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里说过:“到处隐藏着喜剧性,我们就生活在它当中。”比如偏见。
南方与北方,发达与落后,优雅与粗鲁:一系列偏见让气候、语言乃至生活习惯都被赋予了等级的意义,揭露这种习以为常的荒谬,把它的不合理性以幽默的形式暴露出来,这是《欢迎来北方》显而易见的出发点。差异无处不在,而如果把差异无限夸大,差异就变成了可怕、无法理喻、互相歧视、你死我活的唯一原因。法国北部地区长期被“妖魔化”,艺术作品显然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妖魔化的本质是简单化,冰天雪地、满街酒鬼、满嘴让文明人听不懂的鬼话,就是菲利普夫妇最初对北方的刻板印象,以至于菲利普的同事们配合他演戏蒙蔽茱莉时,影片再现或戏仿了普通人对北方的“可怕幻象”,这一幕无疑具有极大的反讽色彩。
喜剧的夸张手法随处可见,但不是演员表演的夸张和生活场景本身的夸张,而是呈现人观念的夸张。总体上这部喜剧片拍得非常生活化,尽管也也借助语言的含混与联想(比如用方言“他的”与“狗的”读音相近制造笑料),或借助心理期待的错位或阻隔等(比如开头部分菲利普演残疾人演砸了)等常用的喜剧手法,然而感觉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桥段,轻松活泼,并不庸俗。不知道这算不算法式喜剧的底色?
康德说过:笑是一种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一部喜剧片,当然让人在大学中放松,但笑完之后,你觉得无聊、解气还是感动,体现了喜剧品格的差异,也体现了主创者对世界的态度。
似乎可以大致把喜剧的效果区分为三种风格:滑稽、讽刺、幽默,它们都可以带来笑声。然而,笑是滑稽的客户,是讽刺的合伙人,是幽默的孩子。客户是可以追捧和愚弄的(为搞笑而搞笑),合伙人是可以更换的(讽刺到了极致,带来的效果就变成了愤怒和解恨),唯有孩子是天然血脉相连的。
幽默是一种能力,它有天生的睿智与宽容,当它发现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情境时,会报以温和而节制的微笑,让人们在笑声中思考、改善。滑稽容易变成胡闹,讽刺容易流于尖刻,而幽默也有油滑的风险——毕竟它对生活的肯定多于否定、批评多于摧毁。
这部片子很好地把握了“适度”原则,所以它的幽默多于讽刺和滑稽,它不仅暴露了偏见,还宣扬了善良与美好。邮差就是一个“交流”和“联结”的象征,唯有真诚沟通才能消除偏见,唯有鼓起勇气说实话才会赢得真爱。所以,无论南方北方,人性的闪光处在哪里都一样可贵。
也并非没有瑕疵:比如,北方当然不会那样单纯,因为矫枉过正所以陷入另一种简单化,大概也是导演不得已为之。再如,广场、音乐、条幅求婚的场景也太缺乏想象力了——尽管音乐是钟声。
笑,并非只是表现无忧无虑,它还带来理智与清醒,温情与希望。这大概是优秀的喜剧共有的品质吧。
法国人向来有本事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拍得有滋有味。所以当我在万米高空上,绞尽脑汁的琢磨怎么打发十几个小时的时候,看小电影成了不二之选。大片还是要在大屏幕上看。没想到,歪打正着,碰上了法国史上最卖座电影。难怪我笑得花枝乱颤,我旁边的老兄估计被我烦死了。。。
本片的主角,长得一点不搞笑,完全符合邮局小职员的形象。 可是当你看他假装残废的那一段,你竟然不觉得夸张!还有在书店里看到关于北方的介绍昏倒,都不觉得做作。演技高超,就是这境界吧。。。(此人,整体感觉像冯巩...)
虽然这部片子的一半笑料都在方言上,可是英文翻译的很是不错(后来才知道,导演本人全部复合过),基本把精髓体现出来了。 可是,能够在人次上超越《虎口脱险》, 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故事结构的严谨,小高潮的层出不穷都功不可没。
故事前面对于大多数人对北方误解的渲染层层递进,才有后面的对比以及故事推进的合理性。三次警察的出现,反映了主角菲利普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南方人对北方严重的偏见。它根深蒂固到菲利普不敢和妻子描绘真正的北方生活,仿佛现实更像谎言。其实,每个离开过家乡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要么自己去的地方对自己的家乡不了解,要么家乡的亲人对自己去的地方有各种奇异的理解。总之,人们都认为,异乡一定是不同的。匪夷所思的经历最能被添油加醋的传播。这种所谓的文化差异,在很多电影里都反映过。本片可以不落俗套,和导演本人是法国北部人密切相关。只有当地人才能抓住一个个小细节,把他对家乡的爱反映到每一个镜头和每一句对话当中。淳朴的民风,宁静的街景,古老的钟琴,简单的同事关系,最后让你深深赞同导演也是演员DANY BOON的总结:到BIENVENUE的人会哭两次:来的时候(因为偏见而产生的恐惧),和走的时候(因为了解而依依不舍)。
看来作电影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只有用心才能感人。就这么简单。
《欢迎来北方》吸引我的最初原因,是一部中等成本制作的生活喜剧竟然上映不久便打破了《虎口脱险》在法国保持了42年的票房纪录。于是下载来看它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卡德·梅哈德是我所熟悉的法国老演员,他在此片饰演一个工作在富饶优越的法国南部的邮政局官员,作假扮残疾想升职为局长,蹩脚的演出最终被识破,发落到法国北部小城去当邮政局长。南部的人提起北边就咋舌摇头变脸色。在他们看来,那里气候恶劣多风雨,人们为了御寒常喝烈酒,性格粗鲁简单,说话口音浓重,生活也并不时髦富裕,在南部人心中那里无疑跟地狱没差。
梅哈德的妻小送别他去北部前,简直像他要去的是难民营。泪眼婆娑,大包的衣服食品,凄凄的送别话语。而在路上他也确实领略了北方恶劣的狂风暴雨。又听到接他的丹尼·博恩的浓重口音,看到住处的简陋。梅哈德的心情自然不必说,糟糕透顶。
一开始梅哈德对下属态度冷淡,并不融入其中。但渐渐相处中发现,他的下属以及北部的小城居民,虽然大大咧咧不重礼数,但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十分好客。对他的态度并不在意,用宽厚的热情暖热梅哈德的心。梅哈德开始喜欢并留恋这个地方,这里的淳朴民风让他甚至不愿意回到虽富饶却人情疏淡的南部去。每次的回家都是他想念北部的开始。
片中有趣的情节很多,笑声中弥漫浓浓温情。梅哈德发现丹尼·博恩总是送信过后醉醺醺地回来。后来跟他一起,为的是给他示范一下如何拒绝居民邀他进门小坐喝酒闲聊。结局很尴尬,俩人完全抵挡不住北部居民的热情款待,全都醉了。他们开始骑自行车互飙起来,堂堂邮政局长跟个孩子一样撒欢。完全卸下了虚假躯壳。
丹尼·博恩不但是邮递员还担负着小城中心钟楼的报时。他的报时方式非常独特,敲出得不是简单的报钟声,是一首首的音乐,让梅哈德大开眼界。丹尼让梅哈德也敲,说这也是放松的方式。梅哈德在北部感受到的是返璞归真的轻松惬意。
当梅哈德发现他并不能说服妻子,自己不是装的而是真的在北部生活的不错,他开始顺着妻子的意思说北部完全如她所想。可妻子却执意要跟他去北部生活了,因为无法看丈夫一个人身陷地狱却不同往。梅哈德只得向同事们说明他跟妻子说的那些违心话。大家都很生气,纷纷抱怨离开。可当梅哈德真正带妻子到了后,同事们为了让梅哈德不陷入对妻子谎言的不安中,便刻意表现得如梅哈德所描述给妻子听的北方佬一样,把粗鲁和无礼发挥地淋漓尽致。梅哈德内疚又感动。
最终妻子还是慢慢发现了北部居民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谎言揭穿了,心却更近了。他们都喜欢上了北方质朴简单的生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职的日子到了,梅哈德又被调回法国南部。走前,梅哈德哭了。他对北方的人情民风留恋不舍。被他们的直爽热情深深感动着。应了一开始他刚来时丹尼说的那句话,来北方的人至少得哭两次,一次是刚来的时候,第二次是临别时。
看完片子,眼睛也跟着湿润了。明白了片子如此受欢迎的原因——返璞归真。去掉浮华和噱头,去掉故弄玄虚,还原生活的本真面目。当刚来时的恐慌不安被临别时的留恋不舍所替代,同样的眼泪不同的含义,这之间的转变过程,便是返璞归真之路。对物质权位的贪念破灭,却因祸得福,收获了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体味到人间温情。
人生充满无数这样的起伏转折。最后,能够返璞归真,便是走对了路,过明白了生活。
http://blog.sina.com.cn/hometaste1225
让我放声大笑的片子不多,而大笑后又能感动的片就更少了。
中间有段笑懵
法国喜剧很对胃口。翻译翻得好
此片好不好看,翻译很重要~~
自天使爱美丽后,再一次改变我对法国电影的看法
可爱,好笑,开心
适合开怀一笑的片子,够轻松
很温情的一部电影
精美的小品,笑点很奇特.
中年危机的男主被调职到北方,本以为是地狱其实是天堂。悲观主义的老婆就会把男人往谎话里逼吧。
小城故事多——巴黎是巴黎,法国是法国
越来越喜欢法国喜剧的调调了。
哇哈哈哈,太逗了!法国人很有幽默感呀!这天真又可爱的剧情。真是我2013年看的最搞笑的片
法国南方佬对北方的想象。。。真是恐怖:)
大段法式口音的笑点外国观众估计都会茫然吧,但南方人对北方人的偏见看来是全球性问题。相当于我们的《香港人在东北》?还是挺温馨的
好喜欢法国人的幽默感,不过北方貌似也没多么冷嘛,杭州才是又湿又冷体感北极的存在
玩的主要是口音梗,也只有法国人才会觉得好笑吧。两个女主都属于比较有味道的长相。
像这种方言幽默理解起来还怪难的,多亏翻译的很好
挺好笑的。。
【C+】实在get不到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