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说过,这个电影里没有四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只有一个男人,也只有一个女人。
这大概是理解整个电影的终极秘钥。
但是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那么还有另一个终极秘钥。就是,梦。
将这两个秘钥结合起来,这个电影就全部可以解释了。便没有了所谓不合理、诡谲和魔幻。
这是一场梦,一场春秋大梦。也是一次轮回,是死亡和诞生的生命轮回;是兴盛与衰亡的政治轮回。
最狡猾的地方是在片段开头标记了年代~似乎引发了倒叙的猜想。这就完全中了导演的圈套。
实际上,这年代的用意,完全是明示着一种政治隐喻。1958提示着大跃进,1976提示着四人帮的倒台。
赤裸裸的性披了梦境的外衣便成了可以示人的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权力赤裸裸的比照,披了性的外衣便可上映。这是画中画、套中套。
下木说过,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所有事都是有关性的,但性除外;性是有关权力的。
喀秋莎:周韵、孔维和陈冲;阿廖沙:房祖名、姜文和黄秋生。
他们都只是符号而已,他们代表了女人和男人。
男人的第一个阶段是男孩,是房祖名。他在小河里惬意游泳,赤裸身体,进入周韵搭的石头房子。但是,石头房子却诡异异常,自己和李铁梅的照片拼在一起镶嵌起来宛如结婚照,算盘和瓦罐,看似安详整齐。房祖名忍不住一个喷嚏,结果所有东西全部破碎。他飞也似逃离,却遇到李丛喜。他以为他是死人,更加仓皇而逃。
小河是阴道,石头房子代表子宫,象征母体和孕育。男人潜意识的梦想,即回到母亲温暖的子宫。房子女主人的形象是李铁梅,是那个时代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是妻子形象的符号。算盘代表经济、瓦罐代表生计。看似安详整齐,实际一碰就碎。是大跃进的隐喻。李丛喜是带着他们来到这里的向导,也就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却不停地说,你妈妈不该这样。妈妈疯了,祖国母亲疯了。是谁的错?
男孩成长为男人——姜文教房祖名用枪。枪的隐喻再明确不过。房祖名带着小李铁梅(16岁)去找到孔维,孔维说,喀秋莎在俄语里是女人的名字,也是枪炮的意思。这段孔维用隐喻和暗示在勾引着房祖名。看到有影评说小李铁梅是房祖名的妻子,对照各种线索以及原著小说应该没错。正义凛然、革命向上的妻子渴望这孔维的性魅力,也隐喻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女人的第一个阶段是女孩,是周韵,也是1958年的孔维。李不空并没有强暴,这是女孩失去贞洁成为女人的隐喻。女孩说着不要,而男人总是“听到了,却听不懂”,却说着“我知道、我知道”。不是强暴,是哄骗。每个女孩的贞操都是被骗去了的。比如周韵,比如孔维。周韵由女孩变成女人,是性觉醒;孔维则是爱觉醒。姜文信里面的性爱内容,对照的是现实中男人对女人的追逐和求爱,披了诗歌和信的外衣的性,变成了爱。为了爱,孔维走向“尽头”,义无反顾的走入婚姻。(正犹豫时出现两个路牌,分别写着“尽头”和“非尽头”,梦境总是如此)
男人第二阶段的形象总是姜文和黄秋生交织着的,黄秋生是灵,姜文是肉。1958年在婚礼上,黄秋生还放枪、抢过孔维,意味着初入婚姻的男人,灵肉合一,性的生机勃勃。但是到了1976年,黄秋生弹唱梭罗河,太优雅太文艺了。他对女人的性暗示并没有兴趣,甚至还把枪弄断,并送给姜文,仅留下枪带,隐喻母亲的脐带。他剥离了性,留下了回溯母体的条件。他对性厌倦,对勾引冷漠,对亢奋毫无感觉;这里也暗指狂热年代逐渐冷却,革命的火焰渐靡。他只是唱着梭罗河,是艺术和理性的化身。好多人看不懂,因为他被诬陷时没事,平反了却自杀了。被平反后,姜文问他,要请主任吃饭吗?他说,请你和林大夫(陈冲)吃饭。为什么?因为艺术和理性被疯狂的社会折腰,斩杀了。艺术不应致敬政治,所以不会请主任吃饭。他自杀是文艺的凋亡,意味着姜文体内文艺和理性的光灭了,黄秋生回溯母体,带走了枪带。从此姜文已无来路,没法回归母亲了。他代替他活着,成了真正的男人。
女人的第二阶段是婚后的孔维、陈冲。婚后的孔维是被小三了的,陈冲便是那个小三。女人性觉醒后对性的渴求,是对母亲形象的背叛(周韵、李铁梅),而其行为造成的结果,还是会让女性回归母亲的角色,完成性别的轮回。陈冲是女性原始冲动的代名词,是男人的想象,并非真实存在。通过隔着白布摸屁股辨认流氓的情节,就已经知道,这是梦境,是想象。陈冲是完美化了的,卸去李铁梅嘴脸的女性形象。自然、原始、冲动。而向黄秋生告白的红衣女人是现实的女性,是李铁梅的再次化身,她压抑性幻想、打电话骚扰他、并控诉陈冲的“湿漉漉”。政治缝上女人,阉割男人。
男人的第三阶段是姜文被下放,是父亲。他回归山野,打野味,带着一群崇拜跟随他的小喽啰(儿子的形象),每日与他们厮混。他的灵、他的文艺和理性的自我已经自缢。他把树枝放在鸟窝和石头房子下面做标记,并说不能打小鸟和搞对象的鸟,亦即认同自己的父亲角色。他来到石头房子,发现周韵的衣服,他联想到繁衍这个命题,所以突然改变主意回到家中。他撞见房祖名和孔维的性事,这也是一种隐喻。儿子崛起,代替父亲,与母亲交合。生命力得以延伸,他没有提起枪冲进去。他最后打死儿子,因为儿子的那句话完全破坏了爱情和文艺。幸存的父亲重新找到了文艺和爱情,也就变回了儿子。轮回重新开始。
女人的第三阶段是周韵,是母亲。周韵和孔维和陈冲相对照,除了最后一段梦境以外,这三个人都是平行存在的。孔维到来的那天周韵失踪了,孔维怀了房祖名的孩子之后也就变成了周韵,离开了。这里有几个隐喻。树是男性的象征,爬树是性饥渴的暗示;羊上树除了暗指大跃进的荒谬,也指生殖力;撑着泥土的小船以锄头做蒿,在性的河流上来去自由,而她儿子却摔下水去,象征男人沉溺于性;鞋是明喻,是关键线索。信中已指出是女人的生殖器官。姜文意淫中曾经搞大了两双鞋,也希望可以搞大肚子;所以周韵因为失去鞋(即由于母亲身份而被迫卸去性特征)而发疯;被烧掉的信,是在“非尽头”俄罗斯大妈给她的;是在“尽头”的孔维收到的信;也是被俄罗斯大妈和同志们阅读过,毫无隐私可言的性爱描写。母亲的角色是觉醒的角色,她看透了男人,看透了生命的轮回。所以她砸了房祖名的算盘,印证了陈冲所说的那句“爱情是不能计算的”。孔维带着可以养育生命的子宫到来之际,母亲的形象就消失了。儿子长大,母亲便无需存在。周韵的衣服随河漂流,意味着卸下了母亲的身份,回归女人,完成轮回。
最后,房祖名在火车上降生,却顺着厕所的污物一起来到铁道上。周韵一摸肚子,孩子没有了,却在铺满鲜花的轨道上重新出现。阿廖沙,男人。太阳,伟大领袖。一个时代过去,另一个时代到来。一个时代的荒谬终结了,另一个时代荒诞的帷幕缓缓拉开。1958年太阳升起,1976年太阳又升起。太阳底下,无新事。
[影评][导演见面会实况][原著小说]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今天非常开心地到华星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首映。向花痴已久的姜文大帅哥表达了崇敬、提了问题并获赠海报一张,可恨华星不靠谱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止冒领的人,由此也失去了炫耀的资本,在此鄙视华星电影院一万次,再鄙视一万次。除去这件发指的事情,观影过程还真是一次异常愉快的体验,奔放的画面和想象力与令我激动万分。从1994到2000,再到2007,差不多7年一部片子,姜文的变化很多,然而那些不变的才是真正叫做姜文的东西。一句话,那种对电影作为表达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是支撑姜文导演作品的基石,也是支撑我心目中“姜文”这个伟岸形象的基石。
整体印象:9
导演:9
表演:姜文A,房祖名A(完全超出想像,很好!)
周韵A+,孔维B,陈冲B+,黄秋生B-
音乐:8(插曲10)
编剧:10
画面:9
1、极端复杂的故事:与《暴雨将至》有关
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片中传达的仍是关于记忆的命题,然而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织,而后者则是一种更加私密的表达。整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编剧,这是在我个人的观影体验中,剧本的复杂程度可以排进前五名的影片。姜文说自己的女儿能看懂这部片子,听上去纯属扯淡。我可以放出话来说,这部片子超过99%的观众无法理解——当然我说的是在剧本层面上。如果我说,孔维和周韵扮演的两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女人,而姜文和房祖名扮演的两个男人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你相信么?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不妨沿用大家熟悉的“疯·恋·枪·梦”结构来进行分析。
1)疯——周韵和房祖名,疯妈和傻儿子。这一段故事中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房祖名的身世,包括他的父亲是谁;2、周韵发疯的原因,一双鞋,一个梦,还是因为一个男人;3、圆石头堆砌的房子的象征含义。实际上这一段的逻辑很飘忽,姜文要求观众一上来就接受一个“疯子”的逻辑。当然我这里的“疯子”指的是异于常人的状态,或者福柯意义上的“疯子”。
2)恋——姜文、陈冲和黄秋生,老唐、林医生和梁老师。这一段故事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隐含的姜文和陈冲的性关系,通过小号声和特殊的敲门方式实现;2、陈冲与黄秋生的关系,包括陈冲的压抑和释放欲望,以及黄秋生的困境;3、黄秋生的自杀。
3)枪——姜文、孔维和房祖名。枪是第二个段落中,黄秋生赠给姜文的枪。而故事核心则是:1、孔维与房祖名的性关系;2、姜文的处境——离开和回归,以及决定杀人;3、房祖名与姜文的关系——最后死在姜文枪下。
4)梦——姜文、周韵和孔维。故事核心:1、姜文的“装死”和重新出现;2、周韵的寻找和生产;3、姜文和孔维的婚礼。
回到故事,这四个段落,前三个段落发生在1976年,第四个段落是1958年。回到人物,周韵在1958年生下的男孩,正是1976年的房祖名——生于铁道上,没有父亲,父亲叫做“阿廖沙”,以及有一个发疯的母亲;而他的父亲“死于枪下,但不是烈士”,正是死于1976年的房祖名;姜文与周韵在南洋有一段前史,本来谈的火热,却突然消失,勾搭上的正是第二段中的陈冲,包括他第一段在信中的自称,以及第四段中俄国老太太对他的称呼都是阿廖沙;姜文离开,孔维去寻找他,并找到了他,与他在1958年结婚;1976年孔维送姜文下乡改造(汗,1976年秋天还有下乡改造?),在姜文杀死房祖名之前(注意是之前!)离开,在怀孕后去寻找孩子的父亲(实际上是房祖名),此处这个女人又变成了周韵,并回到了1958年,只找到姜文的衣服(有弹孔的衣服),并生下了房祖名,带着他回到了他父亲(姜文或是房祖名)的老家。至于姜文死没死……去问他自己……
我相信我上面一段对剧情的归纳的跟这部影片一样的复杂。看不懂没关系,去看片子吧……总之,故事是这样的。陈冲是第三者,黄秋生是第三者的第三者……刨去这两个人物,姜文与房祖名的关系是循环的,而周韵和孔维更是同一个人。时空在这里完全失去了线性,整部片子是一个闭口的循环,最恰当的比喻是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不恰当的比喻大概就是《蝴蝶风暴》。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时空关系啊,当周韵和孔维在第四段中同时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前面的猜测这里得到了印证。
所以我起了一个开玩笑的题目,这类对于时空的复杂描述,大约只有写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家才能搞得清楚吧。然而我注意到的一点是姜文对于时空关系的兴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段著名的倒放镜头很能说明问题。而另一个颇有意味的事情是,1994年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大奖的正是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那部改造了电影观念的《暴雨将至》,同年带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入围威尼斯的姜文,必然对这部片子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结构上,我可以清晰地听见《暴雨将至》的回响。
2、故事改编:与《天鹅绒》和文革无关
观影前找来了《天鹅绒》的原著小说(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565330/),非常之短,情节大概仅仅与第三段有些“类似”,除了枪、小队长以及“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之外,大概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关系。其余三个段落完全来自编剧团队。甚至连小说的叙事方式都被根本地抛弃。同样与电影没有关系的是所谓“文革”的背景。《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是在写文革,而《太阳照常升起》里面,文革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气氛指标,并且,这个气氛指标也仅仅在第二个段落比较重要,并且,它不承担结构性的作用,甚至姜文的“下乡改造”跟。姜文在导演见面会上也说,这个故事“放在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地区都可以”。当然,周韵的疯狂可以解读成文革中逻辑性缺失的一种隐喻。因为姜文根本就是在玩叙事实验,《天鹅绒》大概只是灵感来源之一,“文革”大抵也是延续《天鹅绒》的叙事环境。我确信作者叶弥看到这部电影也会惊诧的。
3、与马小军有关
与马小军有关就是与姜文有关。不仅是因为姜文本来就叫“姜小军”,并且明显地,马小军这个人物充满了姜文的自指。在《太阳照常升起》之中,充斥全片的都是姜文式的幽默。在第三个段落中更为明显,姜文作为“孩子王”出现,带着一帮小正太上山打野鸡,以及半夜烧烤等等,不由地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类似的感觉。另一个方面是,这是明显的姜文的电影。有一个比喻,说某些当红影星,好比国产彩电,在报纸上总是登在广告的头版,而姜文好比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彩电,总是登在广告的第二版;头版的广告今天是TCL,明天是长虹,后天是海尔,而第二版永远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姜文在哪里都是姜文,即使他扮演各种角色,可他始终是那个有着憨厚笑容的姜文。盛传姜文是戏霸,今天见到本人才觉得他其实是非常谦和,只是他摩羯座的性格过于强悍,视工作第一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比如交流。当然画他的星盘的画一定有强力量的狮子座和处女座,可能还有金牛座,这都是题外话,在此不提了。仅看那一双折腾了三个省份而镜头总量不超过两分钟的鱼鞋,就知道姜文一直还是那个坚如磐石的姜文。
4、影像:与库斯图里卡有关
这是一部多么像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啊,满溢的色彩,强烈冲击力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以及在表演上极度的解放(甚至有些夸张),甚至我可以乱用一个词语叫“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由得不让熟读库斯图里卡作品的人产生这种源流上的联想。然而中国的神奇之处不亚于巴尔干,胡续东就常说中关村是一个充斥着“巴洛克一般汹涌、繁复、混杂、变形的谋生万象”的地方,就何况整个中国了。这样的片子产自中国也是情理之中。姜文永远是一个异数,然而不管像不像库斯图里卡,姜文这样的导演,还是太少了……
极为华丽的段落是第三段的扛枪打野鸡,还有第四段的全部。第四段真的很精美,无论是那个标着“尽头/非尽头”的路标,还是山顶上写着“尽头”的大大牌子,都让我莫名地感动。而那段插曲,简直是极品的天籁。那个时候我被感动了。我开始理解姜文所谓“不用管故事”的意思了。这个时候没有复杂的故事,只有天地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跋涉千里,茫茫沙漠和皑皑白雪之间找到了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默默地抽着烟,等着,帅的让人无法抗拒。还有后面的段落,无论是周韵找到衣服那段,还是那段颇有苏联/东欧色彩的婚礼,都是全片的华彩段落。还有最后那列火车划过画面时候的满天霞光。姜文真的把片子拍的异常美丽。
5、挑些毛病:与金狮有关
前次写姜文征战水城是说他“输在太高调”,然而看这部片子,确实与金狮有些距离。结构上与曼切夫斯基的类似——当然这部片子比《暴雨将至》复杂10倍,以及视听上与库斯图里卡一干著名影片的相似,确实会对影片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有托德·海因斯的7人1角的极品实验片在上,姜文要拿大奖真的太难了。相比之下,这部片子似乎更适合戛纳的口味。可惜。
从个人的口味来讲,还是要挑些毛病的。音乐是久石让,相当强悍,然而第一段里音乐几乎是败笔。作为剪辑支撑点是可以的,然而灌的如此密集也是一个让人感到疲劳的处理。第一段长达40余分钟的篇幅也明显过长了,虽然悬念设的很细密,然而是否要用如此长的时间?第二段也有些冗,与第一段的问题类似,在布置线索的作用更大,主要原因还是情节冲突不够。另外,全片的运动镜头数量超过80%,其中环移占去一小半,看的我真是头晕了。如我看惯伊亚纳图和阿赛亚斯的人都头晕,不知道别的观众会怎么想。
再就是对编剧的指摘,在我和同去的哥们儿KKYQ的讨论中,他坚定地认为第四部分是败笔。他认为前三段已经完美地构造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而第四段“纯属画蛇添足”。我说,要考虑观众……第四段明显是印证我们从前三段得出的结论,并且在气氛上对全片做升华。他说第四段确实漂亮,但是确实多余。我说,单从漂亮这一点上看,这个段落就承担了结构性的作用啊。他说,还是太多余,大概是姜文加上去的吧。我说,就当它是强化视听效果吧……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部影片究竟是否需要如此复杂的一个故事?我起初以为这是一部商业片,尤其是我在看过《天鹅绒》原著之后;但是我终于发现,这是一部死硬的艺术片,观众看晕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当然我举双手赞美姜文的大胆尝试和这部片子精妙的结构,然而中国观众对艺术片语言系统的陌生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是出于邀请观众再次或者三次观影的缘故?我说99%的观众看不懂,大概是他们的观影经验如此,既不熟悉艺术片,又不会像我这样在纸上画一个剧情结构图——或许也就是领会精神罢了。说这部片子好看么?当然好看。你看懂了么——全场观众说,没看懂……那就好好的享受吧。因为姜文,因为电影——这部片子“或者可以不看,但是一定要再看”。
附赠:导演见面会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mN2tPBloZo/
“她愈是深爱的,她愈是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脆弱,都是同一个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爱陈冲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弄玄虚,太文青了。还是《鬼子来了》实在。
我一直就不喜欢主要是因为隐喻而被称牛逼的片子,总觉得电影首先需要讲故事,隐喻可以是暗线,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隐喻而隐喻,去掉了隐喻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其实挺无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来就不喜欢姜文的风格,对我来说太粗暴太野蛮了
1.大陆电影罕有的观感,肆意的魔幻现实主义梦境,符号绵密,影像流畅。或许,我们的确需要姜文,不论装疯亦或卖傻。2.上树疯子同费费[阿玛柯德],离开陆地的水中草岛似[地下]变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纱又让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丝绸触摸游戏。3.摔盘子,"尽头",火布追车,铁道鲜花中的婴儿。(8.5/10)
不解析结构隐喻,不谈论故事轮回,画面多漂亮斑斓,情绪多张扬饱满,这才是情怀,是姜文永远的情怀,对俄罗斯独有的情结和近期看的《蓝色骨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镜了);配乐太好听,虽有点满,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韵拙劣,陈冲神了,湿漉漉的潮湿欲望,放荡的天真。
喝醉了一样哭得不能自己……这片子是真正的中国史诗,苏联大炮、疯妈中国、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叙事下被扭曲毁损的生活。那赏心悦目诗意满溢的树风光影水和激昂壮美的音乐,在让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谬感。片名据说来自《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乐、背景色彩、情节意趣和流畅旋转的镜头。魔幻色彩,奇异的主观印象派怀旧故事 。。
个人风格非常突出,很带劲,很浓烈,很偏执.也一样地掐头去尾,留有余地.我还是喜欢非常地.姜文们对于中国的特殊时代是有情结,始终在追问时代疯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转至今.苏联/新疆/下放/华侨/可爱的人/样板戏/...其间充斥着很多符号,约略了解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他要讲的绝对不是轻松的话题.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两个,一个在于这是过于个人表达的东西,石头,河流,火车,天鹅绒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从看到的表层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国家和时代的性格和命运注入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身体里,虽然每个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时
从58年到76年,没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只有姜文印象中奔腾恣意的红色年代。观众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没看见。黄秋生的普通话和房祖名的屁股,这两样东西要成为华语电影的绝唱了吧...
姜文拍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观众说明他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导演。我觉得他就是这个意思。
这片子的隐喻在为了贴合小说而做的改编与非常规的叙事中被复杂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枪杆子的最可爱的人,连哄带骗娶来又霸占了娇贵资本家十数年(58年到76年)却又冷落了她十数年;对于唐嫂这样的资产阶级,这十数年对她们而言只是一场有尽头的疯狂,而对于以疯妈为代表的穷苦人民而言,这十数年只是一场永无尽头的痛苦的开端。疯妈在自以为的新时代(太阳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东方这些人民在76年时未经最可爱的人允许就与资本野合,最终又被枪杆子给教训了。李东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这批成长在60年代的人接触资本后对新时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无论对错如何,人民都会是承担结果的一方。观众不用想在中国的政治电影里看到完美的对位关系,因为如果如此明显,那它们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会被剥夺。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需要过度解读的电影,就像做语文试卷一样,鲁迅说一句“晚安!”都要解读个几百字,或者电影里男女主角做个爱,都要解读出一堆政治隐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吗?也许导演确实有一些隐喻在里面,也许是为了躲避审查故意玩隐晦,但我觉得这已经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种所谓大神影评解读会觉得很牛逼,现在觉得都是过度解读。同样的例子还有《让子弹飞》《盗梦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阅读理解就很无聊,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歪了一批创作者和观众。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周韵负责装疯,房祖名负责卖傻,陈冲负责卖春,姜文负责整人,黄秋生欲海翻滚后对性麻木的那张脸实在与那个时代风尚以及剧中角色相去太远,姜文拍物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拍人的能力,树叶,草,花,鞋子,野鸡,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四颗星都给剧中的光影的处理和花花草草了。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低估《太阳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看影评和解说的时间比看正片还长
一部电影如果通篇主题都是寓言和隐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无法自圆其说或叫故弄玄虚。但姜文的个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术环节无懈可击,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结构精巧,情绪饱满。
实在是很难看懂,除了时代带给人们的选择和命运以外,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都似乎过于牵强。(相比欧美典型的群戏电影。)扫了一眼影评也是各种分析都有,更加让人迷惑。当然,电影从摄影到配乐都非常成熟,姜文确实老牛逼了。但周韵和房祖名的组合让人相当出戏!他穿的是匡威??
我是一个退伍的志愿军,1958年我把一个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个姑娘孔结婚,于是我骗了周说我死了,然后和孔结了婚。周在火车的铁轨上生下了我的儿子。1976年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常常和林医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师被人诬陷性骚扰女人,而林医生和其他女子都愿为梁老师洗脱罪名并向梁老师示爱。有一天梁老师被还了清白,我却以为他识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杀了他。后来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疯了一段日子,并让她儿子,也就是我儿子来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们打猎,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与我和周生的关儿子偷情被我发现。我不知道他是我儿子,这小子还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枪崩了他。我儿子的母亲周曾在山上,在树上喊叫,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太阳出来他就笑了。原来我就是阿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