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难评。 很多电影都因为过去几年受到影响,但论及影响最大的,《封神》无疑是其中之一。不仅是因为整个项目投资巨大,更主要的,是三年过去,整个电影市场,在主流审美和观众认知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疫情前,好莱坞大片依然在全球市场大行其道,以漫威为代表的超级英雄宇宙伴随《复仇者联盟4》上映,迎来最高光时刻。超英成为了商业成功的终极范例,以至无数中国电影人也摩拳擦掌试图打造自己的超级英雄。 那也是中国电影市场持续高歌猛进的时代,中美电影票房差距持续拉近,政策和市场都无比兴奋,给予了足够利好。大量目的各异的热钱挤入行业,更贵更大更豪华的项目不断被推至导演明星案头,只等开价签字。 于是投资30亿,三部套拍的《封神》立项开拍,声势空前。执掌导筒的,是以视觉见长,商业上从未失败过的乌尔善。电影走的是好莱坞制片模式,请了《指环王》的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作顾问,甚至剧本、特效也有好莱坞专业人士把关,瞄准的就是全球市场,希望能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全球无差别通吃。 你大概可以想象《封神》是什么样子,虽然它根植于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神话故事,但整部电影的调性是现代的、好莱坞式的,这当然是中国电影另一种工业化路线,做好了叫“兼容并蓄”,没玩好就是“不中不洋”。如果你还缺乏一些更具像化的对照,可以想一下张艺谋的《长城》,它们有些共通之处。 成片里,如同《角斗士》、《指环王》、《蝎子王》等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开场即送上场面宏大的战争戏,以让观众第一时间觉得物有所值。恢宏的管弦乐无处不在,澎湃又突兀。特效自不能少,不一定精致,但一定要巨大,所以最后的饕餮活化,虽于剧情无必要,但势在必行。每分每秒都是精准计算,严格对照好莱坞制片公式,它们经历过无数次检验,一再成功。让人觉得只要复刻到位,那又一次的商业胜利也理所当然。 但时代毕竟变了。三年过去,好莱坞对中国观众突然失去了吸引力,多部大片接连折戟。漫威更沦为陈词滥调和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超级英雄陷入了自我重复、创新乏力的怪圈,古装史诗更是成为投资人眼中的毒药,无人敢碰。 这时,《封神》终于姗姗来迟。在它面前,是早已经改变的环境。客观讲,《封神》绝非粗制滥造,用心之处、进步之处、花钱之处肉眼可见,它只是不合时宜而已。 你可以从电影里看到“指环王”“权游”甚至“史前一万年”等好莱坞大片的影子;也有乌尔善赖以成名的美学,服化道自然讲究,青铜兽面纹饰和水路道场风的服饰,让人印象深刻;妲己是《画皮》小唯的另一版本;有对角色的解构与重铸,这点在费翔饰演的纣王一角上格外突出;有POV视角的群戏演绎,以多段父子关系铺陈史诗歌剧的叙事野心。矛盾冲突,是任何文化都可以理解的——权力与亲情。 第一部刻画的是一个“低魔”世界,神仙、怪物、法术是背景与细枝末节,真正的矛盾是权力冲突。故事的主线是政治斗争,围绕纣王殷寿这个全片最成功的角色而展开的黑暗故事。 殷寿在电影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形象和性格,从原著中刻板的暴君,变成了一个外表英俊、工于心计,极具人格魅力,擅长欺骗和挑唆的王(这个设定很像魔戒世界中的早期索隆)。他甚至具备很强的现代感,完全就是一个擅长PUA的霸道总裁。相对的,以姬发为代表的质子团,则像极了去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他们以为跟随一个有魅力的老板,做一份很有前途的事业,最后却只是被压榨、被利用、被出卖而已。所以第一部的结局是返乡,青年看透了权力的虚伪与冷酷,对人性失望,最终决定回归家乡,回到父亲身旁。 这既是微观上职场的映射,也是宏观上的权力斗争。魔法仙侠并没有影响主线,本质上,是关系的塑造,人和人的羁绊与纠纷。这是电影对比过往“封神”系列影视作品的特别之处,由仙魔到人,我觉得这样的改编是特别且成功的。 当然乌尔善叙事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国际化叙事让这种孱弱更多了几分温吞和中庸,剪辑也很不干脆。《封神榜》本身是格局很大的故事,而电影《封神》选择了多线叙事,出场人物众多,视角不断变化,尤其考验导演的把握能力,而这恰是乌尔善的短板。 所以电影除了纣王殷寿线相对扎实,其它人物线多少都有些乏力,姬昌和姜子牙的戏不垮,全靠老戏骨用力维持。到了青年演员处,就显得混乱无序。 逻辑更是电影不能提的痛。比干让纣王自焚的戏看得我一头黑线,这种充神棍矫诏天条逼宫的把戏,值得纣王将其翻来覆去诛族几万次,纣王还得煞有介事诓他自己剖心,只能解释纣王残暴也要讲基本法;四大伯候不分场合不清场,在荒郊野店讨论造反,然后被一锅端,这种水平能成一方诸侯,也只能说是百姓听话,帝王仁厚;原著中合情合理的姬昌隐忍吃儿肉,变成了要跟纣王拼命,纣王竟依然放其回了西岐。诸如此类的不可琢磨,电影比比皆是,感觉考究都留给了美术,但剧本就这么敷衍潦草一带而过。 电影虽大量启用新人,但真正出彩的却还是费翔、黄渤、李雪健、夏雨这样的资深演员。甚至在首映式上,我觉得袁泉的光彩,要远胜过饰演妲己的混血女演员。“妲己”当然有争议,美丑不论,仅说表演,演员走了现代舞路子,生怕旁人看不出蹊跷,拼命让演员拟态狐狸,倒是形象地演绎出四个字:搔首弄姿。这其实不是演员的问题,是导演设计的问题。好不好,见仁见智吧。 电影是极尽浅白的,每个故事点都清清楚楚,以便观众理解消化。就用最商业化的故事,最成熟的叙事和制片模式,拍一部娱乐性丰富无负担的电影。它甚至在外观上做到了与好莱坞同类型八成相似的程度。往好了说,这确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步,往差了讲,那些它所能对齐的对象,本身早已失去观众的喜爱,乏人问津。而距离它真正想象对标的《指环王》,无论情感、细节、质感、美术、音乐还是人物,都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们当然不能苛责这种差距,因为这是追赶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段路,哪怕是弯路。在中国电影的大叙事中,《封神》无论成败都将在历史中留下一笔,但对于具体电影而言,时机的好坏却决定生死。 三年前,它可能风光无限,披荆斩棘,骄傲地书写票房神话;三年过去,世界变了,观众也变了,我不免有些担心续集能否如期而至,我确实还是想看看闻太师、邓婵玉、土行孙,以及巨人化的魔家四将。中国其实不用什么超级漫画英雄,这些角色本就很吸引人。哪怕是照本拍,也很精彩。我们可以学好莱坞先进的制片管理模式,但真不必引进他们的娱乐罐头生产流水线。
我们知道,乌尔善没拍过几部长片,除了风格化极强的处女座《刀见笑》,被低估的好莱坞游戏电影风格的《画皮2》,还有就是观众勉强接受的《寻龙诀》。其实,《画皮2》对于第一次做商业电影的年轻导演来说已经很合格了,赶上好莱坞商业片中等水平的制作效果。
中国不缺好题材,不缺好创意,也不缺买账的热情观众,中国的影视从来都没有过工业化,美剧可以连续十几季,同一批演员一直延续下去,就算角色可以领便当,核心还是稳定的。。。一部日本动漫可以连续七八年用稳定的声优,绝不换人,哪怕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配角。。。再看看大陆的IP混乱成什么样子,一个系列小说可以拆成N个版权卖给N个公司,剧组走马观灯换了一个又一个,还TM重复的翻拍,连《画江湖》都要翻拍,更别说金庸剧都拍烂了。资本不用到正地方,胡乱堆砌,扎堆,赌博,把观众当2B。。。哪有什么做事儿的坚持和决心,看看人家漫威,看看凯文费奇。
中国永远不会有经典IP和纯正的影视文化,更加不会完成影视工业化。如果《封神》尝试成功了,乌尔善按照电影工业化的流程做出了精品,那就是里程碑意义的尝试,北京文化投的这十八个亿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奠基石。
一般来说,续作总逃不脱逊于前作的宿命,而对于本作这种早早规划好续作的系列电影,首作的宿命,则通常是沦为大型预告片。 大型预告本不是问题,因为创作者应当在系列叙事框架内为每一部单独的影片设计结构完整、高潮迭起的独立文本。 而本片的问题正在于其沦为了纯粹的系列预告。作为一部类型化商业电影,本片似乎并没有独立、具体的麦格芬(姬发回家也许是,但这个麦格芬基本在片尾才揭露),这使得观众缺乏基本的观影线索。 而全片在第一幕攻城先声夺人之后再无任何一场戏能精彩过开场,第三幕高潮(姬发劫法场)更是疲软无力,整部电影仿佛就是为了系列最终的“武王伐纣、开榜封神”所进行的漫长铺垫,主创俨然遗忘了自己制作的本是一部独立的电影作品。 前30分钟的攻城大戏基本囊括了全部亮点:精致的服饰、道具;考究的声效;宏大的阵仗声势。 之后逐渐露怯:昆仑山场景的页游质感暴露了CG技术和美工设计的双重不足;CG大象和前景的真人演员似乎不在一个世界;姬发纵马奔向黄河的远景镜头更是“人在画中游”,这样好的场面设计为何不花心思取景实拍呢;成年雷震子更是一言难尽。 最后,元始天尊如果明确指示“封神榜让姬发打开”,那姜子牙大抵会少许多麻烦。所以,谜语人领导误事!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可能清楚《封神演义》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你一定特别清楚其中的一些故事。
比方说已经被无数次重新解构的哪吒,关于他身上的种种特质已经被重新编排过无数次。
还有已经融入中国人语言习惯的成语,比如说“覆水难收”,“愿者上钩”等。
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桥段,比方说被誉为亘古忠臣的比干剖心,姬昌食子又吐子。
可惜的是,当这些年中国神话IP越挖年代越久远、关于哪吒、杨戬、姜子牙的故事不停地被搬上银幕的时候。好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的《封神》电影,在这个强调“电影宇宙”的市场中,突然以三部曲的形式出现,就突然有一种文艺复兴的感觉,即便三部曲这种形式并没有离我们很久远。上一个很知名的三部曲还是《霍比特人》系列。
我记得最开始看到关于《封神》的消息是在《寻龙诀》上映结束之后。乌尔善指导《寻龙诀》是一部完整的商业片,并且票房结果也很好。所以当知道他要拍摄《封神》的时候,我自己是十分兴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封神》需要堆砌很多的视觉特效才能完整呈现各种神兽还有神仙斗法,而乌尔善在《寻龙诀》里所做的,是会让人觉得他有能力呈现出《封神》的世界的。
说白了,就是当时我已经在想当《封神》里各种名场面真正出现在大银幕中是什么样子了。
但在我真正坐在电影院里去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却看得有些不自在。
它的服装是华丽的,但华丽得太过于复杂;
它的视效场景是壮观的,但放在IMAX这样的屏幕上,却有着很多难以忽略的粗糙;
它的人物是古朴的,但很多台词又是那么浅显直白;
最关键的事,这部电影重塑了封神的世界观,修改了很多名场面,修改到可以用“颠覆”来形容:关于姬发的故事改编、姜子牙过早出场让“愿者上钩”这个成语没有实现空间、纣王当着姬昌的面告诉他吃的肉饼是伯邑考的精肉剁成臊子不带半点肥的做的、比干剖心也变成让妲己现出原型。
并不是说改编不好,而是在改编之后,能否用新的东西颠覆观众对这些脍炙人口的事情的认知。
而在姬发的改变上,是由一个对纣王的崇拜到明白纣王真面目的过程,也是一个常年在外地生活的热血小青年跟父亲和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姬发自愿去当质子想要在纣王身边大展拳脚,减弱了他与姬昌之间的矛盾。而故事在姬发与姬昌之间的关系着墨较少,导致到最后姬发回归西岐变成了一个充满形式感的仪式。仿佛让人觉得是他觉得纣王不好,才想要回到西岐,如果纣王是个明君的话,他是不会动这个念头的。
也不是说电影的一些改变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关于纣王对妲己态度的改编其实还是说得过去的。当纣王对着狐妖说自己早就知道这件事,并接受这个事实,打了一大堆觉得是狐妖魅惑纣王的“普信男”的脸时,或许也不枉这么多年人们为妲己鸣不平。
然后纣王烧了祖宗排位,也算是一个破除封建的小能手。
但最诡异的是,上一秒妲己现出真身,下一秒两个人竟然当着燃烧着祖宗排位面亲热起来。
大哥你是接受了,我们观众还得缓一缓才能接受啊。你是破除封建迷信了,我身为一个观众还没呢。
这部电影的一些改变着实会让对封神故事熟悉的观众有些疑惑,但并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值得看。
它的视效有瑕疵,但无伤大雅。它的故事跟人们想象的不一样,也有瑕疵,但并不影响整个观影感受;并且它的音效体验特别好,虽然有些时候会很大声,吵得连我周围那些人说话都听不到,但你是能发现电影在音效上做足了功夫的。尤其是雷震子挥动翅膀的时候,那种带有雷电的声音感觉特别舒畅。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抱着套着封神壳子去看一部商业片,是要比这部电影的编剧编的《画皮2》体验高上很多的。
大气磅礴的场面,奇幻史诗的格局,拉开了一个专属于神话世界的序幕。影片以反叛的觉醒为核心,以信仰与鲜血淋漓的斗争为起始点,将耳熟能详的封神故事改编的张弛有力。然而缺乏逻辑的台词,叙事的流水账,烘托过满的音乐,不够惊艳的实景,都让原本令人金玉其外的壮丽场面,变的败絮其中。 《封神演义》作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想要合理又出彩的改编,无疑会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封神可以恰到好处的将经典得以诠释,同时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此同时,影片塑造了专属于封神的世界观,在姜子牙出场之时完成"愿者上钩"的计划,而当姬发自愿去当质子之时,便是他想在纣王身边大显身手的开始。 由此可以看出,纣王对妲己的态度,对狐妖的看法,都足以将原著的历史还原,然而在妲己出现真身之时,视效的瑕疵,让原本精彩的画面变的略显苍白,但是影片所呈现出的世界观,都足以表达姬发对纣王态度的转变,而这个转变,便是他与父亲和解的过程。 当纣王成为了明君,这个充满着魔幻的世界便开始了真正的权力冲突,而其中的法术,则是背景与细节的开端,由此看来,姬发所代表的质子团,本质上是将宏观上的权力斗争得以诠释,而当青年看透了权力的虚伪,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便重新领悟了从仙魔变成人的千辛万苦。然而人物线的乏力,四大伯侯不分场合的出场,纣王诛族的不合时宜,都让原本精致的细节,变的流于表面。 片尾彩蛋的四大天王称场,将影片的壮丽史诗得以诠释,同时弥补了世界观架构的缺失,而对于完成真正的神话史诗故事,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评分:7.5
《封神演义》是我小学时代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当时看了好几遍,觉得里面既有英雄,又有妖魔,既有战争,又有魔法,故事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现在再次回顾这部小说,不知为何竟然没有了当初的快感,只感觉小说的叙事模式和《西游记》有些雷同,情节编排不够跌宕起伏,人物刻画不够细腻生动,主题挖掘不够深刻。听闻导演乌尔善要花三十亿执导《封神三部曲》,真心希望其在原来小说的基础上能有突破,能有开创,要不然这三十亿可就花得太不值得了。为了当初最喜欢的东方魔幻小说给导演提几点建议:
猜想一:没有人物是完美的。神仙也有耍小脾气、使小性子的时候,妖魔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人性的,纣王开始也不是完全的暴虐残忍,他也有亲情,有爱情,在爱情里迷失了自我,慢慢的从人变成了魔鬼,姜子牙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人,他有很多事都做不好,也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一直在追求存在的价值却总是四处碰壁。这样的人物刻画才真实立体,有血有肉。
猜想二:主题除了善恶和正邪之争以外还能有什么?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有梦想、追寻存在的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更容易让人共鸣的。
猜想三:神力越少使用越好,人力越多使用越好。这就是《指环王三部曲》、《蜘蛛侠三部曲》与《雷神三部曲》、《复仇者联盟四部曲》的区别。炫目的法术和法物使用得过多,虽然视觉效果上夺人眼球,但是一定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破坏故事情节和叙事节奏,很容易拉远与观众的距离。还是应该尽量使用人类的武力,过于强大的法术和宝贝只有在决定胜负之时才可使用,应该有次数限制。
猜想四:遇到困难时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避免中国神话故事普遍的叙事模式,就是剧中主人公一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定是去求助神仙,或者主要人物遇到困难时,神仙一定知道,于是立刻派人去解围,这种遇到困难就去求助的叙事模式很让人反感,神仙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教你如何去克服困难,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持,实际上还要靠你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观众与剧中人物有更大的成就感,而不是直接插手解决困难,这也许就是东西方魔幻电影的思维方式不同。
猜想五:武王姬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封神演义》里的涉及姬发的故事少只又少,给读者感觉姬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英雄们费尽千辛万苦推翻商朝竟然为了一个在故事里可有可无的人物,这个主题听着就让人泄气。我觉得在电影里必须弥补这个缺乏,否则伐纣兴周就没有了一个重大的意义。
猜想六:封神故事最吸引人的元素应该是团队精神。这个团队的主要人物是姜子牙、姬发、杨戬、次要人物有哪吒、雷震子、土行孙,这个团队每个人作用都不相同,性格各异,因为相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一起,这种团队精神也许才是封神应该弘扬的精神内涵。
猜想七: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和基调应该有层次感。就像人民解放战争还分为防御阶段、反攻阶段、决战阶段,《封神三部曲》的叙事和基调也应该有层次感,第一部故事核心是对立,分两个层次,一是讲述纣王的恶与文王的善的对比,二是兴周伐纣团队的形成,高潮应该放在亡命天涯式的逃亡。第二部故事核心是防守,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纣王的讨伐,武王的防御成功,第二个层次是闻太师进攻,武王防御失败撤退,高潮就是武王与闻太师的攻防战。第三部故事核心就是决战和反攻,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王反攻,闻太师防御失败,第二个层次武王与纣王的决战。也许这样的叙事结构才能既有层次递进又有转折变换。
中国的类型片指你了
看到网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嘲讽声音很不开心,如果我们都期待更丰富更多元的东西,那就应该积极肯定所有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仅仅因为无知和偏见冷嘲热讽、置身事外的全盘否认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才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最大的障碍,我非常期待《封神》系列
看到李云中做人物设定,冉平写剧本,感觉找的人靠谱,应该不至于弄成捉妖记或者说中国话的指环王那种东西。期待
只希望一点,千万不要拍成《指环王》。别搞那些中国没有的神魔,矮人,精灵什么的,否则肯定扑街。尽量按老版《封神榜》拍就好。
乌尔善算是最近几年最靠谱的魔幻题材导演了,期待三年后的成片!
省钱出名的乌尔善联姻最烧钱的IP,祝福他吧
希望能拍出中国的指环王
2012年我就评论过这个电影条目,没想到一晃眼5年过去了!还以为这片子泡汤了,乌尔善竟然真的还在拍着,等到上映八年都要过去了,这样的坚持,是现在中国电影缺少的精神。
不求媲美指环王三部曲,但求无小鲜肉当主角
哇塞。。。真心期待冉氏父女编剧能编出豆瓣过6分的魔幻电影,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很期待,剧情别再把观众当弱智了好吗?
国产奇幻片我只盲信乌尔善
值得期待他开创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指环王》系列。
黄渤演的我一下子期待着,希望妲己不要让fbb演了
发布会很酷,制作团队很豪华,态度也很用心,野心非常大。但是从头到尾都没听到最核心的故事,持保留态度的期待
整体阵容:高水平导演、有远见的投资人,看看了。
讲道理,我不希望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中国的《指环王》”而已,我真正希望的是,在以后人们谈到它时,可以大大方方的称呼它为“封神”。
乌尔善不会让人失望。
封神榜里所有的人物选角都不难,唯独妲己,别再是范爷了,虽然她真的像狐狸,可也只是长得像而已
北京文化主投,乌尔善导演,我预测此片将会填补中国魔幻大片的空白,必将留名中国电影史,2020年将会是中国大片元年。
什么鬼“中国的《指环王》”,老子有老子的名字,老子叫封神……2019.12.30更新一下:看了预告想说上来标记一下,发现原来一年多前出概念海报的时候已经标记过了,还写了这么中二的留言,明年见啊!要对得起我当年的这份中二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