,暖暖的色调与雪天的一片惨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国中生的孩子气和恶作剧,让影片充满了生机,也勾起了我们每个人多年前的回忆,懵懂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不懂生活在滋味、爱情的滋味,常常会一本正经地计较一些我们现在想来不足挂齿的小事情,这种青涩、这种认真、这种单纯,是让我们感动的,更是让我们怀念的。
随着记忆的展开,藤井树(女)渐渐发现了藤井树(男)是爱自己的,这份爱表达得含蓄而隐蔽,让这个有点虎头虎脑的小女生始终没能领会,而从她返回当年的国中去了解昔日的往事,老师告诉她三年前藤井树(男)已经死于一次山难,当晚,她便高烧41度多,这突如袭来的高烧,暗示了藤井树(男)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不禁有些让人惋惜不已,让我想起了张艾嘉《爱的代价》中所唱道的:“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象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还能记起母亲发现藤井树(女)高烧后,她与藤井树(女)的爷爷针对救护方式的那段冲突描写,爷爷为了抢时间,执意背起孙女往医院跑,而母亲则坚持要等救护车过来接,争执不下的时候,母亲终于将心中多年的积怨吐了出来,她其实在内心一直将丈夫的死归咎于父亲不听从医生的劝告而背儿子去医院,结果导致延误了救治的时间。风雪夜,祖孙三代人,再次共历患难,事后,母亲终于得以释怀,提出不买新居,在老房子住到父亲老去。如果说单纯将这部电影定义为一部爱情剧的话,这一段导演岩井俊二自然没有必要花长长的篇幅去表现,而这一处我认为也正是片子的精彩之处,它遥相呼应了渡边博子的情感发展,博子在男友逝去两年之久仍然无法将其忘记,原因就在于一个始终难以释怀的情结,因为这个情结,她始终无法投入到一场新的恋爱当中去,面对秋叶茂的追求,一个难以抹去的藤井树(男)的身影一直横亘其间。
好在让我们欣慰的是,渡边博子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在一个寒冷的清晨,站在一片空旷的雪野上,不停地对着远山呼唤:“你好吗?我很好!”,这个时候,随着她泪水的涌出,随着她如孩子般的抽泣,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博子终于获得了解脱,“情结”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想躲就越是被缠绕,而只有主动去解,才有机会打开。
影片的基调是忧伤的,因为里面充斥着一个关键词——孤独,我们不妨来缕缕看:秋叶茂喜欢着渡边博子,但博子的心却依然被藤井树占据着;秋叶茂的弟子喜欢他,却自知无法取代博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只好委屈着成全;国中隔壁班的大井爱慕着藤井树(男),他却对她毫无感觉;藤井树(男)含蓄地爱着藤井树(女),而她却全然不知,竟还帮大井追求藤井树(男);小樽市的邮差一厢情愿地追求着藤井树(女),而她却避之唯恐不及;当藤井树(女)终于明白了藤井树(男)对自己的爱时,对方已经去往天国;中年丧夫的母亲,鳏寡的爷爷……这一组组对“孤独”的视觉呈现,和着日本西部冬季白皑皑的群山,那种气氛,那种凄凉,简直让人窒息,情感随着剧情,被缓缓地堆积,然后又被缓缓地压抑着。
终于,在影片最后的一刻,冰雪消融,冬去春来,藤井树(女)翻开好事的学妹们送来的重大发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借书卡的背面自己少女时的肖像映入眼帘,她的眼睛顿时涌满了泪水,这样的泪水不知道会带给她一些什么,套用一句很老的话,体验爱是幸福的,明白被爱也是幸福的,但是,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却已是人鬼殊途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5月23日,我依然沉浸在昨天在电影院不知第几次重温《情书》的悲伤里。Gateway to Heaven 的旋律不断在耳边回响,大提琴的低语沉郁而哀恸,像是要把人带回被大雪笼罩的神户:公墓前丧服的黑色与雪的白色纠缠
他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归去,与皑皑雪山共生,相同面貌的两个女孩阴差阳错地通过书信交流揭开这个秘密,并解开各自的心结
怎会有这样奇妙的故事?同名同姓同脸,如此巧合却又如此自然,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相信这样的故事一定在某个地方曾上演过
二叔对记忆里深埋的怅惘和遗憾的追溯令人着迷,对光影的巧思亦令人赞叹
记得第一次看《情书》时,并无多深的感触,只觉得视听美,觉得男树的行为对博子实在是不公平,可后来发现这部电影是那样余韵悠长,才选择重看,而第二遍后,我被潮水般的哀涌彻底包围,在收尾曲.Small Happiness 清泠的钢琴与弦乐的协奏中,我开始思考,《情书》是否真的只是一个关于对青春期暗恋之人爱而不得的故事。
而在今年的520与它在银幕重逢之后,我想我终于有了新的答案。
《情书》,是匠气出杰作的典范,它具备着相当严整,精妙的剧作结构:
“死亡”与“暗恋”一明一暗,是两条并行的主线,到死都没能说出口的告白最令人唏嘘。是“暗恋”的存在使得“死亡”更加悲壮,而也是“死亡”使得这种“暗恋”超越时间,成为永恒。
两条线都在男藤井树这个主人公身上交织。在两位女主人公的回忆里,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他性格内向沉闷,表达喜欢的方式更是古怪又隐晦:骑车时拿纸袋套人头的恶作剧,break和broke,跛脚也要去抢跑道,托女藤井树帮他归还那本夹着秘密的《追忆似水年华》后,又不告而别,这些蹩脚的举动在人看来,可能深情浪漫,但可能更多是幼稚与拙劣。博子回忆里的他仍是如此,连戒指盒都拿上了,偏不开口求婚,非等到她亲自开口说“我们结婚吧”,才说“好”,这样的藤井树,搭配上年轻的柏原崇青涩的表演,再搭配上筱田升失焦的摄影和几个逆光加补光的处理,虚化了存在,又有种模糊后仍然轮廓清晰的立体感和悲壮感,让人见之忘俗,记忆深刻,又颇为唏嘘
自然,藤井的行为也并非没有争议,渡边博子真的被他当成了女树的替代品和承载他初恋情结的工具人吗?这个问题大家各有看法,然而私以为人的感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单薄和苍白,就现实生活的经验而言,因部分特殊经历对某些事物产生特殊的印记是很正常的,尽管人会因此嫉妒,因此产生磕绊,但不能因为这些,就去消解博子和男树在那些漫长岁月里的磨合和相恋相处。
不过,这段带有欺骗性的牵绊并不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
《情书》除了“死亡”与“暗恋”之外,还有一条线,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一条线,那就是“释怀”
男藤井树因登山事故逝世已有两年,作为他生前恋人的博子依然无法消解对他的思念,即便秋叶先生的追求那样热烈真诚,她也只能木讷地回应,她还是会在得知男树的一见钟情其实动机“不纯”之后感到失望痛苦,对一个仅仅存在于他记忆里的国中女生心生嫉妒。然而,也正是这个本应被男树带到天国的秘密,成了博子自我释解的契机
这里的博子,是不是和《蓝白红三部曲之蓝》里的 Julie 有些像呢?
两位导演都给了她们最清冷最孤独的色调,她们都在对过往的探究中,发现了爱人其实没有那么爱她们的某种证据,从而达成最终的释解。似乎人人皆是如此,只需要一个你其实没那么爱我的借口作为转折的契机,就能从爱的束缚中解脱重获自由。但即便没有这样一个契机,人都总归要回归现实好好生活,博子对秋叶的迎合或躲闪,与女树的通信,以及那场面对雪山的呐喊,看似仍然在回忆的束缚里回旋,又何尝不是在寻找一个能彻底放下,告别过去的转折点
女藤井树也和博子一样,需要并暗自渴望着“释怀”。她对初三时父亲的猝然离世似乎已经麻木,却从未走出过这段死亡的阴霾给她带来的心灵创伤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还是学生的女树在雪地里滑行,蹲下看着雪地里冰封的蜻蜓的尸体喃喃问道“爸爸死了,是吗?”。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离世,她似乎没有完全接受,而是陷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停错觉
父亲的生命就这样结束,剩下的不过是沉重,暗淡,还有一阵阵莫名其妙的、淡淡的空虚
凄美的一语双关:被冰窖困住的蜻蜓是死亡的象征,更是精神困境的象征
她身患重感冒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医院,
因为那里是爸爸咽气的地方
也连接着一段青春未解的遗憾:
紧接其后的交叉剪辑,男藤井树开门的镜头映入眼帘,这一段实际上暗示性十足
小樽风雪交加的那个晚上,我们看到,女树在经历了那场惊险的紧急就医和濒死挣扎之后,翻开了那张尘封多年的借书卡,终于收到当初那个冷冰冰的古怪少年迟到十年的告白
我们清楚地看到,悲喜交加之间,女树那段不愿回首的 有关死亡和不告而别的记忆,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灰暗和沉重了。
正因为同时经历了释怀,博子和女树便成了互为镜像的双生花,一个在对已故恋人过去的寻根究底中放下了执念,一个在对逝水年华的追忆中拂去了阴影
她们在“你好吗,我很好”隔空问答中,各自释怀了过往,把旧念遗留在北海道,遗留在雪国,遗留在小樽的冬天
红色毛衣外露,生命回归火热。
像藤井家院子里那棵茁壮生长的树一样,昭示着她们的生命重获自由
《情书》的基调,也由此变得哀而不伤。
借用一位友邻的评价:藤井树这个人物,不是把你紧紧拴在原地的船锚,而更多是一个浮标式的人物,是你成长路上的一个记号。
而这,就是《情书》想要表达的终极命题:对过去的释怀促成生命的自我解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是我最爱的电影。私以为,《情书》所具备的灵气和巧思,是岩井俊二影像风格相似的后作《燕尾蝶》《梦旅人》乃至于《莉莉周》等都不具备的,更是后人的仿作所难以超越的
距离上次观看,已经过去整整五年时间,这五年里我的生活轨迹变动频繁,而重映给了我获得新体会的机遇,时间则给了我重新理解它的余地
我想将永远爱这部电影,爱它的细腻,爱它探讨的生与死,爱这束缚与解脱,爱这浪漫和悲壮。
如果知道女朋友爱上我是因为我像她曾经爱着的人,我会崩溃
2000年,本人看得第一部文艺片,当时不知道啥是文艺片,表面上洋洋得意,认为自己算个文艺青年了,内心里无比的可惜那一块钱,因为本来是租《唐伯虎点秋香》去的。被人租走了才不得以看《情书》
暗恋的极致
这个人偷偷爱了你大半辈子
无论如何都会流下热泪的电影,五星又怎么够!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看一直没看……四个主演竟然全部都是双鱼座……所以真是一部极其双鱼的电影……暗恋的极致……但导演却是水瓶座……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关于藤井树的种种回忆,是你拥有的,我把它寄还给你。
一个英语考27分的人哪会在意什么break的过去式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彩云易散琉璃脆,水仙已乘鲤鱼去
不好意思,这么多年了,我就靠这个活着了。
當她的遺憾終於放下,另一個她的遺憾卻才正要展開。重看發現自己記錯了結尾,記憶中的藤井樹站在玄關讀完了那張書卡,立刻嚎啕大哭不能自己,重看卻發現她不在玄關也沒有嚎啕,而是僅僅掩嘴含淚。這麼明顯的情節,怎麼就記錯了呢?還是,那個曾經嚎啕大哭的,其實是我自己?
十年都没有第二个人借过追忆似水年华只能说这本书真的很难读
翻过来的卡片,肖像,是初恋回忆的完美情书
也许每人都有似曾相似的故事,逝去了才追悔莫及。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
用一个男人的死亡、一个作为替代品的男人的包容,一个作为替身的女人的悲哀和一个女人半生的迷茫表达了一种叫做暗恋的情绪,我是不理解的,用我的三观来看,这是个悲剧,但诚然能表达清楚这样一种人类的情绪,也是不易。。。,
那些没有开口的告白,最终还是让你听见了。
真的救命啊看得我满脸问号,我无法理解电影的展开方式,暗恋的细腻美好要从发现自己是白月光替身的这种角度来切入吗🆘
最后卡片翻过来后,我真的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