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

HD中字

主演:石挥,朱嘉琛,沈扬,李浣青,韩非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哀乐中年 剧照 NO.1哀乐中年 剧照 NO.2哀乐中年 剧照 NO.3哀乐中年 剧照 NO.4哀乐中年 剧照 NO.5哀乐中年 剧照 NO.6哀乐中年 剧照 NO.13哀乐中年 剧照 NO.14哀乐中年 剧照 NO.15哀乐中年 剧照 NO.16哀乐中年 剧照 NO.17哀乐中年 剧照 NO.18哀乐中年 剧照 NO.19哀乐中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哀乐中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0或30年代的上海。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成年的建中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无暇顾他,他的失落一日多过一日,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亦越来越多。又到一年清明时,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感慨人到老年只能等死,敏华却认为人在中年的他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劝他再回学校教书。而听从敏华建议偷偷瞒着建中再回学校教书一事漏泄后,建中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铁了心。“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其后,他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相棒第5季异形浩劫战龙哥斯拉之决战宇宙魔龙体操公主第二季魔偶奇谭:死亡医生印度超人情义归途就这样第二季莱斯莉·琼斯:时间机器彩虹甜心从Lv2开始开外挂的前勇者候补过着悠哉异世界生活鹿皮孤夜寻凶出租家人粤语版红牡丹漩涡2024牛仔裤的姐妹情谊2希腊假日净化红白黑黄 第八季去他的爱:再次中招暗房2013洛阳四千金拥有神之舌的男子未知的餐桌搜查指挥官 水城沙耶2西线无战事1979一路相亲

 长篇影评

 1 ) 给我们赶着赴死的一代人

现在何止是中年人,连年轻人、儿童都被赶着加速走向坟墓。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明明都贪生怕死啊,但所作所为却背道而驰。

小朋友童年不能愉快的玩耍,被大人逼着要赢在起跑线上,除了上课之外,还得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家长听信那些培训机构的洗脑宣传,真以为自己的孩子去涂了几笔鸦、学会了两个音符、搭了个积木,就锻炼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不见得吧。看见这些本来应该可爱的小朋友被弄得老气横秋有时甚至像大人一样说一些成年人套话,简直可恶。

年轻人不能愉快的追求梦想、谈恋爱,被各种奇怪的言论逼迫着要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年龄和正确的事呢?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乘年轻赶紧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完成人生大事,连勤奋上进追求事业都不如这重要,至于追求梦想,简直要被万人耻笑,尤其是没钱的年轻人倘若要说出这种话会被各种“精英”教育:你一个穷逼就不想三想四了,连年轻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脑子和人生,专门向这些精致、势利、恶俗、腐臭的想法低头。年轻的女性更被教育到要乘着年轻貌美早早嫁人,以免人老珠黄在婚姻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中年人就不必多说了,虽然中年人其实精力和创造力正值人生巅峰,大量掌握话语权和社会资源,但在一般意识中,中年人早已经是没有性别之分或者早早丧失性欲或者性欲错乱的千人一面面目模糊的抽象象征,就像电视剧里拆散年轻情侣的可恶父母,跳广场舞的大妈,位高权重乱搞女人的中年男人,他们多是“一类人”,没有个体特征,是别人的父辈、单位领导、企业大佬,是电影里应该好好当老爷的人。如果中年人谈起了恋爱,那会激发大部分人的恶意,得到舆论一致谴责,因为大家认为中年人尤其是男人瞎搞是正常的,但一本正经恋爱那肯定是脑子出了毛病。

老年人就更不必说了,要么是慈祥的象征,要么是该死的老年人,要么是等待救助的对象。

好好观察一下周围,观察一下媒体的言论,观察一下精英们的话语,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如今一样实用主义如此甚嚣尘上,压倒一切;也很少有一个时代像当下一样价值观如此单一,令人惊骇。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人们如此恶心人类和自身,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怎么快点去死”上面:着急长大,着急结婚生孩子,万事要比别人快一步,为了什么呢?快一步走向人生尽头?都在讲快快快,快点做个停止创造混吃等死的废人么?有没有人好好想一想,人为什么要活着,要怎么有意思的活着。

在还年轻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渡过老年,我们是不是太变态太不把自己当人了?

 2 ) 牛逼的国产电影

"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自由恋爱,哪轮得到我们管啊?" "体罚已经落伍了。" "现在的社会名流都把欺骗当职业。" "只要一个人肯上进,学历也没什么重要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见得个个都有学问。" "我不是怕死,我是怕等死。"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宝贵的是中年。" "一个人没有工作就没有快乐,他活一天就得尽一天的责任。" "你以为他们能代表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人。" "你得狠心撕掉旧的,才能开始新的。"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把死看得那么重要,而不去讲究怎么好好活下去。"

"活人总比死人要紧。"

"我觉得我的生命才开始,就像我们刚出生的孩子一样。"

——————————————————————

不敢相信这些是68年前的电影中的台词。

向牛逼的国产电影致敬。

向那个牛逼的年代致敬。

 3 ) 关于这部影片的记忆

我在1991年的时候到上海拜访了桑弧。那时我刚看过这部片子的录像,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女主角扮演者朱嘉琛特别喜爱。当我问起这部片子时,他说这部片子是他根据一个朋友的经历编写的,目的正如影片所表明的: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女主角是黄宗江的前妻,当时刚刚完成了《大团圆》的拍摄。桑弧认为她气质好,演技也不错。

后来有文章说此片是张爱玲编剧,为此桑弧特意写文章反驳说电影和张爱玲无关。


 4 ) 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写给石挥

“He did the books and he died.”
    “他写了书然后死了。”福克纳说希望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着。
    有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石挥,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人。
    迟迟不敢动笔,也越来越渴望写点什么,不想太感性,所以看了几乎所有看得到的石挥:他演的电影和写的书,以及他人眼里的石挥。
    天才无误。
    看石挥的电影,最初是纯粹的慕名,因为中国电影史绕不开他去。大学特意拉片看《关连长》,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被震动了。黑白年代拍解放军竟能如此挥洒自如,见血见肉,真开眼。明星石挥消失在关连长的身体里,与肖教员拉呱那场戏,轻松自然到与其他演员的表演风格格格不入,他分明不该属于那个年代。
    震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十余年就这样过去,期间不记得看过他的电影,翻查过他的资料,直到这个三月。
    因为对早期国产老片爱得痴迷,又作为铁杆张迷,开始有计划地看老片。《太太万岁》里的婆婆最喜苦情戏,越苦越好,但她自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喜剧人物。这位婆婆的戏几年前只看过一部《太太万岁》,直至《哀乐中年》《宋景诗》,才发现她不是玩票,且与石挥不少对手戏。这次看片是随机从《天堂春梦》开始,蓝马在片中是个无情有义的阔老爷,夺了朋友的孩子,养情人又把上官云珠演的太太气得半死。看时尚不知蓝马与石挥的好交情。这一部后,系统自动又自动推荐了几部,评分都不低,随便打开一部桑弧导演的,是《哀乐中年》。因早听说编剧有张爱玲一份,当然要看。
    《哀乐中年》之前,见识过《我这一辈子》里怎么演怎么有、完全掌控影片节奏与风格的石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人艺早期创始人。所以印象中,石挥是银幕上泼洒自如、大气张扬的绝对大牌范儿。直到《哀乐中年》。看见开场他与老友在墓地相遇忆当年的一幕,我再次傻掉:这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老爸也是石挥?内敛、矜持、娓娓道来的人物形象叠加,这里自然有桑弧的力道,但看不到一点刻意去找人物感觉的痕迹,石挥再次溶解在陈绍常的哀与乐里,这太可怕。我不是演员,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进入一个角色的身体与抽离会不会很痛,会不会像《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那样令当事人濒临崩溃?
    后来又见到《姐姐妹妹站起来》里的马三,这居然也是石挥。他不介意把坏人演得好过好人,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他是豁出去地演,“忘我”两个字努到头儿也就是这样了。真让人心疼。那时并不知他的终极命运,但不知为何,已经有一丝不安,为他的不留后路而不安。
    僧格林沁是他演过的唯一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沧桑、狡诈、敏感、紧张,整个人都变了。戏少,知道从马上摔了下来就要结局,看得心里一阵紧似一阵。意大利电影评论家说整部《宋景诗》只看到了一个人,石挥。角儿都是这样,不论角色大小、戏份长短。在自己的行当,拼命到这个时候,同梅兰芳是一样的了。所幸。
    而我们是不幸的,注定看不到这位话剧皇帝一丝一毫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了。那是另一个他,邪魅狂狷、肆无忌惮,不需要照顾镜头,连观众都不必照顾。如果真的有时间隧道,我已想好要冲回去的几个时刻。当他在台上扮“秋海棠”时,我要在台下听清每一句台词,旁边有人咳嗽都不可以,尤其是那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当他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修改《我这一辈子》的结尾时,我会坚持要他无论如何让“我”活着见到解放军进城,和儿子海福紧紧拥抱;当他站在台上被批斗时,我要痛斥那些颠倒是非黑白的懦夫,无论是姓郑还是姓赵;在1957年11月的那条渡轮上,我会跑上前跟他聊天,像《雾海夜航》里的“小辫子”那样问个没完,绝不放他一人沉思的机会。
    如果一切成真,他定会好奇地问我:“你是谁?怎么好像什么都知道?”
    我会告诉他:“我是您的影迷。我来自那个您不曾到过的年代,在那里,仍旧有您很多的影迷。您的电影,我们看得如痴如醉。”
    也许,即便我穿越回去,结局仍旧无法改变。因为他是石挥,他也就没那么容易被改变吧。
    总看到他,在一幕幕黑与白的时光里,他分明站在摄影机前,永远挥舞着一截露在袖子外面的手臂说着同一句台词:“我在这里呀!”
    今年刚过一半,就知道最快乐的几个小时是北京电影节的那几个夜晚里。大风吹不动的中间影院影幕墙,一遍遍地预告着明晚的最新西片。在一旁麦当劳不夜的黄色灯光下,跟几个观众摸黑走近放映厅,一个中年男人对女同伴说:“这都是来看上官云珠的。”
    我不是。我没有话,静静地记住这一刻。
    电影是接头暗号。我们是自己人。
    《太太万岁》的片头音乐过香艳,像是一个与石挥无关的电影。那个岳父到底也一点不像他,他就是爱极了与观众捉迷藏。
    第二天是《恋爱与义务》,公布了阮玲玉的耀眼青春与未及的老年。因为黑白,又觉得石挥也这样坐在影院里看过、不小心睡着错过了阮玲玉与金焰无声的争吵。爱上电影资料馆,一座通往老上海、老电影、老爱情的时光隧道。
    最后一场是百老汇的《雪里红》。不必说,李丽华与石挥开过的玩笑一定令他开心到忘不了。
    找不到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去站片刻,解放后也不流行衣冠冢了。今年看到连《天仙配》都被后窗冠以“桑弧作品”。脑海中一片一片他的表情,都似不真。电影是巫术,用银幕吃掉了他们。阮玲玉在景深处越跑越远,虽然回头张望,却听不见有许多人在叫她;石挥眼睛小,瞟一下、瞪一眼、上下打量,都一定是真看到了什么我们不见的而不全是戏。
    我信灵魂的存在,就像信电影那一半真。

                                                                                                                       2016年7月20日 北京 暴雨

 5 ) 华语影史十佳之一

影片最让人惊讶的莫过于儿子“摇身一变”为银行职员。当姨妈要把表哥送去百货公司当销售员,儿子的这一行为先以愿望的方式从嘴里说出。桑弧用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蒙太奇:镜头先从上至下移过儿子全身,再反向——一个穷学生就“变身”为穿西装、打领带的职员了。惊讶的不只在手法的简单,而在于它不是幻想,而是事实。 当观众正等待一个镜头将他们带回原点的时候,这种等待慢慢地转变成自我怀疑: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儿子确实没经过任何努力(即使有,他们也未曾看到)就平步青云了。这实在是一个妙笔,把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 如果桑弧只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浓缩时间(一如影片里反复出现的通过照片显示时间已经过去),那么我们只能将其归之于因为观影经验差异,从而阴差阳错成为一个妙笔。 同样,我们也该见到以此为分界影像发生的变化。从一开始,诸多的不适:无铺垫直接进入、剪辑的痕迹、演员戏剧化的表演、念白式的台词等待,转而转入连续高潮。桑弧充分利用“僵化”这一弊病,借助巧妙的情节设计和台词将影片发展成一出轻喜剧。 当我们被故事深深吸引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在乎讲故事的人他的衣着,声音又是否迷人?

 6 ) 对本片女主朱嘉琛之往事续考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首先感谢 @洲舟 进行的前期基础性研究。本文是笔者在进一步查阅文献后的总结性论述,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帮助。

一、黄宗江与朱嘉琛离婚时间考

据黄宗江第二任妻子阮若珊著《忆》,在1956年黄在给阮的求婚信中说,自己已与前妻朱嘉琛离婚,但双方离婚后依然是普通朋友关系。可说明黄、朱二人在1956年已经离婚,但具体离婚原因不详,是否受到针织原因影响不得而知。

阮若珊著,《忆》,中国文联出版社

黄宗江序,阮若珊著,《忆》,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6页。

二、朱嘉琛在解放前的真实身份考

据刘谷主编《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第三章“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天津第二条战线的文化斗争”记载,在解放前朱嘉琛女士即为我党领导下的进步戏剧社员(后面另有材料证明其为我党在敌后活动的地下工作者),因此可以解释为何在49后留了下来的原因。

刘谷主编,《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发展史》,第477页。

三、朱嘉琛从事影视工作前经历考

据李翰祥著《三十年细说从头·下册》记载,朱嘉琛在上世纪40年代进入电影行业之前,为燕京大学毕业,说明其文化水准显然高出同时代同行业的其他很多女影星,如蓝萍等。这也符合当时左联招人的门槛,即既有一定思想觉悟,也同时在白区有较大知名度的要求。

李翰祥著,《三十年细说从头·下册》,第830页。

四、朱嘉琛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命运考

据陶江主编《娄平纪念文集》记载,在1986年其回忆当年北平地峡支部的人员时,提到朱嘉琛是朱欣淘之女。朱欣淘在49前一直是北平地峡组织的负责人,后来的副总理姚依琳是其上司,还掩护过吴德进入北京,此故事也被2014年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巧妙借用并重新演绎,并且此老挺过了运动,一直活到了1985年在广州逝世。

此外,该书写于1980年代,在之前的风波中因故去世的人,都做了标注,但对朱嘉琛女士做的说明中未见到其遭遇不幸之记载,故推测此女士很有可能直至今日一直健在,据其工作单位所在地推断其有可能一直生活在北京。

陶江主编,《娄平纪念文集》,第259页。

 短评

穿过整个北京去看你。

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无论思想还是技法,都是相当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来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里,算是一点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国也有很好的电影。石挥和朗雄真是神似啊,只是他们之后,中国旧派父亲形象,我们还能指望谁?

1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关注个体,叙事扎实。石挥的表演朴实自然,脱离了影戏腔调的束缚。阻碍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辈而是晚辈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国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电影,有人说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说,这片放在当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没前进,反而倒退了)。

17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现在的电影有人家的思想觉悟吗,男演员有石挥会演戏吗,女演员有女主角漂亮吗,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观众朋友们注意了,种花养鱼玩邮票旅游可都是人家老太爷在家等死的玩意。

20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石挥是演技最好的华人男演员没有之一

24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老夫少妻的爱情结合太进步了。说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50多岁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爷,中年该怎么活成为影片最关注的话题,对生活的关注在现在仍然有其意义。石挥自不必说,朱嘉琛也让人眼前一亮。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948,1948年啊!这部华语片放在现在看竟然一点也无违和感。阶层、面子、世俗人情,老夫少妻敢于反抗俗世却是追求真挚的爱情,甚者号称已过时的体罚方式。校长自有的豁达让人如沐春风,更爱刘敏华的热忱、独立和勇于追求爱情的态度(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上个世纪民国尚存的那些光辉,怎么在现在通通变味了呢?构图几乎都是平视角度,更为一种平和的表达。身份转化游刃有余,石挥这演技真的没话说。9.0

2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2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你以为他们是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振聋发聩啊,影片之先瞻叹为观止;惜乎小学教员的地位和收入在半个多个世纪后仍未得到改善!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电影放到今天都不过时,还是乐观了,这电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过审。

36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中年危机的解除,那么早就拍大叔爱萝莉了。石挥真是又帅演技又好的老男人,朱嘉琛长得好像俞飞鸿。

37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观赏性颇佳,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最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年代导演桑弧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前卫的电影意识,主要反映在时空衔接上。第14分钟通过两次脚的抖动进行大的时空转场;第66分钟通过连续的几个快速横摇镜头完成转场。而通过声音转场在影片中用的较多也更有趣:第30分钟父亲说结婚不要找他做主婚人,下个镜头直接接结婚现场父亲做主婚人;第37分钟女儿和媳妇抱怨父亲还没回来叠化到父亲在学校;第87分钟父亲告诉儿子结婚对象是刘敏华直接接众人惊呼刘敏华;还通过收音机的广播声音勾连了三个时空。最有趣的尝试是第44分钟在父亲第二次退休演说的时候接一个儿子和媳妇相视一笑的中近景,这仿佛是大银幕前所有观众的自然反应。这些技巧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五星推荐。

38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茕茕孑立中国浮世绘,恋恋情深电影皇帝曲。

4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欣赏老校长的温文儒雅、乐观豁达、有家庭责任感又开明。导演最后让他找到一个天使,真是幸运

41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推荐

话剧皇帝石挥的神演技啊。

4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石挥太好了。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分像小津,但你又知道,有些东西是独属于它的,那股浓浓的上海市民气,仿佛张爱玲名言说的,“到底是上海人”。桑弧是1916年生人,三十三岁就拍出了这样的杰作,然后直到2004年去世,就再也没有拍出类似的电影。不堪细想,细想则悲哀入骨。

51分钟前
  • PooomBooom
  • 力荐

0615@影城 四星半。庆幸有事outing顺便看了这部。中国早年庶民伦理一挂集大成者,编导桑弧、主演石挥、朱嘉琛均近乎完美,通片流畅幽默,质朴成熟。两次直面大特写:“中年可贵,勿做未老先衰活死人”“国人重死轻生”的批判亦不违和,放在今天看仍有足够社会意义。

56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1949年的电影,观念却是21世纪的,所以,不要贸然断定,今人胜古人。

6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那时候他们说,体罚孩子已经过时了。

1小时前
  • 付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