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十三棵泡桐

HD

主演:刘雅瑟,段博文,赵梦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年份:2006

 剧照

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7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8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9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郁闷,又看了和谐版

1.先总结:即使是和谐版,也是难得的好电影


2.看了网友指出的两版之间的不同

  觉得和谐版可能更含蓄

  含蓄是我们的电影所需要的

  我们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直以来,实在是太不会含蓄了

  其实要交代的东西观众已经可以领悟到了

  包括要了我亲命的珠珠的"女同情结"暗示(大杂烩啊,大杂烩啊...)


3.加上男老师猥亵何风的情节

  我觉得并不好

  故事的力量来自于真实

  太多过于戏剧化的东西,会消弥他的力量

  把校园内所有可能的变态事件集其大成,杂烩到一起,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4.当然,..两个版本哪个更好...

  实在是第二位的问题

  实在是本不该有的问题

  郁闷,郁闷啊!

  动手晚了,动手太晚了!电驴上没种了!~~~

  下次要早动手

  所以说,禁片还是禁的比较彻底比较好

  比如颐和园

  至少不会看错版



5.电影补充了我对普通中学的各种打群架/早恋传闻的想象

  体验到他们的状态

  也算是一种猎奇


6.正如电影本来该有的名字,电影的主线,其实是一种情绪

  "狠"

  时下很多残酷青春片的主题


7.最后陶陶竟然也考上了大学,

  实在是让人对时下中国的盲目扩招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8.高3下半学期,音乐课竟然还在继续,这比我们学校强

  这是这个学校,唯一的,难得的可贵之处


9.何风的老爸给何风买的裙子...我承认当时我笑喷了

  实在是不像一个正常人干的事


10.伊娃的心态确实是"相当"的健康

  她对待自己残腿的自然朴素的豁达态度

  甚至让我觉得其他所有影视作品里的所表现残疾人的积极健康心态,

  都不真实,都很做作,都黯然失色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角色设定


11.骆驼男第3次/第4次慢吞吞的出现时

   我感到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我感到的是有点烦了

12.音乐说不上美,但和影片的感觉很登对

    是啊,很奇怪,也很美妙

   青春+残酷,要配阿拉伯曲风

13.最后

   一直以为要杀人

   半等不等的等啊等着

   最后竟然温吞水收场

   ...

   当然,不是说盼着杀人,是您让我等着的瞧杀人的呀

   或者原著不是这样的?

 2 ) 青春的颜色

   很喜欢青春题材的故事,这和年龄无关,似乎在缅怀一些东西吧,虽然我还足够年轻。
   《十三棵泡桐》我没有看过,不过大多数人给予的评论是残酷如刀子般的青春。记忆中的青春片有《那时花开》《美人草》《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盛夏光年》《苏州河》《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猜火车》《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八月照相馆》《青春残酷物语》......。很多很多不能一一数来。这些片子却都曾经被当作青春的感动来品味过。
   青春是闪着阳光的麦田,是海边嬉戏的孩子们的笑声。青春更是懵懂和悸动的季节。但是,当青春遭遇“爱的选择”和“友情的死角”的时候,确实是件让人迷惘,让人难以选择的事情。
  关于成长、关于友情的史诗,来评点青春总觉得苍白无力。爱与被爱、忠诚与背叛、希望与绝望、信仰的迷失与灵魂的救赎、成熟的人格和商业社会的贪婪欲望、生与死的选择……当我们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会怎么做?
   其实,谁也不知道青春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经历时光的流逝后,才会到达青春的渡口,才会回头去张望一些没有看透的风景和琢磨不透的青春的秘密
   青春即是成长,带着青涩滋味的成长。这也许是青春本来的颜色。

 3 ) 来自田原BLOG里的评论

《十三棵泡桐树》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应该的,这样的电影再多拿几个奖都是天经地义的。只是遗憾,中国的青春三部曲,只有这一部获奖,但,是实至名归的。

 《青春期》,《八月的故事》再加上《十三棵泡桐树》,都是讲青春的片子。不过三部电影各不相同,青春有多少种,没人能说清楚。好在我们有电影,一个电影一种青春,观众慢慢品味。

  淡淡的,是《青春期》,没有大事情发生,只是细碎的感情。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关于宿命,关于成长。这种青春的状态,应该是最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渡过了有些漠然,有些冷清的青春期,有些失落,却也大步跨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八月的故事》是敏感的,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柔弱的神经。故事是根据陈慧的小说改变,我们居然用超低的成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拍出了一个多钟头的长片。其实,它本来只是一个为香港电台拍摄的二十分钟短片。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感触至深:“有些事情,我一个人记得就好…”在裁缝店的那天晚上,我这样对平安说。说完便有眼泪从眼角奔出来,无法控制。演那场戏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其实青春是一个人的,主观也好,武断也好,只有记得的才存在。

  而《十三棵泡桐树》终于打破了平静,躁动来了。破碎的家庭,压抑和挣扎,青春开始残酷。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从外向内说起,在拍摄手法上,导演选择了高清,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很宽松,很自在,无拘无束。正是以为这样的拍摄手法,留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里面的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大荧幕上,他们的表情都自然而流畅,没有职业演员的城府和掩饰。

  这次,终于有一个中国导演在真正讲年轻人的故事,不是情绪或者气氛堆积出来的,而是实在的故事。不管有没有讲到极致,都是一大跨步。想到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就很欣慰。

  电影中的几个孩子都来自破碎的家庭,这些强加给他们的缺陷,让他们青春的残酷暴露在外。所以他们成了芸芸众生中更加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的人青春虽然也惨淡,不过被平淡埋没了。

  整个故事又是从一个女孩出发,这样一来,视角就更加脆弱。青春期中,女孩肯定是弱势的,对于感情,男孩在青春期往往如同狩猎者,兴奋而贪婪,而女孩者则过于敏感,注定受伤。这种状态,在女主角的身上清晰可见,两个男孩都让他疼痛。因为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男孩往往因为新鲜和猎奇,而女孩是为了刺激或是忘记前一个,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不可挽回,第二个也搞砸。最后,女孩去了沙漠,去找唯一一直和她站在一起的沙漠,这份心碎,估计每个走过青春期的女孩看了都会伤感。

  让我惊喜的是,一个男导演,选择去讲女孩特有的情感,竟然能把女孩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处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被感动了!

  总之,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故事,有新鲜的面孔,有伤感,有冲突,也不乏幽默。这样的电影,再来几个吧!

 4 ) 魑魅魍魉的中学教育

上周在主校与公民1776兄会面,自他处拉回了大约40G的电影,有我熟悉的,更多的是我不熟悉的非主流电影,将我的笔记本硬盘塞的满满的,遂作罢,心中甚是快意,这些都是我将要补的功课。毕业答辩之后,只为了拿到那证明我通过了高等教育的一纸证书,我还要在学校里苦捱半月之余,幸好有这些电影与我相伴,亦能充实我空虚的生活,聊以自慰。

第一次看吕乐的片子,也第一次知道了吕乐,《十三棵泡桐树》,事后得知又是一部被封杀的电影,即是DVD版本也遭阉割删减,这于我在观影之时即有感觉。从公民1776处得知被删减的不利于我们河蟹社会建设的情节有如下:“年轻的男语文老师把少女何凤喊到办公室时,把头放到她腹部停留的三五秒被剪;第二天学生看到自杀身亡的这个男老师被抬出学校的一段也被删掉,以至于观众并不知道这个老师自杀;何凤去班主任的寝室时,发现其床前有自己前男友陶陶的靴子一闪而过的镜头,也没有在公映版本中出现。” 好一个河蟹社会,河蟹横行怎生了得!

影片真实的记录了中学生们的状态,迷离蒙昧的青春,使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自己中学生涯的浮光掠影。懦弱内心不安迷茫的自己,一心求好成绩的乖乖好学生,打架的捣蛋分子,自以为是苦口婆心的班主任,还有地下恋爱的男女同学……以及发生在我们这群青春期荷尔蒙无处发泄的青少年之间的那些事。

中学期间,在老师的威严恫吓下,加之父母长期的填鸭式灌输,在“高考,人生前途,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时期”等字眼的狂轰滥炸下,我这个无知的等待着启蒙的孩童已然茫然不知所措,白纸已经被染上了错误的一笔。一路疲惫兼挣扎的走来,终于搭上本科的末班车,就读于末流的院校,说是本科,其实是学费昂贵的三本,有本科之名,无本科之实。但是刨去学历的功利功能,我们的大学其实难以分清孰劣孰优。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也远不是当年的北大了,在体制的强大攻势下戚戚然走向平庸。中学三年,大学四年,逝去的青春已经埋葬,我的青春等待着重生。

上了大学,有了网络,我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了,我再也不是那个唯权威唯老师话是听的乖学生。观照自己与周围的人群,我悲哀的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魑魅魍魉的鬼气在孩子身上森然作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很多正值花样年华的学生被顺服,被异化,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悲哀地沦为体制的附庸。老大哥无处不在,标语无处不在,集体式的有目的的洗脑无处不在!影片中自始自终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蒋校长是否可以隐喻为无处不在的压抑人性具备对学生生杀予夺权力的教育机制,通过高音喇叭里扩散着他在这个亚社会学校的权力,犹如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个只有模糊身影的老爷是男权社会的象征,在昏暗中向妻妾们分享他的性欲。电影里有一个俯瞰的镜头,在整齐划一的队练中,身着红色毛衣的包京生置身于一片校服的海洋中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仿佛海面上的浮标让人刺目,神秘的蒋校长通过高音喇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读了对他的处分决定,声音机械威严,义正言辞,这具有极大的威慑力量,逐渐的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里,成为他们思维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学生那颗柔嫩的心如何经受的起这样潜移默化的威吓!记得我中学的时候,学校的那些个领导总是在升国旗的时候煞有介事的公布对某些不听话学生的处分,气势之强大,使人不得不恍惚间以为自己身处暴风雨来临前的萧杀寂静中,胆小如我自是连生出不满之意的心也没有了。

我以为我们中学的教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教育,学校安排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里有你说话抗争的余地,我还依稀记得自我中学某领导参观了浙江某校之后,就着手实施他的参观心得,于是乎学校政教处出动诸多老师巡查在各个教室之间,检查我们的仪容仪貌,稍有不合格者即遭通报批评,责令之即日内整改以达到学校要求,脸色肃然的诸老师所到之处,鸡飞狗跳,伤及青青嫩草无数。所谓合乎规范者,乃是男同学不得留长头发,一概以寸头示人;女同学不得烫发染发留披肩发,带耳环等,女性之美就这样被扼杀了一部分。总之欲将我等塑造成一个个清欲标准的机械人,让我想到了《机械公敌》里那成排成排的机器人。重压之下,偶有抵抗之行为的学生即遭学校强势的行政处分,最后使出请家长来的杀手锏,对于这些除了粗暴的对待学生之外看不到任何一丝温情的关爱。出入校门需出示校牌;熄灯之后,巡逻的手电光会时时刺入我们的眼睛,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罄竹难书!个性在中学里消失了,创造力必将湮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终于被强大的教育重压磨练成只知考试成绩的蠹物,姿态缤纷的学生变成了单向度的线性人。这样如何出得了世界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就是连培养出有着健全人格的学生也很难,而在将来,这些学生是要走入社会,挑起社会责任的。

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一个难以实现的口号,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没有人敢承担由应试教育转化会素质教育带来的阵痛。素质教育依旧躺在泛黄的文件夹里,在有着先锋精神的中学里小范围并且小心翼翼的实践着,终将不伦不类、胎死腹中,让位于分数,让位于高考。政治的触角无远弗届,教育与政治的姌合,教育的高尚性纯洁性就极大的打了折扣,教育只能成为政治的附庸,只好卑躬屈膝地服务于政治需要,在这个犬儒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教育关于人性的塑造的使命退居二位,甚至自我阉割、主动摒弃之。中国的教育走向何方,不考虑车轮的方向,而只顾考虑如何行驶的更快更稳,已然南辕北辙,愈走愈远,到最后欲矫正已经悔之晚矣,只好一切推倒重来,甚至于破罐子破摔了。

由于毒汁取代了水分,阳光等必要的物质条件,那些如花儿一般绚烂美丽的青春,在还没有完全绽放的时候就已经过早的凋零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毁。我们的教育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何时政治与教育分道扬镳,附着于教育上的鬼魅才会消散,新教育的曙光才会出现在这个国度的东方。

成稿于2008-6-22

 5 ) 回忆青春

影片的主题无外乎关于青春的种种注释:懵懂的爱情、欲望、叛逆、友谊、背叛,吕乐用含蓄的电影语言把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记忆展现出来,贴近生活的本真。

 6 ) 不值得回忆的青春——《十三棵泡桐》

    大陆前些年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禁片,公映的《红高粱》其实也是游走在禁与不禁的边缘而已,如果不是得的有影响的大奖的话,那结果也很难说。不过有一点需要说的就是被禁的电影并不一定是都很好看,或者说是好看但是看了以后不一定会让人感到很舒服。

    泡桐树中学,被学生简称为“泡中”,这里的高二•一班是一个问题班,打架、早恋、抽烟、喝酒、说大话、为消极意识所主导,反正是所有十七八岁孩子们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这个班上。仅仅这些,或许还是能够勾起一些回忆的,但是,这不是一部描绘残酷青春历程的电影,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是“泡中”这个社会的小缩影。于是更加过分的性行为、师生恋和同性取向也出现在了这里,接着出现的还有少年的犯罪。

    何风,离异家庭中的女孩子,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她叛逆的心理,早恋对于她来说其实就是寻找着失落的亲情,因为她需要来自对方的关爱。在学校中,何风是不受重视的,显然是因为不是好学生和性格中的叛逆,但是影片到了尾声时,何风发生了转变,除了和父亲的和解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学校显然在这里是强权阶级的体现,服从的学生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识,而与之对抗的结果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同化,要么出局。所以何风曾经选择了妥协,因为当时她更需要的是维持住刚刚获得的家庭温暖;但最后的离开则是因为对于学校所代表的社会彻底失望而引发的逃避。和包京生住在一起显然是因为家庭缺少温暖所致,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通常最容易受到温柔乡的诱惑,身体反而不是太看重的东西,所以何风的失身在这里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影片中的何风其实代表的是各种感情的集合体,班长朱珠对她存有的同性间暧昧的关系,显然应该和她中性的性格及外貌有关系。

    陶陶,何风的第一任男友,班上的老大,同样出身自不太正常的家庭,父亲因为经济问题入狱,性格相对阴沉,对于胜利有些执着。所以当包京生的到来动摇了自己的地位的时候,他开始寻求新的依托,所以选择了和班主任的超常关系。好象男老师和女同学的师生恋还相对比较多见,但是出现的影片中的女老师和男学生就有些新鲜了。对于师生恋这个问题,影片表现的很含蓄,但是也并非没有渗透。排挤和嫁祸是他选择对付包京生的手段,和宁愿选择用拳头说话的落伍分子包京生比起来,陶陶显然更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选择好写些八卦文字的眼镜瘸腿女当女友,显然的是拉拢媒体的表现,一个人在媒体报道之下产生的影响也是必须关注的,这一点,陶陶绝对比任何人都懂得。

    包京生,外来的插班生,但是一来就引发了陶陶为首的一干同学的对立,因为他太高调了,不懂得怎样做一个新人,不融于主流,所以他注定要遭受排挤,相反的和他同一天转学来的金贵就聪明的太多了。请同学吃烧烤,带着何风泡吧,处处显出了这个人不合潮流,也表现出了他骨子里透出的自卑。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手段,比如说拉拢阿利,而且还能得到何风的身体。学校对待包京生的问题处理方法显然是一种权利阶级对待叛逆的方法,打压,谁叫他不懂得融入其中呢。最后他选择的道路固然有周围的排斥因素存在,但是更多的则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过于自我所造成的,所以他要报复学校和社会。

    宋小豆,一个绝对混帐的女老师,虚伪,阴险,社会中人们的丑恶基本上都能够在她的身上体现,她和陶陶的关系与其说感情,还不如说就是相互利用,把这种东西带给刚刚要成年的孩子,她他妈的不是混蛋是什么?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者,因为她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懂得其他人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她对待包京生的态度可以说是落井下石,但是这块石头又是丢给其他同学看的,因为包京生早已经被学校打造成了反面的典型,谁叫他不入主流。还好影片最后给了她一个比较明显的揭露,得知包京生劫持阿利后没有任何行动,反而是她身后房中的陶陶飞奔了前去,也让何风和观众看清了她。

    阿利和金贵,阿利是有钱人家的少爷,父亲是有头脸的社会人士,但是阿利显然是生活在父亲光环之下的,他表面上缺乏自信,需要人保护,但是他有钱,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也说明了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拜金的社会,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所以事实上阿利反而比任何人都更有实力。金贵则是懂得寻求快速上位道路的人,他有着新人的低调,但是他也知道要寻找靠山,所以一开始就主动接触班长朱珠,显然是为了更快融入主流。而最后拼命救下阿利更是懂得把握时机的具体表现,也因此得到了他所要得到的东西。

    校长和学校,校长没有在影片中正面出现过,每一次出场都是以喇叭里传出的冰冷声音出现,而传达的信息更多的是对于某某同学的宣判,甚至一年里能够多到了四百多条。校长无疑是这个权利机构的统治者,所有学生如果不臣服于他,下场自然只有和包京生一样。学校每一次出现在镜头中基本上都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徐克的《黄飞鸿》电影中表现出了一个老朽而落后的专制国度,而这里的学校何尝又不是一个独裁者统治下需要改造的地方。这种学校教育的结果只有摧毁更多的学生,引发更多的悲剧。包京生的事件其实要调查一下应该很容易水落石出,但是学校就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当中显然是包含着刻意的打压在其中的。

    《十三棵泡桐》致力于表现的是对教育的一种彻底否定,不仅仅来自是学校的教育,还有来自家庭的教育。影片中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来自健康的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而这时应该扮演一个正面角色的学校在这里扮演的是彻底的破坏者,不但没有修补学生们受到摧残的心理,反而在伤口上再重重的洒上一把盐。因此出现在这里的青春是被借用来说事儿的青春,太消极也太自卑,反而不是应该拿来回忆的深刻。这固然是社会现实的体现,但始终有太多的愤青心态包含在里面。

    电影整体的表现不太好说,再美的影像也只是为了要讲一个故事,手法只是为了让这个故事更生动,而这个故事才是电影的根本。改编自何大草原著《刀子刀子》的本片确确实实的讲了一个不太好听的故事,至于原著深刻与否,没有看过,但如果依旧去刻意描绘这种所谓的青春那么不看也可。也许对于导演来说这是他的一部得意之作。

    与其简单的把事情就摆在那里只是让人们去看,就不如直接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Lightwing于2007年9月20日

 短评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9分钟前
  • 沉冰
  • 推荐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12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1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18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2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27分钟前
  • Kalee™
  • 推荐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30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春哥的故事....

39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42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4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45分钟前
  • 木小暖
  • 力荐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47分钟前
  • 第27章
  • 力荐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52分钟前
  • 还行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58分钟前
  • ふふちゃん
  • 还行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1小时前
  • 晚不安
  • 还行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1小时前
  • 有寂
  • 推荐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1小时前
  • Bigteeth
  • 推荐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