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对于洛奇来说可以说是生命中的贵人,在没有这位世界拳王对决之前,洛奇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帮高利贷做打手来帮补生活,而他拳馆的师傅也因此而瞧不起他,你明明是这么有天赋的人,你却甘心坐着这些下三滥的工作,生活往往都会使人放弃和妥协,即使师傅是原本希望培养他成拳王,到后面对他从来都是不上心,甚至连他的柜子在没有知会他的情况下就给了新人,而就连他朋友的妹妹对他的好心规劝的都嗤之以鼻,因为在他们眼中洛奇就是一个“废柴”,纵然他热爱他的拳击事业,却依旧是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那段穷困潦倒的时候,滋润着他内心只有他的妻子,他们相遇,并相恋在溜冰场。 阿波罗在此前都是没有输过的拳王,在他没有遇过挫折,所以也养成了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就如同在比赛之前,连自己的对手都没有正面关注过,关心的是广告赞助之类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他打心眼就不觉得这个对手是值得自己去研究的,以致后来在打完15个回合,虽说是赢了,却输了面子,输了气势,洛奇输了比赛,却赢得了尊重和名声,相比之下,阿波罗因为拳手的尊严而赌上了第二次拳击。 当然,在面对主角的对手,我们先天都会有敌对情感的代入,我们是历经主角的故事,洛奇的成长与奋斗都是伴随阿波罗的决斗而交织,与你感情最深的不是你的朋友,往往可能是你的对手或者敌人。 人往往容易在安逸与成功中颓败,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满清关外翘勇善战的八旗精锐,在和平滋养下,成了枪不能抬,肩不能扛,打起仗来往后跑的废物,失去了往日踏平中原的气势,而洛奇的今天就是阿波罗的昨天,当一切功成名就,衣食无忧,锦衣玉食,洛奇就像当年的阿波罗失去了奋进的心,而逐渐变得暮气沉沉,乃至消亡。 如果说米克是洛奇人生最重要的严师慈父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在他击败阿波罗的时候就是走在米克师傅的经验上赢得人生事业的高峰,往后,如同父亲一般,米克为了保护洛奇的事业,也令洛奇被利欲熏心和灯红酒绿的虚幻中迷失了自己,以至于被击败,米克去世之后,他才发现从前的以前都是师傅为了保护他而煞费苦心所做的“精心演练。”他在面对失败时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一切,迷茫沉浸在失败的氛围中,阿波罗出现并找到洛奇对他说:“当你打败我时,我伤心的要命,每个拳击手都知道失败很伤人,我们试着要和受伤的内心共存,所以现在别退缩,为了自己,你的把它做对,否则你会遗憾的,我们都曾有过世上最伟大的头衔。”洛奇重新面对自己失败,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对我来说,洛奇电影的成功源自于阿波罗,这个人开始拥有电影不怎么讨喜的地方,性格张扬跋扈,直至后面他与洛奇成为一生的挚友。他在死去的时候,洛奇在他葬礼中说道:“我有好多关于这个人的话可说,但现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的是什么,他为了什么而活,及他为了什么而死,你做所有的事情,总是按你喜欢的方式,当时我不明白,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阿波罗,你是最好的。”阿波罗的一生与洛奇交织一起,他令洛奇成就人生事业的高峰,却也给自己事业带来失败,最后两个重新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赢得尊重,他们之间的交替成长才是最精彩的地方,就如同吴孟达之于周星驰,范伟和赵本山,西门.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他们间的合作虽说一个是主角,一个是衬托,只有绿叶才会令红花如此鲜艳,我想阿波罗对于洛奇电影的代表就是这样的存在同时也印证着洛奇电影的主题,永不放弃,他的死去为这部电影带去了忧伤,同时也让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留给这位拳王—阿波罗。
《洛奇》是一部比较老的电影了,但是不得不说它很经典,以前一直听说这部电影很好,所以今天就把它看了,也是了断了自己一个情节吧,接下来说说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 Rocky在生活中只是一个小人物,生活平淡,根本没用什么可以来炫耀的,就像每一个生活中的我们,只是努力的活在每一天。有一天突然收到邀请和拳王比赛,他知道他不会赢,因为对手太强大,但是令我佩服的是他并没有退缩。这也许就是一个人值得佩服的地方,也许我们战胜不了某些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战胜它,我们就是成功者因为我们曾经尝试过,我们曾经努力过。每每到这里我就想到Rocky自己一个人奔跑在路上,努力地提升着自我,迎接着挑战,那也许就够了。
《洛奇》
1976年12月3日全美放映
上映之后,好评如潮
斩获奥斯卡最具份量的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而史泰龙自己也提名最佳男主
饰演洛奇的史泰龙也随之一炮而红
已经而立之年的史泰龙开始了他的电影新征程
今天就解读一下这部伟大的动作励志片《洛奇》,这部影片剧情也不难理解
我主要讲述的是影片的内外。
(去把电影看完了,再看这篇文章效果更好)
《洛奇》剧情简述:洛奇作为有天赋但被生活所迫一名迷茫业余拳击手,为讨生活,只能去三流比赛打拳,也帮当地高利贷追债。1975年12月,拳王阿波罗在美国费城建国200周年典礼上,举办拳击比赛以此庆祝,但原本安排好的拳手有伤病,打不了。举办方只好另找其人,找到“意大利种马”洛奇,只因绰号够吸引。深知自己是小人物的洛奇并没什么期待能打败拳王,只想证明自己,用自己的斗志和意志力证明自己能不被拳王所打倒。
《洛奇》的创作灵感源于默罕默德·阿里与查克·维普纳(Chuck Wepner)的著名拳赛,后者当时还是无名小卒,却出人意料的坚持到第十五回合才被拳王阿里技术击倒,赛前曾有记者质疑维普纳能否生还,维普纳斩钉截铁的答道:“我是人生中的幸存者,如果我能在海军陆战队中幸存下来,那么阿里的拳头也不足为惧。”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被维普纳的英勇顽强深深打动,在拳赛结束的两周后,他就致电给维普纳宣称要将这场惊人的较量拍成电影。(来自mtime)
拳王阿里就相当于拳击界里的马丁·路德·金
墙上这位来头也不小,这位拳击手叫洛奇·马西阿诺,出生1923年的白人拳击运动员曾获世界重量级冠军。
(洛奇·马西阿诺是迄今拳击赛场上唯一直到退休仍然没有败绩的拳手。他的成绩是49胜0负,43次将对方击倒在地。毫不厌倦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可以弥补他的一切弱点。1956年4月,马西阿诺宣布退役,在一次飞机失事后,马西阿诺逝去,年仅46岁。)
这种意志力和斗志在影片中洛奇真实顽强地展现出来了。史泰龙在影片中用洛奇这个名字,片名也叫《洛奇》,这种崇拜精神难道这是巧合吗?不能去采访一下史泰龙,我也只能是猜测。
如果非要把励志电影分类,我是这样分的,一类是主角通过的奋斗,拼搏,经历风雨见彩虹似的。
另一类则是通过展现出主角的真实内在和真实外在,现实的手法下电影,从而让观众去感悟。
区分不同的就是,前者容易看出来是励志,后者是感悟出来的励志。
总之一句话高度理解:
真正的励志片是感悟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感悟出来的至今对你还是有影响的。
《洛奇》则属于后一种,即使在与阿波罗大战后一战成名,到第二部还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压力,总之生活不易,这就是现实。
(所以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看,毕竟我也是写不出来有多么励志)
影片的70分钟开始,洛奇与米奇和好,米奇尽全力帮助洛奇打这场拳赛。
开始了影史上经典片段——“洛奇”模式
第一部《洛奇》到第六部都有体现
所谓“洛奇”模式就是开始严格训练
看图感受一下
“洛奇”模式
一部名垂影史的电影是离不开好的配乐的,边听这《Gonna Fly Now》边运动一样还是那么燃。
影片的最高潮就是大战拳王阿波罗。原本自信满满,非常得意的拳王阿波罗说三回合解决洛奇,结束比赛。后来打着打着发现洛奇是块硬骨头。
打到怀疑自己,从三回合打到十五回合,打满了整场,洛奇也没有被击倒。阿波罗越打越消沉,反观洛奇越打越有斗志。直到全场比赛结束,裁判靠点数判阿波罗胜。但在电影内的观众和影外的观众都知道是洛奇赢了,洛奇赢的不是比赛,赢的是对自己前途迷茫的驱散,赢了自己所面对未知的恐惧。
影片最后洛奇和女友雅德莉安相拥而结束
还有一首配乐也是相当出名的,在《洛奇》中相当重要这首《The Final Bell》
可以说导演相当用心,据我发现一共响起5次,但都别有用心。
在28:35与小女孩交谈后,发现自己并不被别人接受时响起
61:30与女友雅德莉安告别后,说出发自内心的言语时响起
70:06说出自己的不易后,追上教练米奇,重归于好时,对米奇的重新信任时响起
96:27大战开始前站在舞台上,对阵拳王仍有害怕和迷惑时
但这4个片段里响起的都是这首配乐的前面十几秒。每一次的响起丰富了人物形象,慢慢的把洛奇内心丰富起来。也把影片的情节作了铺垫,慢慢的推进高潮
到第五次响起则是112:02,在擂台上,这次没有断,直接响到比赛的结束。
我觉得导演的意图是,洛奇战胜了心中所惧,也证明了自己的斗志和意志是对手用拳头打不败的
当时拍《洛奇》的时候那可是艰难,拜访很多家公司,没人接受,最后才被米高梅公司接受。出行方已经计划好邀请当时的当红明星饰演洛奇,但史泰龙执意要自己饰演。双方妥协之下,史泰龙拿到的剧本费变少了,经费也不多了。
连当时去溜冰的片段也是等溜冰场关门后收买管理员才得以拍摄的。道具出错了,没有经费再换,将错就错,在电影中吐槽了一番。尽管影片有几出穿帮镜头,但瑕不掩瑜。
史泰龙用三天时间写下剧本,28天拍摄。后来上映后用一百多万的制作费赚回了1亿多美金票房。这可是当年的票房冠军。
可能史泰龙也没想到,居然能这么红。
次年,77年49届奥斯卡上,《洛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而史泰龙也获得了最佳男主提名。3个获奖7次提名,也算当时的大赢家了。
能有如此大的反响,《洛奇》是符合了当时的社会观念。由于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涨和75年“越战”泥潭的结束,人们都希望社会能有一种转变,而《洛奇》的出现则注入了一股能量。
洛奇这类人物在70年代的美国并不少见,小人物,为生活奔波,同时兼顾着遥不可及的梦想,都渴望成功。
根据图片左下角穿着军装的保利,我推测保利则是一名归来的士兵,而在影片中的保利表现出现的模样确是禁不起生活的无趣,一心找帮高利贷做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类人,在那时的70年代美国都能找到很多相似的原型
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说过
“一部影片并非发生银幕上,而是发生在观众与银幕之间”
这句话不就是很好诠释了为什么《洛奇》能大获成功的原因吗?
【B+】多么经典的励志电影,最难得的是它其实又并没有那么励志,与后世一大堆虚假做作的令人恶心的励志片相比,洛奇实在是朴实无华却又打动人心。影片的幕后故事也如洛奇般励志,穷困潦倒的史泰龙拿着自己写的剧本一炮打响名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最佳原创剧本双提名。
最简单的逻辑,会产生力量。
没有比这更朴素的励志电影了
Rocky晨练时的形象与背景音乐完美的融合突然就那么打动了我。
史泰龙应该是最健壮的编剧了
溜冰那段,老师傅要求给他做经理人那段,比赛前独自去赛场那段……都太精彩,皆是痛苦的浪漫
非常特别、细腻的电影,完全超乎我的类型想象。一个喜欢自言自语的话痨,一个并不完全上进的失意者,恍惚间竟然让我想到贾樟柯的《小武》,这人物写法太过剑走偏锋,更不用说羞赧的女主和她乖张的哥哥。完全脱离了模式化拳击片的拍法,并不专注于运动本身,而是让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无力、焦虑、怀疑、失落纠缠在一起。切入正题极其缓慢又丝丝入扣,用迷离的情绪铺垫只有十分钟的拳赛,而每一次挥拳,都不如最后冲着爱人的呐喊有力。他不是想要赢,而是不倒下——另一种胜利,而他做到的远比那更多。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洛奇》,比《愤怒的公牛》还早四年诞生。史泰龙在七十年代就已经革新乃至终结了拳击“励志片”。从此,有一个身影永远浮动在清晨的费城广场。
向生活挥拳,跟每一天战斗,男人不惧!想起另一位费城之子,AI。台词:“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我只是感到身体里仿佛有一头野兽要脱笼而出,只有站在拳击台上才能把它赶走。 ”
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我只是感到身体里仿佛有一头野兽要脱笼而出,只有站在拳击台上才能把它赶走。
人不是天生就被打败的,你可以摧残他,但你无法打败他!
如果我输了那也无所谓,如果我能打满全场,当铃声想起,我还站在场上,我这辈子将第一次明白一件事:我再也不是个蹩脚货。
史泰龙自编自演的成名作,1977奥斯卡最佳影片。1.朴素,简练,感人,后来的[愤怒公牛][百万宝贝]都有本片影子。2.二人在溜冰场一段最温馨美好,晨跑场景最热血励志。3.最早运用斯坦尼康的影片之一(跑上楼梯与部分拳赛场景)。4.意大利种马vs美利坚国旗。5.极简配乐和主题曲大赞。(9.0/10)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经历了贫穷、孤独、人们的冷漠,依然坚持着他的事业,平淡无奇的过程最终没有挫败他,终于走出了困境登上了事业的颠峰。所以,纵使所有人放弃我们时,我们至少还拥有自己。
我把主题曲截了一段作为闹钟铃声的,应该在激昂的乐曲里开始新一天
我喜歡這種平淡而不息的感覺
小人物的成长史永远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拍的很好,表现的东西能清楚的表达给观众,所以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永远是接近人们生活的东西更容易被接受
没有在比赛最后的阶段搞出煽情女主角惊现场边,男主角原地满血复活式的桥段,是本片最值得称道的
人们在Rocky的虽败犹荣里陶醉亢奋,他却只顾在人群中孤单地呼喊他的Adrian。
第一部,故事才刚刚开始。其实很多女孩子很漂亮,只不过需要有人慧眼,洛奇具有这种能力。
是的,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