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视觉爱好者,邪典片爱好者,阿基多的粉丝,别提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是多么的激动了,看完之后觉得很有必要写篇影评.
认识这部电影纯粹是偶然,今天刷新闻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关于这部电影的,好奇点了进去,瞬间被剧照给吸引住了,占卜、五芒星,女巫、还有这酷似《阴风阵阵》的场景,我惊讶的发现这部电影竟然是2016年的美国电影!才上映一两个月,不告诉我我还以为是一部80年代的意大利Giallo呢!
目前本片在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不足七分(反正新电影我从来不看评分,没一个准的,参考价值不大)加上本片纯偏粉丝向,于是落入了和《霓虹恶魔》一样的局面,好在专业评分都不低:
烂番茄 95%
Metascore 81分
Roger Ebert 3.5/4
另外此片在我非常信赖的网站 Taste of Cinema 排年度第二
加上在鹿丹特电影节上的好口碑,证明了本片不是一部哗众取宠的(烂)片,估计是复古风拉了不少分.
导演的资料很少...()这应该是她进入主流关注的第一部电影,我有种预感,她会成为未来的邪典电影大拿,也给这越来越无趣,一味模式化的商业片和平庸保守的颁奖季电影时期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里贴一个导演的访谈录 标准收藏网站上 关于左岸派导演雅克德米《驴皮公主》的,这也是导演的灵感来源,希望能帮到对这电影感兴趣的影迷
//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4426-under-the-influence-anna-biller-on-donkey-skin
这是另一个访谈,还“吐槽”了Everyone loves的公民凯恩
http://theplaylist.net/love-witch-director-anna-biller-movies-changed-life-20161110/
--------------------
看完本片,最大的感觉当然是荒诞了,在本片中,没有交代背景,也没有出现现代化的设备,连车,警察局都基本保留着7、80年代的风格,这也给本片制造出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里,女巫似乎是一个半正经的职业,没有躲躲闪闪,甚至还有自己的店面. 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收到感情折磨的女巫来到了小镇上寻找新的爱情的故事。开头的闪回镜头,暗红的光,前夫倒下的镜头伴随着酒杯里的酒洒出,这里完美的致敬了达里奥阿基多。伴随着女主的旁白,很明显这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叙述的电影,毕竟是个女导演嘛。
虽然故事上会让不少男性观众感到不解,一个失意的恋恋叨叨的女巫,勾搭了一个又一个男人,并且用了巫术也使他们受到了折磨并且为自己付出生命,还把自己朋友丈夫给坑害了,不过最后女巫在酒吧里也说了,她并没有犯罪,只是那些男人收到了来自他们自己的折磨,这里也不能全怪她,谁叫那帮人这么不自律嘛(我觉得女主真的难看..还浓妆艳抹,受不了...)剧情懒得说了,啥女性主义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女主中二了,下面来说说布景色彩:
这部视觉系电影集合了:铅黄电影配乐,塔罗牌,炼金术士,蒂凡尼灯饰(我住家就有好几个),维多利亚风格服饰,占卜,符号,女巫以及各种怪诞的物件(那个女巫瓶,还在什么电影里出现过?)等等让我着迷的元素,当然这些在阿基多巴瓦为代表的铅黄电影里都出现过,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几个马里奥巴瓦标志性的变焦镜头,巴瓦在《黑色安息日》里面用它营造出了一种十分诡异的气氛;大量的磕了药一样的闪回,意象,这也是那批恐怖大师们经常用的. 本片最棒的一段无疑是马戏团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佐杜洛夫斯基的《圣山》《圣血》,以及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全片都有这个调调;那些快速剪辑的分镜头也是一样;本片还让我想起了《呼喊与细语》.有些人说表现主义的,实际上铅黄电影就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延续,那些电影里往往带着夸张浮夸的演技,大量的特写镜头,华丽的摄影机移位和大胆用色.
最后推荐另一部比较冷门的邪典电影《魔诫坟场》,与这个有点相似,更加怪诞一些,是以男性视角叙述的. 客观来讲还不错.
阴风阵阵的重启版今年上映,希望能拍出不一样的感觉吧.
女巫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极其纯洁、真挚、热烈的感情,可她所渴求的,却只能通过复杂邪恶的巫术、功于心计的情感博弈、身体的奉承而得到。 这无疑是一种可悲的讽刺。
我所理解的最后是,女巫本想像往常一样,用花言巧语、美色挑逗、致幻药酒俘获警长,可当警长用一种清醒、困倦、难以言说的眼神与女巫对视时,女巫感到了恐惧与退缩:她也许明白了,这一刻,眼前的这个男人不会被自己的小手段糊弄,自己所有的巫术、灵力对这个男人无效。她对他难以掌控,他们的爱已经脱离了自己预想的轨道,所以她惊恐,更害怕这种不确定性、总有一天会使自己想象中至纯、完美的爱破灭——她杀了他,并幸福的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完美结局中。
至于警长,我认为,他是在自己奋不顾身解救女巫时,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早已坠入爱河。他这才意识到,他与那些他曾嘲讽的爱情信徒殊途同归。
可是虽然百转千回,最后,谁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女巫杀死情人后,便抽着烟,又一次踏上了寻找“真正”梦中情人的旅途。
满脑子都是Lana Del Rey的曲目带着我看完了这一部电影。通过性与法术企图寻求真爱的Elaine,举手投足之间都迷人的要命。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好像睡才是开启下一步的钥匙🔑 。性讽刺真的蛮到位的,画面复古到难以置信这是一部在现在拍出来的电影。不得不说,想要留住爱人的心最后的结局看起来有一些分裂又悲伤,Elaine对男人施下的爱情咒术让他们痛苦最后也让自己痛苦。 所以说,美丽是有代价的,不管她是真的女巫,还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亦或者说她的执念,所有的一切包裹了她痛苦的疑惑的自我幻想的一生。
电影《爱之女巫》好适合情人节的电影❤️
这片子太可爱了!纯情女巫追爱记!深度爱情心理学科普片儿!彩妆达人眼妆穿搭分享片儿!巫术爱好者知识普及片儿!悬疑向离奇爱情凶杀片儿!复古的氛围和演员的表达都是40年前的腔调,一点儿也不做作,十足的好玩有趣!摄影配色场景妆容服装都美的很,除了全片120分钟稍长这个小毛病,其他我没什么好挑剔的!脑中女主代入了伊娃格林、梅根福克斯还有香蕉姐,结果都有部分不适的毛病,伊娃格林女王范儿过了,梅根福克斯妖娆劲儿太大,香蕉姐又稍显纯良了,还是萨曼莎够稳,有适当的娇羞可爱,气质包含了低于邪恶的美艳,说话的时候忍不住一直盯着她的嘴巴看,特别可爱,嘴唇和牙齿会形成一个卖萌的兔唇状!
此片建议和伴侣在情绪稳定时一同观看,单身狗可以尽情学习之,5岁以下的小朋友就别看了…截取男女主有趣脑洞如下:
男:
我没恋爱
不是说我没感情
只是爱情是软弱的
在我这一行,你需要胆量
我见过被开枪致死的男人
因为他们恋爱了,内心变得柔软了
我需要将来有继承人,我会需要一个妻子
但爱情是另外一回事
一个男人会被这样的东西摧毁
就好像他不会再是一个男人了
我绝不想变成那样
女:
我真的爱她时
那感觉就像烟花,而其实事情都无关紧要了
你喜欢他的所有小怪癖,喜欢他吃麦片的方式
喜欢他嘴巴略歪的样子
他身上的那些细节变成了你的一辈子
你的内心就如花朵一样绽开了
你会发现你还能给予更多的爱
你以前从从未觉得这是可能的事
因为你越了解他
你就越爱他
男:
你越了解一个女人 你对她的感觉就越少
起初 她是个不可思议的神秘对象
能满足你所有的狂野幻想
接着 她会开始显露小缺点
一段时间之后,她就变得非常难照顾
理想女性只存在于男人的脑海中
没有女人能做到
有时 她想更爱你 给予你更多
你会感觉自己快窒息了 快淹死在雌性激素中
这是最可怕的感觉
作为一部非主流的B级片,《爱之女巫》(The Love Witch)的影评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争议:
形式上,有人认为它用70年代意大利邪典影片的壳反映了时代新意,有人则认为这只是无意义的赝品。
内容上,女观众觉得男的会因为女主角的邪门儿行为,心怀恐惧;男观众则觉得惺惺作态的部分,女的肯定不爱。而事实是,男观众看到性感段落,激动不已;女观众则因为心底深处的情感被触及,感到惺惺相惜。
我想,大多数女人有过以下类似经验:
1,向天要一个好男人
2,用计增加桃花运
3,心怀公主/小女孩梦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当然……
片子没我说的这么老百姓。
女主角研究了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请大师举行仪式,成为了一名女巫。
影片开始,她脸上带着艳丽的彩妆、开车迁去新居、smoke gets in her eyes。
取烟时,包里的塔罗牌跟着滑落出来。
第一张的牌面是:宝剑三。
正位“宝剑三”的含义是:三把剑插入内心,流血流泪之后,大命不死。杀不死你的将使你变得更强。
影片女主角经历过难忘的失恋,搬到一所新的房子,与邻居结为了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
平时她在家做魔法小物,放到街上的魔法商店寄卖。
业余则积极寻找可以共度余生的好男人。
“爱我,爱我,爱我”……
女主遇到的第一个男人,是位大学教授。
教授邀她去乡间小屋度假。
她给了教授奇幻缤纷的体验。
教授疯狂爱上女主,做爱后就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大哭大叫,喊她来陪。
她在楼下抽着事后烟,默默嫌弃。
两人当夜分居楼上楼下。
女主再上楼时,教授已心力衰竭,死了。
。
。
。
。
。
。
女主调制了加入自己尿液和经血的女巫瓶,和教授的尸体一起埋了。
而正如女主所想,男侦探们真的不认识……
第二个男人,是女主邻居的丈夫理查德。
趁邻居出差,女主主动出击去给理查德做饭,并与他共进晚餐。
理查德挖巧克力蛋糕的镜头,上接男侦探埋回教授尸体的镜头,暗示了理查德注定的悲剧结局。 :(
晚餐后的沙发红酒时间,理查德说了一番疑似中年危机的话。
女主附和、认同,叹,“好可爱~” 。
理查德郁闷地抱怨自己老婆听了这些,只会翻白眼。
“那是因为她不理解你。我完全理解你”,女主搬出小三经典语录。
再配上狂野的挑逗,理查德立刻觉得女主太棒了!
理查德认定女主就是他的终极幻想,爱得恍惚、晕眩。
可惜……
在爱情里的,只有理查德一个。
女主在魔法仪式上吐槽他(顺便黑了双鱼座):
理查德因对女主魂萦梦牵,心力交瘁而自杀。
失去丈夫的邻居找女主喝茶,倾诉孤单和自责的心情。
女主一脸贴心闺蜜。
甚至在邻居说想把丈夫与他情人一起杀掉时,露出了嘲弄又得意的微笑。
第三个男人,是警长。
两人一起骑马散步,遇见了正在庆祝魔法界节日的成员们。
众人怂恿下,他们举行了舞台上假的婚礼。
在两人亲密小动作进行中,导演用男、女方各自心理独白,表现了不同步关系的残酷。
警长:
女主:
警长:
面对警长坚固的心理防线,女主的沟男招式百无一用。
在掌握了之前两宗命案的证据后,警长强烈怀疑女主,想要逮捕她。
女主以爱辩解,遭到警长的批判。
女主不甘示弱骂回。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感情中不同步关系的对垒。
吧台旁偷听的女人,联系起新闻里的命案,大喊女主是女巫凶手。
正如之前魔法大师所说,人们害怕女巫的非正当手段。
酒吧里的人狂躁起来,齐喊,“烧死女巫,烧死女巫”。
实际的行为却是另一回事:
男人们把女主压倒在地上,纷纷解开裤带。女人们在旁边帮着腔。
各种错位的幻灭令女主绝望。
在魔法的协助下,女主亲手杀死了警长,最终活在了与爱人“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美好幻想里。
骑在白马上的公主却没有快乐的神情,反而显得怅然若失。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
我个人认为,《爱之女巫》可以说是一部作家电影。
这部片子的制片、编导、作曲、置景、服装职能,都由安娜·比勒(Anna Biller)完成,所以整部片子带有她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
在IMDB网站上,关于她的一句话介绍是这样的:“安娜·比勒,因她对色彩的丰富运用、自恋的女权主义,及对旧好莱坞和类型电影的聪明模仿而著名。”
听起来“自恋”和“模仿”都不像什么好词儿,我佩服她没有反对一个权威的电影网站如此介绍自己。但诚实讲,这些也的确正是安娜·比勒本人作品的特色。
看安娜·比勒的轶事,她从少女时期就喜欢用服饰来塑造自己的幻想王国。中学毕业舞会时,她不顾他人嘲笑,穿了自己装饰的、繁复的复古二手衣,而不是常规简洁礼服。
这让我想到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的电影《下妻物语》。住在日本乡下的龙崎桃子,向往中世纪法国,而她日常洛可可风格的装扮就是她穿越到梦想世界的一个通道。
《爱之女巫》传达出相似的价值观,即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去得到想要的。
女主和邻居喝茶时,曾被批评。
而两性间的互动,其实可以是具有更高阶手段的女性引领的。
我想借豆瓣用户Nin的话反驳:
女性天生而自发地取悦男性,不露声色调情,假装一些激烈的高潮,从来不是因为女性性别臣服于男性性别,而在以此刺激男性更加满足女性自己。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dominant看似掌控权力而submissive受控于dom,实际上sub通常会引诱dom占据主导(肉体上),所以dom虽然是手握鞭子的那一方却屈从于服务于sub的欲望(精神上)。更进一层说,双方互相掌控与服从,但硬而傲娇的dom远没有能屈能伸的sub狡猾。
《爱之女巫》,拍摄于2016年,用的是35毫米胶片。
安娜·比勒说,“胶片就像性。它满足我的所有期待。视频则哪里都不对。如果不能用胶片拍片,我就不拍了,重新回到绘画和写作上去。”
数字时代里,这样的选择,任性而奢侈。
任性的还有:《爱之女巫》全面复刻了上世纪70年代意式邪典片的风格。
很多置景和服装,都是安娜·比勒亲手制作的。身兼数职的她,好像点金术士,一一将物点化,带着强烈的自恋情结,也泄露了她的欲望。
安娜·比勒在采访中说不希望自己的电影成为笑话,因为拍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她甚至不希望观众意识到自己在看电影。但因为她的特殊品味,和自然的做作风格,安娜·比勒很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能力。
法国评论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恰恰呼应了导演的心声,他认为当代艺术的仿真(simulation),比真实还真实,比虚假还虚假,形成了“超度现实”(hyper-reality)。
虽然听上去像是悖论,我个人也是这样的观感。
《爱之女巫》有着奇怪的氛围、“故意”的复古,你可以说它的一切都非常“假“,但其中流露的情感却十分真诚。
看至结尾处,能深刻感受到创作者私人体验的悲伤和破碎。也难怪有些人会将这样的片称为“私宠电影”。
彩蛋:
影片开头,警长曾与女主相遇。
他将女主拦下,提醒女主汽车的尾灯坏了。
白天。尾灯坏了。
怎么知道的?
……
我不想把这个情节bug归因到女创作者身上。
我不想。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复古性爆棚,服化道细致考究,摄影、布光到拍法在还原撒旦巫术片和赫苏斯·弗朗科、让·洛林的邪典片,演员表演一定有高人指点。时长压缩成90分钟更佳。女主角的出发点实际是善意的,很大程度是她对于男性只追求性欲的恐惧心理,她是要用巫术颠覆性别歧视,是一个求解放的妹子。
重现70年代意式giallo风格,而且令人惊喜的是,堂堂90后女主,不但相貌很像爱云芬芝,连表现都很相似,演技值得称赞!
复刻70年代邪典电影,尤其是意大利出品的一堆恐怖/情色片。布景、色调和配乐都学的有模有样,但学了形丢了魂,还不如放开的玩。干瘪冗长的叙事只能说明导演太自我太自恋了。
好古怪啊好喜欢啊女巫为爱走钢索!女主简直是马钻和拉拉打雷的亲生女儿!
除却邪典氛围的营造、古典布景的还原、浓艳妆容的重现与老派叙事的延续等风格层面的呈现之外,电影内容注重的并非七十年代意式Giallo电影的悬疑惊悚,而是借用略带桃色意味的巫术情杀故事去思考与探讨女性的身体与爱欲,但过于俗套的剧情花两个小时来叙述还是显得冗长乏味,成片也与期待值有出入。
One of the best! 伦敦有一个The final girls的film club,slogan是the future of horror is female. 基本上她们把这部片的发行带动了起来,今天两位创始人过来和我们分享经验,放了这部电影。
是我的菜!美术、摄影、灯光、剪辑、调色、音乐、音效、表演、题材、桥段,甚至故事节奏都是全方位回归欧洲剥削片黄金时代,而且还是用的全胶片拍摄!看着演员们用着六七十年代的腔调念台词,就连被一并继承下来的老片缺点都变得可爱了。
一定要这么肤浅吗,连故弄玄虚都懒得搞,直白得华丽漂亮但没加糖的奶油蛋糕。看完觉得消磨了时间,搞得我在这样一个温暖的春日下午患得患失。女主美得像整容的人妖,不是我的菜,全片最美是清新脱俗的竖琴女郎。警察男主微微性感。女人主动追求性福我觉得很棒,把自己搞得像神经病一样就是真神经病了!
没啥意思,学谁不好非要学弗朗哥
"I'm the love witch I'm your ultimate fantasy " PS:60年代意大利黄色电影的感觉很强烈。怎么没请lana del ray 来演
愿世间再多些这样诡谲骇俗的争议电影,少些空洞套路的豆瓣7、8分片。
这个女的有病吧??????我一个女的看得都害怕!!
十足70年代意大利情色邪典!so vintage!从质感色调布光特写蓝色眼影中世纪音乐到空洞的演技和言之无物的台词,简直是穿越时空的电影,就模仿角度来讲我给满分,导演其实并不是要你来看剧情的
画风、摄影、情景、剧本、配乐乃至道具服饰,种种拍摄手法太有古典好莱坞的印象了,如果不看简介,很难想像这是2016年出产的片子。6.2
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复古的风格简直太赞了,从摄影、布光、场景道具到演员表演和导演手法,都是意大利铅黄电影和卢西奥、弗朗科这样邪典风格,画面感极佳,但故事就没意思了,冗长到2个小时,后期就有些审美疲劳了
1. 太独特的一部电影,风格无法归纳,拍摄时间你也无法准确猜出,你说这个片子拍于20年前,40年前,都是可以的。2. 女人不再渴望被爱,而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看看会发生什么?男人都吓死了吧!
先mark下 感觉打雷姐更适合演女主
女性对自身性魅力的探索和崇拜,异色女神崛起,爱却是劫。比起期盼一场不会到来的花好月圆,浸淫在顾自的幻觉中从来也是出路。这精致年代感的set和costume很有看头,但两小时下来其实有点腻了,不喜欢女主角,从形象到表演上...
色彩着装和镜头都有点复古B级片的味道
服化道的复古调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