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那个男人一点也不冤啊,他确实该没脸活下去,倒是小女儿太激动了。
而且,男主人莫名其妙啊,难道那些女人的事他直到最后一刻才清楚,然后受不了了?丈母娘不愿交出自己的股份,老婆要与情人出走,妹妹向自己要钱,大女儿不是亲生并且未婚先孕了,小姨子说三道四勾搭自己,黑人女仆是拉拉,新来的女仆跟自己有一腿,一桩桩一件件他不是晚上就清楚了吗?干嘛还要演那么一出,搞得好像是这群女人太让他失望了似的。
再说,丈母娘不交出股份情有可原,年纪大了嘛,总想有个确实的依靠,至于丈母娘当年杀了岳父,跟他又没关系。老婆出轨了,难道他自己就无辜了,还不是跟年轻女仆搞在一起了?妹妹来要钱也没瞒着他。黑人女仆是拉拉跟他有什么关系,管她喜欢男人还是女人呢?至于大女儿不是亲生,当初结婚的时候就知道啊,而且现在她未婚先孕了,怀的可是你自己的孩子呢,一个养父把养女的肚子搞大了确实该自杀。至于小姨子挑点事、年轻女仆爱慕老婆,多大点事?
所以,搞不懂小女儿、男主人来那么一出戏啥意思。还以为这屋子里的女人有多大罪呢。(丈母娘那个确实是)
对于一个阅片近四位数,又没什么电影理论基础的中量影迷,我的好片标准一般比较简单,一是表演精湛;二是意境内涵深,换言之,看数遍仍能出新,一言不好总评;三是共鸣,共鸣这东西,最难说清,但最挠人心肝。
八美图是欧容的片子,对于把登堂入室奉若神作的我,本来已经不好评价他其它的片子,反正爱之至深说出来的全是胡言乱语,但短时间内恰巧看了时时刻刻,女性主义的概念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又被八美图添了一把火,只能辗转反侧码字消遣。
女性主义,是一个特别动人的概念,第一次听说,就完全爱上了它,既无知且爱,就难免用自我的幻想去勾勒它,在我的脑海里,女性主义就像冰水扶过苔藓溪石,很坚定又很温柔,所谓润物细无声,特别能体现。比起女权主义,它平添三分魅力,一个爱女人的女人,才能特别地体会这一种微妙。像伍尔夫神游时皱起的眉,她脸色苍白,神情里永远是孤傲,敏感和细腻感觉的混合物,她的作品,她的的存在,不是要抗争证明什么,她在那里,衣服的颜色浅浅淡淡,天才的头脑通晓一切又对一切感到迷茫,笔下的文字承载着她的温柔才华和神经质,一切汇合成一种极其迷人的形象,像照片里静止却又流动的她,无色,但风韵无边。看完时时刻刻,我闭上眼,脑子里有一双手,可以抚上伍尔夫的脸,肩和小腿,一点情欲,一点迷茫,但更多的是通感,一个指尖触摸,就像全身心的浸润,即是为才华和情感而折服,也是对女性独有的魅力而沉迷。
八美图里有不少地方转折略大,毕竟是意象和概念大于写实的片子,不过阿尔丹和德纳芙由厮打到亲吻的那场戏,第一遍看还是让我略感惊诧,但事后却成了全片最回味无穷的地方。镜头的运用,特地从头顶处拍全身,两人身形的紧贴是导演故意表现出来,这两个角色的亲吻,是全片各种明示暗示女人爱情之后的第一处拥吻,一方是狂野不羁始终带着挑逗和掌控神色的阿尔丹,另一方是被女佣眷恋,并且在整个片子中不断被挑战和启发的德纳芙,得益于两个演员的无穷魅力,这场戏即是全片的高潮,也是我观影体验里最具冲击力的女性之吻,未露一处尽得风流,所谓情而不淫。德纳芙的情不自禁,类似时时刻刻中,载着伍尔夫精神精髓的书本,启发摩尔饰演的角色,所谓女性主义的觉醒,而阿尔丹扮演的,也是一个启发者,一个终极的启发者,不为世俗所局限,感情奔放但又有细腻深刻的一面,烈火的红色勾勒出身形的线条,细看之下其实第一次见面就对德纳芙形成了冲击,最终二者跨过了共同爱着的两个男人,不自禁地相拥。当然这不代表女人之间的爱情比男女之间来得更深刻而伟大,只是代表德纳芙作为一个历经爱情的典型贵妇的一种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她能够把男人的立场和视角抛到一边,独立地重新审视女人的魅力,这是一种全新的境界。
从容颜,性欲和占有,乃至头脑,智慧来欣赏女性,或者女性自我欣赏,都是缺憾和残缺的。女性的魅力,在于将这些与女人独特的感情融为一体,不是一面一点,拥有这种特质的女人,她们不需要证明抗争什么,实实在在地在那里,闭上眼睛可以勾勒出光滑弯曲的线条,散发的光芒都是融的,无有缺憾,无有声息。
太喜欢了。在荒诞幽默和细腻感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几个女神都太美了,于佩尔的表演最灵啊!每一段歌唱段落都大爱...
“长久以来,我一直很想拍只有女演员的电影。重温库克的《女人们》之后,我就开始检查有关此片原剧的版权事宜,很快发现重拍版权已被好莱坞买断(就是08年那部翻拍),只好放弃了拍摄法国版女人们的念头。后来在朋友帮助下,找到了一部六十年代的犯罪舞台剧,罗伯特托马斯的本子。这位作家今天有点被淡忘,但在七十年代的法国主流剧院可谓红极一时,其中一部作品还曾被希区柯克买断,不幸地是到他去世也没拍成。……不同于干柴烈火,八美图是一部以风格化和雕琢感去凸显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反自然主义作品。故事被设置在五零年代,有助于这个八美陷入牢笼故事的真实度,同时也照应了情节突转和影片刻意雕琢的效果。只不过五十年代法国影坛仍以黑白电影当道,迷影参照不及同时期明奈利的歌舞片和瑟克的华丽剧情剧。”
最为美丽风情的悬疑片。不过法国的歌舞片唱的歌都是小清新啊。
弗朗索瓦·欧容代表作。8位法国老中青女星齐聚(可惜没有阿佳妮和比诺什),一宗阿加莎式的暴风雪山庄谋杀案引发美女集体撕逼,谎言与内幕层层揭露,悬念丛生,精彩好看。时而插入的代表每人独白的歌舞为本片添上荒诞讽喻之味。百合、乱伦、滥情、双性...这出略毁三观的话唠大戏十分引人入胜。(8.8/10)
“生活,于任何人的背面,都是一个深渊。”
生活于任何人的背面,都是一个深渊。
电影的皮,话剧的骨,文学的魂。侦探推理中常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酷儿导演在八个女人的闭环中玩转出百合、乱伦、双性、出轨等丰富的情感形式。歌舞直抒胸臆,只是每次尬舞后敌对关系迅速逆转有些简单粗暴,但也增生出荒诞感。法国各代女神荟萃,于少女的演技还是脱颖而出。
Catherine Deneuve和Isabelle Huppert还真是风韵犹存啊,还能上演一幕大胆的Les之吻...
不喜欢的人八成是觉得舞台感太强,不过带着看福尔摩斯的认真眼光看你就输了。最后一段歌舞恰到好处,第一段有点突兀,最喜欢的是姐妹俩合唱的一小段,toi,mon amour,Mon ami,压抑中可贵的一点清新可爱。几个主角的演技都无可挑剔,猜来猜去还是没猜中结局。不要事先看影评!
暴风雪山庄杀人、舞台剧式的场景与换幕、雅克·德米风格的色彩和歌舞、法国老中青女星同台献艺等等都是形式元素。多重形式层层嵌套,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同性双性出轨乱伦俱全,狂欢般的缭乱花活儿下,却挖不到一个有效内核、一点真情实意。是有风格的作品,但绝非佳作。
电影形式的舞台剧,每一个走位都是精心设计。欧容是个好木匠,做不了水一样的作品,但是每一道痕迹都是都是仔细考量过才下刀。欧容不一定是个有天分的艺术家,但一定是个好的学者,懂人,也是个好的匠人。
娘们爱唠叨,法国人爱唠叨,八个法国娘们能把你活活烦死。。。莫名其妙脱离情节的歌舞倒使得本片感觉挺CULT,于是居然坚持看完了。。。不过比歌舞更莫名其妙的结局还算勉强让人满意
毁三观的奇葩啊,唬烂的编剧+突兀的唱段+比划式的表演,然而却是一流的摄影、布景和美女,老太太的最终一唱竟异常惊艳,也算自成一派有趣味。
B/ 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对男性的折磨,恰如这个封闭空间的八美棋局;谎言编织的血色庄园中,先觉者是黑人女性与稚气未脱的少女。刚开始尬到想给两星,但之后竟觉得这种诡谲的形式感极为诱人。艳丽活泼的质感与人物的关系与逻辑的极致荒诞可以算是舞台剧的优势,但也暴露着两种形式间的隔阂。
欧容:看了两千部印度片之后,终于学会怎么在剧情中插歌舞了。。。。
萝莉 御姐 女仆 人妻 百合 脱衣舞娘……无疑,这是09年看过的最好电影之一。
三个女人一台戏,八个女人一台自嗨的舞台剧。
宛如莫比乌斯环的自噬,这次更彻底,直接物理架空原本存在的男性角色,却以三句不离的灵异身份跃然于屏幕;欧荣巧妙地移植舞台剧模式,用不同以往的台词轰炸塑造辛辣人物,创造出作者风格的另一种可能;八首歌八个进阶状态,宛如盘旋于密室上空的靡靡低语;标准化仪式收尾,个性十足。
一直觉得欧容更像文学家而非电影人,各种文学形式总是不经意的被他化用到电影中。“八美图”有舞台剧的精巧和歌舞的点缀,荒诞却颇能自圆其说。尽管身处密闭空间,悬念感却由头带至尾。 八个女人一台戏,秘密多过身上的珠翠,女性解构主义一览无余。果然同性恋才是最懂女人的啊!
Ozen这样赤裸裸的把国宝级的美人甩到银幕上简直是作弊!还让人怎么冷静地分析逻辑呢?拜托,谁还会管那个男人死了没有啊!看美人们唱歌跳舞相亲相爱才最重要的啊!还好希胖没拍这部片。另,Danielle Darrieux奶奶真是美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