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母亲要出远门,照顾7岁的弟弟乔伊(Richie Andrusco 饰)的职责便落到了哥哥雷利(Richard Brewster 饰)的肩上,对此感到十分厌烦的雷利想出了一个不仅可以博朋友们一笑,并且可以解自己心头之气的点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雷利通过装死让乔伊误以为是自己杀死了哥哥,没想到,个性耿直的乔伊居然在惊恐之下孤身踏上了逃亡的旅程。
乔伊的目的地是风景如画的科尼岛,然而,从此地到彼处的路程对于一个7岁的男孩来说无疑十分漫长。一路上,乔伊睡沙滩,捡瓶子,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安然无恙的前进着,而另一边,心急如焚的雷利也开始了他寻找乔伊的征程。乔伊能够平安到达科尼岛吗?
这是近期看过最纯真的电影。这是一部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的优质低成本独立电影,讲述了Joey 的“逃亡故事”。片中有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让观众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展现出孩子的童真。即便是“杀了人”,弟弟把所有游戏都玩了个遍;弟弟不见了,哥哥不知所措,不敢报警,等弟弟的过程中还有心思玩游戏,这是真实还原了孩子爱玩的心理呀。在这部低成本制作中,小Joey 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他盼望着成为真正的西部牛仔,想融入哥哥的圈子,想长大,在“逃亡”时,他通过捡玻璃瓶赚钱去骑马;为了能在砸罐子游戏中获胜,他用西瓜皮和棉花糖来练习投掷,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执着又倔强的孩子。这位小逃亡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或是在空无一人的沙滩上漫步都凸显出他“被遗弃”的身份,瘦小的身体连挥个球棒都费力,敲击游戏的锤子也几乎拎不起来,可爱又可怜。全片欢乐的配乐和时不时出现的幽默镜头(比如不同的旋转木马特写和对白同时切,仿佛是木马在说话)都预示着这两兄弟最终会平安无事度过这两天的“无主生活”,也肯定会更加珍惜彼此,事实便是如此,回家后哥哥帮弟弟换衣服,擦头发都带着充满关爱的不曾见过的温柔,最后两兄弟听到妈妈要带他们去Coney Island 时两人会心一笑,决定一直守护这个属于他们的珍贵的小秘密。
单看片名,我还以为会是一部战争题材的故事片,类似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或者《潘神的迷宫》、《失物之书》等等残酷的成人童话,万万没想到我猜中了结局,却猜错了过程:这的确是一部成人童话,却并非黑暗绝望,而是充满了童趣和天真。全片几乎都在游乐场里进行,因为主角是一个挺着鼓溜溜小肚瓜的男童,不免总让我捏起一颗太监急的心,生怕导演下一秒扯进来个人贩子,然而紧张越大惊喜越大,且看这个小正太如何全程带着6块美元玩转美国游乐园,而兄弟之情也因为这次历险而更加亲密。
影片讲述了母亲临时有事要离家一天,十二三岁的哥哥想和朋友们聚会的愿望落空,不得不在生日这天照顾六七岁的弟弟,于是他和朋友们制造了弟弟玩枪不慎射死哥哥的假象,弟弟被吓跑,而他如愿自由自在的玩耍。但是过了一晚,妈妈就快回来了,他又要去哪找回弟弟呢......
导演以一个六七岁孩童的角度讲述了这诙谐幽默的两天一夜旅程,感觉甚至有些像这个游乐园的宣传片:带着六块钱的孩子来到这个乐园,饿了就不停的吃,从热狗吃到西瓜,基本没有给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为温饱发愁的机会;没钱了也简单,去沙滩上捡玻璃瓶,换来的钱通通骑大马。于是我们全程可以看到两条肉乎乎的小短腿顶着圆咕隆咚的小肚瓜或走或跑好不自在,整颗心都被萌化了。
但如果你以为被吓唬至离家出走的孩子真的可以这么逍遥?那你就错了。夜幕降临,气温徒降,沙滩上的人们三两成群如潮水般退去,游乐场恢复了难得的寂静时,我们的小短腿只能默默蜷缩到沙滩木桥底下熟睡。或许他还太小,还感觉不到远离母亲怀抱的寒冷,还感觉不到居无定所的畏愁,也忘了哥哥已死的悲痛,只是悄悄的团缩流着口水独眠。白日里沙滩上比他整个身子还要长的大腿们不会组成奇怪的森林阻隔着他,手握着哥哥的口琴,这世界似乎如他的梦境一般安全。
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小男孩举着棒球棒去打一个又一个机器弹出的棒球的样子,因为竭尽全力导致每挥一棒整个人都随着惯性原地转了一圈,甚至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几乎摔跤。私底下觉得导演拍这一幕的时候恐怕也会笑的直不起腰,果然萌娃认真的样子最可爱。
全片的幽默隐藏在捉弄孩童的乐趣和孩童亡命游乐场的机智当中,因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独自一人看着大人们在沙滩上你侬我侬也好、争抢水源也好都变得另类奇怪,游乐园里的大马却被赋予了生命和情绪,时而高声大笑时而诡异低语,虽然没有翅膀,却好像可以带人去远方。喜欢大马的孩子尽情在游乐场玩了两天一夜后被哥哥找回,最后二人相视一笑的顽皮劲儿叫人忍俊不禁。孩童的孤独和依赖情绪随着视界之内事物的变化而为观众感知,黑白色彩下的光影变化使之更为明显。蓦然想到,有这么一对不靠谱哥哥混搭傻白甜弟弟的组合,他们的妈妈也真是够够的了。
Eddy Manson 配乐+演奏 旋木reminds me of “Sat Night & Sun Morning” (1960 UK) 战后跳 婴儿潮 海滩金 斑马影 牛仔热 气球跃 Parashoot was our little bittersweet secret—— how we got lost and found. ps 七八九 狗都嫌 -_-
50年代美国婴儿潮,是儿童西部电视剧最火爆的时候,所以影片中的小乔伊一直盯着电视机看儿童西部电视剧。虽说大制片厂一直很烦电视机,甚至不允许影片中出现电视。但独立制片却很喜欢电视,因为可以把他们卖不出去的B级片卖给电视。这片不就体现出导演对电视的爱吗?
1944《孩子在看着我们》-1946《擦鞋童》-1953《小逃亡者》-1956《红气球》-1959《四百击》,小情节之父亲缺席的成长主题,法国新浪潮的灵感来源;傲娇哥哥,倔强弟弟,童趣的游乐场冒险,不灭的西部牛仔梦;摄影音乐剪辑都非常清爽,看了想生儿子的那种片儿~
我的童年也有如此盲惑的时刻~
小时候是最勇敢的 小时候我抓娃娃鱼啊螃蟹的都不怕反而长大了就不敢了 长大真不好
12.19 孩子眼中快乐最重要,简单得毫无瑕疵。快乐着,把生活给过了。
跟小时候做过的一个梦前半段几乎一样!不过梦里我一直到长大也没有被家人同学老师找到,现在想起也悲伤。
确实是开先河之作,但是要说没有本片就没有新浪潮,又有些言过其实。在故事和风格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在总体情绪和方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以致着眼点也是美国化的。还是另一说法称其为美国独立电影里程碑之一比较中肯。
记录式摄影捕捉纽约的日常气氛与场景是其优点。时间上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之间但缺乏社会分析和批判视角。编导立场保守,有其时代局限:白男中心叙事儿童版。对枪、马与西部片的迷恋,对其他族裔(原住民、亚裔、非裔)的浮光掠影呈现有贬义与猎奇成分(从西部片学来的描述原住民的方式,沙滩上亚裔小孩与被淹的非裔游泳者)。恶趣味之杀人游戏。沙滩上承诺却没有兑现的一杯水。美式流行消费文化逻辑的儿童版缩影:赚钱,消费,无节制地吃喝玩乐。棒球,西瓜,棉花糖,降落伞,骑马…有些场景如今看起来有点不安全,有点剥削小演员。不过那是1950年代的底层白人家庭小孩的生活,摸爬滚打的皮实,也跟现在美国对儿童的保护意识不同。
你一定要原谅我,遇不到街角的那红气球,沦为游乐场里的小逃亡者。
小丑男卖萌亦有亮点,美国梦+闪亮的日子
#Berlinale #AkademiederKünste #Retrospektive #WesAndersononhisselection 第十二场,韦斯安德森推荐,无经验的导演处女作绽放出别样的光。小孩子的演绎太好了,能看到很多小孩子主演的低成本电影都有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四百击》了,逃离,游乐场,海边都一一对应,感觉特吕弗是观看此片后带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视觉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觉上手持镜头,大量摇,自然光,其中几场戏的光影设计绝美。听觉上则是全后配音,配乐部分的口琴也是结合哥哥和西部片的设定。小男主角演的太好了…
New York, 1953
无论是剧本,节奏,表演,配乐,剪辑,摄影。全部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你自然知道这个孩子最后会被哥哥找到,但是从他开始流浪到最后被找到的过程,真是动人!!这个独立电影拍的有意思。能从里面看见点点新浪潮的影子。孩子么,总是和大海在一起的。新浪潮去掉的,正是战后这欣欣向荣的乐观的美国精神。他一天之内上哪儿找那么多瓶子!!
看的时候不禁笑出来,短假就看了三部电影,这部最好,喜欢笨笨的Joey
《四百下》《红气球》都在其之后……
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
“没有莫里斯·恩格尔的《出走的孩子》,就没有法国新浪潮。”——碟商如是说
口琴配乐太棒了。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想到的是Mouchette,虽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后半部分看到了红气球的前影。红气球是拍在三年以后
ed2k://|file|%5B%E5%B0%8F%E9%80%83%E4%BA%A1%E8%80%85%5D.Little.Fugitive.1953.DVDRip.XviD-CycLOPS.avi|733274112|2ce13a2ddb13dddf4aa28dedd43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