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影频道,下午回家偶尔翻到一出古老台湾片,错过片头,将就凑合着看,开始只认识一个很瘦却依旧木讷的阿B,然后熟悉的背景音乐,不就是邓丽君“小城故事”,是那同名的片,介绍讲该片对男、女主角林凤娇和钟镇涛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而由已故乐坛天后邓丽君所唱的电影主题曲《小城故事》,更是带动了此片的票房,陈年旧事,至少这部影片贡献了那么多年依然脍炙人口的歌曲。
1979年温拿已解散,阿伦和阿B过江投奔台湾影视界,琼瑶片,青春片,两林两秦……。找出“双金档案”的书,对照屏幕上的演员。李烈不就是老罗的前妻嘛,如果没记错的话。那时候阿伦在片中也会有唱国语歌,来自那些台湾片中的插曲,其标准程度甚至好于88年之后一系列的几张“粤改国”的,虽然不标准,但那些伦式国语也特立独行的当年迷倒一大片,“半梦半醒之间”,“心手相连”,“难舍难分”,“不灭的爱”,“沧桑的心”,“让爱继续”。有一段时间搜罗阿伦的老古董,如同搜罗古龙的早期作品,一样麻木并快乐着,至少在寻找不知是谁的过去中,始终同行是那一段永远都是青春无敌的岁月坐标。
有旧闻提到台湾投资商打算重拍电视版《小城故事》,并有意找房祖名担任男主角。林凤娇当年以《小城故事》成名,由房祖名来演绎自己母亲当年的代表作,就当是炒作的一种。3年前曾想重拍《小城故事》的导演李行则认为,房祖名演技和外形都太嫩,并不适合演该片男主角,同时与钟镇涛相比,房祖名更缺少成熟的韵味。拜托,就今天片中的阿B“陈熟的韵味”?馊掉的苦瓜相,算命的一看便知,此孤寒面相属财运,婚运,风吹鸡蛋壳的统统归宿。张国荣“89年假告别”当时点评圈中好友,言阿B外表孤寒,内心还是大不同,人不可貌相,真不晓得台湾那么多当时的大导演,都喜欢用他来演“白马男”,而阿伦却被戴上“搞笑男”,“乌龙男”,“憨傻男”三顶帽子。
只有王童导演识货,硬是送了一个金马影帝的名牌货给阿伦,与巴特尔的“指环王”不一样的是,那个沙叶新笔下的“李小璋”,演活了中国式的“钦差大臣”,“假如我是真的”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谭咏麟,不再只是一个插科打诨的帅哥,而我就是对于那套片子的B面不忍相看,惨上加惨的大结局,“伤痕文学”的悲剧,讽刺官僚的黑色喜剧。也是我唯一一部没有坚持从头看到尾的伦片。
《小城故事》小演员好一派泥土本色,淳朴不打折,网上查了“欧弟”,下落不明,只有那段时间的简介:中国台湾儿童电影演员。生于台湾三重市。小学二年级时出演《汪洋中的一条船》He Never Gives up 1978饰童年的郑丰喜而成为童星。获第十五届台湾金马奖演技优良特别奖,1979年出演《小城故事》A Small Town Land of the Undaunted获第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童星奖。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魔轮 (1983)Z字特攻队 (1980)西风的故乡 (1979)小城故事 (1979)汪洋中的一条船 (1977)。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想同叫欧弟的欧汉声不可能是他吧?不知多少童星提早燃尽漫漫一生中最耀眼璀璨的光芒,在浮浮沉沉的世间,承受生命中最初最重的份量。
时间的发令枪响过后一切就马不停蹄的走来送去,一个时代在老片之外缓缓被人们遗忘,离开的流失的越积越多,“电影往事”是中国版的“天堂电影院”?“神话”又是微波炉里加热过的“古今大战秦俑情”的那盆冷菜?和平影都IMAX巨幕版不再冷清,只是一楼的模型告诉大家“查里”很小,“巧克力”很大。恨不起爱不起的“长恨歌”,“童梦奇缘”很多人不敢瞅一眼那个憔悴的80岁大众偶像脸,披上恐怖婚纱清冷孤寂黯然销魂的“骷髅新娘”,还有上演无数遍的漫画侠客,穿着高科技外衣的“神奇四侠”,电影已是一种我们没有活过的矩阵世界,不仅是古老的街灯,遥远的江湖,旧名字,新容颜,城市依然叫着那座城市多年不变的符号,同样名字经历太多不一样的时间,地点,人物,难得的阳光在一个下午探访,用一杯茶的时间在身边的这座城市重温三十几年的人生,那一刻的世界甚至隐藏了所有的贬义词汇,旅行在如胶卷的烟雾笼罩着的城市上空,秋高气爽。
http://www.blogcn.com/User3/welleschan/blog/25446688.html《小城故事》与《养鸭人家》一样,清新质朴,平淡而不乏味。这样的片子,即使过了许多年,还是一样的富有生命力。《小城》中邓丽君的歌声,林凤娇的脸,《养鸭》中的鸭群、胖子和小孩,一切都显得健康、美好、和谐。还有葛湘亭扮演的老人,近乎偏执地固守着传统,坚持着纷扰中的回归。
在如今这个躁动又危险的时候,看这样的片子,感觉熨帖而舒坦。简简单单的多好!马上要去看变形金刚了,那将是怎样的一番轰炸呀。。。
纯粹是冲着邓丽君的知名歌曲"小城故事"而看这部电影的。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上小学四年级吧.想想真是遥远。二十年来年前听到这样的歌曲,可真没觉得好听,那时候的小孩喜欢的是迪斯科音乐。
事过境迁,都2010年了,看起这部片子却莫名地感动了,尽管是部情节生硬简单的爱情片。
电影情节本身已不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样的情节,不需要动脑筋就能知道在说什么,比起如今叙事复杂的大片看起来要轻松许多。我更关心演员的着装,小镇的风景,怎么看都像是看70年代末期的台湾生活纪实片。简朴的故事,淳朴的人群,单调的生活节奏和简单的爱情。
突然向往这样的感觉!虽然少了奢华,也不摩登。却叫人相信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代,挺好。
听着邓丽君彼时还充满少女甜美声线的歌曲,不仅有"小城故事",原来"小路"等几首耳熟能详的小调都出自该片!愈加沉浸在那时经济复苏的时代背景里了,"水深火热"的台湾人民也是这么一步步走向了现代化。
朴素的慢悠悠的爱情片胜过如今精心包装的偶像剧,即使是台词语调也总好过如今的遍地开花的一直时髦不已甚至让我们的有些主播都推崇的闽南腔.
或许是我老了,居然欣赏起这样的老片,还是因为太快节奏的如今时代需要我们有时停一停,慢品生活,享受起简单的爱情,而不是"宁可宝马车里哭,不要自行车后笑"的爱情交易。
LOMO相机、LOMO风格照哪儿迷人呢?发烧友们会给出N多个答案。我是外行,怀旧时喜欢看看。相对而言,更喜欢真实的东西,尽管真实也是相对的,尽管看起来可能会不太舒服。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李行导演的《小城故事》,79年的老片子,故事很简单,影像很LOMO,当然,是用今天的眼光看。
79年,港台应该是二林、二秦的时代吧,那时候,我还没到混迹录像厅、扛着四喇叭听邓丽君的年纪,当然,也没处看、没处听。最多也就跟小屁孩一道儿,在露天电影院看看《小兵张嘎》吧。后来,改革了,开放了,大哥大姐们偷偷地听邓丽君、看手抄本的《少女之心》了。于是,我就听到了歌曲《小城故事》,谈不上喜欢,时间点没对上吧。再后来,知道了原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也没想弄张碟来看看。
直到今天,才终于一睹真容。挺喜欢的。喜欢这种感觉挺奇妙的,有时候就是那么一丁点儿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触动你的某一个不知名的神经,就,喜欢了。不过这片子我知道自己喜欢哪一点,就是这陈旧的、带有明显颗粒的色调,以及,这种色调弥漫下的小城。曾经,我在类似的小城,生活过多年。梦中的家乡,大概就是这种色调下的小城吧。就是这样。
女主角是林凤娇,不难看吧?但瞧着总觉得哪儿有点儿不舒服,仔细想想,很久以前是看过她的。小学低年级时,学校曾经包映过一部台湾励志片,《汪洋中的一条船》,也是李行导演的,男主角秦汉,演一个身残志坚的年轻人,女主角就是林凤娇。记得当时看后压抑了好几天。励志片也不是每个年龄段都合适的,小孩子,还是多接触些完满的人生吧。
印象中的《小城故事》,不是一部电影,而是邓丽金婉转歌喉中哼唱出的一首小曲。这小曲像雨后的一股清泉悄然流入我生命的轨迹,明澈见底,时见落红。我爱听她,也爱唱她,唱到动情处,还常常忘形。
谁曾想,哼唱多年的老歌背后,居然有一部电影。誰曾想,寂寞时光静静流转,这电影还有缘让我遇上。是偶然?是注定?已然无从说清。
《小城故事》的小城是宁静僻远的小城,《小城故事》里的故事是简单的故事。宁静僻远的小城里发生的简单感人的故事,像一幅素淡的水墨画,描摹出真善纯美,散发着古韵芬芳。
故事是从囚犯陈文雄假释回家开始的。文雄为了给被虐待的姐姐出气,把有外遇的姐夫打成伤残,被控入狱。在狱中文雄结识了因替朋友作担保被牵连入狱的赖老(赖金水),赖老教他手艺,也同时教他做人。出狱后的文雄怕与姐夫不和,又不愿拖累姐姐,跑到小城里投奔赖老。在赖老家中,文雄遇到善良美丽的哑女阿秀和淘气可爱的孩子小吉。赖家温暖的亲情让文雄决心一直留在小城里,用心学习雕刻手艺。
然而小城也并不安宁,艺品店小老板老是纠缠阿秀,赖老的徒弟阿旺不肯安心做手艺,抛下妻子儿女一心只想到台北发财。文雄的前女友林月华到赖家找文雄引起了赖老的猜疑,小吉偷阿公的钱去打弹子吃香肠还让赖老误认为文雄是小偷。在一次庙会上,文雄气不过打伤了前来挑衅的小老板,被迫离开赖家回到原来居住的小镇。
月华的父亲欣赏文雄骨气,决定出资给他上大学,以便学成后和女儿结婚。文雄婉言谢绝了林父,经过牢狱的磨练,他已经认识依靠自己的踏实勤奋学得一技术之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个手艺人并不是意味着低贱和没出息。在上大学和学雕刻的抉择中,他选择做一个木匠。
当陈文雄专心做他的木匠的时候,狱中同伴流氓郭金发到赖老家赖吃赖住,并企图强暴阿秀。在危机时刻,小杰找文雄回去赶走了郭金发。最后文雄与阿秀终成眷属,一起过着勤劳俭朴的幸福生活。
《小城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客观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普通民众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生抉择,投射出当时工商业高速发展下台湾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困境与挫折,创作者并没有消极怨世和悲观失望,而是表现出儒家文化自有安贫乐道和积极乐观,使整部电影既充满了青春励志气息,又弥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馨香。
笔者认为,善于以个体家庭矛盾表现群体社会生活是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通观全片,我们会发现整部电影主要涉及了五个家庭:赖家,陈文雄家,林月华家,阿旺家,小老板家。其中赖家,陈文雄家,阿旺家都是问题家庭。而这些家庭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问题家庭与问题家庭之间,问题家庭与非问题家庭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赖家是影片中问题最多的一个家庭:女婿酗酒早亡,女儿残缺,父亲因厚道反被人所累入狱。令人迷惑的是: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赖金水又恰恰是一个恪守传统道德,不重名利的好人。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无疑是当时台湾工商业迅速发展下的义利矛盾的一个缩影,而恪守信义的赖金水所面对的种种困境更是传统美德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举步维艰的现实投影。
再看看赖家以外的两个问题家庭。文雄家由外遇问题引发了家庭暴力(姐夫殴打姐姐),最后又不得不以暴力方式(文雄打伤姐夫)解决。而阿旺家遇到的则是家庭收入较低而家庭负担(子女过多)过重的问题。繁重的家庭负担和不公平的分配引发了阿旺对原有工作的厌倦,直接导致了他上台北赚钱的实际行动。而他的出走,则直接影响了妻子儿女的基本生活。文雄和阿旺的家庭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困境,很容易引起观众同感与共鸣。
仔细分析,我们又会发现:另外两个非问题家庭(艺品店老板家和林家) 其实是问题家庭的鲜明对比或参照物。
与赖家和阿旺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品店老板家。从阿旺的口中我们知道,之前艺品店周老板和赖家做的是一样的手艺,而且技术水平并比赖金水高。但后来周家将精力从手艺转向经营,靠低买进高卖出发了家,还建起了大楼。在阿旺看来,师傅(赖金水)辛苦了一辈子还是穷光蛋,钱都被艺品店老板赚走了。面对这样的不公,阿旺选择的是离开家乡到台北去,寻找新的出路。而赖老却继续坚持,在他看来,周老板做的生意,他做的是手艺。生意人讲的是利,看重的是赚钱。手艺人讲的是艺,看重的是产品质量。
文雄家的参照物是林月华家。文雄与月华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像林家这样以医务为生的小康之家会不会选择陈文雄这样的穷小子做女婿,显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林父表示了支持,林母表示了反对。问题最后以文雄的人生选择得到解决。
出现在电影中的五个家庭是台湾市民阶层的一个高度概括。赖金水家,陈文雄家和阿旺家都算是手艺人家,靠诚实劳动谋生。林月华家是中医世家,靠特殊技能养家。小老板家是工商业主,靠贱买贵卖来牟利。按财富拥有量来划分,小老板家是市民阶层的上层,林月华家是中层,赖家、陈家和阿旺家是底层。显然,其中赖家、陈家和阿旺家是代表了台湾大多数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就是台湾底层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观全片,这三个家庭的欢喜悲愁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而对林家和小老板家的描述往往只是启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以平视的角度描写大众生活,又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大众生活,这正是《小城故事》成功的关键。影片导演李行作为台湾乡土电影大师,“健康写实”是其最显著的风格,透过《小城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当然在李行更为著名的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和《原乡人》中,这一风格有着极致的发挥,关于这两部电影,前人述备矣,这里不再多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城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下所包含的纷繁复杂的家庭问题何尝不是今天经济起飞的中国内地老百姓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影片中所提倡的真善勤俭又何尝不是今天中国内地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法宝。而这些传统在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是被人忽视甚至遭人质疑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面对教化与娱乐两大功用冲突时应该深思的问题。
最后想说,影片主人公陈文雄选择成为一名木匠也值得我们深思。反思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的各大热潮,有出国热,有超女热,有公务员热,唯独没有挖煤热,挑粪热,垦荒热和雷锋热。电视广告中大肆高呼减肥瘦身,丰乳提臀,延缓衰老的产品络绎不绝,唯独净化心灵的产品少之又少。归根掘底,这是一种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一劳永逸的思想在主宰我们的社会风气,前提是否定诚实劳动,提倡投机享乐的。中国可以没有一群为出国而出国的“假洋鬼子”,可以没有一伙群魔乱舞,嗲声嗲气的少男少女,可以没有一片尸位素餐,装腔作势的人民“公仆”,但绝不能少了种地的,缝衣的,盖房的,扫厕所挑粪的,不能少了真正的劳动者。70年代末的台湾电影大师让“主人公做了木匠,娶了哑巴老婆”的《小城故事》成为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而我们当代的内地电影大师们却一直在《十面埋伏》,《无极》这些所谓的“武侠”大片中迷途不返,这是电影的悲哀,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典型李行作品。
#资料馆#李行展,温柔的真善美,邓丽君的同名歌
潇洒哥
好有爱啊~
首先要吐槽![小城故事].The.Story.Of.A.Small.Town.1979.DVDRip.XviD-LAJH.MP3这版!字幕尸自右往左,胶片转数码的时候被切的人都不在镜头里了!再说本来不喜欢这种屌丝终极幻想真善美主题,但最后真被林凤娇感动了。。。屌丝命
港台电影
李行與張永祥又回到健康寫實,青春靚麗的男女主角演繹的是都市化之後對原鄉的依戀,三義搭上電影與甫通車的中山高速公路自此成為TW家喻戶曉的景點。主題曲莊奴的詞與鄧麗君的聲亦是黃金搭檔,果然風靡全台,後來小學課本都列進去,幾乎無人不會唱。
结局非常好,善良的人都有好报。年轻的林凤娇很清秀,小时候的欧弟好廋呀。好片不管放在哪个年代看都能吸引人!
健康写实追求的田园生活和朴实情感,几条故事副线有头无尾,矛盾设计也很琼瑶化。不过林凤娇真是美死了,邓丽君的歌也是添花之笔。
看到林凤娇,总是想起辛树芬,或许温柔贤淑的女人,都是共通的吧。电影里的那份纯朴,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传说
林凤娇演的不错,李烈真漂亮。
台湾小清新电影鼻祖。阿B那时候好帅啊!可是林凤娇没有她情敌好看……
年轻真好啊
林凤娇演哑女
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林凤娇真好看呢。小城故事真不错
也許不記得劇情,但是[小城故事]的歌曲對許多人來說一定不陌生.鄧麗君輕輕柔柔唱出[小城故事]的點點滴滴.當年的二秦二林是電影主流,林鳳嬌扮演的亞女楚楚可憐,鍾鎮濤從溫拿五虎的搖滾變成頂著3分頭鄉下青年,都是此劇的大賣點啊.
真没想到如此朴实无华的故事能看得这么津津有味。林凤娇美得不像话。
补马. 2015.10.26 @中国电影资料馆 傻傻的青春 纯纯的爱 钟镇涛是“暖男”啊 :)
看到最后也就剩邓丽君的歌了,质朴的外表下依旧狗血淋头,所有人物不是刻板到令人生厌,要么行事逻辑让人匪夷所思,要么讲一半索性丢了,讨厌电影里几乎所有的人,尤其是男主,人家等你两年多,你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了就说不喜欢,扯那么多有的没的搞得自己好像很无奈不恶心吗,老头有多作死就不说了,还有一定要等别人落难然后以此获得被原谅的机会的设置真是超级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