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去世当天晚上看的,真的很有触动啊,女王不仅见证了日不落帝国从辉煌到没落的历史,也见证了时代是变迁,本来是两个应该没有交集的人……凑点字数吧,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很喜欢影片里几处对食物的运用:从最开始女王百无聊赖味同嚼蜡地快速吃完端到她面前的一盘盘精美菜肴(与会的某位未命名贵族夫人还跟收碟子的侍者抱怨了一句 “我还没吃完呢!” 😂);到Abdul将那块用果浆和牛骨提炼物制成的皇家布丁摆在她面前,接着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俯身亲吻了她的脚面,而她也随即表示 “这顿饭好吃了许多”;到她唤住一身苏格兰高地装、端着碟子的Abdul的同伴,在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的野外,像一个豆蔻少女一般欢快地说她还要再来两块;再到她作为日不落帝国最高掌权人带着一脸尊贵和骄矜地命令大内总管:“我想吃一个芒果。” 食物是有力量的。民以食为天,君亦然 — 当Victoria开始对一种食物表现出吃一口的强烈愿望,支撑这愿望的其实是她重新燃起的对 “活着” 这件事的激情;而一颗成熟到恰到好处的芒果又是这种激情的最佳暗喻,金灿灿的,沉甸甸的,满满的来自天地间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当一颗卖相和质感都差强人意的芒果被装在精美的盒子里呈现到女王面前,她才会那样不满(女爵的演技啊 👍 一眼就能让观众感觉到对于女王来说这不是什么值得发怒的大事,但她却实实在在地不满)
说完了优点,说说缺点 —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主演诠释角色的能力不对等,导致女王一角层次丰富,而Abdul一角缺少根基,不够令人信服。俩人间的对手戏都像一块跷跷板,始终是一头翘着一头沉着,很别扭 😞
对于英国皇室的刻画,斯蒂芬·弗雷斯在[女王]中已显露了其才能。[女王]截取的是伊丽莎白女王人生的一个插曲——处理戴安娜王妃死亡事件,在女人私密情感与皇室政治上找到了平衡点,结构精致工整。[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走的是一样的套路。晚年的维多利亚女王遇到了来大英帝国进献金币的年轻印度男仆阿卜杜勒,两人发展了一段友谊。这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被女王的子嗣封闭了一百多年,直到2010年阿卜杜勒的私人日志被人发现,才得以公开。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根据女记者沙拉巴妮·巴苏的《阿卜杜勒的生活》改编,大部分基于现实。
据史料记载“维多利亚的政治态度在晚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乐于只做帝国精神的象征”。影片中也有提到,她每天都被逼早起参加各种宴席,被皇室繁文缛节折磨。每天依旧忙碌的维多利亚实际上是位“虚君”,连印度穆斯林在英殖民地大叛乱的真相都被瞒在鼓里。
朱迪·丹奇比较成功的演绎出了力压群臣的女王风范,最精彩的表演莫过于,当皇室成员集体前来反对将阿卜杜勒册封为骑士时,面对众人她目不斜视地发表了一番精彩的宣言:“我今年81岁,有九个孩子,42个孙子,将近十亿子民,我有风湿症、子宫脱垂、病态肥胖、一耳失聪,我刚愎自用、贪得无厌、乏味无趣、肥胖臃肿、喜怒无常,有时自私又短视,我有近视而且目光短浅,可能还依恋金钱与权力,但我绝对没有精神异常。若皇室侍仆要违逆我,那就放马过来”。
相比较人物形象丰满的维多利亚女王,她的印度男仆阿卜杜勒就显得无比单薄。他刻意隐瞒自己的妻室,歪曲大叛乱的事实,看起来像是个利用色相巴结女王、利欲熏心的人。我们始终无法获知,他对女王的忠诚是完全的无私还是多少抱有私心。加上他与女王的关系上的暧昧,诸如眼神的交流、握紧双手的特写等等,让人捉摸不透。这层暧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共情。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在巴塞罗那,和一群老头老太太看了满场。是年轻人觉得自己都不会老嘛..... 的确不是完美的电影,叙事偏颇、视角不均衡,Abdul方面的故事太单薄,但整体依然令人动容落泪。
讲真,我很佩服写作原书的女记者Shrabani Basu. 她在2003年游览女王Isle of Wight 夏宫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印度仆人Abdul Karim”的画像,然后产生了单纯的好奇心——“这个人看起来画的不像仆人啊,他穿着打扮姿态都很贵族,拿着本书侧面凝望,还有一些画像很温柔,这些不寻常的画打动了我。” 接下来Shrabani Basu画了五年时间深入调研,才揭晓了这段被封藏100年的故事。 看的过程中,非常想念我那昏昏欲睡、糊里糊涂、懒得动的固执姥姥,是不是今天也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开着电视度过寂寞平淡的一天。灯火昏黄,睡眼惺忪,还有谁在想念呢。儿女远在天边,陌生的保姆阿姨可不会、不懂、也没兴趣像Abdul一样打开心胸和她交流。那个空着的房间里,老伴的遗像边好久没有人放上鲜花。 像电影里Judi Dench说的:我每一天都在想念他,没有人懂,我爱的人全都已经离世了,我好孤独。Abdul的到来,无意中成为了女王最后任性和工具,也是她个人快乐和真情实感的避难所。在这段填补空虚的微妙友谊中,女王尽显自己的权力身份带来的自由,越知道其他人反对和看不惯、质疑和嫌弃,越要不计后果、与全世界为敌一样宣告自己的主见,给Abdul更多的特权和优渥待遇,仿佛这是她最终的叛逆。 两个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惺惺相惜在一个虚伪的世界。Abdul也是心大,坦然享受这份荣耀与和他的新朋友一起“探索世界”的机会,没有被悬殊遥远的身份所吓到。但是的确这个人物塑造被刻意单薄下去了,他那部分的内心感受与体会,完全没有维多利亚的表现深刻丰满。他知道自己无法永远不可一世,但是只想陪在她身边做无畏的保护?还是会心存忌惮吗?会留一手吗?会为自己安排后路吗?也许都没有。作为一个陌生土地上的寄居者,他带着他无知的天真,把女王当做一个普通的奶奶,妈妈,脆弱的女人,而不是一个遥遥在上、充满距离感的女王。说人话,走近了人心,就这么简单。一个人讲讲自己的家庭,印度的文化,女王也和她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 “I am so very fond of him,” Victoria wrote. “He is so good and gentle and understanding . . . and is a real comfort to me.” 给他的信件签名,女王都写的是 ‘your loving mother’ and ‘your closest friend’”,有时还会在结尾留个吻痕。这些动容的小细节,对于一个在位时间最长、饱经风霜、见过所有世面的老太太来说,真的是太天真少女不寻常了。我真的不由得为她开心。 女王太老了。苍老面容和皱纹之下藏着的过往记忆,已经没有人有耐心去翻阅解读了。弥留之际,最后只留下一屋子穿着黑衣看着等她死去的局外人。和一个身份尴尬、无法最后送她一路、甚至说不清自己依什么而流泪的亦师亦友亦子的印度青年。 姥姥,如果你要走,我知道你会去见姥爷,也就安心了。到时候我要穿着你喜欢的粉毛衣,给你带好吃的,开开心心陪你一起看花、下棋,说你年轻时候骑马执笔走世界那些故事。令你安心开心,go to the grand hall of eternity. ❤️ 等明天北京时间早上,我就给你打电话,好不好?
她是久负盛名的维多利亚女王,老年的她,子孙满堂,却又因为身居高位而倍感孤独。每天固定的宴会,交谈让她备好疲倦。她阅尽世间沧桑,看尽人间冷暖,没有人能懂她。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合适在人间。是对她生活的最好概括。当苍老的生命遇上年轻的心,上苍给了她一个叛逆的理由。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要求,都是她对岁月和时光的辜负。
他是轻如尘埃的印度男仆,从印度到英国,见到英国女王,他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从可有可无的低贱仆人,变成维多利亚女王的穆希,那是他最好的时代,虽然他最后被遣返回印度,但那段独特的经历,对于他的人生,甚至是他整个家族,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他和女王的故事,虽然不为人知,但当被人知晓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段故事有着重要意义。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讲述的是少数族裔的故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制约,王室与那个穆斯林男仆格格不入,但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卜杜勒,都是规则的打破者,所以这段良师益友的友情弥足珍贵。女王被规则和制度禁锢了一辈子,所以晚年的她孤独而寂寞。而这段友情的出现,恰恰融化了女王的独孤,她把他当做儿子,而她永远是他的女王陛下。
尽管整个影片拍的四平八稳,人物形象塑造的略显单薄,但情感的充盈与饱满,却让人看完之后潸然泪下。她孤独的在偌大的皇宫里,只有阿卜杜勒能敞开心扉,跟她谈话。他成了她快乐和真实情感的避难所,这也成就了她最后的任性和叛逆。她并没有因为地位身份悬殊,而放弃同男仆阿卜杜勒在这样一个虚伪世界里,漫漫求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他也没有因为两个人的地位差距悬殊太多,而望而却步。他的无所畏惧与内心勇敢,让他把维多利亚当做亲爱的长者,在这个孤独的大陆上。给他以无限的安慰。他天真善良,让那个充满距离感,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敞开心扉,他们一起讨论家庭,讨论印度。讨论穆斯林,讨论古尔都语,她做了她一生都不敢做的事情,那就是打破规则,自由的活着。
综合来看,尽管影片的故事中规中矩,对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单薄,但这类简单的情感与与交流,却着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感的充盈与饱满,让人看完之后潸然泪下,被这个少数族裔的故事,以及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的高尚友情所感动。试想如果不是在那个时代,阿卜杜勒的最终命运还会是这样吗?我想应该比现在要好吧!
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两人的关系,无非是用“政治正确”这一套路的名词来形容。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禁忌与冲突。虽然本质上来看是对英国王室的自黑和戏谑,但里面蕴含的冷幽默也足以让人会心一笑。也很佩服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的人,因为她诠释了,那些可有可无的记忆,并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被人遗忘,相反会更深。
评分:6分
整体来说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电影前半部分都比较流畅,风格幽默诙谐,贵族们滑稽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后半部分略显拖沓,但由于弓张力已经拉足了,就没觉得沉闷。 导演极力想表现女王和侍者之间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无趣的宫廷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忠诚善良可靠,告诉你除国政,宴会之外世界上还有其它有趣的事物,在位超过半个世纪女王,将英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亲眼见证它走到世界的巅峰,就如她所说:I am 81 years of age. I've had nine children and 42 grandchildren, and have almost a billion citizens……I have known 11 Prime Ministers and passed 2,347 pieces of legislation. I've been in office 62 years, 234 days. Thus, I am the longest-serving monarch in world history. I'm responsible for five households and a staff of over 3,000.…但在晚年,她竟觉得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常伴身边的朋友,看似对阿卜勒杜偏执的“ 宠爱”,显得女王很任性,很胡闹,不更突出展现了女王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并且用尽全力去维护友情的坚定决心吗?与那些看似正儿八经循规蹈矩的皇室成员对比鲜明,她的行为在他们眼里是无比荒谬的,是不入流的,可耻的,谁都想不到这种事出自英国女王,恰恰相反的是她到最后从没忘记过自己身为一国之主,英国权力的最高象征,她正是用她的威严与权力来反抗到底。“得到一个知己我容易吗我,我是女王,我的人,关你屁事!” (朱迪丹奇果然是老戏骨,角色都辣么霸气) 在与阿卜勒杜的朝夕相处中,女王像孩子般天真快乐,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毫无顾虑的谈天说地,他和女王第一次的长谈,他提到了地毯,说:“生命就好比一张地毯,我们在其中穿梭来回,形成一个图案…一只秃鹰被永生烙在地毯上…” 阿卜勒杜说自己以前是囚徒的记录员,女王别又深意地补充:我们都是囚徒。 现在回想一下台词,不就在意味着女王和他都被套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两者界限分明,身份一个天一个地,谁也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 每个人都有所禁锢,有时还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生来如此。 好评编剧,这个关键的情节,既能促进两个人关系加深,强化这种关系的矛盾,又有一定隐喻性,间接点明了电影核心的一部分。 影片善于从女王生活的细节中培发展人物感情,逐渐建立起人物关系,这样女王的形象就丰富饱满了,缺陷在于,阿卜勒杜的形象在女王形象下给弱化了,没有那么透彻,因为感觉朱迪在领着这部戏在走[捂脸],我反而感受不到他的影响力。。。毕竟男主人设上也有一些东西是解释不通的,没有共鸣,整部戏下来,配角反倒印象深刻。 嗯,作为一个历史传记片,差强人意了。
英国的补偿性政治正确太尴尬了(我知道是真人真事,可是感觉更尴尬耶...)
中规中矩的宫廷剧,朱迪老太太一个人的演技撑起了全片。
分不清导演是真的想拍纯爱故事还是高级黑地讲述了一个男宠(宦官)得志的故事。前半段搞笑节奏不错,后半段略微拖沓。女王年老无聊有权任性就算了,男主的机关算尽嘴贱真是想抽。你们资本主义还是太仁慈,搁在中国新帝继位还不给你做成人彘🙄
2.5 看这部片基本就是见证一个万分有趣且可被深挖的故事是如何被脸谱化/无趣化。斯蒂芬·弗雷斯是典型的匠人导演,近八九年都在拍大女主片,其他方面一直没什么变化挺稳的,但剧本强则强(女王/菲),剧本弱则弱。从头到脚都散发出过气十年的粗糙(不想批判主题,只想批判讲法),氮气也没菲里演的好。
有点尴尬。。
3.5 为何一讲到少数族裔和伊斯兰教有些人就要扯到当今的所谓政治正确,真是受够这个词了。影片的主题难道不是从一件晚年的轶事来表现世人眼中最伟大国家的女王也是个孤独寂寞的老妪 。主仆友谊波折起伏却历久弥坚,朱迪丹奇完美演绎强势敏感的女王与耄耋脆弱的老人,令小故事充满可看性。
DOH->PEK
特别可爱的闲得慌
东方费拉腐蚀大英君宪实例。
不功不过的流水账传记片,讲述了维多利亚女王晚年的一段2010年才揭露出来的私生活。演技没的说,但实在缺乏亮点,不够抓人。整体感觉跟武则天晚年包养张氏兄弟的事儿差不多,且当时维多利亚和武则天那时候都是八十一二岁,之后男宠的下场也都很可怜。
阿卜杜勒没吃过果冻,维多利亚没尝过芒果;女王从未造访泰姬陵,男仆再未踏足不列颠。书信往来的证据被烈火焚毁,忤逆礼法的关系藏进历史角落。至高无上的英格兰女王、卑微低贱的穆斯林男仆,仿佛从未有过交集。只有乌尔都的字母、夜色中的双人舞,还记得曾经四目相对,囚困获得了自由,流浪有了归属。
我觉得非常不错。女王儿孙满堂,可所有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只有这位男仆关心她内心的幸福和平静。女王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孤寂而疲惫的老人家而已。你用充满情感的眼睛去看,你能看到友情;你用政治和种族的立场去看,你自然只能看到讨好和种族主义。不怪导演。
清楚电影想把阿普杜勒塑造成日不落帝国唯一懂得女王老年寂寞、心甘情愿陪伴的忠仆,可似乎为了戏剧性和人物发展脉络,观感上让这个乌尔都语老师显得太像个势力小人,从在阿格拉被召见那刻,就挖空心思要进入英庭,而远非同行印度人所说那样,就是为颠覆日不落帝国而存在的英雄。
欧洲诸国的电影现在真的是想尽办法的在讲少数族裔的故事,腐国甚至连自己的女王都不放过。
很契合当下的社会主题,移民和穆斯林问题,真是没想到维多利亚女王还有过这么一段‘友情’。非常英国的一部作品,自黑和冷幽默,就是这人物设置未免也太刻板了,也许是为了政治正确,但是有索然无味之感。
▤「It’s an impossible position.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it’s like to be Queen.」「I’m cantankerous, boring, greedy, fat, ill tempered, at times selfish myopic, both metaphorically and literally, I am perhaps, disagreeably attracted to power. But I’m anything but insane.」
So boring!先不聊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单聊电影,片子也太弱了,尤其后半部分的人物关系以及导演的立场都太原地踏步了,一路看下来就是一部流水账传记片...本以为朱迪·丹奇能凭借此片春风化雨的演技再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看来又无望了!
65/100 我大概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一部男女倒错的宫廷玛丽苏大戏,一段赞美和谐君臣关系的传记。有考究的场面调度和艺术指导,还有丹奇出色的表演。另外,它还激发出了“人走茶凉”感慨,尽管在故事中从始至终都很难真正体会到阿卜杜勒的过人之处。
非常愉悦的观影感受,得益于丹奇奶奶教科书级别的表演、男宠阿里俊俏的容颜以及具有普世意义的不被大众接受的情感互动,很好地表现出了女王晚年牢笼中的孤独感和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情感依恋。(那些只会用政治正确字眼来衡量电影的井底之蛙们其实跟影片所要揶揄的皇室贵族一样可笑。)(71)
延续英国强大的自黑能力,笑点很多。另外英国人对待这位印度仆人和他全身罩上黑纱的妻子的态度,放在当下语境里很耐人寻味。说不准最后我英才能真正拯救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