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示,本片讲的是一对出生在相同家庭,却走上截然不同人生道路的兄弟的故事,他们关系并不融洽,这是一次他们之间和解的尝试。
本片围绕的是:兄弟两人分别到对方的家中小住,并参与对方的日常生活,看看是否能够加深对对方的理解,从而达到和解的目的。
我建议观众对剧情简介置之不理,因其本身充满倾向性:“哥哥为人勤奋善良,弟弟行为乖张想法怪异”,“哥哥能否解开心结重拾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对弟弟的那份爱意;弟弟又能否体会到哥哥的良苦用心,放下对哥哥的成见,在哥哥的教导下重新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呢?”
实际上,片子本身是站在中立的角色记录兄弟俩的生活,并没有把作为富人的哥哥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也没有把弟弟钉在懒惰、非主流的耻辱柱上,最后,也没有做任何定性的判断。
看完全片47 mins,我反倒觉得哥哥才是一种充满成见的状态,他对弟弟的爱不足以超过他对弟弟生活方式的看不惯。他拒绝“投资”没有“钱途”的弟弟,除非弟弟愿意按照他认为“合理”的方式改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哥哥处处难以掩饰自己作为有钱人的优越感:哥哥带弟弟去骑马却担心弟弟伤到他的马,拒绝在弟弟住的卡车上过夜,把弟弟做的晚餐羊肉喂自己的宠物狗(好吧,可能老外把狗当成自己的家人),对弟弟社交圈里都是社会边缘人表现得嫌弃,不想看弟弟作为泥瓦匠的工作日常。哥哥只看到弟弟因为不做修理工之后的穷困潦倒,却从来没有关注弟弟其实是个梦想家,他一直在追随自己的内心:四处旅行、追求心灵和思想的升华、写一本自己的书。我一直觉得弟弟穿着“不合时宜”的亮黄色西装开书友见面会却没卖出一本书、但却送出了一本的那段拍摄,又窝心又感动,让我看到了弟弟的赤子之心。
反观弟弟,虽然他心里嫉妒哥哥,但他还是希望能跟哥哥重修旧好,希望哥哥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那么不堪,我觉得弟弟富有激情并且情感充沛。哥哥的朋友不知道哥哥有个弟弟,而弟弟的朋友则对哥哥说:弟弟常常跟我们提起你。弟弟的生活也没那么离经叛道,哪怕他确实在年轻的时候因为不成熟犯过一些错误,如今也只是人到中年的潦倒罢了。
虽然一开始弟弟对哥哥诸多指责,让旁观者觉得他没有礼貌、充满攻击性,但是看完片子觉得他说的真是精辟,也显示出弟弟并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盲流,例如:当哥哥为了不想借钱给弟弟,就会假装自己没钱,但同时又会让弟弟觉得自己穷,又比如哥哥曾经答应要帮弟弟买船,但又收回承诺,弟弟想指责的不是哥哥不给自己买船,而是那种仗着自己有钱就让弟弟从天堂跌落到谷底的随意,对此哥哥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因为把那条船运回来“不合算”,或者弟弟居然向他索要那么多太贪心。
我想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会不会更可能是:像哥哥这样的富人阶层,明明有能力帮助穷人,却对穷人的痛苦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样一种“为富不仁”的谴责。
片子最后以哥哥发现“啊原来弟弟不是因为我才不做修理工的”得到了救赎,释然的开着豪车回到自己的豪宅去了,而弟弟却在自己居住的卡车里流下了眼泪,他在摄像头前喃喃自语:“这个结局还不赖,对吗?”似乎想说服自己。
会有人说,贫穷使人狭隘和偏激。但是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悟,可能是狭隘和偏激使人贫穷。两个兄弟同样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成长之后哥哥是千万身价的金融精英,弟弟经常换工作大多数是打临工。为什么产生了哥哥和弟弟的区别呢?
我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认知/价值观
哥哥在小的时候跟亲生父亲和继父的关系比弟弟与他们差很多,但是他视为这种缺乏稳定性为一种动力。从小就打工,21岁开始卖东西,后面创业走上了正轨。
而弟弟呢?用哥哥的话来说:他住在这个充满了没有意义的古怪言论的店子里。弟弟的朋友也是类似的人,相互感染,相互强化了这些认知。所以弟弟觉得资本主义是丑陋的,所以这也是他主动选择贫穷的人生吗?
也就是,哥哥选择的认知是正面积极的,而弟弟是相对负面的。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2-情绪/态度
弟弟总是在责备社会、抱怨他人,很敏感且情绪很不稳定。从他的角度,都是别人的错,包括哥哥因为考虑买船的成本之后没有兑现承诺给他买,他要求哥哥道歉。非常的狭隘和偏激。而哥哥总是理性且稳定的情绪,在弟弟看来是冷血,甚至无情,只考虑钱。不过在片子里,哥哥确实礼貌得有点让人觉得有些假惺惺。
3-习惯
哥哥的生活是,工作、社交和发展兴趣,有计划且规律自律。而弟弟会嗑药抽烟,活得随意,自己的新书会直接迟到3小时。
给我的实践启发是:
1-多练习元认知(审视自己的认知是否有问题)-写反思日志
2-习得健康稳定正面的情绪-比如远离狭隘,拥有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可以击退负面消耗
3-养成健康的自律习惯,发掘健康的爱好~
人生,在我看来有很多机会和机遇,从来不是由一个决定或者一件事决定的。
哥哥追求的事物,价值观,也许就是上层生活,精致的生活,弟弟追求的事物,价值观,也许就是随性而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社会地位的增大,接触人群的不同,变得越来越生疏。
不禁让我想起我爸和我小姑之前的矛盾,“嫉妒”是我理解我爸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然后随性而为的人,永远都有自己一套解释用来安慰自己。
值得欣慰的事,哥哥和弟弟的母亲,对于两位身份地位不一致的妈妈,没有偏爱任何一方,也和哥哥解释当年的事件,解开哥哥的心结,这点触动到了我!
这是一部时长只有四十多分钟的纪录片,讲诉同父同母的两兄弟,哥哥富甲一方,而弟弟却是一个住在房车里的流浪汉。
相同的出生,智力也差不多,是什么造成了兄弟俩巨大的不同呢?
兄弟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警察,母亲是银行职员,家庭并不富裕,只能勉强养育这两个孩子。
尽管是兄弟俩,但是作为弟弟的一方总是会受到父母特别的宠爱。印象比较深的是,兄弟俩都成年了,母亲在谈到弟弟的境况时,还告诉哥哥要多照顾一下弟弟。
在兄弟俩还小的时候,哥哥就承担了很多的责任,早早地起床卖报赚些小钱补贴家用,而弟弟却还躺在床上睡大觉,或者是破坏公物,卖卖小黄书,然后买香烟。
哥哥说:“我起早贪黑打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经常会发现大卫整天没做任何事。”
很早就承担责任的哥哥养成了独立能干的习惯,21岁离家创业,创业成功后把生意卖给别人,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拿卖公司的钱继续创业,再把做成功的公司卖掉,周而复始,不知不觉中竟变成千万富翁。
而弟弟在他年轻的时候到修理厂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徒,但没有坚持下来,哥哥一直以为是因为弟弟要来看自己所以放弃了自己的学徒生涯,还为此感到内疚。但从跟母亲的对话中得知,弟弟早决定去哥哥那里的在一个月之前就决定要放弃了。
之后弟弟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总是三分钟热度,没有一个坚持下来。他变得愤世嫉俗,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唯一的谋生手段是在建筑工地干苦力,唯一的栖身之所是一辆破破旧旧的房车。
在评价弟弟的境况时,哥哥说如果他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告别漂泊的生活,境况应该比现在好很多。
哥哥参观了弟弟工作的地方,看到他砌砖时,全神贯注的样子。认为这种全身心把事情做好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
为什么哥哥有此感慨呢?
是因为,弟弟经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没有意义,甚至愤世嫉俗的事情上。
弟弟有一些自己的政治见解,嘲讽现有的政治制度,并乐意看到其瓦解。在带哥哥去参加神秘的政治集会,其中一个哥们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大宪章里面有明确的条款,但当哥哥提出质疑时,那人却连基本的事实都搞不清楚,开始支支吾吾。
一次弟弟去旅行,嗑毒嗨了,听到一个小行星连成一线地球将会毁灭的言论,对此深信不疑。并且表示,只有地球灭绝,国家才能得到救赎。与之相比,政府、政党、资本家、社会制度之类的东西不值一提,都是浮云。
哥哥苦笑着说:“我想不出这种脱离现实的古怪言论有何意义。”
现代文明对一个人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开场合露面着装的得体、守时等等,但弟弟心里似乎没有这样的概念。
弟弟连基本的守时都很难做到,弟弟告诉哥哥第二天七点有个书籍发布会,哥哥和母亲一早就到了那个地方,而弟弟迟到三个小时,直到十点才到达,还穿上了一套滑稽的黄色西服。
自由散漫的弟弟缺乏哥哥那样的高度自律,在时间分配上也缺乏成效,为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影片开始,兄弟俩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哥哥最初答应给弟弟买一艘船,但这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了,弟弟一直耿耿于怀,因为此事,很长时间都没有跟哥哥联系。
为什么这件事情,哥哥答应了,后来却又没有做呢?
哥哥说,这个船要从荷兰买来巨大的船体,还要分解成20个部分,贵得难以置信,这件让人郁闷的事就变得难以掌控了。
什么?一个富人会觉得穷人想要的东西贵的难以置信!
根本原因在于,在对待财富的思维方式上,哥哥与弟弟是迥然不同的。
白手起家的哥哥能够一步一步打拼成千万富翁,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了解财富的增值方式,只有把资产配置到能够产生更多价值的地方,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买船会让事情变得难以掌控,一方面是因为船属于消费品,并不能产生额外的价值,买了它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富而是更穷;另外一方面,有了船之后,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东西,还有各种维护成本,这样花费只会越来越多。
这种消费方式与财富增值的方式是完全相悖的,会让人变得更穷而不是更富。
但弟弟却认为哥哥太过吝啬,即便很富有也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太有钱,弟弟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利用别人的弱点赚钱,而他的哥哥就代表了资本主义。
没有财富思维,或许把哥哥所有的财富都赠送弟弟,他也会在很快时间挥霍一空,重新回到流浪者的生活吧。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人,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相同出生,却又过着不同生活的兄弟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弟弟没这么出格,只是一个生活略窘迫的普通人,又会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弟弟确实是哥哥形容的那样:自我意识的破碎。时而真挚热烈的像个小狗,时而相信歪理邪说认为世界会爆炸。这样的人确实让人又爱又恨。
其实整个影片最让人纠结的是弟弟对于哥哥的感情,有依赖,有叛逆,有一些羞愧,他挺想得到哥哥的认可的。如果弟弟是一个真正风流潇洒,每天住在房车里高声歌唱,热爱自己生活的话,我相信哥哥也会为他喝彩。现实是弟弟根本就没那么潇洒,他看到哥哥的大房子会局促不安会有些自卑。而他又很想哥哥能理解他帮助他。这才是整个影片让大家讨论的焦点。一个享受财富,一个享受自由,各自安好,互相羡慕。这就是电影里才有的美好大结局吧。而现实还是没那么浪漫。
有些自卑。而他又很想哥哥能理解他帮助他。这才是整个影片让大家讨论的焦点。一个享受财富,一个享受自由,各自安好,互相羡慕。这就是电影里才有的美好大结局吧。而现实还是没那么浪漫。 我这个追求物
穷弟弟大卫总是不能坚持做一个事,他总是换来换去,做过很多的工作,而且每个工作的跨度都很大,当然更多的是机械的工作。
富哥哥伊万更多的是坚持,一直在商业中奋斗,同时拥有财富思维,更懂得顺势而为。他认为弟弟更多的时候是脱离于现实和政府的。
有些时候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也能反映出来,弟弟更容易动怒,哥哥的情绪则更稳定。
确实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真的要好很多,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我一直就是一个易燃易爆的人,总是被周围环境影响,情绪极其不稳定,因此也是与大卫一样总是随心所欲的行动,也缺乏时间管理和自律。其实我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是最全神贯注和最开心的,但是又容易受其他的因素影响。心不定进而无法处理好事情,因此要学会接受种种,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了人生的分水岭。至少不是从出生开始的吧。
圈子决定眼界和层次
我终于明白弟弟是为何如此贫穷了,逃避现实,圈子也都是同类型的人,抨击政府抱怨社会,却丝毫没想过怎么改变,哪里有更好的方法。沉浸在一些不现实的世界里,这么多年,不是没有过改变生活的机会,却各种理由放弃了。人一生,机会都是把握,自己寻找的。而反观哥哥,现实理智,讲究实干精神,在童年弟弟衣食无缺时,就要出门干活,因为艰难的童年环境,而决定了他要更努力更踏实,这也是种财富。面对现实,拥抱现实吧,感性是脆弱的,而理智才是勇敢的,无坚不摧的。
偏综艺的真人记录。冬吴的讨论显然是偏颇的,始终秉持穷人必有可怜之处的言论,讽刺的是他们还在结尾处说对于不了解的世界不应该轻易去发表批评。看到最后,明眼人都看出来弟弟更真诚。现代社会的一个可怕之处在于,所有的贫穷和富有都被视作了理所应当,虽然人们常常把“万恶的资本”挂在嘴边,但人们其实已经全然接受了资本和权力规则,忘却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因为“资本和权力”规则的存在而失去了平等的机会,大多数人注定要永远被困在穷人的世界,无论如何努力,因为这就是现在这个世界的规则。少数的富人要凭借多数的穷人来成就,否则也就不存在富人。
2019.4.19想看,我是觉得这片子拍得很一般。说实话,失望!只是强调标题哥哥富,弟弟穷!其它的都没讲清楚。我认为只能算兄弟两人相处的流水帐。评分偏高
我们永远无法评判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更努力更认真的对待生活,我十分坚持这个论调,却也因这个信条,面对生活不如意却麻痹自己的人时深感愧疚。
说好的阶层固化呢?我感觉哥哥应该是被包养过吧。
本以为是《富爸爸,穷爸爸》的模式探讨理财方式的题材,没想到是兄弟版变形计。弟弟真诚敏感而略微神经质,哥哥想来是挺能干且沉稳的,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已经极力克制了可还是哪儿哪儿都能溢出来的高人一等感和些微的冷漠疏离,大概童年的影响真的对他挺大吧。原生家庭的影响大概率是一生的烙印。结尾看到弟弟流泪觉得很心酸,可转念一想,兄弟俩本就已是不同路上的人,隔着点儿距离没准儿对双方都更好些。想想自己的某些烦恼,何尝不也同是局中人呢。
名虽如此,但似乎穷和富是片子里最次要的主题。
兄弟两人价值观的不同,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难以融合,互相有些空间反而都觉得自在吧
导演有居心不良的嫌疑。他想说明什么?穷人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富人是因为自己的奋斗?仅这个片子可能适用,推广到社会就不能成立。也有很多人很努力却成为穷人的,也有很多人不奋斗就是富人的——阶级固化就是这个结果。英国普通家庭的孩子会有三个结果:小概率成为穷人,就如弟弟排斥社会体系,自我放逐;小概率成为富人,就如哥哥,创业成功,从政成功;大概率成为中产,就是大学毕业,正常工作,混个衣食无忧。
很真实很公正的视角,挺开眼界的。
很多东西没说透,血缘关系粘起来的两个陌生人。
可能都是想活成哥哥,最后却变成弟弟的普通人吧,希望我能略微不普通吧。
很棒的,比较冷静和务实地记录,背后原因留待各位观众自行推测。个人认为哥哥和弟弟都是两种不同的出色,不同的混乱。
不知道摆拍程度怎样,觉得总想表达点什么,但是却看不出来
哥哥说弟弟的行星撞击地球论,对富人的仇视影响了弟弟的一生,但其实这也许不是因而是果。弟弟没法像哥哥一样生活,于是痛恨富人,沉湎于这些地球毁灭论和阴谋论。这个片子结尾,哥哥从此不再内疚,以前他一直以为是因为他弟弟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技能考试,这次他妈妈告诉他,弟弟前一个月就放弃了,哥哥不再内疚,也许以后离弟弟更远了。毕竟,他还是没有跟弟弟一起睡在车上。兄弟俩渐行渐远是肯定的确定的,无法改变的了。。。
如果能延展到兄弟俩小时候的经历,分析为什么会分道扬镳走两条路,就更好了
看电影了没
习惯和观念,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