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迷心目中,英国有一个绰号叫做“腐国”。所谓“腐”,来自于网络的一个群体,叫做腐女,这是一帮深度宅女,她们热衷于把各种影视剧里的男性友谊解读为同性之爱。而英国则更加成为了腐女们臆想的重灾区,所以干脆以“腐国”命名了。
英国影视编导们也不负众望,在作品里添加各种“腹黑”的小玩笑,比如无论是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都被处理的很暧昧,各种腹黑的小桥段也让全世界腐女们大呼过瘾。这可能也体现了英国文化的自嘲精神和深入骨髓的幽默感。
然而同性恋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能够被轻松幽默地展示,直到19世纪下半叶,同性恋仍然被英国人看做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行为。对剧作家王尔德和科学家图灵这两大天才的迫害,至今仍是最为臭名昭著的案例。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沃芬顿报告》为起点,英国开始走上了同性恋非罪化的道路。当然,所谓非罪化只是把法律和道德区分开来,不再通过法律迫害同性恋者,但在观念层面,英国人那时候还远未到接受同性恋者的地步。就好像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了《平权法案》,但观念上的种族歧视,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清除。
好吧,其实我想写的是影评,最近看了一部英国电影《骄傲》,讲述的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同性恋运动的故事,交代一下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这部电影虽然主题沉重,但情节处理的相对轻松,甚至有点载歌载舞的意思。
影片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尽管讲述的是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故事,但时代背景中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故事讲述了一个同性恋小组织,在观念保守的英国社会里,影响力极其有限,募捐也很不理想,于是有一天组织者突发奇想,打算借助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他们把募捐的口号改成了同性恋支持罢工工人,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他们筹到了不少钱。
然后问题来了,当他们打算把钱捐给工会的时候,对方却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拒绝这笔捐款。这时候,同性恋组织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绕过工会,直接把钱交给罢工所在地的工人。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表达方式特别好,首先是那种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讲述沉重的历史话题。影片通过笑中带泪的方式去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英国式的幽默,以及不那么英国的歌舞,让剧中人们维持着尊严、乐观的形象,这种诉说方式我觉得远比那种苦大仇深的贩卖苦难来得更有格调。
另外一点则是这种小中见大的表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截取一小段极富戏剧性的片段加以细致的描写,这让无论是同性恋维权还是矿工罢工都变得不再是历史标签,而是血肉丰满的具体人和事儿,宏大叙事,往往容易让我们趋于理性地看待各种历史事件和数字,而忽略了这些事件和数字背后那些具体的人。这会让人失去痛感和同情心。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很容易让观众在这段历史中站到编导的立场上。影片中的工人罢工以失败告终(因为真实的历史如此),人们目送着工人复工的一幕,则更是增添了悲情的气氛。假如观众是一个没有具体立场的旁观者,这部电影真是有足够丰富的情感和细节来打动你。可惜我不是,我无法抛弃自己无可救药的理性,起码在我看来,如果审判那段历史,这部电影只算是一方之词,而控辩双方的另一方,在电影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最多只有几个脸谱化的警察形象。
唉,刚才我还在说,宏大历史容易让人失去感性,现在我又要反过来说,任性的艺术家和他们旗帜鲜明的文艺作品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这部电影,就表达了编导们鲜明的左派立场,他们所讨厌的,就是当时的执政者,保守党和他们的首相撒切尔夫人。我觉得,如果我们因为这部电影而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还是应该听听另一方的声音,比如看看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铁娘子》。
所以我打算交代一下另外一段背景。早在二战之后,英国煤矿产业就开始萎缩,到了八十年代,受到石油能源的冲击,英国经济对于煤矿业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弱。正常的逻辑当然是大量的裁员下岗。然而这个行业不同一般,他们拥有着极为强大的工会力量,而且始终持不妥协立场。裁员?开玩笑,不仅不能裁员,政府还要补贴,企业还要购买他们的产品,于是这个冗员、低效、高待遇的群体,已经严重制约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而罢工,则是他们强有力的武器。可惜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更为强硬的撒切尔夫人。罢工被铁腕镇压了下去,英国工会组织也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个仇恨结大了,以至于当撒切尔夫人去世时,还遭受了当年那些工人们的咒骂。
之所以讲述这段被电影略去的历史背景,其实还是想说同样的道理。别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具体的人。当工人们为他们的利益抗争时,他们损害的是更多的英国国民的利益。他们的税钱被拿去补贴煤矿工人,他们不得不忍受质量更差的能源,他们的经济发展也被严重拖了后腿,相比于有组织的工会,这些国民们又是属于一盘散沙的弱势群体。如果让持这个立场的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那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当然,影片里的人们并不是都失败了,在影片的结尾,同性恋组织赢得了矿工们反过来的支持。这种观念上的理解要比法律上的认可更加重要。然后一步一步,埃尔顿•约翰、本•卫肖们再也不必掩饰自己的性取向,英国也成为了被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腐国”,这个胜利是没有争议的。
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让人哭得超惨,但心里是温暖的。
之前总觉得 pride parades越来越商业化。这几年在阿姆的基本上就是狂欢节,到处都是酒精和奇装异服。不是protest,更像是celebration。看完电影才真实地意识到,从人们不得不走上街头寻求自己的权利,到现在可以无拘无束地欢庆,我们是应该心存感激的。这样的变化,是建立在我们之前的人努力抗争之上的。多少我们现在习以为常权利,也是这样。
很多人总是在谈到平权但时候就如临大敌,似乎一切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动乱。当下已运行多年的法则,因为是照旧,所以合理;因为合理,所以安全。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时代也有它的局限性。但当看似不合理事出现,一旦我们拒绝深入了解,直接因为这件事“超出我本身的认知”而去抵抗和仇视,就在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之间筑起一道墙。
大家集体唱起的那首Bread and Roses,背后也有一个平权的故事——1912年美国纺织女工罢工,也被成为“面包与玫瑰”运动。那时候喊出的口号,面包是口腹问题,Roses大概是被尊重的工作环境和其他精神上的诉求。看完电影之后,我把这首歌反反复复播了好多遍。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放在当下的语境里,也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要面包,那是基本的权利,是人人本该平等享受的权利。我们在呼唤玫瑰,寻求爱和理解。我们本应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如果无法做到,那至少可以倾听和耐心交流。只是在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将人群划分开来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本来都是“人”。
当初我在想是什么电影,开始看到是GAY,我一度想关掉,但是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我才发现幸好的看完了,心里那丝激动还在,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管是不是真人真事,但是确实演的很尽善尽美。
先说开始,开始乔,一点都不希望自己参与,到后来的参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真实,看着那些鄙视的眼神与言论,我可以感受到GAY,拉拉那个时代所承受的鄙视,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骄傲。
我记得上次有个GAY,跟我聊天,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女人,他说:没有,就是性别歧视而已。可能从他们最根本的就是欣赏男性,并且以自己是男性为骄傲。
当然拉拉也是如此的,有的异性反而没有这股子自信的根源是没有那种骄傲,其实越是强大的人,越是不会被摧残,越是脆弱的人,越是喜欢去鄙视。
只有比较才能获得的骄傲,那不叫骄傲,真正发自内心欣赏自己的骄傲,那才是,这个电影,可能是想说这么一句话:既然你已经这样,那你就接受你自己,并且干好它。
但没想到在80年代非常保守意识下的英国,也曾有过纯爷们的矿工公会和同性者的联盟,如果不是纪实电影简直难以相信。我个人不喜欢同性者,对赞誉无数的断背山也很无感。像费城故事,米尔克,平常心等电影都是同性者追求自身权益的电影,只是出于公众道德才会表示支持。看完《骄傲》开始觉得,我这样冷淡的歧视者是不是才是最卑鄙的,虽然不会嘲笑他们,但也不会有行动上的支持。而被歧视的同性者们却主动支持工会罢工,用行动打开人们道德上的坚冰。
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只出在嘴巴上,那是非常软弱的行为,就像我在教会的祷告一样软弱无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虚空的应付,而无实际。十分付出才有一分获得,所以我觉得羞愧。这些80年代的同性恋者最终获得来自公会的支持,他们是配得这份骄傲的。
切入点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把被打压的矿工们,与当时还没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同性恋群体相结合,产生的效果自然是戏剧性的。影片没有突出某个人,所有角色均为故事服务,构建起了鲜活的群像。同时得益于故事,角色得以立体丰满。这部影片有一种强烈的,振奋人心的感觉,那些辆大巴车来到时,达到最高潮。
胜在轻松幽默笑中带泪,又不失对角色的细腻刻画,满是治愈人心的正能量,使此片在众多严肃悲伤的同志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题材切入点新颖,群戏卡司很赞,不仅有人妻莫娘,就连小狼也来惊喜客串。但这也仅仅是部Feel Good电影,一切都美好的太容易。
life is short. have some pride.
偏喜剧的基调决定了许多可以被深挖的细节被忽略,起承转合中“转”这部分太过牵强,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有更具冲突性的事件;但全片顺下来真是又燃又煽,最后各地大小矿工组织一齐支持同性恋游行的时候,连我这个自认泪点不低的人都没绷住。
笑中带泪的年度励志同影。很少有一部片会让人爱上里面所有的角色,但这部是例外,它让人真正感受到了LGBT作为一个群体的可爱。因为人生很短啊,所以一定要骄傲!
如罢工矿工Dai所说,你身处战役,面对强敌,却发现还有从未知晓的朋友,实太美妙。柏林墙非一日推翻,太多正义尚未伸张,太多权益值得争取,想呐喊想援助的你,永不孤单。悲怆伤怀的历史与压抑沉痛的现实拍得火花四射活力爆棚,燃得人只想吼——生命太短,没空低头!今年目前最爱的电影。
整个特别musical的感觉,好多正能量,特别天真而温暖,连威尔士那么美的航拍和莫娘娘那么到位的演出也是醉了。最后全场起立鼓掌好久好久,见到原型人物,更加哭成了傻逼。。
故事讲得好好~So powerful, so touching. 交叉性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啊,若可促成不同受压迫族群之间的互相谅解与政治连接...当然这在现实中是非常非常难的!But it is worth fighting for!!!
这片子问题有一点,就是太傲娇了,让直的小伙伴们都有些害羞了。
题材伟岸,主旨崇高,情怀动人,但前一小时都笼罩在一种刻意营造骄傲氛围的亢奋状态之下,而且台词太满。后40分钟更好,多了一些缓冲余地。
“别被斗争占据了自我,生活里有更多内容。” 轻松、治愈、正能量,两个群体伴随抵触、逗比和理解的融合过程,让人感动,看着全身都洋溢着阵阵暖意。小镇里的人物个个鲜活有趣,艾美达·斯丹顿老奶奶好感爆表。“绝望的人什么都相信,没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更糟糕了” 2014最佳英国电影。
好看又好听,一想到是真的发生过的事儿,就不觉得拍得太正能量了。as和nighy爷爷演得尤其好,别看戏份少,一瞧就是有故事的人,虽然没有篇幅讲出来,只要一出现就很惹眼(¯﹃¯)
啊,这股自由之风什么时候才能吹进我们的生活中啊,有血气有尊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好爱伦敦,想到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噤若寒蝉的社会中,便真是觉得又羡慕又唏嘘。妙趣横生又感人至深的作品,今年奥斯卡季第一部五星!
从剧情到煽情控制得恰到好处,一大波英剧的演员让人深感熟悉,以小见大颇有新意,笑点频出特别是大妈胖妞都超有亮点。矿工阶级和同志阶级互帮互助,或许是今年最好的同志片。一厅的gay和les看完都鼓掌了。
无产阶级-同志大团结万岁!
对抗的力量被描绘得太微弱,让一切胜利和骄傲都显得轻而易举,反而失了感动和震撼。两个小时的片长里,更多的只是在狂欢,让观众沉在自我陶醉中,忘了现实的艰苦,好像麻醉剂一样的效果罢了。在塑造人物的个性和背后的故事上,几乎是零分。
不落俗套的叙事切入点,一个群体援助另一个群体,抛开各种符号和偏见,通过人与人的相处融合隔阂,让这片子彻底成了欢乐美好的正能量喜剧,而且对于这种群戏的片子,每个人物的刻画还都能细腻鲜活立体,更是足见主创们的功力。对于这样的改编,编剧的切入点真的很聪明,绕过事件,直接讲人。★★★★
“罢工潭水深千尺,不及弯弯赠我情......”不卑不亢,温暖美好........
有点音乐剧的感觉,以至于我总以为他们会突然又唱又跳起来。这也让影片的风格远离写实,有点音乐喜剧的味道。故事的视点很有意思,结合矿工大罢工与同性权益,这也是一次认知与成长
戴锦华老师讲的好,女权主义者是天然的左派,片子里基佬左派讲,警察没镇压我们的时候在干嘛呢?镇压矿工啊!非常左的一个片子推荐大家看看。。游行完了事后趴的感觉肯定能让你们回到戏梦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