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相遇
2022-07-02 23:56
Marc-André 和 Alex 的心无旁骛达成目标不同,他如开凿匠般简朴、精确的动作,如在平地履行日职,不悲不喜、循序渐进,“心态极稳”;只有在终极挑战的准备、谨慎和破例下,才知他也有畏惧有紧张有庆幸(只是能克服Panic澄明心理,习惯一个个问题循序渐进解决罢了),个性也没有问题、心智正常人情正常,哪都交得到朋友,是每个人打从心里喜爱和敬佩的灵魂——可见内心清澈没有怨恨,并不需要向内寻求、走强大征服之路,反而心清如水胸怀坦荡,随时准备容纳、接收和向外探寻,乐在“收听自然的信号与之互动”与自然探戈,平和、谦卑而快乐。他大道至简、不紧不徐、天然去雕饰的动作,恰是与山相处中这种“净化内心”的写照,从来的正面乐观,一种具亲和力的强大,确是next level了。
背后是教育的大功:感谢母亲的不放弃,顺应个性亲身教育,让他亲自尝试/自我探索/给更多/“What you're waiting for?”,正是母亲平和承担的面貌,开放平等、面对问题、始终尊重独立人格的态度,还有大气无私的悉心引导,刻印在了儿子身上,成就了他澄明开放的内心、平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用行动追寻梦想的独立人格。甚至悼词“谢谢给了我们25年”同样透出母亲平和感恩、尊重独立人格的润泽光辉。感谢造就了如此美丽独特的灵魂,同时把人类极限往前推了大步。
不知是否这一形象内心太过超越,作为戏剧来说难免太牵动观众,最后的意外反转难以置信,叫人念念不忘:可能问题出在唯一一次破例的伙伴上?(对不起,知道登山的规则,不应再究不需再提,但同时作为观众被塑造了植入内心的角色,实在很难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不论主人公个性如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登山,每每遇到把自己放到荒野中,独力享受与自然相处的震撼举动时,都叫人不自觉回到原点,关于登山的理念:阿式登山。总会有醍醐灌顶的启发、灵魂的相撞。
对于纪录片来说,本片是记载生命传奇>欣赏精彩登山表演及参与心理跌宕,而显得材料不够Free Solo丰富或具可观性,本片多为旁观视角,第一视角参与度不够。当然本片案例拍摄难度超出太多、登山要求无法跟拍等可以理解,而被摄生命已到终点,且美好无污点,因此对本片局限感官和侧重心灵沟通、灵魂记载,完全没问题,获得此点观影收获来说已谓丰盛。
《登山家》The Alpinist——是我2022年看的最好的一部电影,纪录片。现在想想也许是唯一一部,因为其他哗众取宠的可能都已毫不记得了。从对主人公马克·安德烈的生涯的忠实记录中,尽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热爱的执著。“阿尔卑斯式登山——一种不依赖他人,完全或主要靠登山者自身力量从事攀登各种山峰的登山活动。因系阿尔卑斯山区登山运动的早期活动形式,故名。”以上来源于百度百科。阿尔卑斯式登山是独立、自由、自主、探索精神的体现。独立,是因为它经常是小队伍行动,有时甚至是独自攀登,就像马克一样。自由,是因为站在山壁下面,你会发现,山峰提供给了你诸多的登顶选择,即使是已经被前人登顶过,你也有可能探索出新的路线并登顶。自主,是因为不同于喜马拉雅式登山,你可以雇佣背夫,雇佣夏尔巴人去帮你抵达顶峰,你需要依靠自己。探索,是因为阿尔卑斯式登山的意义并不是像竞技比赛一样,看谁快速抵达,而是在巨大而包容一切的大山中你可以尝试和挑战各种可能的你感兴趣的挑战和路线。不同于《徒手攀岩》更多的是对Alex醇熟攀岩技艺的表现和记录。《登山家》更是体现出了纯粹的阿式登山的精神,自由、热爱、探索、纯粹。以及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每当我没在短视频上看到类似的活动时,总有国人在下面冷吵热讽,“袁隆平让你吃的太撑了。”他们更希望你为什么不整天埋头研究可控核聚变。不好意思,在我看来所有的创新和繁荣都是自由探索的副产物。有人天生就对登山感兴趣,有人天生就对物理感兴趣,还有人天生就对艺术感兴趣。逼问和用价值大棒让你去“研究可控核聚变”的人不知道,人不应该像奴隶,不应该像工具而被赋予某种别人指定的用途,只有自由探索精神才能驱驰着你达到细分领域的顶峰,并且创造新的游戏维度。我更相信金字塔是由致敬神灵的自由人建造的,而不是成千上万工具式的奴隶。
看之前,我觉得:一部讲登山的纪录片有什么好看的? 一点开视频,一下就被这种这么直率直击死亡的极限运动勾住了,肾上腺激素飙升。 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是多么幸运幸福的一件事。 女性在男性成长的过程中总散发着与众不同、不可磨灭的光辉。 山就在那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集爱情亲情极限死亡生活纯粹艺术哲学与一体,登山家的一生,也要是梦想生活家希冀的一生。 成为自己的路上,不顾一切是否也是一种自私呢,留给心爱之人的是一辈子难以消除的痛苦,哪怕心爱之人再如何坦然。 有人已经死了,死了之后才埋掉。 又是一个像《永无止境》中的史蒂夫那样纯粹热爱,活成传奇的人。 喜欢极限运动或者运动的人会有更多的共鸣。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关于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上一部是徒手攀岩,我翻了下豆瓣,居然已经是2020年的事了!这次要看这部,单纯是评分高,以及之前一直不理解这种极限运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理解freesolo这种随时会丧命的极限运动。
我已经不太记得徒手攀岩讲了啥了,回顾了一下有点印象了,大概就是Alex徒手攀岩攀上了酋长峰。相比于Alex,登山家的主角Marc最大的区别就是,Marc爬任何一座山都不会预演,是更自由的一种状态。除此之外,他攀岩时不爱被拍摄,也不太爱主动在社交上分享,对高度专注进入心流状态有更极致的追求。
我记得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完全被这个人的魅力征服了。他不太爱说话,但是非常爱笑,有着憨憨的笑容,对自己正在做的事和即将做的事都心里有数,也并不是那种追求刺激追求独特的人,他只是享受独自爬山的内心平和,和专注完成每一次挑战的时光。
Marc也非常幸运,有理解他的母亲和女友,他在爬艾格山的时候,在帐篷里给女友录的视频真的是浪漫至极,没有什么花言巧语,只是平静地说自己攀爬的进度,外面的天气,此刻他很期待下山后赶紧见到她,然后,“I love you”。最后Marc在一次攀登过程中,登顶后下山遇上了雪崩,没有逃生的可能。妈妈在其他登山家自愿悼念的活动上,发表了一段特别动容的讲话。
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让我稍微更理解了一些做极限运动的人,他们是天生的追求极致的人,“非极致,毋宁死”。那种极致不是单纯的极致刺激,也是追求为了达到极致需要进入的极度专注和掌控感的精神状态,以及完成之后对生命中的一切充满感激的内心充足和满足感。
整部片拍的很好,特别克制,没有刻意的夸大和煽情,加上结尾,比《徒手攀岩》还要强一点。
无保护攀岩绝对是极限运动里面的极限,消失的人多不胜数,但是后来者仍然众多。我们是很难理解欧美人为什么拿自己的生命去挑战,意义是什么,值得不值得?
其实不需要问这么多,就跟片子里面一个老头说的一样,爬就完事了。没有疑问,没有意义,只有对山峰的纯粹渴望。就像中世纪第一个用望远镜看星星的人一样,很多事情一开始就是一种纯粹的渴望,对未知的渴望,对自身和外界极限的探索,或者只是下意识,如果什么都想清楚,就什么都做不了,碌碌一生而已。
生命宝贵,几十年而已,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不问来路,不问前程。
无意间看到陈果教授关于死亡的描述:
伟人歌德在去世前对死亡的 解读:“我希望你们不要难过,因为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彼一种能量形式而存在。某种程度上,死亡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从而能够弥漫于无限时空当中。所以死亡对我而言是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一种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有一位哲学家叫做艾克哈特,他有一个书叫名字叫做《死亡与永恒》,他说其实死亡不是对生命的一个对立面,我们很多时候总觉得Life它的对立面是Death,错了!因为你会发现,西方人在制造这个对立的词的时候,他往往会用相应的形式,所以生命是没有对立面的,死亡真正的对立面不是生命,死亡真正的对立面是Birth,诞生!对于艾克哈特来说,生命是永恒的,而Birth或者Death只是改变了生命的存在状态而已。这两个东西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存在方式上的对立,但并不危及存在本身。 ”
回到本片,导演给我们呈现出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有大段触目惊心的攀登画面,没有音乐,没有特效。大量的长镜头慢慢的记录着mark一人徒手攀冰和攀岩,那一刻对于我而言,彷佛跟着Mark沉浸进去了,看着他精灵般的身姿在峭壁上与大山自然互动,我也慢慢融进了那一片天地,人是多么渺小,自然是多么伟大。对于他们而言,这便是最纯粹的攀登,这便是他们与自然交流方式。
他珍惜他当下的每一次生活体验,所以活的极致与充实。哪怕本片最后交代了Mark永远停留在25岁,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其实改变的是生命本身的状态,他依旧活着,活的更加纯粹自然,无拘无束。
我想,生命本身的意义就在于:他曾经存在过,而今后他依旧存在。
附录:
When you're in the mountains with a mission,it's like all the superficialities of life just sort of evaporate , and you can often find yourself in a deeper state of mind,and that can stick with you for a while after a big climb.
当你带者使命走进大山里,生活中所有表层现象很快蒸发了,你时常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心态,而且一次大攀登后这种状态会伴随你一段时间。
You appreciate everything so much,that you take for granted most of the time.
你会非常感激那些平日里你认为理所当然的所有事。
“每一次攀爬都是山给予的怜悯”
最理想主义、最纯粹的独攀者。他甚至不愿意有人去跟拍他的独攀过程,因为那样的话整个登山体验就会完全不同。他独攀岩石、雪墙甚至垂挂的冰瀑,假以时日他可以成为Alex Honnold和Ueli Steck的结合体,不过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如果”。外人可以不理解他的“疯狂”,但对他来说,这是最完美的艺术,是最极致的自由。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We celebrate, for Marc's fated but fulfilled life. 纯粹又极致,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好多年没在电影院哭过了。
Marc-Andre Leclerc跟Alex Honnold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 Marc注重极致的个人体验 而Alex更多把攀岩当作一项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Marc更多是在靠天赋 喜欢临场发挥 而Alex十年磨一剑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以Marc的经历和最后的悲剧让他的一生赋予了Alpinism浪漫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而Alex呢脚踏实地地做一项竞技极限运动 这几乎代表了任何一项事业里的两类人 在我的领域里我敬佩Marc但我想成为Alex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风雪之夜,登山家蜷缩在山崖帐篷内,给女友留下一段视频:“我孤身一人在山里,但我的一部分想快点回到地面去看你。”这部片子将带你领略一种纯粹而孤独的登山哲学,认识一位光芒夺目又侠骨柔情的登山家,感受一段交织理想、情感与命运的人生旅程。所以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登山,也是人生。
everybody dies, but he lived... 看到爬egger那段想起来之前看户外探险写人爬torre的历史,想起torre最后被david lama爬了,而后来david在19年的一场雪崩中死在了落基山脉里。当时我就想,marc-andre还活得好好的在拍纪录片,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爬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东西,看他solo水平这么高,过两年说不定还会在新闻里看到他。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居然比david lama去得还早。无情的雪,a clean death.他的女朋友也真的很棒,这么美的爱情,几乎都让人不觉得是一个悲剧了。他的妈妈说得很对,这短短25年是值得感激的、美丽的25年。
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本来的预期是当作一部普通的极限运动电影来看的,前面大部分时间也是这么觉得的,Marc-Andre Leclerc是个非常极致的人,有摄影机跟着就不是真的solo了,而且他所有的free solo路线都是on site的,就是从来没有走过,上去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当年觉得Alex free solo El Capitan已经够牛逼了,但他还是挂着绳子在Nose上来来回回研究了无数次才敢上去的。我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最后十五分钟会是这么个结局,Marc出事的时间早于我开始关心攀岩这项活动的时间,而且我这次也没提前做功课,想说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人也不错,于是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惊呆在电影院里说不出话来。只能说Marc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吧。
本是看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是一部很“禅”的电影。年轻时追逐致幻剂中的世界,后来从攀登中找到了更健康且更纯粹的方式去接近那个世界。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趟旅程,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经历“觉知”着当下生命中的一切。很有触动的几个点:成就不会改变你,而那些艰难攀登的旅程会留下印迹并塑造你;攀登前最后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可能是你生命里最后一餐;Marc在攀登前吃着蛋糕珍惜的样子;攀登过后会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种对世界充满爱的感觉会持续很多天,因为nothing in our lives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最后觉得感慨的是他们俩找到了彼此,在我看来比alex要幸运得多,因为可以真正地互相理解,并一起经历、一起冒险、一起感恩。
喜欢危险的运动并不是喜欢肾上腺飙升心跳加速的感觉,是喜欢那种完全专注自我从而进入心流所有东西都被无限放大的时刻
他的“在餐馆工作”的母亲谈吐举止以及面对爱子早逝后的悼念,都太优雅了。Marc能成为这样超脱纯粹的人和这位母亲有很大关系。
认为比《徒手攀岩》更加纯粹,虽然在开片几分钟之后,我就想着这样的孩子是天选的,但同时他们的生命应该会是极度浓缩的,但依然我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几分钟里面,竟然已经是有结局的了……如果说我还能理解Alex所追求的,那么对于Marc所追求的,我只能说已经部分超越了我的认知和想象,能用“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来描述。也许,就真的像他所说的,在那样的攀爬过程中,你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震撼人心的不只是片中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更是攀登者纯粹而极致的理想主义。Marc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绚烂。
知道登山者 Marc Andre 的人很少,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更少。但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在2021年看过的电影里,它是最震撼我的那一部。回想起影片中的一幕幕,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我忽然有一个领悟,语言竟是如此苍白。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就写到这里吧。Live like Marc Andre!
顺着Alex Honnold的影人页看到这片子,看着看着知道了为什么今天才看到这小伙子的事迹。。。顺便纯属个人好恶,Marc女朋友Brette观感比Alex的妻子好太多。。。。
他死了,他活过,他还活着。他鼓舞了我。
①继续前行or彻底崩溃。②不给孩子规划路线,而是让其发现自己的道路,并给予支持。③完成了登顶,并不会给你本身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以及一段最美妙的回忆。④攀登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在全身心投入挑战时,发现真实的自己,用随时可能送命的代价换取高度的精神专注,以及完全掌控自己的奇妙体验。⑤人生不在于长短,波澜不惊也许是一种幸福,但绚烂如烟火,虽短暂却能照亮他人,关键在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⑥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比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运,天生的攀登者,出色的身体条件和技巧,开明的母亲,挚爱的女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25年,人最重要是把自己活明白,并全力以赴做自己,虽死亦无憾。
攀冰比攀岩更危险也更刺激,嬉皮的野外攀岩登山生活看起来自由又美好。但几部攀岩登山电影下来boys club的气氛却让我难受。Marc有着和Alex几乎一样的profile,生而不同,不容于主流,看起来尴尬却纯粹,最终在岩壁上找到自由,像许多白人怪男孩一样,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边界。但女人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只有母亲和女友的角色,即使那个女友也攀岩。我需要女攀岩者的故事。最后RIP Marc。
感觉他和他妈妈都是哲学家。在他的追悼会上,他妈妈说感谢上帝让她能理解她儿子。这真的很重要。
极限类运动的题材一直没法触动我。这么说吧,these people have nothing to lose. 富官贵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怕死整天研究怎么活久一点。。但是这些人改变着世界。极限运动者走了,大山还在那里,不来也不去,可能只占用了搜救资源。
相比于几年前大火的《Free Solo》,这一部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攀登本身上,而是更多的展现Marc作为Alpinist的生活方式和近乎极致的登山理念。甚至最后Torre Egger冬季free solo首攀的壮举,都只是用示意图和随身摄影简单的展现。Marc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悲伤的,反倒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和阿式攀登的本质有关系吧。Alpinist们穷其一生,永远在挑战的路上,表面上是对速度和装备的极致追求,实则是对人类自由的终极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