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座小镇,非常的小。小到一个望远镜就能看到所有事情;小到邮差可以悠闲的翻看每一封信,然后再把他们封好;小到人们不需要打招呼,因为他们总是碰到。 镇上有一个男人,每天早上做同样的事,换鞋,出门,工作。表面上,他的工作是工地里的焊接工,实际上,他真正的工作是做画家梦。他用廉价水彩颜料做画,在天空中大量留白。他和镇子里的同龄人一样,感到单调,琐碎,平淡。他又有点像年轻人,为了理想蠢蠢欲动。 男人有一位妻子,肥胖的身体证明了她是一位尽职的家庭主妇。男人赚钱养家,妻子把赚来的钱变成食物养活他。他们懂得墨守契约的道理,所以很少说话。 男人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他的前半生也许并不传奇,但他还是把优雅和感性留给了下一代。 小镇的爱情是平淡的,之所以称为平淡,是因为这样的爱情里面没有贫富距离,也没有肤色差异,好像所有爱情之外的事情都和爱情无关。只是寥寥几笔,直到结婚那一刻,还是没有让人感到坟墓的存在。 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原来是男扮女装。他不喜欢的不光是女人,而是人。所以他看到动物很开心。但他决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服癖,因为很难想象他会喜欢自己穿上女装后臃肿老迈的样子。 小镇邮递员喜欢一封封的把信拆开,略略一阅,完后再放回去封好。也许寄信的人压根就没封,也许世界上的邮差都惦记着信里的内容。 星期一的早上,男人离家出走。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自由几乎可以包容一切,条件是你必须也是自由的。人们做着想做的任何的事,甚至是做一个小偷,也一样被允许。装腔作势与这里格格不入,他们太真实了,真实得藏不住丑和美,只要你有一丝恻隐之心都会暴露无遗。 偶然遇到他,火车上的陌生人。自由的共性让男人辞别了父亲的那位虚伪得可笑的老友,与第二次撞面就一见如故的他成为了朋友。他登上了朋友的小舟,带着不期而遇的好奇,离开了生活中刻意的无奈。 他还有过一次邂逅,之后才发现,艳遇注定不是此次旅行的主题。更多的邂逅都不会有下文,只是短暂的擦肩而已。即使再重复一次,重复同样的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他寄了一张明信片给妻子,正面画上威尼斯风景。这次邮差不用拆就能看到他对给妻子说的话,可妻子连看都不看就把他撕得粉碎。邮差猜到会这样,有时候男人喜欢的浪漫代表了女人痛恨的离别。 于是,男人回来了。 有时候,习惯让人产生想失去的冲动,转一圈之后回到原处,看看还是一样,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牧师。男人像往常一样换鞋,出门,工作
为何一想起雨后的黄昏,就会想起16年前那只野鸽。
那种清爽的滋味,是否一直以某种形式萦绕在你的身心。只是你无法做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只是那缠绵的清音还不时高挂在头顶。就如意大利影片《旅伴》(又译《雨后的车站》),一直让你忘不了那老人苦心孤诣的蹒跚步履,却执着的追忆已逝的过往。虽然“老人痴呆症”已侵蚀着老人零乱的大脑,但老人的心灵依然纯真。被老人女儿派往跟踪的酒巴侍女,起初无法理解老人冒然出家外游的行为。在一次次跟随中、在一次失散中、在一次次失落之际,渐渐她能理解老人那么一点。而奇妙的是,每每失散,却每每又能在雨后的月台小站不期而遇,她惊呼生命的不可思议。
在疲于奔命之中,仿佛老人的微笑与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又帮她重拾起儿时的记忆,那是些微快乐却苦涩的时光,以至于让她在看到一位瓷厂女工的幸福笑脸后,她痛苦的从大桥上纵身跳下,湍激的河流要带她去另一个远方,幸而那位女孩子勇敢地救了她。充满阳光的女孩子只对她说:“等我结婚时,你一定要来,你一定要从罗马来看我,好吗。”她点点头。当她从迷惑中清醒过来,奔向小站时,她又发现慈善的老头仍在月台,屋顶依然挂满清澈的雨滴。生活依然如此值得期待,虽然不免揪心与沉痛。
另一部曾获得2002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法国电影《周一清晨》,格鲁吉亚名导奥塔·埃索里亚尼执导,亦如雨后的野鸽,时不时在你心里“扑扑”翻腾。那耐人咀嚼又无法言及的心劳日拙,那种被琐碎生活吞噬人性本真滋味的呆板,一陈不变的只有工厂与家的往返。而小镇上人怡然自得或自得其乐,这些却与他这个业余画家的内心相距甚远,他面对一切都是死寂的,无法表述内心的切实感受,剩下的只有对家庭的责任。
死水一潭的生活,终让他对远方心驰神往,于是他远赴威尼斯,在水城他遇到了各色有意思的人,令他充满快乐和心花怒放。而他的远方小镇依然宁静安祥,妻子还是一接到他的信就会看也不看的撕碎,没有谩骂,只有默默地接受。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悄悄地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温馨的家,他的妻子依然没有质问没有怨言,依然开灯、关灯,安享属于他们的生活。好像一切就从来没有发生过。电影拍得如此安然如此静谧,着实令人感叹。
自寻烦恼与徒生烦恼,都是一种心灵必经的过程或情绪的表象必然。检视一下:当生活进入现实一定的程式,我们是否就会沉溺于内心的挣扎而无能为力。虽然说不清这种挣扎究竟来自于何种力量或何种缘故,却只想挣脱束缚。日薄西山之后,总会又是一个周一清晨。循环往复之后,也就不必为“周一清晨”而设定程式的绝对化。
当周一清晨即临,你慵懒地躺在床上,雷声依然在远方炸响,听听希腊女声娜娜的“破晓黎明”吧,你一定会被这种清音而触动。深深触及的,那一定是生命里最柔软的部分。你会静静起来,把里里外外的凌乱一同收拾。你会注视着窗外,有可能就让南风吹得更大些,或者就看着挂满水滴的一片叶子,看着那晶莹剔透的水滴怎样完成她的一生,怎样滑向不可预知的大地。
2007、6、10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六点五十的闹钟将我从睡梦中唤醒。七点半出门的我,快步穿过这个城市还在沉睡的两条街道,十多分钟后坐上公交车或者地铁,一个小时后到达工作的地方。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开车出门,然后转大巴车到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相比男主角,我每天的工作谈不上有趣,但绝不枯燥。因为我需要把文字像面粉一样捏来揉去形成新的创意,或者像豆子一样排列组合以求赏心悦目。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还得满足老板的口味和偏好,否则就是无止休的返工。而我恰恰最讨厌揣摩别人的心思,于是唯一的自主权就是向老板宣称,耗时和质量成正比,并趁机浑水摸鱼,正如男主角借机抽烟。
每个工作日的下午,五点是下班时间,但到家通常都是六点半以后。吃饭、带娃、洗漱,上床时其实不过九点半,奈何等娃睡着就已经十点半了,想起来忙点自己的事情,身体都躺平了,想直接睡了,又觉得这一天就彻底没了。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好不容易提起了画笔,不是屋顶漏雨要修,就是下水道堵了要通,还是丢下画笔先去处理那些琐碎的麻烦事吧。待处理完了琐事,那画画的心情和灵感也彻底没有了。
星期一的早晨,男主角离家出走了。他先躺在青草地上睡了个回笼觉,然后进城看望生病的老父亲,半路上还顺便见义勇为了一回,最后在父亲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支持下去了威尼斯。
看到这里,真为男主角拍手叫绝,上演了一场中年叛逆,全然不顾上有老母亲,下有俩青春期的儿子,老婆还是没收入的家庭妇女的客观实际,就这么毅然决然的走了。而且,中途还时不时邮寄点明信片,以作交代。
但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男主角的家人相当淡定。除了男主角的妻子每次都将明信片直接撕掉以外,大家的生活照旧、情绪如常。就连没钱用了,也无非就是把埋在土里的陶罐子挖出来,用里面的钱币把日子过下去。甚至男主角回来后,无非就是母亲说一句“你回来了”,也无非就是妻子说一句“水龙头漏水了”,所有的话毫无指责,就像你从未离去,只是刚刚下班才回来,哪怕学会了抽烟,也不怪罪于你。
我之所以拍案叫绝,是因为我做不到。虽然我也有过那样的冲动,但仅仅是想到家人会很不淡定,立刻就冲动完毕了。
男主角在威尼斯的旅行,正如他自己说的“只是一场旅行而已”。仔细想想,威尼斯有什么可说的呢?屋顶上的美景、随时畅饮的美酒、不受打扰的画画、三三两两的聚会、热情的新朋友、若无其事的小偷、父亲的老朋友......再美的地方,生活好像也不过如此,那些惬意也不过是偶尔偷欢,本地人星期一早晨还是得去上班,外来的游客(比如男主角)没钱了也只能去找工作。最终,男主角在“旅行”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了家人身旁。
一切如常。
但,真没什么改变吗?不敢揣测男主角在上班路上会轻松一些,但他还是多了一个清晨的告别吻。而对观影的我而言,好吧,既然全世界的打工人都差不多,那么多存点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在上班的路上,除了完成公司要求的APP打卡任务,听听音乐广播,看看窗外风景,也蛮好。
每个早晨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工作日,非工作日,旅行,等等情况法国与意大利不同的是文化一样的是琐碎日常,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有争吵,情爱,偷窥,欢乐我心底有这画画的梦想,不想一直在化工厂里消耗生命五一我本来也没什么欲望旅行,但总感觉要出趟门没准就会和谁建立起联系片子其实不闷,画面还没内容还是很多的。
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最终呐喊归于平静,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白描简洁素净优美,不乏幽默,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各色居民群像生动。
全程冷色基调 像是玩乐时间+帕特森 生活不就是得过且过 想不开了就去闯一闯 回来继续过 捉蛇邮差给人拍照 老爷爷太多能
真正的诗意电影。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上车脱鞋进厂熄烟。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挑红线的姑姑们,倒射的父亲。拆信的邮递老头。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寒酸的侯爵破地毯,画像是路边的速成。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妻子撕掉明信片。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结尾,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
如果我说一个片子有催眠效应,一定是夸奖。流畅又稳定的场面,每个人都有小梦想并不知不觉间都圆满的情节,或许有宗教有家庭有工业社会的讨论,但又似乎都没有,轻喜剧的处理,平静优美
平淡又有趣,要坚持到后半程,很多亮点,脱鞋开车,搬石头,再遇小偷,还有那个装逼的侯爵,逗坏我了。。黑衣黑帽女人很有范。片头片尾曲貌似出现在很多默片里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Zl0CLJCx4/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补完。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费比西。这片子应该去威尼斯嘛说不定金狮就拿下了……可能是奥塔观众缘最好的一部?用非职业演员(Jacques Bidou是个著名制片人),工厂的段落拍得相当好(尤其意大利工厂那段快要笑死了)。这种鸡零狗碎的乡村生活和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有梦想的人产生的逃离冲动,却是十分动人。奥塔自己扮演一个住在威尼斯的装逼的老贵族也是笑死人了。2015年资料馆放过不过睡过去了大半,这次终于补上了,觉得好可惜啊那么漂亮的威尼斯风景……期待有机会再看一遍大银幕。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孩子们在仓库搞发明,发明降落伞和“盔甲”,少男少女恋爱写诗,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第二天旷工躺在山坡的草坪上抽烟,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然后就是男主文森特离家出走了!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也会有五六个女儿。理解了《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我永远不要变成只会抱怨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我也要为自己活!
男人的浪漫,与之对比的是,埋头枯燥日常不懂男人浪漫的女人。。结尾丈夫接受妻子突然的温情差点把我搞吐了。。当然导演未必对女人全面否定,但同情的重点是逃离日常的男人,而困于日常的女人正是他们要逃离的日常的一部分,只有非日常的女人才是美的。。我理论上应该能get到逃离现实的愿望,还记得当初看all or nothing的共鸣。。但这片简直激起了我上班每天累成狗而某些同事屁都不干的ptsd,而且非常不幸这些同事都是男的,大概稍微能干一点的男的都不会留在这个破地方。。回想了一下,文艺作品里女性的“浪漫”好像多是追求物质上的虚荣和感情上的依附,哪怕出于教化意义这些浅薄的浪漫也终将幻灭,长得漂亮的叫悲剧不漂亮的叫作死。。男性的浪漫才是精神的追求。。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搞成了性别对立,工作令人丧失理智。。
赞,比《我不想回家》还要有趣。
苦逼的生活
安静而有小梦想的生活真好。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故事并不重要,并且本身对白非常少,而且我看的资源后面没字幕了。就像金黄色的回忆或者是罗马一样传递的是一种时代。你只需要跟着他走在八十年代的法国村庄,或者游走在威尼斯偷看撩起裙角的修女。这种让生命看起来特别美好的,我给十星。
过度强调埃索里亚尼《星期一早晨》中的政治倾向是适得其反的。他的影像风格显然是在向塔蒂和考莉斯迈基看齐,在轻喜剧的氛围里对人类生活的现状进行善意地揶揄,然而始终充满人文的体恤精神。电影对于男主角的游历经历根本没有作大规模描绘,离开威尼斯后的奥德赛更是完全掠过,这说明电影的重点依然在这个法国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里。星期一清早是这庸常日子里最戏剧化的时刻,那么在这时坐上一个逃离的白日梦也无可厚非。毕竟工厂的烟囱就竖在那儿,就算是在风景如画的威尼斯。那么,back to it!
小城镇人民的烦闷无聊脱力感,不是从小浸泡在花花世界的大城市子民能切身体会的。跳出电影插一句,同理,南京武汉昆明兰州石家庄可以出产比北上广更好的摇滚或民谣;大陆的又比台湾的质量好一点。早10年还有陆晨这种厂工子弟感的上海小青年,现在只有低头玩数码的一代。身份鸿沟早被消费品填平。
延续《别矣吾家》,少些新鲜。
6/10。我看的第一部埃索里亚尼作品。中规中矩无亮点,此类白描生活手法的电影多得去了,从LMDB上才6.6我就猜到会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大闷片,不是说你想表现正常人庸俗乏味的无为度日不可以,但如果片长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
平凡生活与诗意的一种连接渠道,剧中人的今日无事或者无聊在旁观者是另一道风景,因此对于「景观」表达与意义的探寻因人而异且只为心灵敏感者准备。
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