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为《失落的卫星》入坑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其中有四个版本:1980年NHK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一直拍到罗马,其中在中国境内的拍摄获得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回报,央视获得了中国段的拍摄素材,重新剪辑产生另一版本。 2005年NHK再度携手央视,这次央视派出了自己的拍摄队伍,双方在中国境内相同的行程中分别拍出了自己版本。此后NHK再次一路向西拍到中国境外,只是这版的中国境外部分风格突变,成为一部以亚欧各种内部民族矛盾为主题的时事纪录片。 四个版本给予观众四个维度的比较视角: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区文化比较,每个地区古代与当代比较,每个地区1980年与2005年风貌比较,对中国境内同一风貌的中国视角和日本视角比较。 比较后的几点体会: 1.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尤其是中西亚,在古代远比当代开放、包容、繁荣;
2. 1980年镜头里中国境内各地区还是在很原始的农耕游牧状态,青山绿水民风淳朴;2005年镜头里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发展和问题都很突出;
3. 1980年中西亚很多地区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2005年贫穷、分裂、冲突、动荡暴露无遗
4. 中国纪录片更像科普教育片,追求大而全的叙事,而日本纪录片在拍摄前就设定了问题,呈现时也是先提问题再展开,所以叙事更集中更细致
终于看完了,虽然节奏慢,可是不想快进,怕错过什么。推荐看看,里面很多意外的镜头,绝对意想不到。这个系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用图像记录了80年代,以后应该再出一个新的解说版,给现在的观众。可惜的是粤语版,如果有日语翻译版就更好了。很多日语对话粤语版没有解说。
80年代的中国,比如西安,都可以对照胡武功的摄影作品。西北不能细谈,一定看完整个系列才有认识。
应该出一套对应的书,不一定每一集都配对,但是也按这个路线来,和马可波罗一样,搞一本游记吧。
匈奴穿羊袄吃羊,出征必带羊。所以长城只要修筑到羊跳不过的高度就可以达到阻拦敌人的目的。
出战的时候,士兵会向城门抛石头,如果撞击声的回音够响的话,就表示这场战事他们可以平安归来。
烽火台传讯,只需半日就可将消息传递至一千两百里外,即两千公里外的长安。
隋朝短短三十余年,在敦煌落成一百多座石窟,流行三尊佛。
唐代流行七尊佛,中间是释迦摩尼,旁边是弟子迦叶和阿难,另外四个人物分别代表人间的痛苦、快乐和和平。
佛诞日,莫高窟前会举行墟市。
蒙古语中,戈壁即荒芜野地。
伊斯兰教认为直视偶像的双眼容易招致邪灵,为了防范此事的发生,一定要挖走异教徒偶像的双眼。
在海拔高的地方,骆驼和马都没用。 古人为了降低牦牛和骡的血压,刺激它们继续往前走,会用叉给它们放血。
穆斯林布由当地七八岁儿童织成。
基督的马赛克壁画由金片装饰,表示他具有属天智慧。
去年因为《失落的卫星》推荐入坑这个纪录片系列,一共有四个版本:1980年NHK从西安沿丝路拍到罗马,在中国境内得到🇨🇳 官方大力支持,作为回报,央视获得中国段的拍摄素材,重新剪辑后产生了另一个版本。 2005年NHK重走丝路,并在中国段再度携手央视,这次央视派出了自己的摄制组,和NHK在同一路线分别拍摄各自版本。NHK在出境后独自一路向西,但这次西段拍摄风格变成以中西亚和东欧各种内部民族矛盾为主题的时政纪录片。 四个版本给予观众四个维度的比较:丝路沿线各个地区历史文化间的比较,各地区古代与当代风土人情的比较,各地区1980年和2005年时局的比较,中国视角和日本视角看中国境内地区风貌的比较。 比较后的几点体会: 1. 丝路沿线地区在古代远比在当代更开放、包容、繁荣; 2. 1980年国内很多地区还在原始的农耕和游牧状态,青山绿水民风淳朴,2005年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发展和问题都很突出; 3. 1980年的中亚和中东一片欣欣向荣,到了2005年则到处是贫穷、分裂、冲突、动荡; 4. 中国纪录片更像科普教育片,叙事追求大而全,日本纪录片在每集拍摄前都设定了问题,展示内容时如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叙事更细致更集中。 再过25年是2030年,希望那时候能再看到这部纪录片的重拍。
1、楼兰、四千年的睡眠:从小河墓的楼兰美女到汉代楼兰国的兴盛更名(鄯善)衰亡,中间是千年的空白期,距离楼兰四十公里距离罗布泊一百公里的小河墓的发掘还没有结束,更可气的是,其实斯文赫定的助手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小河墓,而那是罗布泊还有水。
2、吐鲁番、炙热的大画廊:俄国日本韩国德国印度中国六个国家都有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文物,十五窟的九幅高大的誓愿图要数码还原,何等艰难。德国探险队二十世纪初来的时候,古称高昌的吐鲁番人已信伊斯兰教四百多年了,佛教遗迹一旦发现就被毁至少挖掉佛像眼睛,于是他们觉得把壁画剥回家才是最好的保护,但二战时还是毁于战火,然后俄国人来了带去了冬宫,斯坦因来了带到了印度,日本夺走的一部分留在了韩国。回鹘王。
3、草原之路、铁马疾风:如风般的民族,看到第三集才知道是按时间顺序,这一集讲据说是草原之王突厥的后代哈萨克族,今天新疆西部阿尔泰地区巴音布鲁克草原,冬牧场夏牧场,哈萨克人卖羊给维吾尔族人,突厥人卖给回鹘人,有趣。
4、塔克拉玛干、西域的蒙娜丽莎:西域南路是佛之路玉之路以及流沙之路,像丹丹乌里克和塔马沟那样当滋润绿洲的水脉终于被沙漠掩埋后,沿河所建的都城伽蓝都渐渐被放弃,加上十世纪末伊斯兰势力扩张到此地,和田王国创造的艺术不断被破坏,最终都被塔克拉玛干的沙漠所掩埋,延续了一千年的佛教王国迎来了终结的时候。
5、天山南路,青金石的光辉:库车,龟兹,汉匈之战的中点,音乐之都、佛教之都,鸠摩罗什,龟兹国王妹妹和落魄印度贵族之子,随着祖国的起伏而起伏,被前秦将领吕光要求娶龟兹公主,适值三十五岁,佛陀地狱魔王诱惑的岁数,监禁在凉州十七年,学会中国话,五十多岁去往后秦,翻译佛经三百多卷,肯定烦恼即道场,蓝色天空就是天国,青金石磨成的蓝色构成克孜尔石窟的主色调,虽然今日伊斯兰教盛行,但库车人依然热爱蓝色涂门,除克孜尔外,还有古城和其他几个石窟,日本东京清水寺供奉的国宝释迦像据说是罗什所背,想起一五年的凉州之行中的罗什寺。20220718去往客车的列车上两倍速看完。
首先要感谢B站,这个小破站有点东西,1980版、2000年之后那个版本全可以免费观看。
其次日本NHK跟中国联合摄制,加上粤语的配音,再加上我国最异域地区的风土人情,又是另外一种的文化大融合。看了10多集以后,感觉粤语听力都精进了!
这部除了是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同时也难得记录了中国大西北70年代末时的风光人物,影像很珍贵。看下来整体感觉新疆的县乡级地区,其实现在跟当时80年代没有太大差别,2017年左右去的时候,维吾尔族家门口还是都有一张大床,大爷还是会赶着驴车出门,房间里是各种高饱和地毯墙毯,就连维吾尔族大爷的穿着都没有太大改变,小花帽,白胡子,黑色呢大衣或者有点像中山装的浅蓝色衣服。
这版讲得挺全面的,把天山南北线,西域南线(即第一条沙漠公路沿线:从尉犁经若羌、且末到民丰、和田。)填补了我去新疆实地“考察”没有涉及的地方。
总得来说,因为之前去了四次新疆,对新疆有个大的骨架性了解,而这部很适合作为给新疆填血填肉的纪录片,很多当时走马观花的地方,其实在历史上大有来头,比如吐峪沟,那时就咔咔拍了几张那个清真寺的照片,回来看片才知道人家可是东方小麦加,失敬失敬!再后来还知道也是佛教圣地,有很多有名的石窟,是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化交汇中心。
哎,新疆就是个不可小觑的地方,随便一个断墙残垣都曾经是显赫一时的XX城。
【更新】
Nhk1983年又拍摄了【丝绸之路】2
第二部是从中国境内结束后,南从巴基斯坦出发途径阿富汗、印度、伊朗、伊拉克; 北从哈萨克斯坦出发,经过各种“xxx斯坦”,因为80年代拍的,还都是苏联的地盘,越过高加索山脉,经高加索三国,然后跟南线一起在土耳其汇合直到罗马。
看完就好想走完整的丝绸之路!其实西安到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段,之前拼拼凑凑走过80%,八九不离十。没想到看完后,觉得之前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中亚各种“XXX斯坦”国都充满了历史的光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还有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然后片子里经常提到【大唐西域记】,我趁热打铁去买了三全本,今天粗粗一番,真是高估了我自己的能力,且不说里面的文言文,我觉得能把里面译文看下来就是个浩大的工程!真是冒昧了!
Flag先立起来,此生要去走丝绸之路全段!疫情当下,也只能口high了!
我打算再看一遍这部纪录片,这遍要做下笔记,在地图上标记一下,PS:谷歌地图倒是确实好用、很多遗址都有。
似乎前半部分13集是中国段的,公映过,后面没看过。最近听闻,这部纪录片的前站,彭加木还参与过。然后罗布泊什么的,想去吧。
也可当作社会风俗史料看
看了两集,年代太久远了,一般
双重意义上的纪录片:对丝绸之路的纪录,对80年代中国——尤其是西部的纪录。
中日邦交的诗意,南疆的美好田园,我们对八十年代的幻想,都仅存于此。
需知,这部纪录片也开启了建国以来对新疆诸古代遗址考古发掘的新纪元。尤其楼兰、尼雅等南道遗址,由于中方与日方皆是首次进入,摄制组全程跟随,其镜头记录的皆是真实而震撼的历史时刻。太阳墓、楼兰美女、佛塔、城址、佉卢文汉文简牍的发现,举世瞩目。本片之伟大,已然超越其本身记录的意义~~
HILD10上看的,一帮老美ABC一边看一边感叹,我自豪的同时又有种笑摸狗头的冲动,当然,我后半段睡着了
丝绸之路
对消逝文明的惋惜悲叹。让我极度惆怅的是,无法了解那些被岁月侵蚀被尘埃掩埋已随风而去的一个个故事...
摄制组刻苦求实的精神令人钦佩,深入沙漠腹地寻找古国遗迹,亲下坎儿井趟水等等,在那个年代能给观众带来前所未见的纪实拍摄,真的不容易。喜多郎的音乐好熟悉,仔细回忆,原来94版射雕里面也有,记得郭靖带兵攻打撒马尔罕,借用了这里的音乐,意境太美。强烈推荐此纪录片!经典!
粤语。
马友友的配乐,至今都是最爱
比央视刚拍的敦煌好太多
在日本的文明接受叙事中,飞鸟时代才是全面照搬大陆的“东亚化”时期,而被后世广泛认为是学习唐帝国的奈良时代,则越来越被看成通过唐这个“二转手”而与丝绸之路联通的欧亚大陆各文明进行交流的阶段。日本在前一个时期被纳入了东亚,在后一个时期被纳入了世界,成为了某种意义上(一厢情愿)的丝绸之路东端终点。这种对世界文明孔道和自家文明来源(佛教,器物)的向往,构成了后世日人对这条商贸路线的想象,其理想程度和浪漫化想象,可能比这条路线上本身的居民和主人更为浓郁,更加美好叻
喜多郎的配乐有一种穿越的魔力,千年前的中国甚至比1979年还要开放
四星:重温儿时的记忆,如今朝花夕拾,真是经典...
因为米原桑找到了这一系列的纪录片 能在沙漠中饥寒交迫时抓一只鹿剁了包饺子除了中国人也是没谁了 纪录片拍着拍着顺便挖了个太阳墓
看到第七集讲伊拉克巴格达,里面还有摩苏尔等城市,神奇呆了,那个时期的伊拉克真是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和谐共存啊,也就三十年前。
每个地区的“路”不仅是物理、且精神性地把世界的不同文化和贸易联结起来。这种浪漫的动机指导着这部成魔了的纪录片。喜多郎的电子乐一开始让人昏昏入睡,后面反倒成为一种进入彼世界的序曲。大量漫长的镜头,慵懒的节奏,观众就好像真的一起在旅行,在疲惫中遇见惊喜。
7星纪录片,真的太赞了。这不只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探险片、风光片、历史教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