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直没觉得奥斯卡能说明多少问题,但作为电影人对奖项的理解肯定不同于我们观众,说什么不在乎得不得奖八成都是逗咱玩呢。 最佳外语片向来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个奖项,很少走眼。今年呼声比较高(国人)的和真正的热门。《金陵十三钗》以及《一次别离》是我连着两天看的。坑爹的是声画都错位了。白瞎了1080高清的画质,结果就是金陵差点放弃了,一次别离让我重找了版本看了第二遍。 其实金陵也没有多差 ,但硬伤太多还都被观众发现了就难免遭恶评。更主要的是对原著小说的删减非但没起到电影化的作用,反而有些用牛洪波的话讲是画足添蛇了。首先书娟这一人物完全与其他人物脱节,甚至一个叙述者的身份都被约翰抢走了,和玉墨的关系也没有小说中的前后反差制造出的冲击。而相比而言,给玉墨的转变做足了铺垫。从国军的牺牲,到女学生在地窖外的帮助再到交代自己的前史(但交代方式还是俗了),转变算是做足了功夫。但对于其他姐姐们,动力就明显不足了,似乎是屈服于玉墨的淫威才去的,本来挺光辉的事少了足够的情感逻辑,一下就从好故事变成了故事会。但张艺谋一直以来运镜上的才华还在,场面跟诸多国产拍得跟电视剧似的战争片群相比,还是很对得起观众的。 但我们忽略了一点,这可是投了6亿啊。 而《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成本是30万美刀啊,基本上就是“哥几个一人凑点炒股钱,来咱拍个电影玩玩”的情况。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导演可真就不是玩玩而已。别离里讲了很多,却丝毫没有落入那种“说了一大堆结果什么也没说明白”的尴尬境地。导演的立场很明确,就是完全中立。其实这种立场是很契合故事本身的,片中没有所谓的正面人物,每一个人都最终暴露出了信仰道德界限之外的一面,影片的前半部分矛盾主要集中与夫妇二人之间,到若仅仅停留于此。它在影史上的地位也不过会是个伊朗版的《克莱默夫妇》。但一次别离高就高在让保姆一家成为了展现对象,而非单纯的辅助展现主角家庭的对象。仅从此处,就立刻上升了一个层面:暂且不提从微观到宏观上的扩展,光是对道德 宗教 现实生活 这三者的冲突就有了连成面的解释。三个谎言更是对这三者的矛盾有了具象而不突兀说教的论证。 而抛开诸多议论最多的政治隐喻,纳德与保姆一家的争端注定就是不公平的,纳德的道德准则更多来自现世生活,注重的是较为传统家庭责任感以及社会生存方面的守则(这一点跟我们国人很像)。而保姆道德观则全部脱胎于信仰。宗教同世俗力量的争端在现世社会中必然会失败,而法律所树立的准则更倾向参照于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一个失衡的对抗之所以能撑起故事的主线,必然有其平衡之处:纳德的软肋是家庭,包括破碎的婚姻,无力的却始终注视自己的老父亲,以及在这其中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女儿。所以最后他选择妥协。而保姆的后盾则是人们始终挂在嘴上的信仰(反复出现的《古兰经》)和藏在心中的善良与怜悯。对抗双方的平衡连同戏剧性也就此构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一次伴随《古兰经》出现的誓言,都是无可奈何的谎言。费尔巴哈对宗教起源的阐释除去人心理上的依赖感与想象力,最原始的根源便是来自自然,但在反自然进程的社会发展中,适应于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准则难免与宗教产生冲突。保姆,家教等诸多人对其生存原则的质疑也正是来源于此。 但仅仅是纸面上的剖析不足以抓住一次别离的观众缘源头。其动人点更来自于强烈对抗与冲突下细节上的细腻把握。当看到纳德为取证而解开父亲衣扣却忽然放弃时,原本对纳德很抵触的情绪竟忽然没了延伸下去的动力。没有特写,没有音乐,没有煽情,但相信再粗线条的人也会被这细腻的笔触所打动。而对于几种道德观冲猛烈碰撞下的残骸,导演也没用诸如一些列贫穷破败场景的镜头或是毁灭性的记录今后的生活。相反,用孩子那一个触目惊心的仇视的眼神就已然达到了效果。我看到这一个镜头时,心里咯噔一下。(远比音乐渲染视觉冲击来的更加震撼)————孩子已经不可逆转的提前进入了充满迷惑与质疑的成人世界。 而最后女儿的选择也并非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悬念,因为当一切历历在目时,这样的选择已不再有意义。 看完一次别离之后我第一个想到的竟不是这片子究竟有多么多么好,相反是遗憾大陆近些年为什么拍不出来哪怕是一部同一水准与诚意的电影。要么拍年代戏,要么拍山寨科幻。现代的不是粉丝片就是恶搞喜剧要么就是挂着电影名号的脑残都市劈腿狗血电视剧。这里就不点名了,毕竟人家也工作了,比我写这些累多了。但实在话,今年上院线的除了一部《钢的琴》,只有两种态度:逃避与迎合。逃避社会现实说成避开讨论人民内部矛盾。迎合广电总局的说成适应电影市场规律。 不要动辄就埋怨电影审查,观众与电影人一样膈应广电总局。伊朗的文化审查绝不落后于我们的牛掰程度。但法哈蒂已经交给我们怎么潇洒地趟过这条幽幽小径了。 此外,我真不是老谋子有偏见,也真心支持他去“申奥”。但要金陵真拿着了,就再也不相信奥斯卡了。
《一次离别》好到我无法给这篇影评弄个比较特别的题目,所以还是返璞归真为好。 这部电影让我对自尊,法律,爱,诚实,宗教,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先说自尊。看了两遍,我才逐渐发现两个男人的过度自尊是这一场争端的主要原因。如果富男人原意放下他的自尊,放下他在女儿心中近似完美的形象,放下他因为妻子闹离婚而不让妻子介入此事的武断,放下和穷男人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竞争,放下非要证明自己是一清二白的渴望,或许这场争端就象他女儿哭诉时说的那样:“事情本可以不这么复杂。” 同样,穷男人如果放下面子,而不以维护自己权力为托词与富男人拼的你死我活,直接表明自己家庭情况艰难,原意接受赔款的话,事情也可能变得很简单。 过度的自尊让事情变得复杂,可复杂化的直接后果却是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受到最大的牵连和伤害。所以,自尊不全是个好东西。 再说法律。法律在这篇影片里扮演了邪恶的角色。没有法律的束缚,两家就不必纠结在富男人是否知道穷女人怀孕的事实。法律的束缚进而了富男人,穷女人甚至是富女儿的说谎。法律很邪恶,让那位内心极度渴望说出实话,让事情简单化,渴望家庭团圆的富女儿在法官面前说出了谎话。法律和道德经常扮演着矛盾的角色,更何况在一个法律不那么健全的国家,民事案件仅仅由一位脑袋快发胀、满脑子民事纠纷的中老年人按照自己情绪情况决定结果的,这其中过程很少看到法律依据, 我开始不太相信法律。法律让人性扭曲,让一个单纯的孩子说谎,一个虔诚的教徒背叛信仰说谎,一个有着强烈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说谎。着实让人心痛。 再说爱。一切争端的开始便起源于爱。富女人对于女儿的爱,希望女儿能离开伊朗,环境更好的地方接受教育。而富女人的丈夫,富男人,出于对于老年痴呆行动不便的父亲的爱,坚决反对离开伊朗。爱让争端开始,这还是爱吗? 女儿为了不让家庭破碎,决定跟父亲,因为她知道母亲放不下她,会回来。女儿希望得到的爱是来自于一个完整的家庭,然而母亲对她的爱让这个家庭破碎,这还是爱吗? 父亲很负责费心地照顾着他的爸爸,不仅专门给他找保姆,还让父亲参与到他和女儿一起做的游戏,可谓尽心尽力。可老头子一直放不下他的儿媳妇,时常念叨着儿媳妇的名字,很明显,虽然他老年痴呆,但他并不希望这个家庭破碎。虽然他说不了话,但从他的眼神里,看的出那深邃的无奈和伤心。 一切都是爱惹的祸。或许又是富女人和富男人给予爱的方式以及对爱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而酿成了这场悲剧。 最后说说宗教,感觉宗教在其中一些人手里已经成了战胜对手的手段,那些人不是真的相信古兰经里的教义。他们将“对古兰经发誓”作为一种逼人说实话的手段,甚至在故事的最后,穷女人的嫂子也不得不顾全现实情况而劝说穷女人做出违反古兰经教义的事情。 唯独那个穷女人,出于对于古兰经的虔诚而使情节更佳复杂化,这样安排只能感叹导演的高明。 让我感到很伤心的是富女儿和穷女儿之间的关系。看着她两无忧无虑的玩耍,我不敢想像这场争端之后两家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重新定义她两之间的关系。她两落寞而略带不情愿的表情让人无比惆怅。
两个平凡的家庭被卷入了一场谎言与真相,道德与信仰的风暴,片尾法院走廊上的夫妻俩中间隔着破碎的大门,看似能轻易跨过却实则深如鸿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总是这样触不可及。影片始终让观众跟角色们一起处在焦虑怀疑矛盾的情绪之中,直到字幕出现都仍在等待某种答案。或许这本就是一道无解之题。
感想如下:11岁正是矫情的时候。至少人家有道德底线。阿拉伯世界的故事都要这么一大家子又哭又闹吗?这么个破事拍成电影!男人的理智其实没有错。女人的执著也无可厚非。恕我没能看出影片背后的深刻含义。深刻不是这么个玩法的。以上均个人意见。
一个教育女儿坚持写正确答案,哪怕为此开罪老师(权威),哪怕为此失去分数和成绩(利益)的男人,却手按着圣洁的古兰经流利娴熟地撒了谎。而一个没什么文化,艰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却在向古兰经宣誓之前,想到自己说出的可能是难以确证的谎言,而瑟缩崩溃地说:不,我还有疑虑……
不到大师级,不过确实是部好电影~~真实,纠结,有克制,细节琐碎但真诚而有说服力,并且难得地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悬念点~人物塑造上都挺典型的,没有特坏的人,也没有彻底的好人~~以及,loli巨萌,最后还有个怨念的小眼神,真有杀伤力~~又,这部女人们都挺漂亮的~
一个有信仰的国家才能发生的道德纠结。手持与频繁的主观镜头将观众带进他们的世界,甚至会错觉自己也是当事人。对角色感情细腻且准确的把握让你的情感天平反复在两组家庭之间。对角色心理暗角和懦弱一面的剖析,让人忍不住叫好。情节上波折不断,是生活的力量。与《关于依丽》一样,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看各种短评笑尿了,都在说人家伊朗信仰怎样怎样,你们和今天这帮反绿的人都是一拨人吧。。。老说别人爱被洗脑,其实自己不更傻逼吗。。。话说靠政治正确去树立三观的都是纯傻逼。。。
真心好片,基本可以给五星。肯洛奇(重叠对话)+达内(手持摄影及剧作)+基斯洛夫斯基(道德故事)却不失伊朗本身的位置,基本超出了东方主义的规定。故事做得很复杂(只是因为拿掉了两个关键镜头!),拿捏“政治正确”真是精到舒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空间设置很精细,剪辑风格大赞。光糙了……
每每看到这种一环扣一环又四两拨千斤的剧本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当不了编剧。PS 原来演女儿的是导演的女儿,怪不得演得甚好)
格局无需大,笔触只要深。
一个战争与宗教包围着的国度奉献的一部佳作,可以称之为实至名归的金熊奖最佳影片。大量的手持镜头,用客观而冷峻的镜头讲述着两个平凡家庭的琐碎与冲突,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故事的悬念更是凭借着适当的掌控丝丝入扣,直到电影完结仍使观众处在情绪当中。★★★★☆
四个字:好!看!到!爆!全片只有最后的一点钢琴声作为配乐,但是跌宕起伏得揪心,人性信仰深刻得刺耳!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信仰与现实之间的两难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与现状的无奈。
富人选择移民,穷人还在坚持宗教,女儿最终选择父亲还是母亲?
不知道怎么描述。大概这就是无感
有信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平淡中建构的冲突,其引发的力量让人动容,真实才是戏剧的最大元素。
看完《一次别离》,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男人的懦弱,不在于他打架输给别人,也不在于面对牢狱之灾他却选择了谎言。而是面对每一次艰难的抉择,他都把问题抛给比他更无力选择的人。前两次丢给女儿,最后一次丢给流产的女信徒。
伊朗人至少有信仰
借用独行狼的话就是:“很轻的电影和很重的人生”。见微知著,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Bravo. 感受如何完全取决于观影者自身的阅历
不得不说,近两年的金熊作品,质量都没法跟戛纳威尼斯比。这种故意展现伤痛让人看的作品,实在没有高段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