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年戛纳有一部电影最能让人感觉到自然的静谧与震撼,那就一定是这部《大火将至》。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Oliver Laxe)以熟识的当地素人为主角,在充满仪式感的摄影机运动与超十六毫米胶卷质地的影像中,凝视这片被他誉为“拥有极端美感、高反差又难以预测“的山林和一个纵火犯——一个不合群的痛苦之人,而整个世界的疯狂都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了出口。
拉克谢产量不高,但却已经可以算是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了:2010年他凭借《我们都是队长》获得导演双周单元费比西奖,六年之后又凭借《含羞草》获得影评人周单元大奖。去年,他的新片《大火将至》进入了“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了评审团奖。在去年的媒体材料中,拉克谢亲自撰写了这篇手记,谈论他创作的源泉和他使用的诸种意象。
—
阿莫多被指控纵火。终于出狱了,却没有人在等他。他回到加利西亚乡村,藏匿在群山中的家,与母亲贝内迪克达,和三只奶牛一起生活。生活随着自然的节奏缓慢流淌。直到有一天夜里,大火几乎再次照亮天际。
火
加利西亚(Galicia)是欧洲野火发生地最高的地区之一。大火的原因包括闪电和多种情况下的疏忽,但是大部分都是人为的:比如,农民们会为了让土地恢复肥力再生放火,却最终失去控制;火也常常被用来作为政治抗议的工具,被用来改变事实走向,降低木材价格,成为政客们每年赖以争取回报肥硕的合同的工具之一……原因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野火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公众的关注方向,总是去追责,去寻求报复。当然,狂人在当今世界是最被妖魔化的形象之一。我总会为这社会是如何对个体进行流放和驱逐的而感到震惊。
从电影的第二个片段开始,我们就知道主人公被指控纵火。他是无辜的吗?他与世界,与自然和解了吗?他是毫无希望的惯犯吗?如果他确实是无辜的怎么办?我们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而一旦我们得以与阿莫多,他的母亲以及他们的动物们,共度日常生活,随他们面对着艰难的自然条件赶羊群去山上或山谷吃草,但我们听到炉子咕噜咕噜作响,雨水不断落在他们头上,我们与他们分享着私密的生活。我们甚至会喜欢上阿莫多。同情一旦着落,问题便被消融。我们可以感受阿莫多的颠倒,他压抑着的痛苦,他的精神伤疤。“如果他们让别人痛苦,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在遭遇痛苦。”贝内迪克达说。
加利西亚
我生在法国,但我的父母都来自加利西亚。我对安塔勒斯(Ancares)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四岁的时候。像许多西班牙移民一样,我们每个夏天都会回到西班牙。我的外公会和他的驴子一起在一条羊肠小道的尽头等我们,帮我们把行李驼回家。随后我们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在山脉中心,人们活得充满尊严,将自己全然交付给自然元素。他们依赖于自然如此简单和甜美的接纳,也同时被提醒着,生命是多么短暂。我被这种人生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我从六岁起生活在加利西亚,直到十八岁开始在巴塞罗那和伦敦之间往返,之后又在摩洛哥生活了十年。但加利西亚永远是我的家,我的根基所在。我们在我外公外婆居住的村庄拍摄了这部电影,和我童年就熟悉了的村民们一起……这片在欧洲大陆边境的土地,是矛盾的,充满了反差:这反差是甜与糙,也是雨与光。一切都是神秘的。我试过去捕捉它极端的美,一种激烈而难以捉摸的美,无边无际。
阿莫多
我执导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是先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后让他们来扮演主角。像是《你们都是队长》(You All Are Captains),《含羞草》(Mimosas),再到现在《大火将至》里的阿莫多。在阿莫多郁然的双眼和下塌的双肩间有一种深刻的真实。他是帅气的,但你也可以看出他是痛苦的:他极度敏感。现代生活无法容纳如此脆弱。
饰演阿莫多的阿莫多本人,曾是一名看林人。如今,他在森林中照顾生病的动物。在西语中,阿莫多的意思是“爱人之人”,我选择为这个角色,保留这个住在山里的害羞男人的本名。阿莫多是心中有爱的人,而大多数人都把他看作是破坏的人,除了那些不对他做评判的人,也就是他的母亲和他们的动物们。阿莫多是一个具有赎罪色彩的人物,一个无辜的(就像《含羞草》中的Shakib),一个不合群的人。世界的疯狂,受苦的自然界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了出口。
贝尼迪克达
像阿莫多一样,我选择保留她意为“被佑护的”的真名。贝尼迪克达同样也用她自己的方式,佑护着我们这部电影。她今年已经83岁了。
阿莫多出狱后径直来到了母亲的住处。她只是抬起头问:“你饿了吗?”,就好像他从未入狱,好像他前一天也来过,在炉边静坐。贝尼迪克达对阿莫多的爱无止境。无论是否有罪,他都是她的儿子,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对加利西亚十分熟悉,那是母亲般的故土,而非父亲。
这是贝尼迪克达和阿莫多第一次出演电影。人物和真人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阿莫多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一样的,而电影中的贝尼迪克达就跟真正的贝尼迪克达没什么关系了。她对于这个角色来说实在是太有能量了。我一度担心,她的急躁会将观众领向贝尼迪克达是一个保护欲过强的母亲,而阿莫多是被此摧毁的孩子这样仓促草率而简单的结论。但奇怪的是,一旦我们对贝尼迪克达过剩的能量加以约束,我们便接近了她的内核。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电影如此靠近某个人的内核…以一种迂回的方式。
干燥的情景剧
我想让《大火将至》成为一部干燥的情景剧,克制泪水。在我的写作中,我试图去嵌入一种简单的心理特点,靠近内在:角色们粗糙的情感与赤裸的环境相呼应。他们被压抑的情感最终随着大火一起爆炸。
树
桉树是一种入侵性非常强的树木,有部分加利西亚人甚至认为它们是有害的。它会吸干土壤中的养分以遏止其他植物的生长。
电影的开端,是巨大的机器一棵一棵推倒桉树的画面,就像是在除草一样,毫无仁慈可言。机器突然在一棵百岁之老的老桉树前停了下来,似乎在对它的宏伟表达敬畏。
《大火将至》展示了最后遗存的乡村世界是如何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开场的桉树片段,和闭幕的大火,同是自然界迈向死亡大门时的交响。
动物
它们深沉又温柔的目光可以看透和质疑人性。它们是俗世与圣世,虚构与现实间的媒介。狗,牛,羊和烧焦的马,它们邀请着我们改变回看自己的方式。
命运
我非常喜欢小提琴和它被琴盒包裹的样子,因为它也讲述了人类自己的周旋余地。宽容度甚少:不比乐器和容器之间的空间更多一些。因此,阿莫多除了将自己交予决定论,或者去寻求自身之外的东西,别无选择。
人是如此渺小的生物,依附于广袤,无法预测又无法控制的自然环境。但在这部电影中,人类并不直面自然,他们并不反抗,他们与自然相融。他们接受自己的角色,就像阿莫多,贝尼迪克达,以及那些动物。他们在这种接受中找到自主和自由。
电影的加利西亚片名,O que Arde,直译为“燃烧的”。电影的法语名也富有预言性,“大火将至”;它与宿命相关,一种黄昏般的直觉感受。
追随四季步伐的拍摄
拍野火,需要与火共同拍摄。我们首先需要跟着消防员进行身体和理论的培训。我们以一个小队的形式完成了第一个夏天的尝试拍摄,去理解拍摄所需,这一步没有演员加入。我们并不知道16毫米的胶片是否能够抵抗热度,镜头会否融化,消防员是否能及时出现……等了两周左右。我们一直都开着收音机,在火警响起的时候,就跟出去拍摄。慢慢的,我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然后冬天来了……我们拍摄了电影开始时,艰难的生存环境。动作缓慢,因寒冷而麻木。几乎没有人向下看。阿莫多回来了,带着他的悲伤,沿着在加利西亚多雨的天空下潮湿的小路。加利西亚的冬天也是阿莫多的冬天——他的避难所。
然后春天来了。身体舒展,动物苏醒,再次回归的季节。自然再次由收缩到扩张。阿莫多飞奔下山去营救他的动物们。时间流逝,季节来了又去,也许有人会觉得,阿莫多会等到救赎,解脱终会降临。
之后的夏天,我们做好了迎接新经验的准备,这次演员们也都到齐了,两个年轻的消防队员在一旁等待着火焰的洗礼,邻居们试图保护他们的财产免受即将到来的火灾破坏…而二零一八年的夏天,却是加利西亚历史上最最湿润的一个夏天:野火寥寥无几。再一次地,自然设定了自己的规矩,并且测试着我们接受的能力,我们的屈服,我们的敬意。当我们为时两周的拍摄终于接近尾声的时候,大火将临。
等待可怕的火焰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我们想要的,是加利西亚所无法避免的。
我们虽对火期盼,仍需火对我们回应。
原作者:Oliver Laxe,《大火将至》导演
随想随记
山火的实拍已经不是纪实美学层面上的尝试,而是一种内嵌于影片本身结构的隐喻表达。
你如何判断真实与虚妄。
人与人之间那忽隐忽现的看不到的屏障,究其本质是由于个体自身的困境。母亲陷在和衰老的缠斗中,朋友们陷在对好生活的渴望和想象中,政府工作人员陷在自己冷漠的框架中,女兽医陷在两种都无法融入的生活的拉扯中。阿莫多陷在,和狗狗二人不愿伸手拂开的帘幕里。
自然沉默不语。所谓的对峙,只是我们无法面对自身又无法转身无处闪躲的捶墙低吼。
没看懂《大火将至》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您的困惑。
打算观看《大火将至》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一种观影的方法。
很多看过电影《大火将至》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
这部电影确实很好看。不过,让人搞不懂的是,电影到底想说什么?
首先,《大火将至》的好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另外,导演通过电影表达的是自己的设计意图。那就是,让观众产生与电影互动的乐趣。
正在看电影的观众,你们相信主人公阿马尔多是无辜的吗?
观众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电影的互动项目,也是其有趣之处。
森林大火烧毁了村民的房子,于是人们围攻主人公阿马尔多。
村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断定阿马尔多是纵火的凶手,因为他曾经因纵火入狱,如今刚刚获得假释。
电影的玩儿法类似于“剧本杀”,都是解开谜题。不过二者又存在不同。
剧本杀是为了揪出凶手,手段是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而《大火将至》的关键点不是破案,而是选择立场。
换句话说,就是选择是否相信阿马尔多是无辜的。
更特别的是,导演希望观众仅依靠情感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是感性的,是主观的。
为此,影片中剔除了所有可以帮助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证据。
例如,电影开头只交代阿马尔多有纵火的前科,但是对他烧山的理由却只字未提。
再例如,电影没有说出片尾大火的起因。其结果是,观众和愤怒的村民一样,既没有证据证明阿马尔多有罪,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无辜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一处画龙点睛之笔。
消防队员匆忙赶往火险现场,公路上,驾车归家的阿马尔多与消防车擦肩而过。
阿马尔多虽然来自火情发生的方向,却有去镇上取药的事实在前,也算合情合理。
不过,就是刚才,在小镇上,阿马尔多的恋情还没来得及开始,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就这样,两台方向相反的汽车,一瞬间的交汇,让整部电影变得有趣起来。
如果电影想达成预先设计好的功能,就先要锁定符合设计要求的用户群体。
从片头可以看出,《大火将至》是拍给“高敏感”人群的。
机械巨兽落下铁爪,熄灭怒目圆睁的照灯,如同向着藏身密林中的古树脱帽致敬。
导演以镜头“抚摸”古树满目疮痍的躯干,是对看似“不合群”的“高敏感”人群的怜惜。
有趣的是,电影自带筛选用户的功能。
众多影评盛赞《大火将至》如“诗”一般的意境。
这种意境集中表现在主人公阿马尔多和老母亲的山村生活。
远离喧嚣的日子和冷峻的山间春色。
这一系列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摹,长达52分钟,占全片时长的60%。
这52分钟就像一件极具设计感的家具。除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备很出色的功能性。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筛选用户的功能。
高敏感体质的观众,能感受到这一系列序列中的诗意。
对其他观众来说,这52分钟是缓慢且冗长的。
另外,阿马尔多就是“高敏感“体质的人,在旁人看来,他是个怪人,其实,他是一个好人,只是过的不太顺利。
在现实世界里,阿马尔多这样高敏感体质的人,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因此,观众也是高敏感人群,他们就更容易体会阿马尔多的困境。
例如,阿马尔多试图突破自我,主动融入人群,却因为对方迟了一秒说出“一起喝上一杯”的邀请,敏感的他,打起退堂鼓。
例如,他对女兽医暗生情愫,随后的情场失意更是毫无悬念。
这52分钟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
它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和主人公阿玛尔多共同生活的机会。
这种接触比邻居和家人还要亲密,其所产生的视角,甚至比阿马尔多观察自身还要内在。
观众不仅能观察到阿马尔多毫无防备的真实一面,还能窥见阿马尔多自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欲望。
以此为契机,观众的身份,就像常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接受采访的,犯罪嫌疑人的邻居和亲人。
看到村民无端殴打阿马尔多,观众此时处于一种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
一部分观众会主观认定,阿马尔多是凶手,不出所料。
但是,在理性上又不得不承认,他仍有可能是无辜的。
另一部分观众会主观认定,阿马尔多不是凶手。
同时,在理性上又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存在作案的动机和可能性。
如果,侦探游戏的乐趣在于挑战玩家的心智。
那么,电影《大火将至》的有趣之处则是考验观众的良知。
如果,您正计划观看这部电影,请尝试暂时将逻辑思维抛到一边,因为这是一部需要以情绪观看的电影。
您可以先试着走进主人公的生活,观察他,了解他,然后记住内心对这个人的感觉。
当山林中的大火熄灭,村民心中的怒火却烧到阿马尔多的身上。
看着躺在地上的阿马尔多,请您试着去感受自己内心。
您此时此刻的情绪,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之所在。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我喜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所以我听到了,深夜淅淅沥沥的雨声,白天树林中的鸟鸣,清脆悦耳的牛铃,远方深山中的狗吠。
我喜欢静谧的乡村生活,所以我看到了美丽的远山,幽静的乡间小道,还有慢悠悠的黄牛,跑来跑去的小狗,放牛的老太太在树荫下慢慢嚼着面包。
我讨厌旅游人们的喧嚣打破乡村的宁静,我讨厌外来的物种侵占自有植物的家园,我讨厌伐木场的机械轰轰隆隆的放到一片片树林。
我生气,生气,生气,我无奈,无奈,我不知道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突然一场大火,虽然烧了树木也烧了民房,一切将会归于宁静。
结合电影开头推土机推倒树木的镜头,以及当地所经营的伐木产业,我们能明白这座僻远的小山村正在发生的状况:很可能,桉树是被人为引进的,目的是发展林业。而林业并非打破村落静谧生活的唯一外来物,还有正在酝酿发展的旅游业。 结合电影开头推土机推倒树木的镜头,以及当地所经营的伐木产业,我们能明白这座僻远的小山村正在发生的状况:很可能,桉树是被人为引进的,目的是发展林业。而林业并非打破村落静谧生活的唯一外来物,还有正在酝酿发展的旅游业。
今天看了去年的西班牙电影《大火将至》。摄影极美。按豆瓣上的一些影评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气势直追塔科夫斯基、贝拉塔尔。
这多少有点儿过誉。比如,剧情的稀薄,让人偶尔出戏。尽管如此,这部电影的力道够了:横跨四季,全片素人出演,西班牙加利西亚山区的雄浑之美。看完之后,耳朵和脑海里仍漂浮着淅淅沥沥的冬雨和炽热凶狠的野火。
�Y�+�.\��
生活场景85%,故事15%,抒情0%。导演8.0,编剧8.5,表演8.5,摄影7.0,录音8.0,美术8.0。慎看,平淡的生活中,电影剧情的转折数量可能不如一部2分钟的短片,导演给出了非常简单的对比:人与自然,除此之外,对于主角内心外化的戏份都不多,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几乎没有,就是直愣愣的拍生活和一场大火,你静下心来它是一场大火,你不静下心来它还是一场大火。但回头来捋顺剧情的话,有没有发现开场的那两台伐木车是用拍人的方法拍的,那俩灯跟眼睛一样,镜头切换也在指明和森林的关系;再者,你要把所有的剧情和演员看成一座原始森林的猴子的遭遇,也就通了。扯上安哲老塔阿巴斯的太扯了,短评长评们~~~
西班牙乡村版“燃烧”?回想的余地很大。
瓦格纳的歌剧和Leonard Coen那首Suzanne运用得很棒,再加上山野丛林的无声画面、自然主义的人物刻画,让观众的思绪理解呈现出信马由缰的自由状态。然而,导演给观众的留白空间太多,猝不及防的结局让我有再看第二遍的冲动。
潜行之夜,牺牲之林,陆上行舟,树木为摧。绿杉野屋,漏雨苍苔,乡愁之雾,遍被华林。雾中风景,蓬蓬远春,疏雨相过,树洞老妪。都灵之牛,终与俗违,大火将至,烧成死灰
非常喜欢这类把娱乐性剔除为零的片子,几乎是介于剧情和纪录之间了,剧本不仅去掉了叙事,也不交代必要的信息量,只有几句关于桉树的台词可以提供关于山火的联想,让这个故事增加了诗意,带上了余味。其他时候只交代一群人的日常和状态,你甚至可以把大火理解成男主角在因纵火罪出狱之后的心理象征,是一部自然主义的诗电影,太迷人了!
只要我们足够耐心,向世界打开,学会真正的看并且等待,那么电影永远可以像它第一次被创造时那样,收纳前所未有的影像。像赫尔佐格那样拍电影。
“他们”说他犯了错,之后他也很难再融入“他们”;即使尝试着努力,一旦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他们”便会将矛头指向他,因为“坏蛋永远是坏蛋”。所有的沮丧的、愤怒的情绪与满目疮痍的山火惨境,最后终于在他身上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心火燃烧,大火已至,烟火迷障,全员扑街。原汁原味坐标西班牙横跨四季的宿命之诗,风景美好,几乎全素人上镜,叙事风格质朴雅致,留白不错,但对于主角的塑造还不够丰满--大家都看的出他很压抑,但也仅仅如此。所谓人性,就如同片中受困于河流而受伤的牛与被山火熏瞎了一只眼的马,“他们”都是“残障人士”,无一幸免。那么,第一次的山火究竟是不是被关了两年后假释返乡的“纵火犯”他所为......各种电影节最喜欢这种片子,先给你来个软糯飘逸岁月静好,然后便是在迷雾中若隐若现的深渊凝视。
风雨云雾,溪流丛林,夏日光景,老妪与儿子,一部让人想念故乡的电影。
影20212:西chang大火后观看。前面阴郁
前半段田园片,后半段灭火片,今晚没排片了也没事,就静静看在大山里放牛也挺好...
创作者的内心要多么平和才能把故事推进得如此沉稳?人祸或是天灾,大火卷走的不仅是绿林屋舍,更是人性的表面平和。故事首尾更粘连成巨大精神拷问。
3.5 影像力道直追贝拉·塔尔和塔可夫斯基是吹过了,但《大火将至》仍然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影像。结尾戛然而止充满悬念。
参阅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中对于火的性的描述;电影角度,一般把难以控制的危险的“火”归为fury或rampage的范畴,可以想到的相关影片包括圣女贞德几部、柳条人(1973)、魔女嘉莉(1976)、牺牲(1986)、地下(1995) 燃烧、狂野生活(2018),对比潮气雾蒙的丘陵(而不是与水的对立),后半段山火掌控人的命运/剧情的结束就是在试图建立环境与情绪的联系,Amador隐藏的抗争、村民的愤怒或是自然的不顺从都是透过火来表达;仅从这一角度有“过渡诠释”之嫌,但导演所表现的创造性在于此、也是影片最特殊之处,再过渡诠释的说,如果怀疑片中Amador行为的真实性的话,那他像不像“马丁盖尔归来”中真实身份成疑的德帕迪约呢?
剧情简介挺吸引人,但真正观看时有点无聊。导演的功夫什么的都没的说,一看就是电影节会喜欢的作品。
#2nd HIFF# 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海南岛电影节主竞赛。16mm,非职业演员(本名出演),有着相当美丽迷人的影像:大地,山林,雨水,雾气,以及借实景拍的大火,自我放逐的男人,西班牙凋敝的小山村,雾气拍得美极,时常让人想起安哲;大火也有[天堂之日]的意境。当然叙事还是稀薄了些,但是当docudrama看就相当出色了。
实在不行,看30分钟睡25分钟
痛苦的桉树,只能烧一次的山火。海南节这个字幕翻译,逼迫我一次次打开了「听歌识曲」
开头插入一段挖机伐木的场景,这台推倒山林的蛮力机械与黑暗深处瘢痕累累的巨树构成了一种目光的对峙,一方熄灭了灯光,一方镜头不断缓缓上升,形成一种由作为客体的植物朝着某种缄默不语的神性存在的升格(镜头甚至未能到达顶端即被迫中止了),Amador在雨季出狱获得新生,又在火灾之后再度被无端指控,每一次自然更迭并非恢复原样,连马儿也会几近失明留下伤疤(就像来自那棵巨树的某种回应),总有什么东西在这种更迭中永久地失却了。
场内打鼾声此起彼伏,却沉醉在Leonard Cohen的<Suzanne>和诸多自然意象,非常美和安静,却不乏力量的作品。
【3.5】摄影机不断地聚焦自然景致,大全景里深绿的山林静谧深沉,当然在需要声音时也做到如此细致。生命力在此间生长,大火来临后一切冲击即来源于真实:对生命的灭绝,为我们留下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