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看的第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生平看的第三部。70年代上小学时,看过阿尔巴尼亚的两部电影《勇敢的人们》和《第八个是铜像》。 2、60年代起,阿既反苏又反美,有共同的敌人,于是就是朋友。70年代中阿友好,但好景不长,后来又反目成仇(1978)——这个过程中阿的统治者没变,都是恩维尔.霍查。当时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但给了阿100亿RMB的援助。不抱怨阿是白眼狼,只怪XXX是SB! 3、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万,这100亿RMB,按说足够把300万头猪养得肥肥的,然而阿却是欧洲最穷的国家。 4、阿以山区为主,经济历来不发达,地缘政治意义重要——这是对于欧洲而言,对中国有个屌毛用处。穷山恶水出刁民,此言不虚。 5、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是反映了阿血亲复仇制度,使人对阿多了一些认识与理解。 6、阿本来是信奉宗教的,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但经过霍查几十年的无神论统治,宗教色彩已经非常淡泊,电影中也不难发现,基本上没有任何宗教气息。 7、然而更古老的血亲复仇制度依然存在,并凌驾于法律之上。复仇手段之狠、复仇时间之长,昭示着有恨无爱的价值观与伦理体系。这个民族的愚昧野蛮残酷本性暴露无遗,动物凶猛,保持距离!
8、阿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然有75万个碉堡!60~70年代修的,“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自我标榜是有危机意识,但极易给人穷兵黩武的感受。
2021.10.25在闲鱼上找到1968年的中阿友谊宣传画,转帖一下
17岁的尼克最终一语成谶,他估计不会想到,自己之前与喜欢的女孩子的一句戏言最终却成了自己真实的写照。尼克在被束缚的自由中彻底的崩溃了,然而这还没完,他最后虽然选择了自由,但属于他的未来彻底的失去了。而这种失去伴随着他的家庭。
尼克一家居住在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这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的发源地背景,《血腥的宽恕》说的是一个家庭矛盾引发的悲剧,尼克的父亲与自己的邻人有了矛盾,被激怒的父亲失手杀死了邻人而外逃。为什么要外逃,原因很简单,在当地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如果一家的男性被另一家杀死,那么这一家的男性需要有一个人偿命,否则的话,这家的男性就要终生在自己的家里不得外出。因为习俗所限,尼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于是,与他有关联的未来彻底的被葬送了。
尼克几次试图从家中离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杀神的擦肩,渐渐的,尼克的恐惧变成了愤怒,愤怒父亲为什么不去自首而选择牺牲全家人的幸福。于是,这场矛盾演化为尼克对于父亲的憎恶。当父亲再一次回家后,尼克打电话报警了,然而这并没有完全解除古老习俗的约束,父亲虽然安然回家,但却依旧免不了被禁足的命运。
尼克一家经历的风波改变了尼克的命运,同时被改变的还有尼克的妹妹,因为男性被禁足,妹妹和母亲承担了这个家庭生活的重担,妹妹因此辍学了。对于这一切已经彻底绝望了的尼克想要去邻人家寻找答案,邻居老人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尼克在24小时内离家后终身不再返回,他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之前的尼克嘲笑那些去巴黎打工的孩子,没想到自己却最终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我们没法用常理去理解《血腥的宽恕》因为当地人遵从的是古老的习俗,而这也是本片中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经历的必由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所倚仗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些事情,一些让自己痛彻心扉但不得不接受的事情,比如说失去亲人,比如说家庭破裂等等。正常情况下,这些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会使得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彻底的改变,改变之后的青少年自然会获得一个关于人生的满意答卷。然而本片中的答卷,有点太过于粗暴简单,但却足以让尼克彻底的失去自己之前的理念。
古老的规则与现代法律之间的碰撞是的尼克错失了人生应该有的方向,本片在刻画习俗之间的碰撞可以说用心良苦,尼克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他相信法律可以给予应有的公正,通过法庭的宣判,父亲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处置,同时,邻居一家与自己一家的关系是可以修复的。然而在父亲以及邻人看来,法律是法律,法律可以约束犯罪行为,但是对于习俗他们必须遵守,他们必须用一种方式来维系应有的文明的延续,因此,法律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方理念,但另一方依旧要操守自己的规矩。
现代文明在与古老习俗之间的碰撞我们没法用一方来衡量另一方的准确性。诚然现在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认同现代法律制度是一项比较完备的制度,但是这种完备本质上是需要同完备的基础设置相结合的,如果脱离了基础经济条件,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没法彻底的执行。
本片发生的地区是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这是一个相对的经济并不发达的区域,而且这里所经历的是一种现代化与古老村落体系相结合的过程。尼克一家以卖面包为生,而当父亲没法继续这一职业的时候,妹妹驾驶着马车去卖面包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竞争对手开车的降维打击。自然,最终他们的生计难以为继。
尼克高中即将毕业,他最期待的莫过于在当地开一个网吧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然而这种现代性的新生事物却不得不停住了脚,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家庭被一个古老的制度毁掉了。在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的冲突中,尼克牺牲掉的是自己的未来。然而这种文化的交融并不会因为尼克的牺牲而有任何的让步。或许一直到父亲这代人永远的离开后,尼克想要的新生活才会缓缓到来。
制度的碰撞最终换来的是几代人的牺牲才会逐渐的缓和,然而尼克很不幸,他不过是这几代“牺牲”了的人其中之一,尼克想要通过现代制度对于古老习俗进行说服,然而并没有人因为尼克的崩溃而有对于古老习俗的任何让步。即使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也没法撼动这一项古老的习俗。文明自以为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然而总有事情没法通过文明解决。制度的碰撞并非是产生一种十全十美的制度可以全球通用,更多的则是新制度与老制度之间的融合演替。
新的文化固然会成为替代古老文明的新宠,然而这其中都是有代价的,成长的代价,这一次以失败告终。
……
你好,再见
自称15年成功调解家庭纷争47起的老头哈桑,手持《卡努法典》,来到尼克家,也碰到了一鼻子灰。之前尼克爷爷同样请人去索科家调解,都未能如意。毕竟是尼克的父亲马科闯了大祸。
家族世仇,在世界各地的古老乡村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一,大多数情况因岁月浸染稀释,渐渐变淡和弥合。但在马科和索科这两家却结下了紧固的死结。
乔舒华·玛斯顿不远万里来到阿尔巴尼亚,联合艾德米恩·木拉塔共同编剧并独立执导了《血腥的宽恕》(2011),慢工出细活,单在阿尔巴尼亚拍摄就化了半年,有着地道的阿尔巴尼亚味道。
影片荣获第6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难得的是,几乎都是非职业演员。饰演马科妻子的就是一家开小店的女人,这一家人全都出镜。出演尼克和露迪娜的二位年轻演员,诠释得都极其到位。
按照导演的话,这是文化的力量。谁能想到,阿尔巴尼亚跟朝鲜一样,曾经是这个星球上举世无双的封闭之国,经过巴尔干血雨腥风的多次洗礼,群山环绕之下,山鹰之国的人们依然生活安详、从容而平和。
但影片所呈现的却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件,只是日常庸扰,但通过一对普通家族的世仇,以微见著,似乎让我们一窥巴尔干过往风云蛛丝马迹的由来。套用一句中国人常说的“冤家路窄”,即可说明马科和索科这两家形成对峙不可调和的情形。
事件起因正是走惯了的那条老路。平时马科驾着马车去外卖面包,都走这条属于索科家荒地的近路,但现在的索科不乐意了,在路口垒起了石头,就是不让马科的马车走近道。那就得绕道走远点。
人都是习惯性的动物。一旦习惯了,突然叫绕道,可就不乐意了。更惹恼马科的是,不让抄近道倒罢了,索科竟然当着他女儿露迪娜的面,极尽污辱之能事,让马科颜面扫地。于是马科跟家兄一起去找索科讨个说法,但索科根本不吃他们这一套。
按马科所说的,索科竟然掏出了刀子,准备对着尼克的叔叔行凶,情急之下,马科出于正当防卫,才导致索科的命丧黄泉,这下事情闹大了。尼克的叔叔被抓起坐牢,马科虽然跑掉,也是东躲西藏。
索科是一个大家族,声称决不饶恕马科。且索科家还有亲戚当警察。这次马科的不冷静,全家都成了受害者。按照当地风俗乡规,17岁的尼克和15岁的妹妹露迪娜及小妹波拉小弟德恩都不能去学校。除非能搞到特赦令。后来还是老师斯肯达从中调和,才允许小妹波拉和小弟德恩去上学。尼克并未解禁,只能继续呆在家里发呆、垒墙和健身,无聊至极,就用刀子狠狠地划墙壁。
最苦的是单纯的露迪娜,自父亲被“黑”了以后,全家的重担就压在她身上。她毫无怨言,默默劳作。每天赶着马车起早贪黑去卖面包,后来还卖烟,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可常客越来越少,去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窄,都被索科一家堵住了。依索科好心的嫂子玛拉对露迪娜所说的,只要马科不去坐牢或者说不偿索科的命,他们是不会饶恕马科一家的。
深夜,时时冒着危险的马科跑回家中,跟家人见面。尼克终忍不住,跟父亲的冲突渐起。尼克怪罪这一切都缘于父亲不自首,只有父亲去自首,他们一家才有出头之日。父亲说我去自首,我就没得活命,你们怎么办。尼克反驳说,我们不能去学校上学,现在又能怎么办。
尼克心里还有小靓妹芭哈。芭哈通过汤姆用手机录像给尼克,说是想念他,希望能早点在学校见到他。尼克的死党汤姆还刺激他说,已有别的男同学勾搭芭哈,这让尼克很是着急。他对着手机给芭哈说我也渴望尽快见到你。
这夜,父亲的再次返家,激起他的怒火,他打手机举报了父亲。警察抓走了他。父亲关进去后,尼克没有去探视,但找了不少关系,争取对父亲判决有一个好的结果。
没想到的是,父亲突然被放回来了,这让尼克好生奇怪,以为是他跑出来的,为此挨了父亲一巴掌。尼克渴望这血仇有个了结,他背着家人来到索科家,他声称是来息事的,但索科的兄弟们拿出枪指着他脑袋,还是索科的老父亲喝止住了他们。
老头缓缓地说,放了他,我每天夜里想起我死去的儿子,我就会痛哭,而你的父亲还逍遥法外,但这孩子有勇气来,我们就饶恕了他,让他24小时内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回来,如果回来,就让你睡在我死去儿子的旁边,至于你的父亲,就让他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只要一出门我们就会收拾他,我们永远不会宽恕他。
无奈的尼克,面对愁苦的家人,唯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远走高飞,去哪,去伦敦搬砖吗。这是他跟芭哈说过的一句笑话,没想到他现在真的要背井离乡。风吹草动,鸟鸣山岗。在露迪娜注视下,尼克背着包静静离开。
原来这儿根本就没有宽恕。宽恕只是一个美好的臆想。这对应着不可饶恕的“血仇”,与“恕道”的激烈碰撞。两个家族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仇恨一旦迷糊了双眼,便难以调和,只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2016、6、11
极其优秀的文本,但在表现力上稍弱。对于该地区的风貌民俗以及这些背后的荒谬无奈阐述力不够,人物的塑造细节太多反而没有整体的强调感。情绪一直笼罩全片,爆发点太晚也太糊弄,些许遗憾。
一个对于我们来说难以想象的法规和特定社会习俗下的故事,延伸出了对于成长,家庭,自由,责任,法理和道德的思考。结尾兄妹二人遥远的对视,一个背井离乡,一个扛起重担,以不同的方式迈向成年,令人感叹。
五脏俱全啊~
结尾几处音乐亮点。想不通,可能是我自己太软弱。
令人注意的是本片以一種美國旁觀者的價值觀來講述這個雜糅著血親復仇、宗法制、第三世界苦難生活、成長史與性別差異的故事,最後決絕又通俗的表現依舊脫離不出某種固化而呆板的窮人世界想象。
表演不着痕迹,这是最了不起的。或许换个片名比如《事发后》可能更贴近影片主旨(玩笑~)。相当不喜欢这个结尾,它冲淡了之前的种种细腻,况且尼克也不是绝对的核心。
一个非常优秀的剧本,通过一起杀人案表现了整个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的社会现实,野蛮,荒谬,地痞流氓般的人们,讽刺的是这里的血债根本无法被宽恕,唯有血债血偿。标准公司冷偏高的品位确实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低成本作品,私人化的美学风格,某一类人或某一社会复杂的现实状况问题。★★★★
这种设定跟之前的美剧血仇略有点像啊,不过除了家族的纷争和奇怪的传统之外。这还是一部成长的电影。走出家门,获得独立与自由。
以为是中东的故事 看完才知道讲的是阿尔巴尼亚 隔阂像铜墙铁壁一样横亘于人与人之间 而人们好像还乐于让它越来越坚固
逃避与担当 荣誉和鲁莽 选择 成长 挣扎 迷茫 问题列得不赖 答案人意差强
这种类型的片子,我欣赏不了
从mirage开始关注阿尔巴尼亚片 可惜到这部也没什么突破 演员表现不错 哥哥妹妹双主角的塑造格外抢眼 但剧情线太散没有收敛 凭此还能拿到银熊最佳编剧 大概是沾了小亚细亚地缘的光 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家族观念浓重 血债血偿的屠戮野蛮杂糅现代文明社会(手机 网吧 大学)的向往 最终造成出逃 妹妹比哥哥好
CC628。一辈子不离开家,或者一辈子不再回家,你会怎么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长的阵痛、自由与宽恕,从一个极度具有地域特色的Kanun法典与besa切入,最终回归到个体,以小见大,这也许就是能拿最佳剧本银熊奖的原因。
阿尔巴尼亚乡村世仇青春故事。CC版。
從偶然跌進宿命,有些人被囚禁在了仇恨里,而有些人卻被囚禁在了生活里。
有人离开就得有人留下,整个家族才会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通篇不见血,但仿佛能听见血在脉管中翻涌的声音。故事毫不耸人听闻,几乎可以说随时都在世界上发生着;但对于亲身经历到的人,那种感觉确乎是血淋淋的——关于亲情、仇恨、忧惧,以及被遗弃的绝望。
他只不過想要走出去。
平淡而缓慢地诉说着仇恨的滋生,摇晃的镜头下讲述的是这个民风彪悍的巴尔干国家人民新时代与旧价值观的冲突。好剧本,拿银熊不奇怪,但把一个好故事拍的实在是太沉闷了。
CC#628 bd-mys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