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伊野,是那个偏远的村子里唯一的医生。简陋的医疗设施,艰苦的医疗条件,一个村子里过半的村民都是老年人。没有医生愿意来到这里,但伊野来了。可以说,全村人的性命都系于伊野手中,而他也尽力在医生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除了在门诊帮病人看病,时常还骑着他的小摩托车奔走于全村,给每户难出门的老人家上门诊病。他如同一个咱这儿的乡村教师,为小村子付出自己的全部,全村人也因为他的到来而安心。然而,这个备受敬仰的、亲爱的医生,却原来是个无牌无证的黑医。
1
光看这个故事梗概就知道,《亲爱的医生》中将会直面医疗体制不健全和社会老龄化的种种弊端。由于位置局限,专业医疗机构无法深入边远地区,专业医务人员也不愿意趟这浑水,以至于村子里几年都没有医生,村民的生老病死都成了看天行事的大问题。而同时,村子里的老年人身处与年轻一代的隔阂之中,却又身处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临老无所依的局面。这两个矛盾,成为该片现实意义中最浓重的一笔。
但这显然不是导演的唯一目标,师从是枝裕和的西川美和,和师傅一样,热衷于从人性角度出发,于平凡中见真情。片中的冒牌医生伊野这么解释自己留在村子里的原因:“我身陷与此,难以脱身。我来这里不过是因为好赚钱,而且我以为会很简单,但是他们不断丢难题给我,我只好接下这些难题。因为我接了,他们就给我更多的难题,一而再,再而三。但是,一旦我接下了,就会认真对待,所以就被套牢了。当我被套牢,处理这些难题,其他事情就抛到脑后了。” 一个冒牌的医生,之所以硬着头皮留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必须对得起全村人的期望,对所有人交付给他的性命负责。
西川美和讲故事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重击人心,而是“轻拿轻放”的柔和。没有赤裸裸的批判,也没有血淋淋的控诉,甚至不带太多的私人感情。反映社会现实是电影的附加值,影片最注重的还是渺小卑微却绽放光彩的人性。
2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警察问起药品销售员小哥,认为那个冒牌货在那村庄里图的是什么的时候,小哥摇摇头。警察凶他:你想说伊野留在村里,难道是出于对村民的爱吗?销售员啥也没说,只是突然直挺挺地往后仰,假意摔倒。警察立刻伸出手扶了小哥一把,关切地问,你没事吧。小哥坐了起来,然后平静的说,你刚刚那样做,难道是因为出于爱吗?你当然不爱我,但你也那么做了。他的初衷,和你现在一样。
西川美和全然没有想要打造救世主光辉的意图,甚至连冒牌医生的爱心也毫不渲染。《亲爱的医生》单纯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性本能的部分客观地摆在人前,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当中的对错。正是这种毫不修饰的、源自人性根源的善良和责任感,让整个社会医疗体制的弱点更加一览无遗。
在伊野的骗局最终被戳破之时,村长只说是自己不够细心,没有检查他的牌照;村民们也只是诉说着自己的病痛,并没有人想要追究这个冒牌货的责任。所有人对这个骗局都没有抱怨和责怪,或者可以这么说,大家心里头明白,却都心甘情愿地置身于这个谎言里,以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个社会医疗体制的不健全,远比伊野的无证行医更加让人心寒。伊野的医德,不在于他的医术,而在于他作为一个骗子,却依然能用自己原始的人性和本能作为赌注,对全村人的性命负上责任。
伊野走了,村民们又再过上了老无所依的日子。我相信是这个社会病了。即便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弊端重重的社会体制,但我们至少能用亲爱的人性,温暖彼此。
之前注意到这个片子是因为瑛太,后来在3月份的环球银幕上看到这个片子,评价还很不错,4月份,环球银幕里面的对于今年20部日本影片的介绍,里面又提到了这部影片。然后今天这个下午总算是静下心来把这个影片看完了。于是现在就赶紧记下点只言片语。
对于片子的主演之一,瑛太,第一次看到他是在《交响情人梦》TV版里面,表演是很出彩,以后就对瑛太一直很关注了。“医生”的主演,笑福亭鹤瓶,只是知道他好像是日本的笑星,也没见他演过其它的什么影片,里面护士的扮演者:余贵美子,貌似是日本的老演员了,经常看日本影片的同志们应该对她还是比较熟悉的,我记得《入殓师》里面好像就有她,(上网查了一下,《大奥》里面也有她的出场,我当时居然没发现她,不过那里面确实是鲜花太多了……)应该是老戏骨了吧?!
我对于喜剧界的演员一直是很敬佩的,因为给我的印象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是应该比常人更深刻一些的,能演好悲剧的不一定能演喜剧,但是能演好喜剧的一定能把悲剧演的很好,在这部影片里面,要给亭福笑鹤瓶的表演打分的话,按百分制的话,我觉得可以打到95分,对于这个“医生”的无奈和挣扎,纠结而表现的实在太到位了。在这里,我对“医生”之所以打引号,不是表示我对他这个身份的不承认,相反,我觉得他彻彻底底就是个医生,而且是有医德的很好的医生, 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在影片中有段很关键的对话:
伊野: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启介:……
伊野:而我没有,我来这里只不过是为了多赚钱,我在这儿不是因为我有喜欢这儿,我深陷于此,难以脱身,我来这里不过是为了好赚钱。而且我以为会很简单,结果他们不断的丢难题给我,我只好接下这些难题,因为我接了,所以他们就给我更多难题,一而再,再而三。但是,一旦我接下了,我就会认真对待,所以就被套牢了。当我被套牢,处理这些难题,我就把其他事情抛到脑后了。
启介:但是医生……
伊野:别再叫我医生了……你很尊敬我,我很感激,但是,我是个冒牌的医生……一个江湖术士。
在这段话里,其实就解答了所有的问题,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他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在影片的前面还有一段比较搞笑的情节,我想有心的观众们就知道一二了,村子的一个产妇早产,在赶往大医院的路上,伊野还在旁边翻医学书籍。但是,也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须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在那个偏僻的地方,他仍然坚持上门跟每户的老人做身体的检查。虽然他不懂,甚至完全不知道,他的认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须去追根究底,翻阅资料,找到结果,对于乌贝夫人的病情,他的医生的直觉告诉了他不是简单的病情,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为了查明情况,他故意将一直不离身的手电筒踢到了乌贝夫人的屋柜下面,坚持为乌贝夫人做了全面检查,他没有草草了事,而是把结果也拿到大医院去化验了,结果也证明了。试想,他的这些做法,不正是一个医生应尽的责任么?他迟迟没有告诉她的子女也是因为乌贝夫人的意愿,伊野也反复为这个问题苦恼过,从他与乌贝夫人的对话中旧可以看出来,(大概老人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想更好的活着,静静的走完最后的日子就心满意足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影片要说的是,他成为了医生,众人的期望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就是一个认真的人。
最后的一个镜头,是化装成护工的伊野与乌贝夫人的见面。
所以,我觉得,在医德上,他是个纯粹的医生。
据说老年人更经常提及跟思考死亡,所以他们比年轻人更能面对死亡,并不惧怕。这当然只是一种说法,然而我不由地想起了外婆。当时医生有说,十二指肠手术可以让她多撑五年。只是手术以后,外婆再也走不了远路更爬不了山。经过那次变故,还是小孩子的我也意识到外婆似乎老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期间她私下就把遗照和灵位牌都准备好了,最后走得也不算太痛苦。
《亲爱的医生》表面上讲的是追查假行医的骗子,说的是无医村问题和老龄化社会的病症。就跟上面谈到的,这片子让我想起不少往事。先前家里做了十几年药品药材生意,不过并没有任何许可证,上头一再追查、力度加大,终于再也做不下去了。小时候有什么感冒风寒头晕肚痛,父母都直接给我派西药,从未出过问题。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导致我今天还有点刻意远离着医院,先父亦是如此,最后吃了亏。而就我所知道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未必就好过电影里东奔西走的老先生。有位小学同学的父亲成了庸医误诊的事故受害者,一针下去,一命呜呼。
影片里的伊野先生倒会现学现用,几次盲打误撞更被乡民奉为救死扶伤的好医师,前来实习的后生更是钦佩有加,类似的黑色幽默回头来看更是讽刺。常能看到这样的电影人物设置:世间黑暗,无人主持公道,唯有侠客果敢出手;同情弱者,坏人反倒不再是脸谱化的坏人,担当了责任。《亲爱的医生》说的真假医生其实也差不多,能否水落石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存在。老太太不愿女儿获知自己病情,即便后来答应到城里就医,然而她们的关系依然存有隔阂。病魔无情人有情,可导演并没有打算用母女情或夕阳情来化解尴尬的矛盾,那个偏远而美丽的小山村,它该何去何从。
2005年,日本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作为近邻同时又是一发达国家,停滞状态的日本遇到了不少社会问题。今时今日不再有《楢山节栲》里的弃老,却出现了被动型的“弃老”,正如在我们身边也能发现的空村、无人村和老年村。年轻人涌向都市,老年人固守乡村,东方的传统孝道难以维持。没有足够医疗保障的现实不仅危害了老年人,也伤害到年轻一代。老年人不希望成为子女的拖累负担,迫于现实压力,子女们和父母聚少离多,对隐瞒实情也毫无办法。
是枝裕和在去年《步履不停》里探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而《亲爱的医生》不带太多的私人感情,多了一层批判色彩但也说不上发出大声控诉。救人与谋财,谎言与真相。说的是医疗,打动人的反而是情感。如果仔细体味伊野先生这角色,我们能发现他身上的无奈未尝就不是过去人生的投影。这等作品充其量还是西川美和的个人思考,她找到一个合适的当代文本与谎言主题,实现了制作意图,引发一定的积极反响。至于如何消除老无所依的困难局面,做到老有所终,恐怕这不是导演的分内之事。珍视人生的渺小和卑微的情感,这才是日本电影的一向所长。【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土居健郎在《依赖的构造》一书中曾提出一个概念,即“无父的社会”,英译“Fatherless Society”。结束了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激荡,到了七十年代,日本开始呈现社会内部变化,“无父的社会”形成逐渐整体家庭以及下一代的成长有根源性的影响。
土居健郎指出,在经济腾飞的那个年代,父亲由于时常要加班、应酬而失去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令母亲在家庭内的角色重要性大大提升。除此之外,更关键的是,父亲此时已不可能再承担文化传承的角色了。在“无父社会”中的“父亲“正好处于疏离的两难位置。,一方面他们已直觉感知现代社会正走上危机之路。比如“物化的抬头,逐渐再引申出过劳死及环境破坏等多重困扰)。他们打心底里不愿意让子女盲目接受社会化(socialization)原则并置身其中,不过同时他们又代表既定的法规原则,要把社会法则传递给下一代来维系制度上的自然动作,否则便会连自己的立身之处也不保。由于处于这样的两难位置,这一代的父亲都未能好好胜任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角色,甚至不少以工作繁忙作为逃避借口来绕过这些问题,于是这样的问题会随着一代又一代,情况恶化下去,不少人不懂如何去当一个父亲。
突然想起前不久看过的日本电影《亲爱的医生》,文本的架构与《依赖的构造》并无二致,只是时隔多年,年轻的女导演西川美和所面对的这个“无父的社会”,它所呈现出的问题较之前会愈加犀利棘手。当然这不是像梁文道所说,现在一提“日本教科书事件”就免不了空泛谈论“菊与刀”的时代了。想要追溯文本的社会特性,实际上还需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影片《亲爱的医生》,其背景设置在一个人口严重流失,老龄化严重的偏僻乡村。这是未来日本电影将要面临的很重要的社会议题之一。在日本的语境中,对“高龄化”有明确的界定,指高龄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日渐上升的趋势。而日本的高龄化速度,其实颇令人吃惊:1950年为5%,至1994年已经升至14%,而最新的数字为18%,即有大约2287万人为“高龄者”,按联合国的定义作界说,当一个社会的“高龄化”比率超越7%,已经可以称为“高龄化社会”,当过了14%则界定为“高龄社会”;而以联合国的推测数字显示,随着世界性的长寿化倾向,相信到2040年则全球的高龄化率会达到14%,换句话说也就是全球会进入“高龄社会”的时代。只不过日本在高龄化方面,继续保持一向屹立于潮流尖端的顶峰之上,现在已经提早达标且超额完成当选为“高龄社会”——更恐怖的是,据资料的推算预测,到了2050年,日本的高龄化率会达到36%——那大抵只有“超高龄社会”的命名,才可以反映出实际情况。所以当瑛太扮演的年轻医师被撞后醒来,在乡村门诊看到的一切时,他被惊呆了。周围的患者全部都是老人,导演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在影片初始就让观众进入这种预想性状态。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将会怎么办?当社会明知会向高龄化发展,而一切仍没有任何未雨绸缪的安排,该如何是好?
我们不妨把影片中的不同人群依照叙事划分为几个小单元:村长与村民;医师伊野治;年轻见习医师相马启介;医师女助手;药商;寡居老妇人。
首先,村长与村民同属于这个偏僻的村落,但是村长却是个有名无实的领导者,他属于“墙头草,两边倒”,在医师失踪后跟警察念叨“医师是上帝,没有他我们这一村老人可怎么办?!”而在得知医师乃江湖术士时又立马改了口风责骂医师的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谓父权的缺失、话语权的缺失。
其次,是医师伊野治。医师有没有结过婚,有没有孩子,在文本中并未提及,只是借寡居老妇的女儿之口问及,得到了医师感慨自己不是个好儿子的答案。医师父母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影片第51分钟时,警察给医师父母打电话。在这场戏中,镜头从远景慢慢推进,从楼的全景推到医师父母的阳台,但最终却依旧看不清医师父母的脸,只是模糊的两个老人形象。医师母亲在接电话,嘴巴在动却听不见声音,只有警察的声音,导演在这里故意隐去了母亲的声音,用渐强的雨声、雷声和缓慢沉重的钢琴调铺满整场戏,可谓点睛之笔。母亲的话语权被剥夺、隐去,作为家庭权威的父亲只是久久坐在那里没有反应。导演是否想告诉我们,老龄化不仅仅发生在故事中那个偏僻的村落,同样在大城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情况不容乐观?医师父母第二次出现是第一次出现的一个小时后,是医师与父母在通电话,与第一次场面调度正相反,这次是只出现声音,父母的形象隐去。逃亡在外的医师想跟父亲说话,母亲却说”他甚至都不知道你是谁了。”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原来象征着强势权威的父亲,现在也只不过沦为一个老年痴呆的弱势角色,他不断重复着“噢,我知道了。”但是残酷的事实却是,他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一句话,父权的倒塌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年轻见习医师相马启介与他的父亲,这是一对耐人寻味父子关系。与医师一家“父权的倒塌”不同的是,他们更像是土居健郎所说的“无父社会”下的父子关系。自始至终,相马父亲从未出现过,只是在相马介绍自己时隐约带出父亲的部分情况。“父亲是大城市的医生,但是我对大城市的医疗感到怀疑,所有人都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症状,而不是病人。你若是见到我父亲那样的医生,一定会笑他的,他只是知道赚钱。他没有资格当医生。”想必相马的父亲便是那个无法进行文化传承的父亲角色,他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盲目地接受社会化原则,例如他不愿让相马来乡村工作接触社会。但是同时,他也代表着既定法则,为钱而干活,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生存,并不是真正地关心病人。所以说他处于疏离的两难位置,很难与儿子进行沟通,从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权形象的缺失。但是在本片中,医师的存在又恰巧弥补了父亲的位置,医师与年轻见习医师的关系,似乎更像是一对父子。年轻见习医师因为医师的种种举动而深受感动决心留在此,而医师却劝说他回去,甚至说出自己身份的真相。年轻见习医师在心目中已经锁定医师为自己的“父亲”形象,他似乎找到了目标和依靠,所以说当医师遁逃之后,他在草丛中发疯似的寻找,也就不难解释了,只得感叹又一个父权倒塌了……
八千草薰饰演的寡居老妇人是三个女儿的母亲,她的丈夫几年前死于癌症。这是一个真正的“无父家庭”,并不是本文语境下的“无父”,这个家庭全部都是女性成员。镜头不止一次掠过房间角落里的照片,有老妇人与老伴的合影,有父亲病重时与全家陪床时的合影,还有父亲单独的遗像。值得玩味的是,有一场戏,医师欲来探望老妇人,老妇人的桌上摆着一支没有旋上的口红,娇嫩欲滴的玫红色口红在其丈夫遗像的映衬下,别有一番深意。一个小小的空镜头,平静的表面背后是汹涌澎湃的波澜。
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在结尾还交代了两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色。一个是医师的女助手,一个是药商。女助手是单亲妈妈,辛苦地带着儿子生活。共有两场戏交代。一个是在雨中蹬着自行车蹒跚而行。一个是影片末尾,在某个夜晚,儿子久咳不止,母抚儿背轻声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凄凉中蕴含着希望。清晨,于药商家中,又是另番景象。药商与妻手忙脚乱地送孩子上学,热闹透着生活的无奈。中年人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前史,老年人生活是中年人生活的未来。一切看上去都是电影,却比真实还要精彩。如此真实的场景,让我分不出悲喜。西川美和这一份完美的病历,了然于心。观后,豁然开朗。
开头看得有点无聊,但越到后面越感到有种东西哽在喉间,并没有哭,只是喉咙有些难受,发胀并且发酸.我想起我的小时候,我的外婆,我小时候生活的外婆在的那座古城,突然十分想念.PS我想的东西与本片主题有点偏离了...
渐入佳境的电影,转折点是气胸。开始觉得挺没劲的,节奏又慢,直到气胸那里才看出端倪,原来医生不是医生。而八千草奶奶的气质又一次打动了我。美好的结尾。
说是西川美和的巅峰之作绝不为过。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社群,这让西川有了更大的、体制层面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探讨谎言,对家庭关系以至人的本性的反思。香川照之仰倒在地,警察赶紧把他扶起来。“你来扶我是因为爱吗?他也不是。”一句话让人醍醐灌顶。永远的托词亦复如是。
西川美和的电影没有离开过“谎言与信任”,选题是凌厉的,从来不乏好细节,也喜欢玩点黑色幽默,可我总觉得她的取舍很含糊。她的电影虽然舒缓,却留有大面积的滞意,她实在缺乏是枝裕和那种大化无形的细腻和“形散神不散”的定力。相比之下,我还是觉得《蛇草莓》的控制感要更好些,《摇摆》则更摇摆
一个好人是怎么被逼出来的。。。
隐约记得日本人口老龄化也怪严重的
故事情节和结构都比较土,新意欠奉。
這部片把一個可以拍得很通俗充滿戲劇衝突的故事處理的很清淡平緩,也沒有大聲疾呼什麼人性或社會批判,而是把鏡頭專注在演員的表情、面對醫療生死壓力的情境和醫生與病患之間深刻的情感。角色之間的微妙關係和笑福亭鶴瓶演出皆動人有味,雖然劇情有點慢,翻譯有些地方不順。
悬疑倒置,众人记忆闪回拼凑出的往事拼图,再次确定记忆的自我篡改及不确定性;为了不辜负他人的期待,他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人物,成就了所谓自我救赎,笑福亭鹤瓶与八千草薰的对手戏极为舒服,将家庭题材进一步扩大到农村老龄化及空巢问题。
成為了一個醫生,你快樂么。我愛八千草薫阿姨。旬報第一。
在中国住得久,你会渐渐忘记医生本该是多有存在感的一行,而做医生的本该是怎样有血肉的人。这一行和做这行的人自然走到哪里都会有问题,但发生在这里的问题显然更朴素更踏实,会令你愿意抛开偏见探入其间,然后发现,缺憾本身也会如此迷人。
他只不过个想简单讨口生活的人,他只不过是想好好为村民看病而已,他只不过想遵守和老太太的约定而已,这样的他,有错吗?
西川美和第三部长片,摒弃了《摇摆」的压抑和吞噬感,转而恬静平淡。一贯美丽的空镜头加上对日本乡村医疗体制不完善的控诉,既文艺又有社会感。对细节的把握和故事接凑掌控,平静而不无聊。
一边展眉微笑毫不刻意地,迎着晚风朝霞般叹口气一边说,"你能不能闭上嘴呀",温情时刻。“西瓜吃了就关上灯回你的家”,嗯。「当我离去,化为尘埃,我会让花儿展开笑颜」老实说,从中途开始,就有点把笑福亭叔置换成马修了(狗妹)…好棒没有一位戏骨抢戏!呵多欢快松腿儿的美式咖啡「愚蠢的绝望之下,我随风飘荡」
1.“你来扶我是因为爱吗?他也不是。”2.乡村风光,绿意盎然;3.固然庸医,却也心存真诚。这样的“医生”似乎也可爱一些。面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症状,他也知难而退。
剛開始以為是日劇典型的溫馨路線,誰知一下抽離醫生的實際失蹤調查與各類人的回憶開始鋪陳,中間一度跳進不是因為沒有耐心而是好奇一些人的故事不好奇另一些的,最後才明白在這個“體制”里也許這樣的人出現是一種必然,雖然有風險,但是更應該去揪出制度的不完善,而不是把一個關心老人的假醫生轟走。
剧作工于技巧,结局前置,借由调查亲善乡医失踪之谜,通过调查和旁观者追忆揭开妙手神医or江湖术士的秘密过往,指向的却是城乡人口失衡、医疗失序等社会症结。前段可爱谐趣,后段微妙叹息,多次出现的声画不对位恰如这真相与谎言、真情与假意之间的人性灰色地带。
中段开始节奏缓慢俨然成了西川美和的标签,虽然都以微笑结尾,但这部和摇摆偏兄弟情,法律甚至记忆相比,讨论的话题要更加现实和普遍化。鹤瓶的老师和蛇草莓里爷爷役二代目松之助是一辈的;透过时光凝固的电影,看到出演过宫本武藏里的お通,死者田园祭里的少妇的八千草薰,岁月逝去,很是揪心
平静之后是汹涌宽阔的大河
醫生和教師是最難的倆個職業,因為對方都是將生命交之你手,一個是肉體,一個是靈魂,稍有不慎都將毀人一生。而電影里的江湖術士卻被病人一部部推向聖壇,我想他也曾想過拒絕吧,只是榮譽和金錢來得太容易了,面子也很重要,於是就將錯就錯著。有時候不是我們被欺騙了,而是自己矇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