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压迫的爱国民族精神撑起他的一身傲骨。在“满洲”时,为谋生做司机,目睹逼良为娼的日本客人,直接把车上的人都赶下车,给女孩儿留下了清白的生路。四合院里有权有势的保安队长,邀请钟理和做日语翻译,提供优厚待遇,尽管家境贫困,他还是直接拒绝了。1945年,日本在战争中终于投降,一位客人口出狂言“你们台湾的靠山日本没了”,钟理和一改平日文静书生形象,拿起棍子驱赶这位无理的客人,第一次让北平的友人看到他的火气。他的这种爱国精神,感染并影响着身边的人。
平妹:让人怜爱的“笨”女人
“你愿不愿意跟我去做饭?”,相对于物质丰厚的今天,这应该是最朴素的求婚了。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平妹,一位淳朴却无文化基础的农村女性,竟敢于冲破封建笼罩,就与钟理和一同逃离“反对同姓结婚”的国境之南。他的决定,她都支持。在“满洲”,他弃车从文,“我会照顾好家里的”,用一句话让他安心。他的书出版时,她也只是能叹气“要是我也识字就好了”。他因染肺病需要开刀,她没有丝毫犹豫便卖地救夫。他要养病休憩,她便去割香蕉,收凤梨,挺着肚子去砌砖帮补家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扛与自身娇小身形不相称的大木头。日渐消瘦的身子,日益黝黑的肤色,不难看出她承受着的都太艰苦,劳动的压力,习俗的歧视,丈夫的忧郁……作为旁观者,笔者也替她急,计较一丝也好,但,她都是“没关系”。平妹这种纯真的无怨无悔,“笨”得让人怜爱。
配角:不止是配角
刚到“满洲”是钟理和夫妇的房东,被描绘成市侩、阿谀权贵的“小市民”,其中她骂人的话不但片中的钟先生急忙记了下来,笔者也禁不住记下了这些随机喷射的话“龟孙子王八羔子兔崽子” “你们这些下三滥,畜生,一个个都不得好死”。她与四合院里的各路底层人员之间的矛盾也能通过对话感受那紧张的火花,被催交租还顺带被骂的房客几字反驳,便能让房东无言以对“只有泼妇才骂街!”。
在满洲里遇到的裴大娘夫妇,更是让人感动,对钟理和夫妇真心而温暖的帮助散发出“原乡人”浓浓的人情味。
钟理和的爸爸,在影片中,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反对同姓氏的婚姻,在钟理和兄弟姐妹和母亲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强烈。
钟理和与平妹:贫穷而相爱
没有面包的支撑,爱情似乎便不够完美了?钟理和和平妹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当平妹搀着钟理和走在二十年前的地方时,他问:“当初你怎么答应嫁给我的呢?当时就在这个地方,我问你愿意跟我去烧饭吗?你当时拒绝我就好了,就不会受这么多年的苦了。” “我才给你烧了二十年的饭,我还打算给你再烧三十年呢。”他们俩,就是这样贫穷却又相爱着,简单的爱情,没有泄出饥寒交迫的冷,却温存至死不渝的暖。
影片开头八分钟,最好年纪的秦汉、林凤娇在行进的车厢中相视一笑,风光旖旎,接上邓丽君歌声里的茫茫雪原,实在是动人魂魄。而高大挺拔的秦汉在影片后半段对形体的控制是惊人的,这是只看他琼瑶剧的人难以想见的表演技术。就全片而言,豆瓣网友“小凯撒”在短评中说,影片有“前侯孝贤台湾乡土片里难得的克制和沉稳”,这评论在我看来十分恰切——全片的叙事和情感表达都甚为温存节制,毫无拖沓滥情之虞,亦一如钟理和的文风。
平心而论,秦汉的影视作品里,谈得上“艺术成就”的并不多,除了与《原乡人》同一制作班底,大卖且获奖的那部著名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我能想起的只有《滚滚红尘》和《阮玲玉》,而后两者真正的核心都是女主人公。而相比于在此片之前一年拍摄、公映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原乡人》要好得太多太多。我始终觉得《汪洋中的一条船》的人物塑造非常单薄,影片的盛誉恐怕有很大的时代和政治因素。至于《原乡人》,即便同样有借台湾本土意识兴起、“台湾文学”滥觞东风之潜力,从今时今日它的籍籍无名看来,也实在是被埋没了。
观影后研究了下钟理和生平,原来比电影中呈现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笼罩其一生的同姓成婚阴影、从国境之南到国境之北的大奔逃、半生极端的贫病、长子废疾次子夭亡。然而他的笔触又是那么样的又凄凉、又柔和。日常之下波澜壮阔的一生。
因为老师的作业要求而被迫看的这部电影,但却好看得让我这种渣文采的人都想写影评。
其实说实话这部电影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我评价电影从来都只是由自己的心出发,对上眼了,觉得好看就是好看。因此尽管它无论拍摄手法还是剧情演员表现等都不算出彩,我还是给它打了五星。
它让我感觉到了,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简单。
如果可以,我也好想当一回平妹~
他说你和我去烧饭吧。她就说好。
他说他不想开车了,他要写书。她就说没关系,我会照顾好家里的。
他的书出版了,她只想如果我也识字就好了。
他病了要开刀她把地都全卖了。
为了更好地养家她还不惜去做到山上搬木头这种犯法的事。
他问她有后悔过吗,她只说我已经给你烧了二十年饭了,往后我还要给你烧三十年饭。
他继续追问,她才说在刚出走的怕他会对自己不好和他生病的时候有。
她的一生都在绕着他转。
或许这只是那个时代的女人的“愚钝”,但我真的很羡慕这种不计较什么、只为了爱情的付出。
质朴得让人数度泪湿眼眶,李行表面上是拍钟里和的,但实际上男主人公的经历太有代表性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所能经历的大多数悲欢离合似乎都包含在里面;拳拳爱国之心,看看现在台湾的一些子孙后代真是不忍直视;汗水浇灌在稻田里,总会有收获的,这对一个phd来说也是有点励志……
大陆正版VCD+DVD
真有趣,秦汉演绎真实人物、最表现出演技的两部片子,女主都是林凤娇。连着这两部电影,都是描写乡土作家,都有着坚忍的性格(曾经打动童年的我),都不幸早逝。如果没有这两部电影,我不会对秦汉永远怀有好感,小时候看过多次的那另一部的镜头,镌刻在脑海里,郑丰喜用残缺的腿“走”在路上,那意气风发又儒雅帅气的样子,是我对秦汉的最初印象,也永远覆盖在其他形象之上。这部片饰演锺理和,也非常适合;秦汉塑造了我对中国男性HC的样本,虽然有点儿温吞,但书卷气永远最动我心。
我只给你烧了二十年饭,我还想再烧三十年呢
不知道钟理和这个人的话,就只会觉得这个片子东一点西一点,什么都没说清楚。
奶奶看得眼泪婆娑……(她自己点的台,我也觉得很好看
【中国电影资料馆李行回顾展】胶片版。传记片,讲述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的一生。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秦汉林凤娇演出了小人物的坎坷经历,喜怒哀乐。秦汉的怀抱理想的硬汉形象与林凤娇勤恳劳作的村妇形象深入人心。而邓丽君的优美歌声反而过于甜腻,与影片基调不太搭。四星半
初看觉得是直男癌电影,所以一点也不感动,后来发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简直想哭了。也许不在那个年代,不该去妄断这位呕心沥血、潦倒一生的作家,但他背后的女人,穷尽其身的牺牲与奉献,没有被讴歌、没有写进历史、那些被淹没了声音的女性让我看得很难受。其实中国一直是个直男癌社会,几千年了
应该算是一部成长电影。男主心思细腻,但却缺乏作为一个男人的应有素质,所以一辈子或能成为一个好作家,却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男人。秦汉演技高超,外形到气质让人信服。
文艺烂片
本来注意不多,对片头邓丽君动听的歌声,走遍山川,和小儿子夭折的段落印象最深。后来遇到张阿姨,她和我说片子里承载了多少乡土韵味,生活刻画,这样珍贵的情怀,现在看不到了,那一连串的画面才生动地浮现起来。人生的追索,是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啊。
做为作家,男主也许值得致敬,可做为男人,做为丈夫、父亲,男主很不负责任。影片开头就说得明白,“我回来主要是想问问你。离开你这些年日子过的很苦,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去做饭?”为了所谓理想,他很轻率地辞去工作,靠老婆打零工、种地、搬砖甚至是违禁去山里扛木头,穷困潦倒如此,还生了5个小孩。整部电影,只有前半部才和原乡人这个主题相关,甚至我都怀疑前半部中所谓的民族立场都是作家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不负责任而在给自己贴金找借口。女主则是中国女性特别是客家女性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典范。作家有梦想没错,但如果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就不要成家好不好。主题歌是亮点。旋律抒情优美,歌词文采飞扬,30年前第一次听就喜欢上了,感觉自己变成一只鸟儿自由飞翔在大地之上,在旷野中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摄取营养,看到山川风貌,听到大地成长
看的我想哭,也让我思考很多···
百无一用是传统文人。
原来 原乡人 是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除了不大适应当时的叙事手法外,在奉天北平和台湾农场辛勤劳作的 林凤娇 和羸弱有骨气的 秦汉 以及邓丽君优美的歌声,都有加分
我走过丛林山岗,也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庄奴的词真是简练大方
一个不靠谱男人的欠抽一生
比【黄金时代】好,懂得选取一些特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而不是记流水账。平妹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男权社会的道德楷模。
多少沧桑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秦汉还是比较有看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