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太阳:迷失的法身。
黑猫:求索生命意义的每个人。黑有自闭缺爱的意思,猫有精致聪明的意思。象征现代人的心灵状态。
稻草人:是黑猫的师父,指引了黑猫求索之路,稻草人传了法脉,就浴火涅槃了,黑猫继承师父的衣钵。然后黑猫开始了求道的旅程。参考罗大佑歌曲《稻草人》,歌词是稻草人的前传,毕赣喜欢这些。
机器人:象征现时代科技文明,像我们被手机电脑控制,沉迷其中,奄奄一息。科技解决不了心灵问题。机器人家的窗户,是教堂的窗户,暗示西方文明的不究竟。机器人家的塑料布,象征隔膜。
苦丁糖:佛教四谛里的苦谛。有人觉得生活还挺好,有苦有酸甜,这样的人不能求道,这样的人认识不到,酸甜背后还是个苦,黑猫就觉得,这糖只有苦。
孤儿院:沉沦人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儿。
镜子:镜面折射的阳光,救活了可怜的机器人,阳光是爱的光芒。
你好,再见:人生就是你好再见,不断的相逢,又不断的告别,其实从来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什么都无法持久,这滋味苦。
索道:追问的路,像登山,“数里入云峰”。
健忘女人:无始劫来的我们,在轮回里生死死生,要忘记的事情,已经想不起来了,却还在继续吃着,忘记的面条。每个人都想从过去的自己里,走出来,却怎么也出不来。这一段提出佛教的第二谛,集谛。就是为什么苦丁糖这么苦,这里毕赣给了几个原因,都来自佛理。
火车司机:主掌命运的十二因缘。
黑猫的眼睛:信仰,点燃心灯,黑猫和尚的法布施。
火车:命运,按既定轨道行驶的命运之列车。
信里的第一个诗:毕赣对集谛的又一个诠释,一切都是现象的存在,没有因果,没有为什么。生命是生命本身,生命以外别无意义。(……天气状况,污染,悬浮颗粒物……)
信里的第二个诗:这是一个幻化的世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实在的事物。(一朵花加另一朵花……)
信里的第三个诗: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太阳光芒里有爱这首),但是黑猫并不认可,也就是毕赣不认可。感情这些事,对求道的黑猫来说,太小儿科了。为情所困的女人,死路一条。
残损的门:参考胡德夫《最最遥远的路》:你须遍扣每一扇门,才能找到自己的门。
魔鬼:魔鬼是一个已经拥有了,他想要的一切的人,欲望满足的人。魔鬼很大,很膨胀,但是魔鬼也不开心,很无聊,很无奈。《路边野餐》里的陈升,可能最后拥有了他的卫卫(尘世幸福),看在这里,他又成了无聊的魔鬼。
灵魂音符:这里提出第三谛,灭谛。知道了生命的苦,是怎么来的,知道了就过去了,过去就是消灭了。人生就这么回事,你眷恋不舍的一切,都将变成苦。所以,黑猫把他的一切(尘世价值),都跟魔鬼去交换真理了,黑猫什么也不要,了无牵挂。
泥球:然后换来了一个泥球。这球就是个“无所得”,意出《心经》,泥球啥也不是,空无一物,黑猫已经啥也没有了,灭谛。
魔鬼的舞台:人生的舞台,人生一场戏,你是演员。
小女孩: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这个事物,黑猫失去了,是黑猫寻找觉悟之路的最初契机。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死老鼠礼物:黑猫的自以为是的爱,压迫感的关怀和爱,导致黑猫被遗弃。
泥球幼苗:四谛里的道谛,黑猫一无所有,以无所得故,得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黑猫已经明心见性了,这小花,也是太阳之花,也是法身之花,佛性之花。
上立交桥的小女孩:做作的语气,有化妆,里面有礼貌规范,小女孩社会化了,代表已经不是黑猫眼睛里的小女孩了,一切都在变化着。
风中飘荡的帽子:黑猫告别了小女孩,圆满的经历这场情劫,继续他的修行之路,追随稻草人之路,也是毕赣的自况。
没有生命的人有糖,没有记忆的人有诗,没有幸福的人有魔法。
糖是没有甜味的糖,诗是读不懂的诗,魔法变出的是泥土,都是无法给人安慰的礼物。
最终,还是用这一路上反射的太阳,送出的眼睛,和用完的音符,换了一朵雏菊——用糖做种子,用诗歌浇灌,从泥土里长出。
-
三个人也许可以对应《潜行者》里的科学家、作家,与先知一样的潜行者;
分别是从事依靠物质资源的生产者,依靠回忆的精神活动者,和依靠想象的说服者。
小女孩则是潜行者的女儿,一种希望的象征,促成破碎太阳汇聚的力量。
-
影像语言里依然有让人悸动的部分。还是期待更多原发的自然之力的回归。
我失败喽,就给你带来了一朵花,我知道你嫌弃,我也知道你不会把嫌弃说出口,可是就连灵魂的乐符都被我一个蠢货搞丢咯,我没得东西了,啥子都么得了,那些东西我也不能够跟你说,这辈子就这个样子了,你是我最重要的朋友,我爱你
前天,pidan x 新世相 x毕赣发布了这支由毕赣导演拍摄的品牌首部短片,喜欢。从露出剧照时候就开始期待,看到成片后也果真不失所望。首先其在观感上就非常引人入胜,别出心裁,伴随着一只猫咪的探索,展开了一段浪漫奇幻的旅程。
人类之所以需要猫,是因为它能将你我独处时容易堕入的悲伤情绪凝固在平静之美中,于是在这部短片里,可以看到自然,看到寻找,看到爱。当然看完短片后最值得称赞的还是毕赣导演在镜头视觉运用上的精心设计,就像毕赣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影片最让人着迷的是这个如梦如幻的故事,它像一位游走在山川陡峭间的诗人,也像沉溺在梦里看不清面庞的记忆。去寻找爱,去发现爱,又去越过属于爱的樊篱,在浩如烟海的尘世间,体味属于心灵上的共振。短片从头到尾都被一种带着迷惘的奇幻色彩所包裹,而待烟雾散去之后,留下的却又是静谧的平和温暖,要构建出这样的视觉奇观自也离不开摄制团队的精心设计,火车、舞台、魔法,无数奇妙思索的时刻,无数大开眼界的时刻,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只是为了,在送给你一朵小花的那一刻而绽放。这是,来自毕赣赋予的浪漫。
如童话般梦幻的除了故事还有阵容,谭卓x陈永忠x声音李丹枫x摄影黎佳能x惘闻乐队配乐,这样的阵容同时出现在一起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真是回味无穷。谭卓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整个制作几乎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班底。所以这也注定了这是一部非常强烈的具有毕赣风格形式的短片,就算只听声音,熟悉毕赣的影迷也会知道,一定是他来了。
怪人之爱,匮乏者之爱
1
《破碎太阳之心》前序有一个署名“pidan”,一开始以为“pidan”(皮蛋)是一只猫的名字,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品牌名(着实隐晦)。
一只黑猫,一只流浪猫,一只被小女孩收养过的猫。
一只一心想要把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找来,送给小女孩的猫。
但它所以为的最珍贵的东西,很可能不被喜欢,不被接受。连带着它,也被讨厌了,喜欢变得淡薄了,于是它离开了。
重新成为一只流浪猫,一只“没有朋友,也没有家,更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情”的猫。它在旷野上游荡,遇到了一个稻草人,稻草人希望小黑猫用火焰把自己点燃,这样,它就可以“去天空看望自己飞翔的朋友了”。
在天空飞翔的朋友,必定是稻草人最珍视的事物,所以,它才甘愿燃烧“肉身”,变成烟灰,变成魂魄,去天空之上和它相会。
小黑猫受到启发,就问稻草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稻草人说,曾经有三个人,三个怪人,拥有过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小黑猫穿上了稻草人的破衣服,戴上稻草人的破帽子,装扮成一个怪人的样子,去找那三个人,看看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一个孤儿院里,会做苦丁糖的机器人;一个每天都吃一种叫常忘面的面条,想要忘记失去爱人的痛苦的女人;一个变成魔鬼的喜剧魔术师,他不愿只是会变魔术,而要学会真正的魔法,于是住进了魔鬼的屋子,变成了魔鬼。
小黑猫穿着古怪的衣服帽子,磕磕绊绊地走过原野,走进城市,坐着火车,去找这三个怪人。想要知道,最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些经验,对它是有用的,有些经验,对它是没用的。
但它最后知道了, 对自己最珍贵的人和事是什么。
甘愿付出灵魂,也要去换的东西。
“记忆如此之美,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张悦然说。
2
十四分钟的短片,其实是一个童话,一个寓言,一首支离破碎的歌,一个指东打西,顾左言右,言不及义,用古怪和飘忽,用假装的残忍和黑暗,掩饰着真正想法的故事。
黑猫不是猫,可能是一切怪人,是曾经获得短暂眷顾的流浪儿,是想要重新获得温暖和拥抱,却无计可施的人,是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流畅地言说自己,明确地展示自己心的形状,让自己免于被误解、被疏远的人。
所以它穿着稻草人的破衣服,戴着破帽子,像一个孩子,一个小怪物,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符号,一句话,一点心思,一缕诗魂,如此脆弱,如此稀薄,所以如此容易被扭曲和误解。它到处去寻找最珍贵的东西,或者说,最准确的表达,最顺畅的发言,最光明的宠爱,或者最不容易被扭曲的,最恒久的自我。
但它找不到,到处都是怪人,到处都是孤独的人,被遗忘的人,飘零的人,畸零的人,住在火车上的人,住在魔鬼聚集地的人。
每个人都如此稀薄,如此匮乏,如此脆弱,只有一个苦丁糖,一碗面,一个大泥球,一朵小雏菊,朝不保夕,自身难保,他们最珍贵的东西,恐怕也不是那么金灿灿,不是金山银山。但这脆弱的、稀薄的拥有,却又如此扣人心弦,如此让人念念不忘,也如此强大,因为那就是所有。
就像《圣经》里的穷寡妇,只有两个小钱,耶稣却觉得她的奉献比众人更多,“因为寡妇的奉献是把一切养生的都摆上;而一些财主的奉献是把有余的给神”。
在匮乏中去爱,在匮乏中匀出爱去爱。
在自身的稀薄之中,拿出最浓厚的,最热烈的,最丰富的,全部的爱去爱。这种爱,比世俗意义上的“多”还多,因为它是全部。
全部的灵魂,全部的肉身,尽管,它凝聚成的,就是烂泥巴里的一朵小花。
3
这些匮乏者,在俗世人间里,还有一个名字,叫怪人。
就是小黑猫、机器人、吃面者,和前魔术师那样的怪人,他们病病歪歪,走路磕磕绊绊,说话结结巴巴,奉献给你的,很可能是泥巴、尸体、老鼠和蛇。但那是他们自以为最珍贵的东西。
我在这世界上,看见过很多怪人,他们就是这样,七零八落地活着,病病歪歪地撑着一条命,不西装革履,不义正辞严,不光明,不正大,不够堂皇,不够成功,甚至可能是成功的反面,拥有所有成功者唯恐避之不及的因素。
我自己,也是这样一个怪人。
我曾经抗拒成为一个怪人,也自以为自己不是怪人,一心要朝着光明的路上走,正大的路上走,要白领,要职场,要秩序井然,要有边界感。但后来我发现,我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怪人,甚至,因为我拒绝成为怪人,显得更古怪了。
我于是就怪回去了。穿上稻草人的衣服,戴上破帽子,病病歪歪地坐在火车上,有车窗的位置,车窗是我给自己争取的唯一一点福利。
透过车窗,我看见成千上万个怪人,成千上万件破衣服和破帽子,成千上万个小黑猫、机器人、吃面者、魔术师。
这些怪人能拿出全部,而成功者不能。
这些怪人之爱聚集起来,可能就是太阳的核心。
太阳,很可能不是科学的,唯物的,不能得到物理的解释,它可能就是用无数这样稀薄的、匮乏的爱,汇集成的一个反应堆,它如此盛大,如此炽热,但它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份匮乏者的众筹和供养。
因为产自匮乏,所以格外强烈。
反过来,又照耀万物。
4
《破碎太阳之心》的导演是毕赣。
所以,这部短片里,有我们熟悉的毕赣元素,荒原,被遗忘的房子,怪里怪气的人,贵州话,还有毕赣的姑父陈永忠。
还有“失去”,这个毕赣目前的每一部作品里,都会出现的东西。《路边野餐》讲述着“失去”,《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大张旗鼓地讲述着“失去”,以及“失去”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命运,和我们的梦境。
这是一个影像和意境都并不用力的短片,悲哀很淡,像是不能声张,离别很淡,似乎命中注定,甚至连死亡、告别、失去都很淡,所有人留下的是一个画中人一样的姿态。痛苦可能太重了,或者成了习惯,所以轻描淡写,笼罩在字里行间的,只是哀愁,柔软的,逆来顺受的。
最后,期待或许出现了,照旧很淡,淡到让人不敢确认。那朵小花,只是在信和不信之间,在喜悦和怀疑之间,在淡淡的微光中,顿了一顿,没有追问,也不等待答案。因为,破碎的太阳之心,是要重新回到它的炉膛里去的。
这部短片是爱的纪念册,是赤子之心的留影,保留了我们对世界的一丝惊喜,一丝大惑不解,还有一丝小小的伤感,这伤感与衣服上的毛球、没被选择的围巾、遥控器上的小绿灯有关,是另一种形式的小确幸。对于试图训练有素、秩序井然的我们来说,《破碎的太阳之心》是一次轻微的脱轨,像在CBD等人的某个下午,低下头,忽然发现,严丝合缝的人行道砖中间,有小小的蚂蚁在兢兢业业地爬,而我们的影子刚好笼罩到它,那么一刹那,世界变慢了,变得乌云密布。而乌云胜过烈日灼身。
看了毕赣目前的所有作品,我想,他其实也是一个怪人。所以会用匮乏的方式去拍电影,拍一些匮乏的人,匮乏的小镇。
而这匮乏,激起的却是无尽的愁绪,无尽的思恋,和无尽的爱。
我们早就说过,毕赣能否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导演,看他的第三部电影。可惜,自2018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过去已快四年,毕赣的新长片仍然没有着落,只有这则品牌合作短片《破碎太阳之心》莫名问世。
当然,有理由把毕赣第三部长片的搁置归咎于反复的疫情;但也有充分理由推测,难产似乎更加是一种必然。这也是我们此前做过的预测,多少算是有了印证。也即,毕赣迟迟拿不出第三部作品,原因在于他向内挖掘的创作方式。
《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都是极度私人的主观化创作。这种创作不需要社会阅历的加持,不必对社会现象做出观察,只需徜徉在文艺的世界,从中汲取灵感,进而转化出自己的东西。
但两部构思精巧、体量巨大的长片无疑耗尽了毕赣的文艺储备,倘若没有额外充沛的摄入,第三部电影注定难以问世。这也是大部分学生作品的问题:相较于观影经验,学生极度缺乏社会经验,更爱拿文艺的滤镜眼观世界,学生作品往往“无病呻吟”也就可以理解了。
影视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影视行业,一旦需要拍摄商业化操作的长片,必然会经历某种阵痛。这也是缘何不少凭文艺片出道并取得不俗成绩的青年导演,一旦转身拍摄商业电影往往会失败的原因,因为这是两套不同的思维方式。
毕赣是命运之子,但也被这个时代宠坏了。《路边野餐》一举成名,让毕赣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变现导致《地球最后的夜晚》成为了《路边野餐》的升级版,而没有实质创新。在这个时代,或许真的只有毕赣可以如此任性地进行高强度的自我重复,而不必顾虑票房压力。
但这种任性只能玩一次,而不可能再给两次机会。资本永远是无情的、逐利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票房失利应该已经提前将毕赣列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他的第三部电影必须走出狭小的个人世界,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现实世界,如此才可能引来新机。
而这恰恰是安身于象牙塔的毕赣极度匮乏的东西。他把自己抛在了一个十字路口: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很可能意味着没有电影可拍;进行部分的妥协,必然会为外界压力让渡掉部分的自由意志。最终争斗的结果如何,只能从他的第三部电影里见出分晓了。
至于《破碎太阳之心》,作为某种间奏和过渡,只显示出毕赣夹身在这两股力量之间做出了极为别扭的协调。一方面这是一部商业短片,带有强烈的品牌宣传意图;另一方面又是完全任性的毕赣式创作,充斥着导演自我沉溺的呓语。
毕赣既不想放弃自己的创作思路,也不回避商业世界投来的橄榄枝。结果很明显,短片做作到让人不知所云。毕赣毕竟不是王家卫,风格没能自成一体,也就不该如此任性。他还需要从前辈:塔可夫斯基、大卫林奇、王家卫……“偷取”灵感和思路。
毕赣已经不满足模仿老塔了,开始变身大卫林奇和岩井俊二。火车一段很美,像《路边野餐》的一个切面。(我很煞风景得思考她每天吃面怎么能不胖的问题)有一说一,毕赣是所有中国名导里拍广告拍的最好的,特别点名贾樟柯和王家卫。
3.5 小女孩那段失掉韵味了
小女孩不要因为有陌生人找你,就随随便便一个人赴约,很危险,对方说他是一只猫也不行。
欢迎来到凯里双峰镇
9/10每一个离开的孩子机器人都会送他一颗心脏,面带微笑的说一句“你好,再见”。一个始终离不开火车的女人,因为只要火车在信也在,信在人就在。一个堕落,邪恶的恶魔,送给它一坨泥土,却蕴蓄出这个世界上我最纯洁的东西“生命”。它是一只被舍弃的猫,它要给她送个生日礼物,这次不是它最爱的老鼠,而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詩簡直聽笑了。製作不錯的,但這樣三板斧一直拼貼抄下去也不是辦法
不知道现在的影迷还屑不屑于刷(或者说“观看”?)抖音,但有的和这片儿的感觉真就没差。
《潜行猫》《猫愁》《雾中风猫》《猫峰》《凯里大饭店》……房子变火车,魔鬼变倒放,他是毕赣所以怎样你们都能接受……
年度想象力镜头:谭卓和她吃完就会遗忘的面和变成火车的房子从荒野开向城市。
梦幻曲一出来就哭了……一朵花+一朵花=喇叭花(命名的放大) 一只甲壳虫-一只甲壳虫=毛毛虫(生命的凝缩)
房子变成火车那段,太惊艳了
在毕赣的影像时空里,始终围绕着记忆、告别、遗忘与爱,这一部里还有生命的魔法。黔东南的湿气自始至终都是他画面里的悬浮颗粒,另外的魅力还在于总是运用最原始的科幻,表达最超前的意识。我家那位说,在他们贵州,肠旺面的寓意是“常旺”(“常忘”)。我吃过那一种面,汤底浑厚得够你饱足一整天,口味浓郁得过了好久都忘不了。
如果毕赣还不关心当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看他空洞而没有情绪的镜头复刻,而不是看大师的原作
整个短片像一个孩子在荒废的主题公园里,摆弄他心爱的玩具。
看了毕赣的《路边野餐》,感觉打通了文艺片的任督二脉,然后去考了影视文化与批评专业的研究生,三次,不中。
粗糙但是有趣。
一个灵魂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心,从黑猫中来,化黑帽而去。经历过苦涩、遗忘、欺骗,收获的是这一刻相见的定帧。
生命是泥土的魔法,爱是生命的珍藏。我们是风的寻找,翻飞然后消失。
[2022-04-07] 初看3星。毕赣带娃心得汇报演出之睡前故事。李丹枫是真厉害,全片亮点全在声音设计上(很好奇把叙事功能丢到声音层面是谁的想法)……视觉上值得一说的就是小姑爹那段用模型做了个强制透视,别的嘛……硬着头皮吹个三星![2023-01-17]#6th PYIFF#平遥之夜特别放映。大银幕看还真的可以涨一星。视听是真做得挺细致(15分钟短片居然能拍30多天我滴妈啊,不愧是毕赣)。
毕赣有女儿以后轻盈了好多,没有了以前面对女人和母亲的焦灼,他开始与这一性别共舞,聆听,交流,享受,啊,果然真的女儿才是男人宇宙的尽头。孤独不安的黑猫,被一只小手抚慰,撒娇。真好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