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月突然爆发前,整部片子给我感觉就是不显山露水但很见功底。镜头扎实,人物刻画锐利明晰,很厉害。之后出现了一些舞台剧会用的宣叙式台词,虽为剧情须要,但略显突兀。最后干脆转场至舞台剧,手法很妙,但细想之下,亦有被迫之感,有一点点像pathetic fallacy. 同样感觉也适用结尾——看起来很开放,但其实并没有片子前半段的那种扎实感。
我给这个电影四星是因为真的很喜欢它表现的内容。整个电影的人物圈很小,但这个小圈子又可以指代几乎任何东亚人际圈。影片在IMDb 评分很低,可能因为西方人无法有我看这个片子时的感同身受。片中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很细腻,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老派日本电影的近贴感,就像某种东西粘在身上,命中注定无法自拔。村上春树和日本新浪潮电影给日本的文艺作品带来了一种迷人的疏离感,但其实它不是传统日本文化一脉相承的气质。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因为他想要表现的就是最原生态的当代日本的大多数——我无意中感受一种更传统的日本性,甚为为之沉溺。东亚文化从根上本来就盘根交错,谁表现得更好,谁就更有代表性。
(巾城)
4.5。看前面部分的时候一种十分窒息的代入感,让我想起在career fair上面不好意思和雇主聊天,但是又想得到一份工作的感觉。有很多人一样是留学生,但是他们却侃侃而谈,自由的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长处,我感觉我可能直到毕业都无法找到一份工作,更别谈想要的工作。那时我也会拿身份问题、专业方向问题替自己的不善言辞做掩饰,但是我一度怀疑,这四年我似乎跟在杭州的那个我没有一丝的差别。恐惧导致逃避,逃避带来的却只有更多的失望。电影里很多的心态我都是经历过的,看着那种侃侃而谈的夸大自己的人我也曾经觉得是虚伪我理应和他们不同;看着安于现状的人我也觉得于他们不同。前半部分真的是把我拉回了那段浑浑噩噩却又自命不凡的时候。然后随着何者那个推特的到来,整个剧的人物设定全部来了个调转,自命不凡的其实都是最没有勇气的人,而去努力展现自己去一步一步慢慢努力的人才是最勇敢的去拥抱生活的人。
因为《何者》的预告片知道了日本作家朝井辽,在还看不到电影的时候,我先读了他这本五十年来作者最年轻的直木奖获奖作品。必须承认,原作能得到如此殊荣绝非浪得虚名,就和它的改编电影一样,如果只看前百分之九十,充其量只能算是平庸之作,但是最后十分之一带给我的震撼真的是前所未有。在了解朝井辽之后,我不禁明白他被称为日本文坛新生代中坚力量的原因所在,他在自己经历不同学生时代时分别写下的三本,关于高中大学以及毕业生的作品,无不精准刻画出了当今日本年轻人的内心群像,很多正在经历这个时期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社会,朝井辽所描绘的舞台也越发复杂和深刻,在《何者》中,朝井辽以其独到的笔触展现了内心充满挣扎和苦闷的就业大学生的内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总有人来了又走,数量却从未减少的群体,他们到底是在以怎样的心情经历着这一人生中重大的过程。
二宫拓人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员,早早就投身于就职大军之中,每天身着和其他人一模一样的黑色正装,奔波在人潮拥挤的招聘会上,渴望能够拿到大企业的一个内定资格。同他一起的还有活跃在校内乐队的好友光太郎,光太郎的前女友也是拓人的朋友田名部瑞月,瑞月留学认识的好友小早川理香,以及理香的同居男友宫本隆良。他们五人在里香和隆良的家中组建了“就业对策信息部”,互相鼓励扶持着参加面试,然而表面轻松的气氛下,每个人却又心思各异。瑞月一直渴望进入大企业工作,但家庭的变故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当务之急是要能让自己生活下去。理香有着丰富的留学和实践经历,她毫不掩饰的努力向别人推销自己,看似手中筹码最多,却因为急于求成而屡次碰壁。光太郎总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求职之前他还惦记着为自己的乐队生涯画上句点,似乎除了音乐什么都不懂,对未来看起来满不在乎。隆良自称是“不就业主义者”,认为自己的才华无法在公司这种地方施展,冷嘲热讽地对待其余人的求职行为,自以为是的性格让众人有些别扭。
与其他几位相比,拓人更显得普通,没有留学背景和出众的能力,大学期间只是在话剧社排演过几场学生剧而已。话剧社的前辈阿泽认为拓人拥有话剧天赋,拓人也曾一度以为自己是特别的,梦想和好友银次将话剧作为毕生的事业去追求。但在意识到这条路的希望有多渺茫后,他选择了早早放弃,而坚持自己话剧梦想的银次也和他分道扬镳。遇到隆良之后,拓人认为他和银次有些相似,每天都很努力地在推特上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努力,说着不符合这个年龄的假大空言论,在社交网络中堆砌热血的词句,好像积攒的越多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在拓人眼里,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我欺骗,而阿泽前辈却不这么认为,“我不知道推特上区区一百四十个字能够说明什么,但你别把那种人和银次相提并论,说起来,更像银次的人应该是你。”
瑞月和光太郎都顺利找到了工作,瑞月最终去了大公司的地方职位,可以养活自己和母亲,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不会有升迁的机会。光太郎也进入了向往的出版行业,看似漫不经心的他其实一直渴望能在出版社,和成为翻译的,那个无法忘怀的女孩重逢。仍旧找不到工作的理香和拓人,无意中同时发现了对方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他们两人分别在网上搜索过瑞月和光太郎所在公司的黑幕,他们根本没有真心为朋友的未来祝福。然而拓人的秘密还不止这些,在他还试图为自己辩解时,理香就已经将他伪善的面目揭穿。
“你以为咱们是一类人吗,但是我和你不一样,我才不会在背后嘲笑别人,说起来你一直看不起我吧,你写在推特小号里的那些话,要我一字一句念给你听吗。”
拓人已经无法掩饰自己的惶恐,他没想到自己的另一个社交账号早已被理香所知,在那个账户里,他会对身边的每个人作出评价,别人的努力在他眼中都成了滑稽的表演,拓人很庆幸自己没做这些无意义的付出,他也很享受这样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众人的视角,就好像自己是上帝的角色。
“你一定以为自己很敏锐,很有洞察力吧,比我们都有能力,但你为什么拿不到内定呢。把自己当做观察者,站的远远的评价别人的一切,你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脱胎换骨,成为什么大人物吗。”
“你从来没欣赏过任何人,那个做剧场的朋友银次,你巴不得看到他失败吧,所以才在推特里嘲讽他的话剧很烂,因为只有他失败了才能让你好受点,但这样你就成功了吗。”
“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拿不到内定了,让自己旁观事外终究也只能一事无成,怎么可能有公司愿意要你这种人。”
拓人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示众一般,身体僵硬着说不出一句辩驳的话,这时进门的隆良给了他最后一击。
“拓人,我想了想,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去找找工作了,以后还要请你多多指教啊,毕竟......”
“你找工作已经两年了嘛。”
在这房间里的五个人,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大四毕业。瑞月和理香因为出国留学延迟了一年,光太郎忙于乐队没修够学分也只能延期,隆良则是出于自己的“不就业主义”而休学一年。只有拓人,是因为去年没能拿到内定而上了大五。
而今年,仍然没有。
拓人躲过隆良,仓皇逃出了房间,理香的话让他最后的自尊也无处遁形。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失败,明明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厉害,可为什么是他们先成功了,不过看看他们要去的公司,好像也不怎么样,这样的机会就算得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理香和隆良这两位,明明是同居的情侣,在家还穿着户外装,用着高级餐厅的精致餐具,看他们放不下架子的样子真好笑。”
“竟然有人会为了和不能忘记的女孩见面,而选择日薄西山的出版行业,光太郎以为自己是电视剧主人公吗。”
“银次那家伙,被自己训斥了几句就去搞了什么独立剧团,虽然也很想去看看,但会不会显得自己有些嫉妒,不过反正网上的评价都不怎么样,不用想也知道是学生水平的作品。”
理香说“你看不起我,而我只是可怜你罢了,看到你推特小号的名字,我甚至都有点难过了。”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用打开手机确认,拓人也知道那是什么意思,那个让自己一直暗自得意的名字——“何者”。
“是谁”
拓人终于明白阿泽前辈所说的,和银次相似的不是隆良而是他,指的是什么了。因为银次和隆良在推特上的表现如出一辙,他就将二人归为一类,但隆良的努力只是虚有其表,银次却真正坚持了自己的话剧梦想,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他们根本没有可比性。而阿泽前辈口中更有天赋的拓人,却在放弃了之后寄望于银次的失败来证明自己没有选错。
你是谁,你又想成为谁。
拓人希望能成为某种人物,梦想着有天能因为自己的敏锐被人赏识,但是观察者的角色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改变,这无异于白日做梦。他终究只能成为自己,用他看不上的那些难看的样子去奋斗,才能在社会中得到一席之地。
就如同我们中的大多数。
男主其实有所追求有所热爱,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衡量后选择了普世观的选择,投入其他行业。
这样的选择没有对错,错在常人都易陷入的思绪和心态,我这样是否正确?我这样是否有损失?更是产生了嫉妒、冷漠、贬低、批判的情绪中。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总通过外界满足卑劣的自我,从不将视角对准自己。
要明白,自省,才能自明,
自省,才能进步。
室友热爱乐队,明确自己无法靠它吃饭,因为内心的愿望选择了他说希望的职业。 女主没有明确渴望的工作内容,但明确知道拥有工作的价值,给女主生活带来的生存价值,所以不得不且主动的全身心投入。 我想人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件很重要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可以是为了工资维持生存,可以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可以为了情怀接触某一个行业。
然
“还在脑中的构想,无一是杰作。”
有时间去分析比较看别人,还不如花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哪怕姿态很难看,只有一步步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再清醒的旁观,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男主既然决定不走戏剧就应该通过努力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且有意义。如果后悔就要有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
没有行动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愚蠢。
愿各位在认识自己中学会和解,在自我责任感中敢于做出选择,花时间去努力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吧。
雖然沒那麼好但能讓我在憋悶的飛機上聚精會神地看完,給四星。現實和劇場的轉換一刻是妙筆。挺現實的,屬於這代人的現實,拓人的twi小號相信太多人中箭,冷眼旁觀以為世人皆醉我獨醒,實質只是眼高手低以批判別人來麻醉一事無成的自己。但沒有充分展現就活的壓迫感,演員也可以說基本沒啥演技發揮。
你没在为任何人应援 在背后嘲笑大家 我知道喔 你的另一个推特账号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删除推特了 你很享受吧 无数次反复读过了吧 ← 虽然前面看的数度要昏睡过去 从这段反转开始到结尾的惊艳可以给满分
三浦大辅拿手的群像戏。在电影与舞台剧的两套语言体系间切换裕如,戏中戏的嵌套式结构,以镜头的骤然拉远、抽离,营造出冷静旁观、带有审判意味的第三方视角。叙事闪回,是通过舞台道具与真人对话的方式抽象化象征化处理,转场流利一气呵成,观感诡异。喜欢这个剧作家出身、专注洞察人性黑暗面的导演。
若手实力派集体翻车…没有好好体验过大学生活真的一下子就能感觉出来
无法面对自己的“软弱面”,不想看到自己的丑态,所以只能靠推特建立起另一个完全理想的神世界。当“面具”被摘时,或许他才意识到他只是“舞台”上的一名演员,如果舞台剧没有了观众,那再好的作品也将失去意义。三浦大辅果然是舞台剧天才,对密闭空间的氛围掌控非常出色,可惜东宝还是限制了他的发辉
前大半段给你求职路上正能量鸡血,结尾黑化毒舌反转摧毁小清新鸡汤。片头片尾曲都很好听。片尾变为舞台剧风格好评,更加反衬出主角的伪善与可悲。所谓热血青春,同窗友情,很多只是表面装装样子而已。所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发毒舌推吐槽室友一定不要用常用邮箱注册…三星半
小号一段真是精彩,拍出暗黑风,并以舞台剧形式体现何谓冷眼旁观,人生如戏。当年找工作时的反胃感重新袭来...
没有经历过日本就职的人未必能理解这种压迫感。持续好几个月整齐划一的黑西装、品目繁多的企业说明会、写到手软的ES、一轮轮笔试、小组讨论、团面、个面…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前功尽弃。所以就职的不就职的、拿到内定的和没拿到的是两个世界。这种背景下,冷眼旁观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1.总有人以为自己可以不被卷入西装革履中,还自视甚高,一副与众不同的智者模样,殊不知别人比你早一步看透现实,不愿意戳破你的一纸孤傲;2.不要仅凭几条140字的内容去评判一个人,就如你无法在1min中内就展现好自己;3.情绪暗涌,何者知晓。
想表达的意思算是传达到了。刚想说这种体量的故事做成舞台剧兴许会更合适,便发现导演是剧作家出身……观影途中多次欲睡,全赖逗比菅田救场。尽管略被戏剧夸张化,拓人和隆良这种自恃冷漠观察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估计有不少人膝盖中箭吧,随便想想就能在身边人中找到些许影子(以前我也是这鬼样(。
“看着舞台上的人拼命的样子,冷冷地进行评论着的我,扮演者神的样子,其实却羡慕的不得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份强撑起来的自尊,就无法撑过这份绝望的心情。”以这个点展开一部辛酸的就职青春片。与泰国的清新、美国的热闹、台湾的文艺腔调以及大陆的套路相比,日本青春片的这份沉痛,真的太与众不同了。
无论是对求职状况的揭露,还是对毕业生的心理剖析,都十分流于表面,点到即止,前辈的角色更是鸡肋。讲道理基本靠吼,悬念一眼就能看穿,这是大部分并不优秀的日本电影的通病。唯一的亮点是佐藤健故事最后的话剧舞台,当观众和社会才是这一切的终极看客,年轻人何去何从?而故事在这里已经可以结束。
没有经历日本就职的人大概难以感同身受,跟同样在就职的朋友交流时都会带上一丝小心翼翼的那种感觉。说着不想随大流被同化,其实只是因为还没有成功。夢を見るか、現実を見るか,二者没有对错。而佐藤健的冷眼旁观让我觉得身中数刀,人在很多时候都容易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
都是些日光之下但难以启齿的事,应届求职一定是人生一劫,看完这个就觉得一切鬼影幢幢从未离开过。三浦大辅舞台出身的确不一样,戏中戏爆发好精彩
大部分时间都在温吞水,小号被发现后,画风突转,仿佛是开窍,剧场形式的表现内心戏,立意陡然升高,且一下子变得趣味十足,如果是一开始就这么拍有多好!躲在社交平台后的我们,未免心有戚戚。
我在想,像我这样放弃fit in后瘫倒在地说出“世界很大,路很宽”的人,也许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是透明的nobody吧。不过,再怎么逃,不管选择哪条路,也许都没人强大到不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就像谁能说谁的任意一条发出的没发出的社交网络动态,不在渴求着一个like?
里面最冷静的就是山田熊猫了,但是这位研究生前辈,您面向也太老了吧
朝井リョウ和导演真是特别懂呢 最喜欢的一幕是砂糖和suda在taxi里 suda的脸映在了红色的灯光里 电影有点不必要的长 以舞台剧形式的高潮为结局 看得比较过瘾 (村花的脸就像打多了肉毒杆菌一样古怪又僵硬 五星献给砂糖和富美的演技 @六本木ヒルズTOHOシネマ 10.15初日舞台挨拶 冈田腿长一米八
舞台剧手法的表现形式乃点睛之笔,现实与虚妄的交汇。谁还没个阴暗面呢?自视甚高藐视一切外在人和事,最终一事无成是自己,很大程度上,我和男主是一样的。
是演员也是观众,既演戏也看戏,最后彼此撕裂假面露出丑态。故事很平淡,我喜欢故事里的灯光和空间切换。角色演绎方面熊貓=takeru>fumi=苏打>冈田>>村花,村花的特写有时候好像一块僵硬的看板。其实预告片比正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