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院是不是应当等同于慈善机构”的持久的道德争论。出于政治正确的需要,当看似悲惨或看似不公的事迹被摄像机记录下来,一个观者很再有除了政治正确的话之外的其它评价,这其实等于是使用了第三方价值观去绑架了电影本身。另外,片子看似纪实,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安排”,如丈夫在妻子命运未决、生死未定的时候泰然自若地坐在车里只为道出弟弟的战争伤害;车坏、停电等恰好按着顺序依次出现等。这些都表明了导演的一种强烈的目的心(或说教心),对于艺术创作,其实并不好。个人觉得影片最好的地方是它的结尾——它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悲剧,因而也避免了成为一部彻头彻尾的类型片。(巾城)
自從看了【波斯尼亞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對波斯尼亞這個地方開始有點印象,沒料到電影節看的【拆車佬的日與夜】(An Episode in the Life of an Iron Picker/Epizoda u zivotu beraca zeljeza),竟也與這個地方有關。
【拆車佬的日與夜】說的是一個羅曼尼(吉普賽)家庭的故事。Nazif 與友人居住在波斯尼亞某個小村落。他們以拆車賣廢鐵為生,收入極其微頗(其中一個分賬的畫面,那條算式刻薄得讓栗呆住)。一天,Nazif 的太太 Senada 得病,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胎死腹中。醫院要求 Nazif 繳付 980馬克(約5,100多元港幣)的費用,才肯為 Senada 做手術,可是 Nazif 哪來如此「巨」款?他不住懇求醫護人員幫忙,無奈無人願意伸出援手。望著自暴自棄的妻子,Nazif 極其焦慮……
【拆車佬的日與夜】片長約75分鐘,對白不多,情感起伏也不大,就只如實反映 Nazif 與家人的生活狀況。本來看這類片子,很容易就會進入夢鄉,但這齣栗卻是愈看愈精神。苦難當前,每個人的反應均不同,Nazif 能如此積極的面對,值得嘉獎。他的故事正好證明了,只要一家人齊齊整整,雖貧亦樂。
今次是栗第二次看導演 Danis Tanovic 的作品,前年看的【瘋狂的馬戲】,至今依然鍾愛。對於【拆車佬的日與夜】,栗並不特別喜歡或推薦,但導演能如此平實地道出一個民族的苦難,實屬難得。剛買了導演的得獎作【無人地帶】(No Man's Land),十分期待開封的一刻。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2507592/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512940/
编剧实在让人太无奈,就算是走纪实风,也不可能把一个30分钟能讲完得事情活托托撑到75分钟,节奏控制的不错,可惜底层生活中国人看得太多,没钱看病根本不足为奇。
琐碎的真实,隐忍的苦难。翻过这一页,那下一页呢?
赤裸裸的生存现实。
中文名翻译的真好,准确又富有意境。这是一部一直在做减法的电影。时长上不过70多分钟,叙事和情感却都囊括其中。手持摄影和纪录片感都使这一页人生更为飘渺。只是过于冷静和平缓会使电影真的成为浩渺光影世界中的小小一页。
7/10
电影真实到不像电影而更是生活本身,伪纪录片式的手提摄影记录了底层人物的贫穷与困苦。全篇没有配乐,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是姿态在冷静观望,让我看到了达内兄弟的影子,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一直是我的最爱。
资本主义社会穷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逼和纠结,但是结尾还是给予观众们一丝光明和希望,一家子其乐融融,虽然艰难但是生活还得继续
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同樣給予觀眾極大的解讀空間,不煽情且不主動做價值觀/社會批判。
Docu-fiction.叙事很简单,但不失力量,生活的真实与镜头的伪真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也许是我隐隐期待作者某种个人语言的爆发而不得,这种爆发完全可以非常隐晦,沉重,轻轻地隐藏在片尾。但片尾就如每日生活的重复一样草草结束,也挺好。
钱难挣屎难吃娃难养
前面很平庸,結尾纔有亮色,很切題---這一頁在借了保險卡,砸了車以後翻過去了,一家人似乎高高興興迎接下一頁。誰知道到時候能不能翻過去?
当面临困苦时,这个世界反而更加冰冷、残酷。底层人民一场病就能轻易摧垮,唯一能做的就是坚韧的活着。导演纪录片式的表达,不加修饰的现实场景呈现不会合一些人胃口,没有天降好运,也不会路遇贵人,这就是真实的贫苦人民。就像有人说这海报好看,看了就知道这是泣血的控诉。
没有趁机加入诸如家庭关系等更多维度的表达,仅仅专注于表现“苦”,而电影对“苦”的理解并非被摧毁,而是受煎熬,日复一日劈柴捡铁,打击突如其来,但经过波折劳顿危机会过去,继续劈柴捡铁,下一次厄运随时降临。两个始终咿呀絮语的孩子是作者对现实抓取最绝妙的神来之笔,她们不哭也不闹,可能只是有点烦人,她们知会不了家庭的窘迫处境,和一筹莫展的男主角凝滞的神情区格为两个世界,这形成一种视角,通过告诉你无法理解来使你理解。
没那么多峰回路转 别奢求雪中送炭 生活的根基如同镜头般摇摇晃晃 这是真实 用和粉饰过的影像呈现撕破脸皮的方式 无主之地后更激进的电影语言 塔诺维奇寻求的是普世的现世诉求。另外 好爱这中文名。
纪实的让人后怕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纳兹夫·穆吉奇在贫困中去世。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中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
怎么看都让人想到普优罗马尼亚新浪潮成名作《无医可靠》。如果说普优的是典型现实主义拍摄法,塔诺维奇这部更是让我直至看完都确定是纪录片,是《无医可靠》的真实版。结果回头一查,剧情。除了医院里一些怼着医生拍摄的,确实算无缝跨界了。片子非常工整和对账,开头是一家人在看连续剧,男人出去劈柴。中后段欠钱被断电。结尾又复明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唉。这是电影吗?这是人生。
人类面对困难,人性上表现出的复杂性。。。
真实到让人心疼、尤其是影帝戏里戏外人生的互文。。。太难了太难了。。。电影真的可以改变世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