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二年级那年,互联网开始进入校园,整个学校只有2条128k的网线,每条网线有10部电脑接入。那年看了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本是抱着看H文的心态去看的,看完之后却在学校的公共网吧哭得不能自己,因在公共场合,又不敢哭出声音,只好小声啜泣,哭得很惨,还得拼命捂着嘴把难过生生咽下肚。 那年我20岁,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蓝宇与悍东的爱情震撼了我! 小说描述的两人之间的几段经历让人对那份真挚的爱情笃定不已。 两人相识于一场性交易,但之后单纯的蓝宇对于气宇轩昂、玩世不恭的悍东产生了感情,第一次之后便飞蛾扑火般地地向悍东付出了全部感情。 哪怕是悍东数月之后街头偶遇给蓝宇围条围巾,给蓝宇置办些时髦的衣服,给蓝宇嫖资,带蓝宇去家里过春节,送高烧不退的蓝宇去医院,这些,在这个情窦初开的东北土包子心里那都是关心,他在之前从没爱过,悍东的关心让他第一次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他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个花花公子。 后来发现悍东另寻新欢,最后跟女人步入婚姻,蓝宇除了滴着眼泪离开,没有说过一句咒骂的污言秽语。 他的阅历不够,他太单纯!除了100%的付出,他别无所求。 几年后离婚的悍东偶遇蓝宇,二人心里的澎湃不亚于重获至宝,相约相聚,二人多是寒暄,尴尬的场面好似两个普通同学相聚,二人没法聊得很动情。之后悍东喝多了,躺在沙发睡下,蓝宇洗完澡轻拍悍东请他离开,悍东起身,看着那个闪着无邪眼神望着自己的蓝宇,闻到蓝宇头上熟悉的洗发水味道,之前一直抑制的感情终究决堤,嘴边滑出一句话“我想抱抱你”,同样溃败防守的蓝宇不由自主地抱了悍东,说他胖了,这时的悍东再也抑制不住紧紧地抱着蓝宇道歉说道“我当初怎么会让你走的……”,悍东自己终于意识到,之前的关心都是出于真心,他一直以来是真的爱这个睫毛长长,眼神无邪的男孩子——蓝宇。 后来悍东出事,蓝宇倾囊相助,从大狱捞出悍东,卫红、大宁、刘征、蓝宇、悍东5人相聚打边炉,卫红待蓝宇如同家人,悍东别无所求,幸福当如是! 北京公园的约会,悍东嘴角挂着微微笑意呆呆地看着眼前的蓝宇,意识到自己的幸福、美满,都是因为有眼前蓝宇,其它的任何东西都敌不过蓝宇的音容笑貌,但偏偏在悍东醒悟开始珍惜的时刻,天让一场意外夺走了蓝宇的生命,对于悍东是无法言语的残酷…… 看完电影,翻翻关锦鹏的介绍,原来是许鞍华的学生,二人均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关锦鹏的片子,很少累赘的桥段,很少无关的镜头,干脆利落,如本片、《阮玲玉》、《胭脂扣》,许鞍华的片子,幽默、细腻,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风格有略有不同,但两位导演真诚的叙事、厚重的铺垫总是每次都能打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蓝宇》完全不讨论同性恋伦理,只是简单地讲了个爱情故事,抽离了很多旁枝末节,很多背景场景都是虚化的,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很像个纪录片,但足够合理的剧情铺垫让我无法不为二人爱情的真实而落泪。关锦鹏导演用他背景虚化的镜头使得原著故事完美地影象化,常听人吐槽电影不如原著什么的,但至少我觉得《蓝宇》为原著《北京故事》实在是增色不少,在我心里《蓝宇》对于爱情的诠释远超《断背山》,感谢关锦鹏导演!
同志电影总是吸人眼球的,尤其是在意识形态相当保守的华人电影世界,几乎每一部问世的同志电影总能受到格外的关注。《蓝宇》当年不仅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还获得了香港金像奖十一项提名、金马奖六项提名,关锦鹏获得了金马最佳导演奖,作为新人的刘烨拿下了分量很重的金马影帝。香港电影评论协会的年度推荐电影名单也有这部电影。当然不能否认,有大量的同志影迷对这部缱绻悱恻的电影产生强烈的共鸣,金马奖最受观众欢迎奖就很有代表性。
人类社会只要是异性恋霸权中心制存在一天,同志关系只要是存在被压迫、被规训的情形,同志议题、同志电影就永远不可能摆脱权力话题、身份认同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的华语同志电影《东宫西宫》就紧紧围绕权力和性向的关系展开,名噪一时的《霸王别姬》更是将同志议题与文化身份、历史风暴紧紧夹缠在一起。作为一部同志电影,《蓝宇》倒是没有什么投机性,影片有一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但关锦鹏并没有利用与同志相关的议题去迎合西方影展的口味,将同志议题与社会、政治议题包裹在一起发酵,将电影变成同志爱情的宣言。也就是说没有剥削、利用这个话题,将电影简单地变成抗争工具。影片的着力点是两性之间的关系、情感与记忆。这与关锦鹏自身的同志身份、创作美学有一定关系。关锦鹏的创作G点一直不在社会议题。《蓝宇》不是关锦鹏第一次触碰同志议题,之前的《愈快乐愈堕落》探索的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向身份,这恰好与97港人身份转移这样的议题挂钩,香港意识由此凸显,本来个人化的情感成为了时代的重要症候。这算无心插柳,但同志议题中最核心的一些指向,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精神、肉体、欲望、权力之间复杂矩阵,关锦鹏从来都没有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如果为关锦鹏的创作母题选几个关键词,情爱的痴缠绝对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选项。《胭脂扣》中的痴情女子如花信守五十年不变的承诺,《阮玲玉》中的默片女王一直为情所困无法解脱,《愈快乐愈堕落》中的柯宇纶痴缠到将所恋之人的爱人假想成爱的替代品。历经十多年情感坎坷的《蓝宇》,则是上演赤裸裸的同性痴缠之爱。这其实是比较典型的同志式恋情,摆脱了婚姻、家庭、生殖性欲纠葛的同性关系,所有的着力点自然全在情感之上。
《蓝宇》的问题是,同志恋情当然可以不与社会权力捆绑,可以去政治化的表达,但不可以规避历史与社会的桎梏,更不可以完全视若无睹。另一方面,影片没有放大同性恋情迥异于异性恋情的可悲可泣、铭心刻骨处,但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忽略了同性恋情的特殊性表达。最简单的比对,如果刘烨这个角色是女性,胡军不是同志,整部电影的逻辑、情感强度其实依然是成立的。而不论作为同性还是异性恋情,影片的爱情故事其实显得都相当普通平凡,用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大白话:没有珍惜眼前人。用黄品源的《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作主题曲,更使得整个爱情故事通俗化。
实际上关锦鹏并没有把《蓝宇》的社会历史背景抽空,在电影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世纪末的北京,这个时空背景是很明确具体的。所有的演员,从口音到表演都是纯正写实的内地范儿,没有任何脱腔走调。不过影片的美术与道具存在一定问题。1989年北京大款使用大哥大的概率几乎是零。香港第一美指张叔平显然对北京有些隔膜,拿本片和九十年代初的一些京味影视剧(《皇城根儿》、《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北京杂种》、《大撒把》)对比,会发现本片演员的服装、内景的装饰都过于时髦、精致、小资了。张叔平非常喜欢用吊灯、台灯以及百叶窗、树影创造阴郁、朦胧、幽深的暧昧气氛,可这和那个时代的北京没关系,和陈捍东这样的高干子弟也没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陈捍东和蓝宇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暧昧可以概括,这是错把北京当香港。
影片的场景调度非常强调痴缠的母题。很多镜头都是陈捍东和蓝宇在同一个景框里,一人在前景,一人在后景,有时显出交缠的张力,有时显出对峙的紧张感。还有大量景框内甚至框中框的调度,显出人物被束缚的征兆。影片还有大量镜子的影像。人物时常出现在镜框中。这既有情爱虚幻、空无的意味,又有一种情爱世界中肉身、灵魂交织一体难分的混沌感。同志电影的性爱场面总是惹人关注,《蓝宇》在华语电影中比较激进的一面,是对于身体的展示。关锦鹏无保留展示了男性身体,以此体现二人的关系,但是规避了性爱场景,以此凸显情爱纠葛的重心。这是电影和原著小说《北京故事》最重大的不同。但性爱其实不仅仅是如关锦鹏访谈中所理解的生理刺激性指向,身体姿势与两性相处中的权力结构当然有重大关系(李安《色·戒》)。而同性性爱与异性性爱操演方式的迥然不同,也是这两种情感方式、两种身体政治有根本区隔的重要原因。只是关锦鹏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更在意的还是痴缠、辜负、背叛的哀怨母题。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空中,同性恋情是绝对的禁忌。但是整部电影,却看不到影片角色对同志身份的任何探讨,陈捍东的家人、同事对他的性向没有表示出任何的疑虑、不解与质疑。陈捍东与蓝宇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两人之间只有爱与不爱。陈捍东与蓝宇对自己的性向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困惑。对蓝宇来说,爱的对象是同性,根本不是问题。对陈捍东来说,同性之爱是污秽之事,但离婚后接受自己的同性身份,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使得影片有点真空化,有点倾向于纯爱电影的风格,九十年代的北京成为了空洞的情爱布景板。当一段同性恋情被剥离了本应有的社会结构后,就显得有点失真,有点近乎于琼瑶言情剧的童话嬉闹。影片的情节结构相应的出现随意游戏化的松垮趋势,也不失为奇。
陈捍东与林静平的这段关系处理得就有些模糊,不伦不类。陈捍东并非是想找一个仅仅能为他生孩子、为他传宗接代的妻子。影片对于二人关系的刻画很是奇诡。二人的结合其实是有着一定的浪漫成分。在街头树影婆娑之下的闲谈,镜头对脸部表情的捕捉,带有一定调情色彩的台词,显示出这段关系是有情感基础的。仅仅因为不愿意为生孩子,二人就离婚,显得非常唐突。有些情节还有莫名的断裂。陈捍东的下属刘征,他妻子难产的情节被强化得很严重,但突然就没有了下文。这里就很难意会此段情节设置的必要性。
很难想象,陈捍东与蓝宇离别后的几次关键性相遇居然都是在城市中的巧遇,这种过度依赖偶然性的情节设置,就是刻意地放大二人情感纠葛的分分合合。随之产生的伤感与唏嘘,就都是在建立在离奇情节之上,有很强烈的不可信感。蓝宇最后的突然死亡,更是很不入流的俗烂情节。如前文所述,这段情感故事,如果发生在异性之间,就实在是过于寻常,丝毫没有再次讲述的必要。而发生在同性之间,影片又忽略了同性情爱的特殊性,这就使得影片沦为了自我伤感的三流言情剧。影片的价值只系勾起相同经验观众的共鸣而已。
(已刊于虹膜公号邪论专栏)
2015年,《爸爸去哪儿》宣布胡军刘烨要一起参加,于是军烨CP粉纷纷奔走欢呼,当时我就为所在的杂志社写了一篇关于《蓝宇》的文章,为此还采访了幕后关键人物。时过境迁,现在这种选题杂志恐怕都通不过了吧。
当时费了老鼻子劲搜集了一堆关于《蓝宇》的信息,现在就很想趁此机会再次跟大家分享。为什么那么多人总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呢?这些信息里应该就有答案。
就从张国荣说起吧。据说张国荣当时知道关锦鹏在拍一部同志片,为了表示关心,就想送一首歌给关锦鹏作为主题曲,后来给的是他翻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之前的消息都说张国荣送的歌是《我》,但我这次特地求证制片人张永宁,他说确定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但是关锦鹏觉得这首歌并不合适,没有接受,最后用的就是《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据说黄品源原唱的这首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同志圈中非常流行。
我们现在能看到《蓝宇》,最该感谢的人应该就是制片人张永宁。他当年只是个做电视纪录片的电视人,从来没有涉足过电影,只是因为看了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后感动得痛哭,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投资是他拉来的,关锦鹏导演是他请来的,胡军刘烨等演员也是他选的。
一开始关锦鹏看了《北京故事》这个小说后并不是很喜欢,觉得小说是以异性恋视角看待同性恋,拍成电影就有点“剥削、消费同性恋”的意思,但他没有明确跟张永宁讲这个,只说很难拍,不光在大陆上映不可能,连去大陆拍片都是个麻烦。后来终于决定拍,关锦鹏就按自己的意思对故事做了很多改动。
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北京,他们觉得要拍就必须在北京拍。然后张永宁就想出一个办法:瞒着大陆的相关部门,以拍广告的名义带着香港工作人员到北京。好在电影需要拍外景的地方不多,大部分都是室内戏。
另一个麻烦是后期,胶片冲洗不能在国内做,因为容易露馅,于是张永宁带着几千斤的胶片跑到泰国曼谷冲洗。张永宁说:“我是英国护照,我可以出去,所以我就前面背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两个肩膀一个肩膀背一个包,然后两个手再拖两箱,就一本一本自己带出去,一本一本全带到泰国去冲的……去了六趟,晚上走,第二天回来,东西一放下就回来。”
张永宁之前学过表演,本来他是想自己演捍东这个角色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和捍东很像。但是在认识胡军后,他就很快放弃自己出演了,他觉得胡军明显比自己更合适。而他自己就只是客串出演了捍东的妹夫一角。
演蓝宇的人选颇费了一些周折。因为蓝宇必须要一个非常年轻的演员来演,于是张永宁和关锦鹏找遍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包括陈坤、佟大为、黄晓明、陆毅等一批当年的小鲜肉,都曾进入过蓝宇的选角范围。
陆毅当时因为拍了《永不瞑目》已崭露头角,不过选角时他正在健身,一身的腱子肉,加上身材高大,鲁智深似的,与蓝宇的气质南辕北辙。黄晓明的身材当时还不算健壮,之所以被拒绝,只是因为“太帅了”,选他会让这个戏失去真实感。陈坤倒是比较符合蓝宇的气质,只是在和刘烨综合比较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烨。
可刘烨当时对这个戏并不是那么上心,张永宁给他打了六七次电话,他一直都拖延见面的时间。最后一次电话,刘烨正和当时的女友谢娜一起,接到电话后,谢娜鼓励刘烨一定要珍惜机会,让他赶紧去见制片人,刘烨才勉强同意了。可当他到达位于西单的那家星巴克,还是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张永宁一下就火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你这个小毛孩,怎么这么牛X啊!怎么可以让制片人等你这么久!”当时刘烨并没有多加解释,只是低着头,以为这下肯定上不了戏了。
可最终张永宁还是选择了他,之前张永宁就已经看过刘烨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表演,觉得这孩子应该有戏,见面只是证实了最初的印象。刘烨不时闪现出的迷茫又无辜的眼神,是打动张永宁的关键。
张永宁一再强调男主角的选角标准,一定不能要那种“很娘的、不男不女的小帅哥”,不能助长大众对男同志的那种刻板印象。
虽然现在胡军刘烨都是师哥师弟相称,他们也确实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因为隔了好几届,两人之前并不认识。电影开拍后,第一场戏就是捍东和蓝宇第一次见面的那场床戏。
关于两人怎么入戏,坊间有种种传说,有说关锦鹏事先把两人关到一起待了一个月培养感情,有说两人互相把对方想象成女人,还有人说因为入戏太深,他们内心都极度惶恐,以至于每天收工后都急着回去找女友和妻子,生怕一不小心就真的“弯”了。不过这些传言都被张永宁否认了,只说两人是专业演员。收工回家找女友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那只是为了和女友练习对戏。
编剧魏绍恩在香港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中,似乎又有一些关于“入戏”的蛛丝马迹,比如有一段讲刘烨:“有好一段日子,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哪一场是编剧跟蓝宇的戏,哪一场是编剧跟刘烨的戏。失神中,他没能够把角色和演员分出来……失神中,他没能够把戏跟生活分开。”
顺便一提,魏绍恩写的电影剧本,最开始的名字叫《有人喜欢蓝》,后来是因为觉得蓝宇这个名字就很好听,才改成《蓝宇》。所以这个戏本来就没有偏向蓝宇这一方,蓝宇和捍东的地位是平等的。
2001年金马奖,刘烨获得影帝,但是之前台湾媒体的预测都指向了胡军,胡军当时期望就很高。颁完奖后离开现场,刘烨在车里对胡军说了这么一句话:“师哥,我得这个奖,你不会不高兴吧。”胡军在之后的一些采访中也承认了,这个结果他过了很久才慢慢接受。
刘烨在金马奖现场领奖时说的获奖感言,最后一句是“谢谢PP”,这个“PP”指的就是谢娜,算是两人之间起的小外号。
《蓝宇》在港台地区公映后,明显都是胡军更受欢迎。2002年台湾有过一项男同志梦中情人的评选,入围的有吴彦祖、王力宏、梁朝伟、陈柏霖、张孝全,胡军是前十名里面唯一一个大陆男星。在香港,胡军还很受熟女的追捧,刘嘉玲、梅艳芳、吴君如当时都很迷他,会约他玩,让他加入自己的圈子。胡军后来拍了好几部港片,也印证了他在香港娱乐圈的人气。
《蓝宇》还在国际上不少地方都上映过,除了戛纳电影节,还曾在印度的同志电影节上展映。而在中国大陆,《蓝宇》一直没法公映,只在某届北京同志电影节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小范围放映过,还因为这件事给学校和主办方惹了些麻烦。另外,《蓝宇》还在北京一家同志酒吧放映过,这部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影能够回到北京,也算是圆满了。
《蓝宇》的原著《北京故事》被一个叫Scott E. Myers的美国人看到了,他的中文名叫梦之恩,他很喜欢这篇小说,于是将其翻译成英文版,2016年已经在美国出版,英文标题是《Beijing Comrades》。
关于《北京故事》的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原型的问题,可以说一直都是谜。在影迷和小说粉丝中有着种种的传言,比如说作者是个女的,蓝宇和捍东真有其人,甚至还有人八出蓝宇的籍贯和学校甚至班级,网上还流传着一张据说是蓝宇的照片,一个很清秀的小男生在清华大学门口跨在自行车上,还有人说捍东还活着,现在移民国外了。我很想追索出这些谜团的真相,问了很多人,包括张永宁、梦之恩,还有北京同志圈的活跃人士,但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梦之恩给我回了一段这样的话:
I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Beijing Tongzhi (by email) since 2009.张永宁, producer of the film Lan Yu, is the person who put me in touch with the author. Early in our correspondence, Beijing Tongzhi gave me permission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the book. I do know some things about the author’s personal identity and whereabouts, but have promised the author that I will not make any of this information public. I do not know why Beijing Tongzhi has chosen to keep his or her identity a secret, but it’s the author’s choice and I respect it.
也就是说,他和张永宁都知道《北京故事》作者的身份信息,但都不肯透露一丝一毫。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身份应该比较敏感,说不定和捍东差不多,也是高干子弟。
还可以补充几个小信息。前面不是说了胡军的老婆卢芳也在电影里出演了一个角色——捍东的妹妹吗,而且我还掐指一算,电影是在2000年9月开机,2001年1月关机,胡军的宝贝女儿(也就是胡皓康的姐姐)是2001年9月出生的,也就是说,胡军一边和刘烨在戏里缠绵,一边和老婆也没闲着,造人成功。(这条是不是太八卦了点啊)
那就不妨八卦得彻底一点吧。关于刘烨和谢娜也还有一点可说的,那就是电影的最后一场戏,蓝宇死了躺在太平间里,胡军见到后就蹲在地上痛哭。
其实拍这场戏的时候谢娜就在现场,正在一边的窗户上往里看呢。因为当时刘烨是光着身子躺在白布里的,谢娜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也跟着哭起来。还有,这场太平间的戏,实际上是在一个厕所里拍的。
说到拍摄场地,张永宁还透露了一些信息,北京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主要拍摄地,包括华北大饭店和友谊宾馆。开头那场床戏就是在华北大饭店里拍的。
有一场雪地里两人一起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的戏,在关于电影的一些花絮里会看到,但并没有剪到正片里去。这是关锦鹏的意思,张永宁还觉得可惜,就让放到台湾出的一个加长版里去了。但后来张永宁又后悔了,觉得这场戏并不好看。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些。
《蓝宇》我一共看过三遍。
第一遍是高中,一个人在家放碟,那是我头一次看到男男激情戏,因为怕父母随时会回来,就很紧张地蹲在电视机前,一只手就放在碟机开关上,预备随时关机,所以根本没能仔细体会剧情。
第二遍是工作以后,看了原著小说《北京故事》,于是又把电影看了一遍,这次主要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的,觉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花花公子和底层穷孩子的设定,两人因为一次性交易认识,然后由性到爱,那个时候以我有限的经验就觉得很不真实,蓝宇的痴情也有点难以理解,觉得只是为了感人而硬编的。
到了第三遍,我就真的是被感动到了,虽然之前批判的问题都还在,但已经不重要了。我终于完全进入了那个故事,也领会了什么是好演技。胡军确实比刘烨演得好,嗯。
所以,不管是直是弯,要想不带任何偏见地去看一个故事、一个人,都好难啊。
《蓝宇》之后,本以为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华语同志题材电影出现,后来也确实出现了《艾草》和《谁先爱上他的》这样不错的作品,但那种强烈的冲击和深沉的感动,好像就再也没有过了。再加上这个话题最近常常都不可说,这也许就是《蓝宇》被那么多人持续讨论和怀念的原因吧。
刘烨演得最好的作品
听说社长和胡老师要上爸爸去哪儿3,又有人说,这是《蓝宇》的如果蓝宇没死之番外:你我各自有娃各自中年各自发福,其中一个还成了逗比。。。
如果蓝宇是女的,这就是部烂俗狗血的爱情片了吧
你说“人一死,就什么都完了。”他说“没完,留下来的记忆还没完呢。”芸芸众生皆平等,只不过碰巧你们遇到了彼此然后相爱了,也碰巧你们是相同的而已。爱情面前,我们都一样,没有分别,没有分别。
「“蓝”,舌尖轻轻上挑抵住硬颚,而后缓缓沉落,“宇”,直至静深。」
刘烨的笑容很温暖,质朴,天真,爱情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像一个温婉的女孩子。
一个特别俗气的故事,原著小说就是一高H黄色小说~不过,还好。刘烨的执著少年形象让人感动。
捍东第一次带蓝宇见家里人,蓝宇问捍东的弟弟卫东是不是喜欢日本音乐,卫东说:坂本龙一,喜欢吗?然后哼了一段圣诞快乐劳伦斯。(这种东西放十年前铁定看不懂)
原来GAY也可以爱得这么琼瑶。
去掉性别,就是一段爱情悲剧; 陈捍东一开始的玩到后来的真情过度的很自然…
为了更好地跟基友讨论爸哪3的剧情,我就看了这部……前传。我也真是很拼了OTZ
蓝宇这个死实在是太简单了,一点都不轰轰烈烈,一点都没有预兆没有铺垫。也恰恰是陈捍东的视角,就是太突然了,最普通的一天,没有大雨没有雷电没有上天的怜悯和唏嘘。多少人也都是普通的一天经历着悲喜,忍受着无奈和内心的不安。
我被黄品源的那首歌打动,我哭了,为了那该死的爱情
《蓝宇》最动人的一点是,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强调过两个男人的性别,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在拍。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 也就是该散的时候了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也就是到了该散的时候了。”“我是怎么可能这么喜欢你呢?”
故事没有说服力……而且情节编排太什么了……
他把我送给他的房子卖了,换我出狱。他们说他是懂得知恩图报,因为我断断续续地包养了他。可我知道,他不是在报恩,他是爱我。
不要因为贴了华人同性的标签,就可以赚到高评分。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很平庸。
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