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eld my nausea for 3 hours and finally made it to the end, New Yorker coined a new word for this movie ‘MudPunk’!
Director wanted to warm us, without knowledge, even god cannot save us. Human kind would live like filthy animals and be brutal to each other, an endless dark age, a living hell !
Director prepared this movie for 40 years and shot 20 years ! What a weird genius !
观影十多年来唯一让我数次按下暂停,怀疑的确认它的影坛高度再继续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寻求是来自谢飞导演曾表达过对前苏联导阿列克谢.日耳曼(1936-2013)的敬仰。35年的导演生涯,日耳曼只完成4部作品,3部被禁,其中一部更长达15年被放置在苏联的地窖中。《我的朋友伊凡》,改编其父亲的小说,命运是两年的禁演,而后这部影片被苏联评审选入10部苏联影史佳片,彻底改变他在国内电影界的地位。直到目前为止,他与政治拉锯的纪录,放在世界影史上也绝无仅有。
《上帝难为》是日尔曼的遗作。
从2000年捷克开拍,历时六年,此后,导演一直做剪辑、声音处理,直到2013年逝世,影片最终由其子小阿列克谢.日耳曼完成,2013年10月首映于罗马电影节,由于强烈的去叙事手法,并没能引起足够的关注。
但这并没有让人们忘记它的存在,反而被诸多知名导演和电影大咖推荐。
它被公认为是一部另类的科幻电影,像片头的旁白的那样,这里不是地球,而是某个类似地球的星球,那里的文明进化到了类似于地球上的欧洲中世纪。故事改编自斯特鲁加茨基兄弟的小说,这个故事里,一群来自地球的科学研究人员被送往到那个星球,去引导那个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他们不得使用暴力,不得强行干预,只能引导,男主角Don在这个星球扮演着“上帝”,像一位先知,也是整部电影里行为举止唯一正常的人。
它的逼格是反叙述和拍摄方式,视觉上非常吸引人,黑白质感,真实的中世纪氛围,在当时,服装的设置远超好莱坞电影中能看到的。
除了视觉效果和演员阵容,几乎没有剩下多少叙述,可以说完全没有。对话听起来不像对话,对理解电影里的事件或人物感受没有多大帮助,对电影中任何角色很难有感觉,因为角色的发展,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全片都感觉几乎所有人都是从疯人院里出来,即使那些被认为是“聪明”或“正常”的角色,演员们毫无理由的对他人粗鲁无礼,不断在镜头前做出疯狂、血腥、暴力的表情和举动,对色情的无羞耻感,对虐杀生命的享乐和冷漠,强化了每个人都是疯子。作为一名观众被扔在中间,不明白主角和其他角色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或感受什么。
观众重复的对抗影片里释放出来的粪便、灰尘、血液、尿液、扔食物、扔器官、扔尸体。这颗行星是一个混乱、落后的地方,人们生活在雨水和泥土里,没有劳动生产,不知道为何而活,并让观众重复三个小时这样的场景。
一部被视为佳作的影片,导演通过它想表达什么呢?
除去细节能看懂的。
Don是展现大爱的化身,类似上帝,他在文明还未开化的中世纪,引导人类产生文明的启蒙和意识,在反智的星球,努力不被世人怀疑的解救聪明人,并保护他们给予帮助;每天行走在平民和社会底层,平息争端,反灰人,为他们开化。
一句话总结,如果当年没有文艺复兴,现在的欧洲文明又会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它几乎完全去掉了叙事,伪纪录片的风格就像在一个外星球的原始人脑袋上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真实的去记录那个星球的黑暗中世纪,脏乱,泥泞,蛮荒,试图多维度的展示那样世界的真实性和缓慢的人类文明进程,如果地球上的欧洲中世纪没有文艺复兴,是不是也是这样?★★★★
如丝抽 抽完之后是无尽的飞升
满目横生的枷锁,刑具和生殖崇拜物就能把一场精心调度的怪胎秀升格成人类文明史诗吗…同样设定在废土之上的『Mad Max』尚且让人看到黄沙中的烈火张扬,而这里的黑白两色间则只有血与泥浆难辨彼此的绝望。与疯癫共舞的同时,恐怕终究要分清被代入这种零距离上帝视角的究竟是反思与悲悯抑或单纯的猎奇。
男主太像路易CK了!!!片子挺有意思,但有种看直播的感觉,在了解前提的情况下,不管看完整还是中途进直播间,信息量获取的差距不会太大。所以我强烈建议佐餐。让这部片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光和热。
造物主的离骚,全知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创作意图还是电影语言都足以窥见导演的伟大。但是如此神秘的影像已经超越我认知的范围,很多时候对我来说是不知所云。或许,抛开这个丑陋肮脏的世界,这只是一个政治寓言。那么电影里的种种苦难是否源于政治高压对思维意识的迫害?
导演可以给十分。再也没人这样拍电影了,但是也没几个观众能受得了这样的电影。有些作品就是让其他导演的片子都称不上电影,或者没脸再拍电影。
荒蛮人间,屠杀遍地;野蛮无知,神也崩溃;导演离世,上帝难为。
无序,无逻辑,无叙事,全片没一个干净的场景,口水和屎溺横飞,时不时还得倒回去看看某个细节,三个小时,但不觉得冗长。在当代影史,不会有第二部这样的电影了。
诚实
得对背景有所了解才行,很吸引人很强大的电影!
剧本像是一个代表着对人类整个成长过程的质疑的唱诗,绝望的肮脏贯穿全片,一段接着一段的长镜头,宛如神迹,在当今时代,是个彻头彻尾的异种。或许内核真的就像陀翁一直以来的质疑,纵使上帝存在,恐怕最后也会对人类整个族群绝望。
3.5。原来是“60年代的作品”,也确实,如今再也没有人这样拍电影了。观感类似捷克百佳之首的《乱世英豪》。没看完。
8.3 美学风格几乎是站在苏俄诗电影的对立面,肮脏 cult 中瞥见几分华丽,后启示录时代的文明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那颗未开化的星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架空背景下,映射苏联旧事,并对未来作出设想,日耳曼对这部野心之作,投入了太多太多心血,穷极一生去探求,才换来如此恢宏的作品。
或許當代電影史上沒有誰能像日爾曼一樣拍出這樣的電影了(導演1968年就打算拍這部電影,直到2002年才開拍,經歷10年拍完,導演逝世,其子終將令電影面世)。骯髒、黑暗、歇斯底裡比導演前作《哈魯斯坦諾夫,開車!》再下N城.Трудно быть Богом,трудно быть филимом.
日尔曼打破了太多的屏障,祖拉斯基、贝拉塔尔、索科洛夫等所做尝试都难比肩,好奇他花了比六年拍摄期更长的时间琢磨后期是否在以身试法,殆尽星尘,反正现在也只看得了皮毛,留点余地十年二十年后再翻出来看。
老阿列克谢日耳曼的超绝遗作,神明与伟大的旗帜飘扬,屠刀斩向文明,人类一败涂地,崩坏与流浪才是时间囚笼的最后形式
日尔曼是苏俄电影的殉难者,浸满泥水的科幻史诗片,犹如厚厚的牛皮卷小说,对家园、宇宙及人类进行高级的解构,有悲剧的绞痛,喜剧的呓语,很难揭开谜底,留待后人评说。
果然还是父亲更牛逼。
8.5/10。①某外星球(文明进程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居民们各种泥泞肮脏荒蛮的生活。②运用舒适的音响+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和运镜/调度等营造了肮脏混乱的诗意。③问题同质于《新浪潮》:如果观众从「内容」的角度去看那么信息量明显过载,而如果观众从「旋律」的角度去解读(正如戈达尔后期的那些电影)那么影片的内容又太过具体。
有幸身處我們的時代還能參加傑作的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