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的非常好看,从第一次看距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那时候还是在电影院看的,真的超级棒!幽默,风趣,又搞笑,又无奈。
老太太为了自己的尸身不被火化,这才听取了舅舅的意见,结果又是什么呢?结果是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带来了好多麻烦。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操办丧礼,生生的躺在棺材里,看着儿子,孙子为自己伤心,难过。最后总算知道自己这样做给儿子带来了多少困, 办个土葬要花多少钱,也被自己的孙子感动了吧。
最后结局总是还不错。在农村初时确实有很多人反对火葬,不过现在嘛,总是思想观念改变过来了。也都接受火葬了吧?
话说剧中陈佩斯,赵老师,魏老师的表演真心不赖。
无论习俗 形式怎样变化 不变的是背后既得利益者 他们以爱情的名义来让买房子 以孝顺的名义让你出大殡 而这背后又有多少家庭的矛盾与妥协 说白了还是钱 卖东西的要钱 买东西为了显示自己有钱 这始终是场闹剧 只有经过死一遭 万事皆休 才会从头开始想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
陈佩斯的的喜剧看似欢欢喜喜但是看着看着眼中会充满泪水。周星驰通过小人物的挣扎来反应生活的艰辛,而陈佩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反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当时社会各各层面存在的问题。无业青年的迷茫,政府的喜大好功。金钱诱惑下的崇洋媚外,兄弟的见利忘义,恋人的拜金背叛.……。
陈佩斯是一个真正走在喜剧最前沿的导师,小品的开创者,大陆喜剧电影的先行者,话剧的拯救者,第一个挑战权威状告中央电视台维护知识产权的斗士,第一个开创私人电影公司的人,陈爷能演能导,还能写剧本才华非凡……
看过一个陈爷的专访,一生大起大落六十岁的陈爷已经放下了很多,平和了很多,看淡了很多。但依然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智者,虽然已经告别电影但是依然关心着中国电影的前途,关心着喜剧的前途,依然为电影出谋划策,句句肺腑,句句良苦用心。
陈爷的电影没有周星驰的电影火,在影迷心里陈爷也不如星爷受推崇。首先,陈爷的电影批判的太多,讽刺得太多,反应的太现实,太冷酷太直接。说出了老百姓想说不敢说的话,但是也说出了好多人不想听也害怕听的话。电视台播放的太少,流传度太少。
其次陈爷的电影太接地气儿,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看甚至不知道陈爷演过什么电影,回忆只是暂停在陈爷的小品上。
个人觉得陈爷的喜剧功力艺术造诣在中国无人出其左右包括星爷,星爷所处的环境要优于陈爷,创作自由,审查宽容,还有资金充裕。陈爷把更多精力用在应付审查,举债拍电影,买厂标等琐碎的事情上,陈爷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经历过这些后陈爷更看清了一些事情,更迫不及待想要通过作品发声,所以陈爷的作品很不受某些人的待见。
陈爷说他现在很孤独,真的很孤独,因为在中国已经没有人能跟他再讨论喜剧艺术,有一种独孤求败的感觉。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喜剧人没骨气,没创意,只有形式上的讨好的喜剧,只有喜剧的壳没有喜剧的核。
陈爷是最被忽视的喜剧大师,一个有良心的喜剧大师
火葬跟土葬去的不是一个地方,这忽悠的哈哈 细节挺多的,老婆婆给自己棺材刷漆遮半边眼,风水先生看风水还专门留意了下主人家的神主牌拜的是哪路神仙,说的那句话“不放心的,怕是子女孝不孝顺”时手上拇指和食指中指搓了下暗示钱,老婆婆就听到那句“孝不孝顺”就说对呀,因为儿子不想母亲土葬,错有错着。 贪吃蛇“你死了”给老婆婆算命,还说赶上重阳前死就不会成为孤魂野鬼,还有催人死的。。还说你那老爷爷都死三十年了,在那边要成婚了,如果你还不死,到时去到那边就是第三者了,老婆婆一听那我还是赶紧死。 你着啥急呀,这不是头一回吗?(老婆婆躺棺材躺反了) 妈,不是我不孝顺你(土葬),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还是响应国家号召火葬吧。 一不能让妈辛苦这么多年死后受委屈了,二也不能让左邻右里说闲话不是,土葬,姐姐我说定了。 战略转移哈哈。方法一定要灵活,不要把矛盾激化。原则一定要坚持。(民政主任跟陈佩斯说,把他姐姐这硬要土葬但国家要求必须火葬这雷又扔回给陈佩斯解决) 你给老太太添置那么多东西,黄泉路上也不太平啊,就不怕被人抢了去,拿支手枪吧。 有坦克吗?(哈哈) 我们难啊。印点黄书,公安局查。印点冥币,你们民政局又管。我们吃什么?你们要是开放一下,经济效应不就上去了吗?(犹如土葬借钱的高利贷一样,开放一下不得恶性循环?) 所以都转地下了?之前跳大神的呢? 好像什么宇宙功法研究中心。你要用得着,就把钱准备好,每样(冥币)多少,我送货上门,服务到家。你要… 什么? 只是这么一说,那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也许咱们什么都没说。 一出白事,死活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土葬花费甚多,有店里吃回扣的,有戏班扮和尚说唱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当诵经的,甚至连活人的钱都未必填完这出“死活人”的丧礼吭,闹到最后,姐姐出了大头还得出只能让姐夫扮一场假打架的戏溜了让孝子出这笔钱,老舅吃土葬回扣还想接着收就说“这数现在数不清,先办完再说”,孙子被奶奶给回学费父母却以为孩子说胡话还做错事拿了奶奶的上路钱,儿子甚至身为民政人员却办土葬与政策背道而驰被主任说要炒鱿鱼,一出假死的戏连累的都是活着的孝子贤孙。 先登瑶池领护照,冲上莲台报户口。横批:早得绿卡。(这对联。。) 最后红白事撞一起的荒唐事,真的讽刺至极,笑不出,完完全全把土葬陋习展示的淋漓尽致,而且火葬的殡仪队同样也是得花钱(土葬不贵了,现在火葬升价了)而且大摆场面,一样有的陋习。不过能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糟粕与传统,也可以。
ps:年轻的倪大红(那时叫倪大宏)
陈佩斯老师在一次讲座里说,自己在拍摄电影《少爷的磨难》时,在河南农村的一条土路上赤脚奔跑,双脚炸满了带刺的植物,疼得他来回跳舞。附近的老乡见京城的大演员出洋相,乐的合不拢嘴。痛苦的陈佩斯这时候恍然大悟,原来喜剧就是这么个东西啊?!
在之后的几年,我认为陈佩斯一直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如何实现它,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需要好的剧本,好的演员,才能水到渠成。庆幸的是,陈老师找到了。
在本剧中,陈导在演员与导演两个身份之间,更倾向于导,而把演的机会留给了众多助力的演员。赵丽蓉、魏宗万、丁嘉丽、倪大红、刘江、常蓝天等等。当丁嘉丽带着众帮闲在民政局把陈小二扒的只剩红肚兜的时候,这场出大殡的闹剧,就在二小那个放印子钱的大了老舅魏宗万的指挥下,开始了。
陈小二在整个过程中,如同提线木偶一般,痛苦不堪。见识了各路牛鬼蛇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亮相,陈小二的钱包就如同被火车压过一样,瘪的还没他老舅脸上的褶子多。小二姐夫倪大红,不仅被自称国家二级导演的女“法师”勾引的说出了自己被仙人跳的簑事儿;而且为花了八百块钱只看了那女的半拉肩膀的伤心事,在丈母娘灵前哭的那叫一个涕泪横流。小二全家最终在一番大吵中,分崩离析了。
最终老太太在泪水中,拿着“阎王爷的路引,耶稣基督签发的护照”,浩浩荡荡去地府捉奸。在吓晕了一对儿新婚夫妇后,老太太幡然醒悟,陈小二在哭喊中追向远去的客车。
整个过程,银幕上的陈小二是痛苦的,银幕前的观众们是欢乐的。当然,笑得也有那个大了,魏宗万。
8、90年代真乃国产电影的黄金年代啊,杂糅讽刺的喜剧,怎么看都顺畅无比,毫无矫揉造作,充满生活气息,更别提演员们个个身怀神技;不走假大空的城市路线,专注广大农村现实题材,这才是正道啊!
小时候在央六看了N多遍了吧。越发觉得岁月给人带上墨镜,看到越来越多喜剧的悲剧色彩,并掩藏了五味杂陈的泪水。土葬改火葬,戏剧团跳大神,印刷厂印冥币,曾经的仙人跳,这些也才过去没多久,这样的魔幻现实还在这片土地层出不穷,只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麻木不仁。现实的悲剧,依旧鳞次栉比。虚构的喜剧,却不再若有所思。
其实好的喜剧在讽刺背后都是满满的爱,像郭德纲那样拐弯抹角的刻薄,是走不远的。
这个太好看了,赵老太太从棺材里头起来因为馋了想吃绿豆糕,魏宗万的贪心大舅子,还有女人假扮的和尚从衣领泄露的春光......超现实主义 屡看不厌
真正的"闹哄哄"的喜剧 俩司马懿历史性会晤 俄罗斯方块笑死
笑死了
国产喜剧绕不过的高峰。
了无痕迹臻入化境的中国特色魔幻荒涎现实主义
记者——你获得过国家一级的奖么?陈佩斯——没有。记者——无论是小品,还是喜剧话剧?陈佩斯——没有,都没有。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看到小孩子说“奶奶 烧你是不是和烧鸡一个味啊?”我要笑死了 这些老电影的笑点也这么有趣的吗
也是小学时看的,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吃红烧肉,那么肥,竟然吃得那么香,好恶心;一个是赵丽蓉“诈尸”。
非常讽刺,现在没人拍的类型
昨天刷了一遍,今天忍不住又刷一遍,这戏勾人瘾。陈佩斯、倪大宏、丁嘉丽的演技都是逆天级不提了,可是站魏宗万身边,就显得魏太尉格外油滑自如;而魏太尉跟赵奶奶刘爷爷一比,还能显出拿架势的样子来。飚戏真是比出来的,赵奶奶举手投足说话太结实了,严丝合缝,真一点儿演的痕迹都没有。
谢谢电影最top
“二小,你妈没了”“瞧您说的,我妈这么大人,能没了么”“你妈走了”“上我姐家去了?过几天我去接她”“你接不回来了,装殓入柜了”“把她装柜子里干嘛”“你怎么还不明白,你妈入土啦” ……哀乐齐鸣,“你妈逝世了!”
投资再大也拍不出了 各方面的牛逼
赵老奶奶演妈,陈佩斯演儿子,第一代司马懿演老舅,第二代司马懿演姑爷,胡汉三演扎纸人的,容嚒嚒演跳大神的,你说值得看不。
灭霸原型丁嘉丽
能把荒诞的故事拍成喜剧却不招人烦,在笑中流泪,我想这就是喜剧的最高境界吧。
9分,这部电影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寓教于乐,把农村百姓对土葬观念的转变融入到幽默的喜剧中,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