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相信“人类拥有艺术是为了不至于因为现实而死”(尼采语)的人们来说,英格玛.伯格曼是一个多么值得敬重的朋友。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森林中的神秘歌者,行走在明亮与幽暗之间,就象是阳光透过层层树林,照在人脸上的斑影。荷尔德林曾徒步穿越整个法兰西,为了证明情人的死讯,伯格曼终其一生的歌唱是为了穷尽人类完美的可能:那华美无上的仪典、薄雾中轻轻扬起的纱裙、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激情之吻与神秘的命运.....
每个人都降生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生命的脆弱、偶然与怅惘一样漫长。肉体是沉睡于林中的一只野兽,情欲是唤醒它的咒语。接下去是绵延无期的雨季,万物都在沉默中消逝着光芒,相信未来变得与相信自己一样荒诞。当艾瓦尔德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后,他竭力反对这个孩子的出生。他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荒谬的,给它增加新的受害者甚至更荒谬,而相信他们将会有一个比我们更好的世界则是最荒谬的。”(《野草莓》)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存在的尴尬和卑琐每时每刻都在磨损着生命的激情。伯格曼触及到人类内心最敏感和最软弱的部分,使人们为生命痛哭直至皤然清醒。他甚至极尽残忍地借助骑士安东尼俄斯之口说出了我们谁都不愿接受的事实:“我的一生是一种无用的追逐、飘泊、流浪和没完没了的无谓的空谈。”(《第七封印》)
绵绵倾诉的雨打磨时光的针/把一种谴绻的思念牵引/我无法不重温易患流感的女人的啜泣/趁我独步/趁我微醺....”黑大春的这首诗歌总让我联想到伯格曼忧郁的身影。但是,伯格曼的忧郁要比这更有力、更不可救药。他最终让死神“这个严厉的主人”出场了:他邀请铁匠、骑士和他的侍从雷维尔、斯格特一起跳舞,“他让他们互相手挽手,叫他们必须走成长长的一排。打头的是拿着长柄大镰刀和沙漏的主人”--请注意镰刀和沙漏这两个意象:镰刀象征着收割、对生命的删刈,沙漏代表时间、尘埃的衰落,生命坠入无穷无尽的时间的深渊。“这是到黑大陆去的庄严舞蹈,他们在黎明时跳着舞离去.....”在这里,伯格曼创造出了一个光辉绝伦的仪典,充分显示出一个大诗人的辽阔胸襟和千钧一发的张力。美丽善良的米娅和她善良平凡的丈夫、天真可爱的孩子一起目睹了这一切。(《第七封印》)伯格曼在他们身上集结了强烈夺目的人性之光,这其实是诗人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无法遏止的自然流露。
最令人敬佩是,从来没有一位天才的艺术家能象伯格曼一样同时具有无比谦逊的美德。他恰恰不是一位艺术至上者,更不是一位一劳永逸的地主--靠名望和利息度日。他凭借四十六部几乎部部经典的影片告诉世人:艺术必须根植于崇高的信念。他说:“艺术家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不会比其他匠人更为重要,永恒的价值、不朽性和名著这些词对他们是不适用的。创造的才能是天赋的,在这样的世界里充斥着坚定的信念与自然的谦卑。”
在《夏夜的微笑》剧本自序中,伯格曼引用了卡尔特大教堂遭雷击毁灭后重建的故事:四面八方汇聚来的人们一起把教堂建成,“他们的姓名都无从知晓,至今也没人知道是谁建造了卡尔特教堂。”伯格曼说:“我希望成为建造那矗立在广阔平原上的教堂的艺术家中的一员。我想用石头雕出一个龙头、一个仙子、一个魔鬼或圣人。做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中获得的满足,不管我是否有信仰,不管我是否是一个基督徒,我愿在建造教堂的集体劳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段话中,我更清晰地触摸到了一个大艺术家那颗滚烫的灵魂。如果视伯格曼的创作生命是一条汪洋恣肆的大河,这就是河的源头。
公伊萨克,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的人。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一手拉扯他长大的母亲,是一块千年寒冰一样的女人。童年在无爱的环境中长大,以致于伊萨克自始至终也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伊萨克是个医生,而且才华横溢,爱好非常广泛。他事业非常成功,还拿到小镇颁发的荣誉奖章,得到了小镇上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但是他的家庭生活一团糟,他的家一直是个不完整的家。
他是如此的刻板、理智、内敛、冷漠,跟家人的互动关系,始终保持在一种规规矩矩、彬彬有礼的状态,比如他的儿媳、管家称呼他都用尊称,没有一丝亲密的成分。甚至对待初恋情人萨拉,他都是以礼相待,只愿意在黑暗中偷偷吻她,这让萨拉对他充满怨恨,并且直接导致自己兄弟趁虚而入。初恋的失败,使他更加不愿付出真情。
以后的婚姻中,他对待妻子更是冷淡,妻子实在无法忍受他的自私和无情,决定以出轨来惩罚他,然而,没有爱就没有恨,他的表现竟然相当淡漠,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像个上帝一样宽恕了她,并且安慰妻子,这让妻子更加绝望,没多久便身亡。
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自私和冷漠,结婚不久便跟儿媳妇分居,还要求已怀孕的儿媳堕胎,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来到世上。我觉得他的选择是对的。
如今伊萨克已是风烛残年,在去小镇领奖的路上,他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思考了很多。尤其是遇到一对极品夫妻,一路上总是吵嘴,动辄大打出手,然而两人依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更是惊奇。当他问审判者,对他的罪过的惩罚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孤独。
伊萨克并不是不想得到爱付出爱,而是不知道如何去付出和得到,当他想改变自己、重新开始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周围的人早已经习惯了和他的这种互动模式,没有人想要改变。
前几天马丁斯科塞斯发表了一篇名为《我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的文章,其中马老提到了一个观点,电影应该是圣三位一体的,应该是塔可夫斯基,费里尼,伯格曼的结合。马老的这句话应该可以翻译成电影应该是时间,空间,蕴涵的结合。伯格曼作为时间控制大师,对于时间的掌握登峰造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该是这部《野草莓》了。
《野草莓》是伯格曼的代表作了,他的拍摄手法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绝无仅有的。片中使用心理蒙太奇,不仅把梦境和回忆带到了观众的面前,最让人欣喜的在于虚幻与现实的交融,这份灵感可能是来自于渊远艺术的传承。画家喜欢把自己融入画中,例如戈雅之于《查理四世一家》,片中伊萨克与回忆隔空对话,梦境中与故人面面相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心理蒙太奇手法的教科书。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时间的运用,值得当代众多电影人借鉴学习,在这里插一句李安导演的偶像就是伯格曼,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李安导演讲故事这么好的原因吧。片中以一个梦境贯穿全片,就是伊萨克出发前的第一个梦。一下我捡炼出三点:
1.没有指针的计时工具。
2.孤寂一人走在大街上。
3.在棺材中的另一个伊萨克。
首先第二点和第三点是为了抒发本片的核心思想,伊萨克的冷漠的性格和易于常人的理智造成了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失败,所以孤寂是对伊萨克最残酷的惩罚。另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时间与成就水火不相融,人们用时间换取成就,但时间枯竭之际难免会对死亡有所恐惧,这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所有人都看的懂的地方。
唯独这个第一点是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没有指针的时钟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个人认为这是电影技法和时间运用的结合
1.首先人可以感受温度,触觉,气味,声音等众多物质的感受,却唯独少了时间的感官器官,在时间的定义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时间和宇宙学时间(宇宙学时间好理解就是我们正常的时间计时而心理学时间为扭曲的时间观念,每个人身上的时间是不同的,在不同场景的时间是不同的,比如老人一年如一月,在美女身边时间就会过的很快),没有指针的时钟就是抛弃了宇宙学时间计时法,取而代之的是心理学时间。伯格曼抛出一个没有指针的时钟就是把时间分离出来,把我们的时间转化至伊萨克身上,用伊萨克的时间来叙事。
2.电影技法上,用没有指针的时钟可以作为一个寓意,在本片中时间是混乱的,没有时钟这个辅助机器,人就不知道自己身在那一条时空轨道之中,在片中回忆梦境现实的三方混剪,时间早已变得模糊以及难以理解,伯格曼索性用符号学的方式把时间观念从观众的头脑中移除,时间这个万物的主宰竟倒在伯格曼面前。
伯格曼对时间的掌握,已经成了世界电影的最高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一代代电影人讲述着时间的故事。
这部电影依然是舞台剧的风格,之所以用依然,是因为我曾看过伯格曼的《第七封印》,那部电影的舞台剧风格还要强烈些。这两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都是台词,下面我把我认为有必要一记的台词写下,通过台词,各位也可以对故事了解个大概。
影片开头:“在我们同他人的关系中,总是充满了对对方性格和做派的议论及评价。因此我放弃了几乎所有所谓的关系。这使我的老年生活倍感孤独。我的人生充满辛劳,我心怀感激。起初是为了面包和黄油,最终却以对科学的热爱结束。我有一个儿子,也是医生,住在Lund。他结婚多年,至今仍没有孩子。我的母亲依然健在。我的妻子Karin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也许应该说明一下,我是一个老学究,我的名字叫Isak Borg,78岁,明天我将在Lund Cathedral接受荣誉奖章。"
主人公睡去后做了一个噩梦,醒来后他决定不乘飞机,改驾车去儿子所在的城市受奖。中途他去青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停留了一阵并陷入回忆,称为回忆并不准确,因为这些景象并不是他曾经亲眼看到的,比如自己的兄弟向自己的未婚妻调情,以及未婚妻向闺中密友哭诉和他在一起的不快乐,这段话我引用一下:
" Isak如此之好,道德高尚,心思敏感。他想要我们读诗,讨论来生,弹奏四人钢琴,他只愿意在黑暗中亲吻。他谈论人之原罪,他处于一个如此之高的精神境界。我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我没有价值,这毫无疑问。”
后来Isak的未婚妻嫁给了自己的兄弟,他娶了另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同样红杏出墙,这段内容是在Isak的一个梦中表现的,在梦中Isak处于受审判的位置,一个人把他带进树林,他的妻子正和另一个男人野合,事毕,他的妻子说:“我现在回家把这事告诉Isak,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他会说:“我可怜的女孩,我为你感到难过。”仿佛他是上帝一样。然后我会哭着说:你真的为我感到难过吗?他会说:“是的,非常难过。”接着我会哭得更厉害,请求他的原谅。他会说: “你不必请求原谅,没什么需要原谅的。”但他全没把他说得当回事,因为他冷若冰霜。接着,突然他会温柔起来,我控制不住大声喊他是个疯子,他的伪善伤害了我。接着他说要给我一片镇定剂。他对这一切都很理解。我告诉他我这样做全是他的错。他会看起来很伤心的说:“这是我的错误”。但他根本不在乎任何事,因为他是如此冷漠。”
这一幕结束,Isak问那个人对他的惩罚(之前审判Isak有罪)是什么。那个人说像通常那样---孤独。
我没看过伯格曼的传记,但我有个感觉这部电影有伯格曼自己的忏悔在里面,也就是说是一部私人性质的电影。主人公Isak Borg肯定有伯格曼自己的影子。之所以如此肯定在于我对这类人很敏感,一个滑进知识深渊的人的作品有很明显的烙印。
某种程度,我自己也是这种人,3月份天昏地暗的花了两天看完《20世纪思想史》,给朱qq上发条信息说自己再不看宗教和哲学,比起玄虚的永恒以及无休止的思辨,自己更愿意过人的生活。自那后,每次进图书馆不敢走近后三排,害怕那个前人编织的时空。
可是最近的疯狂看电影和之前看哲学也没什么不同,我要的太多,那天和Jingyou说起,他说这是我们这种人的通病。
“ 最大的无聊却是为了无聊费尽辛劳。你捧着一本书苦苦钻研,为的是追寻真理的光明;真理却虚伪地使你的眼睛失明。这就叫作:本想找光明,反而失去了光明;因为黑暗里的光明尚未发现,你两眼的光明已经转为黑暗。我宁愿消受眼皮上的供养,把美人的妙目姿情鉴赏,那脉脉含情的夺人光艳可以扫去我眼中的雾障。学问就像是高悬中天的日轮,愚妄的肉眼不能测度它的高深;孜孜矻矻的腐儒白首穷年,还不是从前人书本里掇拾些片爪寸鳞?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学士,替每一颗星球取下一个名字;可是在众星吐辉的夜里,灿烂的星光一样会照射到无知的俗子。过分的博学无非浪博虚声;每一个教父都会替孩子命名。 “---莎士比亚《爱的徒劳》
与所有空虚的暴食者共勉。
此片虽然是伯格曼夫子自道,但将理性视为最高准则,把表达情绪视为耻辱,甚至因为自己的冷漠和麻木生出优越感,自以为是能自控有教养的表现,这种思潮在中国也泛滥成灾。耶稣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何益处呢?爱无能的人生,再光鲜优雅,也不过是一触即散的空壳罢了。
看了等于没看
希望我走到人生尽头时,不必有这么多的忏悔和固执。在我短暂的二十多年生命中还从未感受过这种孤独,其实我比他还要冷酷甚至残忍百倍,我以为这样我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也许我错了。
看到一个心理学账号把伊萨克的问题归结为爱无能,而且是从他的母亲开始代际相传,非常切中关键。这就是为什么伊萨克和他的儿子沃尔德关系那么疏离,而玛丽安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伊萨克终生不能释怀的童年记忆,还有表妹萨拉,就是他早年得不到爱的典型表现。
伯格曼的自赎之旅。当死亡逼近,往事翻滚,对自身“冷漠”产生的惊惧;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邂逅的青年崇拜你是历经风雨的智者,加油站夫妇用你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可是亲人之间却在客气体面中渐行渐远…纯真的往昔就像再也回不去的野草莓地。
因为这部电影,我爱上了电影.
“在仪式期间,我的意识偏离那天的大事,然后我决定写下发生的事,在这混杂的事情中似乎我洞悉了一个特别的逻辑”
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作,获柏林金熊奖,内容涉及对死亡的恐惧,回忆,冷漠与孤独,爱情,忏悔与宽恕,对上帝的讨论等。摄影冷峻工整,四段各有隐喻和指涉的梦境与现实穿插,第一个梦太震撼了:无指针的表、诡异的人脸和死亡、被路灯卡掉的车轮......尽管冷酷悲凉,却给了温暖的结尾,实在是神作。(9.5/10)
也许人老了就是会这种状态,回忆、梦境、幻觉呈现往日生活图景,家庭、婚姻、子女、爱情都从头审视一番,是苦楚、幸福、后悔、甜蜜都只能自己品读。老人的一次荣誉之旅,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回顾了一生,这就是伯格曼风格吧。
伊萨克获得了光荣的学位荣誉,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对过往沉重的自省中,对于生命将尽的老人,这仿佛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倒不是老教授对青春时期的回忆,而是途中一对夫妇的争吵,导演将这对夫妻之间忍无可忍和恨之入骨状况的状况刻划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
D9生存,死亡,愛情,逝去,和未來,還有人性的冷漠,對社會的失望...結局出人意外,最后让我们看到生命冷酷的假象包裹着一个温暖的内核,辐射热量引我们向回家的路...那麼細膩的伯格曼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车上分三层坐了三波人讲话的桥段,它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青年时期在爱的漩涡中浮沉与抉择,中年时不得不面对自己愚蠢的具现—自己选择的伴侣,以及晚年,爱的失去与不可追寻。
年迈的教授问相处40多年的女佣:“你总是正确的吗?”她自信回答:“几乎都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应该通晓如何做。”人们常常认为随着时间流动,人一定是向着更智慧的方向成长,不惑、知天命、耳顺,生命有其固定公式。这简直是生活里最大的善意谎言了。现实是即便步入老年,年轻时的苦涩失恋、婚姻生活的溃败,依然纠结折磨着他。孤僻、刻薄和悲观主义,甚至会成为家族遗产,代代流传。而行至结尾,也只是捡拾一些童年往事聊以慰藉。生活是苦难的,他也不准备再出发了。
超现实的梦境让人惊叹。《永恒的一日》某种程度上很像这个啊,也让我认识到,人生各不相同,有些回忆是甜美,有些注定是哀伤。还是第一次看如此苦涩而特别的公路片,伯格曼果然相当沉重和纠结。(烂字幕让人忧伤。。)
#重看#第五次重温;人生倒计时跌入回忆陷阱,回溯走过的一生,无法直面的往事以梦境形式说服自己,并在天光云影中达成与父母、与自己的和解;梦见自己死去,梦见自己做梦,梦见世界处于同一个梦中;路上偶遇数人是自身镜像,依旧是对婚姻彻骨的寒心,依旧是对自身无穷的怀疑。
该片精细地描绘出一个一生都冷酷无情的老人在垂死之前幡然醒悟的心理转变过程
死亡像一束光逼着他回溯自己的人生,回溯所有真实的牢笼和自我编织的恐惧,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川端的睡美人,同样的孤独,苍老,回忆,死亡,只是伯格曼放了个光明的尾巴哪怕在梦里,川端却是冷冷地以年轻的死亡结束自己无法问出问题的景况。野草莓最棒的就是摄影吧,无与伦比的室内镜头和人物镜头。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说:“死亡就是时间,是一步步变得具体的时间,是慢慢分成片段的时间,或者说是渐渐走向终结的时间。”死之将至,对过往的自省,仿佛是面对有限的岁月的一种仪式。
这片子太自我了,完全无法关联。我为什么要对伯格曼的个人历史和个人关系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