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黑镜的血统和精神。连“三集片”的形式都在这部圣诞特别篇里得到继承,三个小故事用料足,不含糊。每次看完黑镜都让我沉默良久,又百感交集。我喜欢把这个系列当科技寓言来看,黑镜中涉及的很多科技产品在现实中已然存在。
比如,让逝者在社交网络中复活
http://www.ifanr.com/news/252335比如,虚拟女朋友服务
//invisiblegirlfriend.com(和“注孤身”Say Goodbye,站起来撸!)
有些也许还在研发,有些概念也离我们不远。可以说黑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身处黑镜之中——这个无法自证和信任的年代。就像故事1里的泡妞导师自称在提供指导服务中,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到受助者的第一视角画面,事实却是毫无节操地把画面时事共享给一群狼友。多好的赚外快机会啊!本质上跟网上那些视频聊天室直播有区别么。而可怜的受助者更是出身未捷身先死,好不容易约一次,却碰上这么个反社会人格。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以后还能愉快的约炮了嘛?铺成开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身份的焦虑,人与人之间信息资源不对等的焦虑。
当你掌握一定的信息量,或者成熟掌握一套获取信息的手段你就比别人更有优势,你就能等躲在黑镜后面像观察小白鼠一样窥视别人。然而又不得不承认这种优势必须建立在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上。
像最近网上的一些热门事件,你就很难判断其真假。之前的“少年不可欺”,实在很难分辨真相,说炒作营销也似乎能说得通。互联网看似透明,实则更像一面黑镜。因为无法轻易自证,无法轻易信任。故事3里那样的钓鱼执法,还见得少吗?当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所有聊天记录都将成为法律依据的时候,也就失去了交流的乐趣。尤其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国度里,很多敏感词不能随便乱说,否则你被查水表请去喝茶都不知道具体犯了什么事儿。非要问,那就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我觉得故事3相较其他故事立意上弱了很多,因为将意识副本作为执法依据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设定。或者说这个设定并无甚新意,无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催眠,换汤不换药。意识副本的设定放在故事2上倒是恰到好处。将一个人类意识副本,用做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简直太合适不过,她能很好的知道自己“主人”的喜好和习惯。编剧还别有用心的将意识副本拟人化,赋予其人性。(太坏了他们太坏了!)虽然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清楚知道code 就是code,是不会有人性的。即便它再有人性,也只是因为人工智能让它表现的像是有人性一样。类似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定律设定。不过,我也还是在那一刻心生一种因人类将科技与人性混淆而起的深恶痛绝。
科技应该以人为本,不应该挑战人性、试探人性,甚至取代人性、泯灭人性。科技应该成为工具,而不该成为人类的面具。譬如这集中出现的屏蔽功能,正好对应了社交网络上的拉黑。这恰恰是个极大的讽刺,是对部分人在现实中社交无能的讥讽。至少对那些我们曾经亲近的人而言,单方面的终结一段关系是不是显得太无礼且懦弱了?
身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我向来对互联网持悲观的态度。这种悲观不是对行业的悲观,而是一种对黑镜寓言渐近的悲观。但幸好有黑镜这样好的剧,给我警醒的力量。
BTW, Merry x'mas !
身为一个从第一季开始便拜倒在《黑镜》石榴裙下的脑残粉,我不得不说,导演编剧,你们的心理学与哲学功底实在深厚。看完圣诞特别篇后我现在真的好激动,该集水平重返第一季巅峰水准!最爱这种考验智商的剧了。
本集看似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实则围绕【真实(real)】【意识(consciousness)】 【交流(contact)】三大主题展开,上述关键词都在剧中被两大男主反复提及。
第一小节:社交导师逃之夭夭
交流:
片中的熟练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社交导师”,实则是眼下泡学(PUA)、恋爱学导师的进化版,导师进化成了直接透过指导对象的“智能眼”指点迷津。小屏幕内的一群正在观摩学习的男屌丝暗示观众,需要导师的人不在少数,生意红火。反讽现实:眼下的男性越来越习惯躲在一块块“黑镜”后面,越来越不敢走出大门认识活生生的心仪女生。
意识:
直接通过“智能眼”看到对方所能看到的一切、好指点对方怎么做,仔细一想有种导师灵魂附体卢瑟男的感觉,导师的意识与卢瑟男的意识共处一体。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帮助卢瑟男勾搭妹子的,其实是导师的意识;待妹子到手后,导师不可能一辈子代替他与妹子交流,接下来该怎么办?而且当他们共处一体时,究竟谁是意识主体,谁是片中反复提到的“意识副本”呢?
意识是心理学里的一块非常重要且前沿的领域,也是至今尚未被明确定义的概念。意识的载体,即人脑,是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事物,人类对它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因此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眼下科学界最前沿的学科,今年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均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我们习惯认为,我即意识,意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眼下也有研究及学说认为,意识是一个集合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不同想法在脑中互相斗争”的感觉,其实便是如此。我不是其中某个特定的想法,而是所有想法都是我,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我。
从这个观点来说,无论是导师还是卢瑟男的意识,都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可以共存一体并行不悖。
杀害了卢瑟男的美女的想法,让我想起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电影《V字仇杀队》。导演此处暗暗表达了对言论自由的渴望,对政府管控的不满,观众们想必也都笑而不语。
真实:
这里也牵扯出对“真实”的探讨。对妹子来说,在导师指点想的卢瑟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假的。可是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脸,没法钻进对方的脑袋,怎能一探虚实?所谓“人心隔肚皮”“人心不可测”,以及小说《三体2》里的“面壁者”,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第二小节:吊炸天男主的真实职业
交流:
此处开始提及“屏蔽(block)”概念,自此以后反复提及。“屏蔽(block)”正是“交流(contact)”的反义词,该智能功能的运用暗讽人类的沟通能力下降,一言不合便彻底无视代之冷战。人类创造了高科技,但在使用高科技的过程中,人类正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像机器。
意识:
接受治疗的美女被提取出了“意识副本”,最终“意识副本”被乖乖驯服,成为她肉身内所谓“意识主体”的无条件服务/奴役对象。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点:意识副本刚被提取出来时,它认为自己就是意识本身。让人不得不思考:意识是无限可分的吗?像细胞分裂一样,每一个分离出来的副本完全等同于最初的那个意识,到后来便没有了所谓的始与终。
此处还涉及到人类有史以来争论不休的“灵与肉”的二元论。离开了肉体,我们还是不是我?当叫嚣着“我就是我”的副本看到躺在卧室床上的自己的躯体时,连它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意识能被复制,并被安置在另一个与自己外形条件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我们怎么能证明自己是正牌的我?
真实:
已乖乖投降的意识副本摇身一变而成为智能管家,且安排好承载着意识主体的“我”的每日行程。没有人比它更适合,因为它最了解“我”的一切需求。展望现实中人工智能的极致,莫过于此?
这样一来,“我”的生活变会完美无瑕,从起床时间、室内温度、每天和谁一起活动,度过“有意义(meaningful)”的一天。想想有些可悲,有些虚无。被安排好的生活,又谈何真实,谈何自由意志?
在意识副本在驯服的过程中,当它被无所事事地一连度过五天、X个月的时间,它最终无法忍受快歇嘶底里求工作(job)。
"Job"一词也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关键词。
例如开篇第一个故事里的第一次对白里:
-"It's a job, not a jail."
-"Often one and the same thing."
导演和编剧通过这第二小节传达出他的观点:
人,总得找些什么事情做,总得去寻找“意义”,他无法忍受独自一人关禁闭般的生活,那样会使他彻底崩溃,陷入虚无。唯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生活填满。
意识副本的工作,就是打理好意识主体的日常所需;
意识主体的工作,就是过好意识副本安排好的生活。
第三小节:沉默男主首开金口——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交流:
痴情男主被绿茶女票block得至死方休,喜当爹若干年才终于发现自己被戴了绿帽。
此处block的时间长度远超第一小节社交导师被他老婆block的一小时,深刻反映出冷暴力对人心的伤害。
为什么就不能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动不动就闹分手、喊离婚?
编剧是在暗讽这一点吧。
意识&真实:
此节彻底把对意识的探讨推向高潮,拍出了《盗梦空间》的感觉。
牛逼男主从沉默男主的意识副本里套出了话,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沉默男主的意识副本被永远困在了小屋里,那永远砸不完的收音机,象征着永无止境的重复与虚无,我们人类,就像那永远在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该处终于把全集关键道具“水晶球”给亮了出来。
(笔者的直觉最近又变强了,本集片头水晶球甫一亮相,我就知道它是重要线索,肯定会再次出现。强大的潜意识真的越用越灵!)
而我们,到底又生活在哪一层里的水晶球呢?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真实,真不一定就是善和美的。真实,更多的时候,是残忍。
《黑镜》延续了高科技=毁人性、灭人欲的节奏,这次剧里推出了两个高科技产品:cookie和block。我曾经想象过把一个人缩小到一个小盒子里会是怎样,被任意摆布是显而易见的。现在cookie这个产品技术的出现,完全让我惊呆了,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部分意识储藏在一个蛋里,它有什么作用?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问题,缸中之脑。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以为你正坐在那里读书,实际情况可能是,你是一颗已经与身体分离的大脑,在某个实验室里,浸泡在一缸营养液中。大脑连着电极,你所感受到的真实体验其实是科学家在向你的大脑输送刺激信号。
意识副本把这个问题具象化了,在蛋里的是代码和数据,但感觉是完全真实的,但弄个有自我意识的蛋能干嘛?“有幸”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这是个非常小的手术,做手术的这位女士拿到蛋以后,有专人调测,这个蛋能将家里布置得有条不紊,为她安排精彩的行程。调测师能自由改变蛋中人的外部世界和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外界的1分钟在蛋中有6个月之久,这完全是做到了任意玩弄蛋中人。这种做法残忍吗?做手术的那位很有意思,她是个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看法的人,保守又小心翼翼,做手术前,看到护士送来的烤焦的面包片,都要犹豫要不要提意见,说了又想完了,护士要讨厌她了。可这样一个人对于取出自己一部分的意识毫无负疚心理,这是科技在进一步抹杀人性,还是道德观的沦丧?
显然,不管蛋中人有如何真实的感觉,它也不过是一串代码,几行数据。蛋中人和真实世界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没身体,一个生活在真实的躯壳里,拥护人格论的人会说蛋中人也是自己,关于人的同一性问题变得有趣起来,如果拥有与自己完全相同的想法、人格、思维方式,即抽象意义上的活动完全相同,那这个人是不是原来的自己?如果是,真实世界的自己呢?似乎是为了抹杀蛋中人的人格和意识,调测师从心理上摧毁它的防线,它僵化地开始了自己被赋予的任务,最后真的只是数据了。
如果说从目的论而言,还可以用“有益”来辩护,但这种实质玩弄人性、悖理道德的行为一定会被滥用,走向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意识副本又被当做一种审讯和刑罚手段,窥探个人隐私和不间断的心理攻击简直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
第二个科技叫屏蔽,每个人都被植入了电子眼,你可以选择屏蔽别人,被你屏蔽的人就看不到你,只能看到一团白影子,也听不清你说的话,只有死亡能解除屏蔽。相比之下,屏蔽朋友圈什么的简直弱爆了。爽吗?这下屏蔽得彻底了吧!但仔细想想都不寒而栗,跟人吵个架,你就被屏蔽了,被剥夺的是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其说是屏蔽,还不如说是逃避。剧中的男主角之一就是悲催的受害者,明明是自己女朋友出轨,有了别人的小孩,却被永久屏蔽,在一团白色的阴影下生活,屏蔽这技能高端啊,还有下代保护,小孩生下来也是团白影,他就在错以为是自己孩子的迷雾中生活了几年,最后的悲剧其实是被屏蔽逼的,他本可以搞清楚真相,挥别过去的生活,继续前行,屏蔽也屏蔽掉了他正常生活的可能。最后所谓的执法人员给蛋中的他设置了外界一分钟蛋中一千年,我只能用hubris来形容,这种技术让他们自大狂妄,简直比操生杀大权还要极致。
剧中的另一个男主角是个投机钻营,善思巧辩,洞察力强的人,这样的能力也让他在各种职业中游刃有余,调测师,把妹指导师,甚至进入另一个男主角的蛋世界中,只为打破他的心防,让他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但这个在高科技世界中玩得转的主,也没落得个好下场,因为在诱导过程中,他泄露了自己的罪行,最后被登记了,被登记就是指被所有人屏蔽,于是他虽然还拥有自己的身躯,但世界对他来说好像是一个大蛋,和蛋中人也区别不大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这样吧,玩弄人也被人玩弄。
科技发展到极致,转为对人性的摆布,人的空间就越来越狭窄,《黑镜》又打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期待下一季!
能不能设定为拉黑自己?我比较需要这个功能
拉黑请谨慎!
感觉这是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不去较真故事的细节本身,这片子依旧很强大。
永生不死地重复和被所有人屏蔽忽视,哪种更恐怖?特别篇内涵深度不减,技巧更上一筹,三个故事巧妙糅合一起,大赞!
一分钟一千年的囚禁,和所有人对你视而不见的自由,与之相比,死刑是多么仁慈。
话说第一次见亚洲人给白人戴绿帽这种设定
高科技屏蔽的带来的其实是生活品质的丧失,意识副本折磨尤为变态。
可怜的副本,到底关你毛事?!
太赞,神剧依然神,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令人不寒而栗,科技的奴役、控制,是人在作茧自缚,比《盗梦空间》更有实际意义,副本抽离、屏蔽刑法这个事情太毒了,想一想就害怕,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把所有主角都套牢钉死。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已乏善可陈,玩创意还是《黑镜》第一。
what a cookie
英剧《黑镜》其实算是科幻恐怖片,里边各种黑科技让人脊背发凉头冒冷汗。圣诞特辑里出现这个,屏蔽某人,听不到看不见对方,对方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种科技太凶残没人性
男主真可怜:1) 明明是女主NTR还要一往情深许多年2) 明明是愤怒过头失手打死了爷爷还要被抓3) 小女孩是挺可怜的可是大雪天往外跑太没常识4) 最可怜的是副本啊!要在虚拟空间蹲几千年招谁惹谁了!
奴役自己到底算不算罪恶。如果算的话,我每天奴役自己去上班岂不是罪大恶极=。=
神奇而可怕,窒息却迷人。
一分钟一千年,这惩罚有点过了吧。怎么看男二都很惨啊,被戴绿帽子还这么痴情,每年都去看望还送礼物。何况他女朋友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人吧,人家找上门来就好好说啊,拿刀是几个意思。这一家人也是有意思,出轨了承认就好了,直接屏蔽一个解释也没有,还把信全都毁掉是几个意思。
没有血缘关系的 孩子是怎么被屏蔽的?
也许在未来屏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式了。不受意识控制的意识被复制后如同克隆人一样得不到像自然人的认可和对待,当缸中之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可怕还是可悲?分分钟想起1984里的茱莉亚,神经漫游者的视觉切换,当然还有低光速黑洞。
摔收音机,西西弗斯神来之笔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受困的永生,依然是媒体时代的反科学主义寓言,点子不算太新,但圣诞雪天小屋对谈的氛围和几个故事的连缀做得很好。
小小的未来乌托邦格局,串并联三个小故事,交集点连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思考迸射火花。单身汉勾女有方,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藉由信息化网络,个人隐私被窥视无余。第二则,被机器奴役的人性,彰显残酷的一面,捎带沉重的科幻迷思。终篇泪泣,在一语不合即拉黑,动辄叫嚷果取关的时代,发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