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黑泽明,人们更多的会想起他镜头下一系列和武士有关的电影。从《罗生门》到《七武士》,黑白胶片藏不住的,是大师极富魅力的镜头语言和毫不留情的人性揭露,而后期的《蜘蛛巢城》和《乱》,更是用史诗级的滂沱气势,将莎翁故事灌入大和之魂,在屏幕上绽放出别样的宏伟。
其实,在黑泽明整个导演生涯的三十部作品(含与他人联合执导)当中,古装片不过十一部,其中还包含了《红胡子》和两部《姿三四郎》这样在时间上可以归为“近代”的作品。可能从知名度上来说,这十一部作品涵盖了黑泽明大多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代表作,但这却绝不意味着,有着“电影天皇”美誉的黑泽明在时代剧领域无所建树。恰恰相反,正是一系列类型各异、题材殊途的时代剧,架构起了大师的作品谱系,也在武士道的灵魂纵横之中,夹杂着他对现代日本的理解与反馈。
其中,《生之欲》或许可以称作最重要的一部。不仅因为本片是继《罗生门》斩获威尼斯金熊后,黑泽明又一次获得国际三大电影节肯定的力作,更因为,比起以幕府时代为背景的《罗生门》和《七武士》,这部拍摄时间恰好在二者之间的作品,以其与拍摄当下吻合的时空设置与人物设定,更好的展现出黑泽明人到中年所积累的世界观与人生哲思。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近年的出版市场上,不止一部作者知晓自己罹患绝症后,在等待死亡降临之前写下的心路随笔引起阅读热潮,人们需要的,是从他们的故事里,读出励志的力量,也不乏从中咀嚼他人的苦难,满足心理某种移情需求。但黑泽明的《生之欲》却并不着眼于此。他没有惺惺作态的让主人公与这个世界恋恋不舍,也没有故作清高的将主角如何用最后的时间实现梦想的故事讲诉得娓娓动人,而是用冷静的镜头,和多数时候都十分克制的情感宣泄,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命的虚无与厚重。
这里不得不提到黑泽明麾下爱将志村乔。同为天皇御用演员,比起三船敏郎略带浮夸的表演风格,我更欣赏志村乔内敛和儒雅的演技。这两位日本电影黄金时代最具国际盛名的演员,似乎总在共同出演的电影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甚至充满对照的角色。《罗生门》里,三船敏郎是嚣张跋扈的大盗多襄丸,志村乔是懦弱胆小却最终留下人性希望的樵夫。《七武士》里,三船扮演的是粗俗无礼、有勇无谋的菊千代,而志村却饰演智珠在握、极具领导魅力的岛田勘兵卫。
比起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志村乔算得上是老一辈的演员,与黑泽明的合作也早在后者的处女作——《姿三四郎》中就已经开始。但志村较为内敛的表演方式和更多饰演配角的角色定位,让他在知名度上比起前二者略逊一筹。其实,在他担纲主演的几部电影里,他展现出了丝毫不输三船和仲代的演员水准。无论是《野良犬》、《酩酊天使》,还是最具代表性的《生之欲》,都将这个外表并不出众的中年男人厚积薄发的超强演技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本文讨论的影片《生之欲》,更是让他在纽约时报上赢得了“世界第一男演员”的极高赞誉。
从一开始“不迟到、不请假、不工作”的小公务员眼中的迷惘和麻木,到获知病情后的绝望与无措,再到回忆儿子幼时的温暖、纵情声色时的慌乱、与少女交往时的慰藉,直到最后在秋千架上度过人生最后片刻时,那种满足中带着些许不甘、无悔间夹杂片刻留恋的深情,都被他完美的用脸上每一寸肌肉的变化演绎得恰到好处。本片的成功,除开剧本的得力和导演黑泽明一如既往的强大场景调度能力和精美构图之外,志村乔一生一次的巅峰演出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回到电影本身。以渡边之死为界,电影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在一系列铺垫之后,着重描绘了渡边期冀在死之前寻找生命价值的历程。不过,三次打击,就如同三根被溺水者捉在手中的稻草,都无法改变他永陷沉沦的结局。
第一根稻草是亲情。渡边一个人孤寂的坐在房间里,脑海中关于儿子年少时光的闪回,是影片最煽情也最让人心冷的片段。为了孩子一直没有再婚的渡边,遭受着人生最大的危机之时,却无意中听到儿子与媳妇讨论如何将自己的退休金骗到手,好另购宅邸搬出单住。那一刻,他的心如死灰或许并不略输于诊所里从医者口中听来的晴天霹雳。周遭的琐碎细屋让渡边想起过往。那个棒球场上丢失好球而沮丧的孩子,那个盲肠手术前等待自己安慰和鼓舞的少年,还有那个出征前与自己挥泪作别的青年,然后,是如今这个希望摆脱自己的,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陌生过的儿子。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首好了歌,不只是曹雪芹的看破红尘,也道尽了人世间的万般无奈与人情炎凉。虽说父母的付出不为回报,但真的到了自己为子女所厌弃的那一天,心中如何不一片凄凉?而对孤身一人的渡边而言,这种孤寂更会成倍放大。在儿子心中,他的作用不过是一笔不菲的退休金。所以,当渡边听到儿子的呼喊,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般急切的想去到儿子身边,却被告知不过是希望他帮忙顺手反锁大门后,失望的蹒跚着退下楼梯时,原本可以为他带来救赎的亲情大厦,已然瞬间坍塌。
第二根稻草,是性情懦弱,循规蹈矩的渡边一辈子从未享受过的放纵。他请机缘巧合下认识的二流作家带着自己,游历数十年生命中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夜东京的歌舞升平。红男绿女,欲望都市,这些夹杂着荷尔蒙气息的狂欢,与带着老式礼帽的渡边有多么格格不入,他的内心就有多么惶恐不安。一方面,儿子对自己钱财的惦记让渡边深受刺激,于是在一生的悭吝之中醒悟,认真考虑着如何用金钱为自己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就像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他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体会到更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对他而言真的有些疯狂。
在这里,渡边的帽子成为一个带有能指性质的隐喻。这疯狂的一晚,他丢掉了自己的旧礼帽,换上新买的帽子。这既暗示着他丢开了过去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却又暗含着有些东西,他永远也放不下。这顶新帽子,一直陪伴他走到人生的最后,而在葬礼上,又被警察送回,并藉此带出了渡边在秋千上安然死去的画面。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正是这顶帽子,串起了渡边两次唱起的那首原本清醒却被演绎得无比凄凉的歌曲《生活多短促》,而黑泽明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根稻草,是曾经的下属小田。小田是个天真而有活力的少女,她的存在,与老迈懦弱、一成不变的渡边形成了互文对照的镜像关系。正是这种特征吸引了对生活万念俱灰的渡边,他既像对待女儿,又像对待情人一般的纠缠着小田。这个女孩身上有太多他所欠缺的东西:年轻,以及漫长得无所顾忌的生命;从乏味枯燥的公务员生活中跳脱出来的勇气;儿子和儿媳所无法带给他的天伦之乐;甚至,或许还有鳏居多年后稍稍萌动的一丝暧昧。但最重要的,可能只是,小田是唯一可以帮助他驱散寂寞的人。
在整个影片的叙事上,小田更为关键的作用,是帮助渡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像小田所做的玩具兔子,渡边也想到了他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曾经因官僚习气作祟而束之高阁游园计划,从此成为他生存的意义。
第一根稻草是葬送,第二根稻草是改变,第三根稻草是醒悟,至此,导演希望表达的东西已经变得非常明白——“do something”。生命多短促,来过,活过,或许亲情也好、欲望也罢,终究只化为乌有,唯有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一堆毫不起眼的兔子玩偶,也是生命激情燃烧过的痕迹。
之后的第二部分,导演更多的将笔墨放在了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嘲讽上,我并不想在这里做太多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剧情结构的别出心裁。当渡边鼓起动力准备大干一场,观众正期待着正能量出现时,旁白忽然响起:故事的主角死了。之后便是守夜时众人的种种闹剧和不断地闪回。据说黑泽明的本意,是想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讲完这个故事,但编剧的坚持,让本片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一改变,现在看来无疑是惊喜的。叙事节奏的急剧变化和情节上的戛然而止,给了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让导演想要表达的多重主题收到并行不悖的良好效果。本片作为黑泽明导演时代剧的唯一代表,常年入选IMDB TOP250行列,这种结构上的创新应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
本片整体上,无疑是带着些灰暗与悲凉的,但全片看下来,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哀而不伤、绝望中带有希望的氛围。这不能不归结于黑泽明导演向来擅长的小幽默。比如当渡边到医院检查胃痛时,门诊室外病友的玩笑与医生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般无二;比如一群下属在渡边的葬礼上刚刚热血沸腾的下定着好好工作的决心,下一个镜头立刻给到新任课长一如既往的推诿拖沓。这些幽默无疑带着浓郁的黑色风味,在并不冲淡全片基本格调的情形下,又加重了讽刺意味。与多数惯于一本正经的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同辈导演相比,这应该也算的是黑泽明的一大特色了。
战后十年,是黑泽明创作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本片拍摄于1952年,在此之前的两年,黑泽明拿出《罗生门》,着着实实惊艳了整个世界一把,而在此之后的两年,一部《七武士》,将黑泽明送上了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宝座,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日本电影送上了世界舞台。与其他英年早逝的同辈名导不同,黑泽明以88岁高寿去世,且直到耄耋之年,仍在继续继续着自己的导演生涯。如果说,《生之欲》中的渡边,将一座城市小游园视作自己生命留下的遗产,那么黑泽明则是用沉甸甸的三十部名留影史的杰作,为他伟大的生命留下供后人细细品位的注解,也将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以巨人的姿态带到了新的高度。
套用一句被用滥的话,如果说科波拉、斯皮尔伯格这些日后巨匠在电影领域站得足够高、走得足够远,那么,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生之欲》是部非常老的片子了,黑白片,而且屏幕效果也不好,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效果却把影片的主题烘托的非常到位。在黑泽明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了(或许是由于其他的,我都看不太明白)。
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女职员的出现为分界点。第一部分在黑白背景的烘托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死水般现实。政府机关的推委,人们的纵声酒色。
第二部分,其实并没有直接描写老公务员如何去辛苦筹建公园的。而是,在他的葬礼上通过他人的叙述展开。其实,将一个臭水沟建成儿童公园已经够难了,更何况是在一个极致官僚的环境下。拖着病痛的身体,一次次的去求那些高官,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每天都去,坐在那里,知道那些人烦了。就是这样,硬是过了一道道卡。
其实,每到看到这里,就会想到《肖申克的救赎》,但区别于西方对“一根筋”的表现,黑泽明没有把主人公变成一个睿智、敏捷可以慷慨陈词的人,只是一个看上去有些窝囊、神经质的普通老头,就是个普通人。
在老公务员的葬礼上,最后在场的人都被他的行为所感动,后悔自己过得生活多么没有意义,信誓耽耽说要振奋。但葬礼结束后,又回到以前的生活。只有一个人,真正体悟到了生活的意义。
这种结局,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让人失望。或许在西方的电影里,结局会是,这些受到激励的人,真正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这种差别应该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但直到今天,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对我的分量远高于《肖申克的救赎》。
现实就是现实,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情,是要付出很多的,而且未必会影响到什么,即使影响了也不一定有什么结果。但是,影片中的老公务员,虽然没有影响一群人,却至少影响了一个人,而且可能影响了一群孩子,这种影响了到底有多大,我们可能并不清楚。这可能是黑泽明想传达,但却被忽视的。
一个人做的事情可能在10个人中影响不了一个人,但我始终相信在1000个人中,我可以影响10个人。每当这么想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并且应该坚持下去。
影片的主人公,是因为死亡才看到生存是为了什么,那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呢,难道到死才有勇气去做该做的事情?
影片描述一个得胃癌晚期的模范公务员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
遭遇的种种。政府市民科科长渡边堪治,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范地方公务员。家庭主妇们联合申请市政府填平地下水道的积水,在上面建造儿童游乐场。申请书转了一圈后,又被踢回市民科。一年后,主妇们第二次到市政府提出建议。一个月后,渡边科长因身体不适,去医院照X光透视,被查出胃癌,而且只能活4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渡边回到家,望着妻子的遗像,追忆往事,感到孤独无助,又得不到儿女善待。绝望中的渡边没有去上班,取出存款中的一半,在酒馆借酒浇愁,希望能得到解脱。女科员小田给了绝望中的渡边以启示。第二天,渡边上班了,在堆成山的文件中取出了那份家庭主妇的联合申请。五个月后,在人们的怀念中渡边死在了儿童游乐场的秋千上。
在happy birthday to you的祝福声中,渡边又接近了死亡一步,但是同时他却获得了思想的新生。木乃伊似的渡边浑浑噩噩在市政府机械地度过了30年的时光。30年的“磨砺”让渡边熟知职场的规则和禁忌,他变得低声下气,目不接人,佝偻缩肩,工作只是成了踢足球和盖章而已。只有这样他才能30年不休息获得表彰,爬到科长的位置。胃癌只是思想早已死的他的身体也将死亡的宣告。
只是渡边不甘心,自己就这么死去。首先是为了自己心爱的自己付出大半生的儿子,他想活下去。但当他听到儿子和儿媳一心想要得到自己的退休金,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他渐渐地死心了。他才发现自己所珍视的父子情只是镜花水月而已,他的努力仅仅是让幻影更加美好,却一点也增加不了真实性。渡边喃喃道自己有件事告诉儿子时,儿子竟相信自己会找别的女人从而厌恶自己。他彻底绝望了,在他心里儿子已经死了。
里面的两个女性角色塑造真是恰到好处。渡边的儿媳,一个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在渡边的葬礼上,竟没有哭,还不如素不相识的大妈们,理屈的她在丈夫的注视下低下了头。另一个是以前的职员小田。刚开始时,小田因笑话大笑起来被同事侧目时,我还为她的不喑世事和破化氛围而反感。但她却是唯一活生生的人,第一个有勇气辞职去从事体力活也不愿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在政府。最为令渡边艳羡的是她的活着的态度,不管是干什么,她总是一脸笑容。即使是吃饭睡觉和制造玩具,她也生活认为是有趣的,工作时仿佛与孩子们在交流一般。
另一个理由是渡边认为自己还没好好活过,为了儿子,他省吃俭用,没有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所以落魄小说家带他一起见识了花天酒地以麻醉自己。可是欢乐中悲伤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沉醉也让他更快地接近死亡。所以他放弃了这种享乐。
他变得想要和充满年轻与活力的小田粘在一起,不是爱情,只是把她最为死前的最后一根稻草,抓住不放,期望留在人世。当他意识到自己可以用别的方式重新活过,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了选择。
架起眼镜,抱起一摞的文件,他决定从自己死过的地方重生。属下的怀疑,其他部门的不配合,上司的无视,黑势力的威胁对他都起不了作用。因为他是将死之人,早已无所顾忌。他熟悉机关内的手段,他不惜以自己的低声下气来求得协助,甚至鼓起勇气冲撞副市长。
影片的后半部分通过葬礼上那些生前与渡边接触的人的表现对比突出了,那个在花圈中照片中的人并没有死,围着一圈的那些醉汉其实才是真的行尸走肉。
即便渡边的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早已经死了,信誓旦旦地约定:记住今天的心情来勉励将来的自己。可是回到工作岗位一切又回到原样。
什么才是活着,什么才是死了,黑泽明给出了他的感想。
影片从一张胃部造影开始讲述,旁白介绍起主人公渡边勘治,看上去垂垂老矣的他坐在市政厅的中间位置,像个木讷呆滞的机器般重复着盖章这一个动作,他捧着这个许多人觊觎已久的“铁饭碗”干了三十年,从未请假,不敢逾矩,麻木不仁。
就像很多人说的,有些人活着实际早就死了,不过是像行尸走肉一样在消磨时间罢了。直到渡边获悉自己得了胃癌后,临近的死神激发了他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和觉悟,在年轻女职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处世态度的引导下,渡边利用所剩不多的时间排除万难,终于履行了一次身为市政厅市民课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难以想象这是七十年前的电影,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以及腐朽的官僚体系和社会缩影的展现,现在看来依旧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和参考价值。就像最后大家借着酒劲扬言要像渡边一样办事,结果第二天照旧开始踢皮球,当下也并无差别,大部分人只想也只能做个循规蹈矩的“木乃伊”,拿自己小小的饭碗与强大的体制对抗,犹如以卵击石,被视为愚蠢至极,但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过吗?
回过头来像渡边一样回望过去,每天都很忙,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做过,虚度了一生,反观现实,不少人还未到渡边的年纪,就已经体会到工作堪比螺丝钉的枯燥乏味。很多人都说黑泽明太过理想主义,实际黑泽明理想的微光在现实面前始终都是稀缺和罕见的,他往往都是在展现阴暗、丑陋夹杂着悲凉、残酷的现实处境时,注入些许大家明知渺茫却依旧渴望的希望。
《生之欲》的剧本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棒的,没有技术层面上花里胡哨的精雕细琢,更多的还是讲究以人为本的原则,片中对于群像的刻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比起对于构图和光影的精益求精,这片更能表现出黑泽明对于剧本的看重,其设计的心思侧重于对于本文的构想,尽显巧妙的编排。
全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来看,笼统概括为前半段是看似活着实际已经死了,跟随渡边的视角和身影,在他得知命不久矣后,看着他无所顾忌的去尝试另一种从未踏足的生活圈子,但那些也不过只是虚妄短暂的浮光掠影,转瞬即逝,内心依旧苦闷难受。后半段是实际上已经死了但不失为一种重生,透过他人的口述来塑造渡边转变后的形象与经历,从而达到将死亡视为活着的一种延续的价值体现。
片中唱生日歌的一段天才而精巧,这里不失为黑泽明极度明确的说明,当渡边从女职员那得到启发,决定做出改变时,一边的人在欢快的庆祝生日,这场祝福实际也是给渡边的,暗示他从过去死气沉沉的生活轨迹中脱离出来,重获新生。
以渡边生命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为界,黑泽明运用了文本结构上的灵活安排,先出结果,再以闪回的形式拼凑出“五个月”的经过。并未按常理出牌的平铺直叙,而是玩了一把《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片还是稍显冗长,特别是后半段,虽然通过口述能表现出不同层面的“渡边印象”,但有意而为之的痕迹和略显过重的“演技”还是多了些,私以为还能更精简。
黑泽明对于志村乔的看重不低于三船敏郎,作为黑泽明的御用演员,志村乔贡献了不少被人津津乐道的精彩表演,在出席志村乔的葬礼时,黑泽明曾对其表达出深深地感激之情。这部电影中志村乔“全力以赴”的表现太过令人难忘,他那张悲催醒目的脸,看完电影后依旧在脑海中频频闪现。
无论是犹如象征符号般带有鲜明特征甚至刻意倾向的表情,嘶哑的声线和缓慢的语气,还是佝偻着身体颤颤巍巍的肢体语言,加上散发出极度压抑、沉重、边缘化的气质,塑造出一个十分立体饱满的形象。对于片中在舞厅鼓着眼珠流下眼泪的痛苦演唱和最后在下雪的公园里荡秋千时的松弛坦然,虽唱的都是“人生苦短”,但心境已截然不同。
讽刺和尴尬的对比是后半段葬礼部分的经典,就像渡边说的,他的儿子就像溺水后身在远处的父母,如同事不关己的外人。除了和妻子讨论渡边的退休金和财产之外,对父亲毫无关切之心,并还妄加揣测。最后葬礼的部分,冷漠的儿子和那些虚伪自私的官员简直就像一丘之貉,与那些怀着感恩之心跑进来痛哭的居民形成鲜明的对比。
渡边通过苦求和奔波,以及软磨硬泡的耐心换来的排污建园,最终的名声和功劳都被那高高在上的官员收入囊中,心安理得的坐收渔翁之利,但大家实际都心知肚明。就在大部分人歪曲事实、睁眼说瞎话、敢怒不敢言时,只有一个稀罕的同事敢于表达“真相”,强忍着悲愤和痛楚,但最终依旧是有心而无力。
这片没有《红胡子》那么理想,看到最后内心是惆怅而伤感的,在一如既往被荒诞、阴暗和丑陋笼罩的社会中苟延残喘,大部人都只是活着,从未真正走进生活。安稳麻木的随波逐流在固有观念里才是不二之选,无关对错,只是难以动摇和改善的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终究太过渺小。
即便临近死亡,试问又有多少人会像渡边一样敢于做出改变?实际大家内心都明白,但真要付诸于行动,代价太大也太难了。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偶尔能抽出时间抬头看看夕阳或落日,已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做出的最大改变。
欢迎关注 | 首发公众号:yuchishangjiu
志村乔的表演已经很像《乱》的仲代达矢了。黑泽明喜欢把原本应当高潮迭起的“动”的部分,用相对的“静”来表现。仿佛一颗悲悯的心,在静静旁观。黑爷是喜欢讲道理的,他觉得电影应该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我喜欢黑爷,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坦荡,不故弄玄虚。“道理”不会因为你讲得深奥就加深了价值,“道理”是要让人们接受的。中井朝一的摄影无可挑剔,早期黑爷的最爱。
前半段是自省,后半段是讽刺。重要的在于很多人是无法教化或感动的。不过儿子的戏很有意思,悼念整场都无话可说,虽然是父亲,却一直是个陌生的家伙。
再健全的体制如果没有人的热心、人的激情,就会变成物的罗网,使一切“可为”变成“不可为”,而个体和社会都沦丧为“木乃伊”。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谁也不知明天事“,请为”生之欲“谱”留芳颂“。那空洞骇人的眼睛化为快乐的秋千,黑泽明通过倒写《公民凯恩》在官僚体制内和生命本质坦诚相见。
其实这也是两种自由的选择问题,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理性思辩相比,黑泽明则显得稚气说教。打破现实藩篱去追求灵魂自由固然值得赞扬,但依附于规则来换取具体领域的自由,也是一种饮食男女的人生态度。大丈夫立身于无常世间,只要忠于内心的权衡决定,就要直面得失而无怨无悔【8】
志村乔的表演令人感受到一种五雷轰顶般的震撼,但就是很容易跳戏到吴孟达....不太喜欢后半段的室内罗生门步步传递出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主题,显得说教味太浓太直。总之,还是我私人的黑泽明前三,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了。
【B+】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即便放到现在也不会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主题简单动人又不乏深度,既有对个体的思考又有对整个社会的拷问,看的人阵阵心酸。不过若是藏的再隐晦一些,我相信会更好。
前半段,对生命的思索和拷问引人深思。后半段,看导演抽丝剥茧的功力。
父亲节观影。占据画面中心的失语者:没有诉说的欲望,没有诉说的必要,就算诉说了也得不到理解,就算诉说了也不再有人听到——生命的解释权终将留予他人。在车流中穿行,在舞池中失神,爬行着登梯追忆,佝偻着奔走乞求。拨开一切前景所遮挡的,是他窘迫但不愿闪避的双眼,而后景是被生机勃勃的假象笼罩的现世。魂魄在秋千上一直荡,荡去他所向往的落日天空,他终其一生也未曾留意的自由天空。
个人心目中黑泽明最杰出的电影,同行朋友评价说“后劲太大”。这种电影,看一部少一部,看到就是赚到。世界没有进步,电影也没有进步,我无法相信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能做的比《生之欲》更好。说理蕴含在叙事中,因此显得格外通透。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思考如何抵抗庸俗的生活。当你的生命只剩半年,你会怎么做?——这是每个人都听过但无法给出确凿回答的问题。黑泽明不仅提出问题,他还给出了答案,这答案不仅领先于观众(叙事技巧),而且每一层次的回答都是对之前的超越(主题)。从后悔到享乐再到认真生活,最后落在对政府及个人辛辣无情的批判。每个人酒后都振臂高呼继承遗志却无一改变,而真正觉醒的人无非也是独木难支、黯然神伤。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人生的真相就这样向我摊开,印证了心中所想后也难免要陷入深深的失落。
(9/10)因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而知道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后才知这部1952年的片子对后世作品的影响之大。而作为早期的讲述绝症主角的故事,却是最反俗套的一作,我原以为这个故事会终止于老人和女主一起玩快活地度过剩余时光、或者以建完公园作为故事结局让主角在满足之中闭上双眼,但结果却都不是……黑泽明真的是大师。相比之下,后世的同类作品,却在不断拍出黑泽明在本片拼命回避掉的俗套片断。另外这部作品也让人感叹二战仅过去了几年,日本社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很大胆,不到三分之二处突然拿掉主角,后一个小时真的有与《M》的异曲同工之妙!人无论生死,都是存在别人的记忆里,像一个拼图,拼出完整的故事。里面讽刺各种部门先不提,光是这种“不知为何而活”的悲凉,就无法言喻...
身患绝症的公务员决定在死前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然后他幸福的死去了。
志村老爷爷的眼睛快要瞪出来了。好孤独。
竟然用了后50分钟来质疑、猜测和怀念死者,黑泽明太自信了,按正常套路可能是用成倍的卖惨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但导演却让渡边的故事线在中段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与已逝主角有相似身份的人,当然,活着的人,而主题也在吵闹中深刻起来。主角的心理和《新女性》中服毒自杀的韦明有共通性。
电影演到一半他死了,电影演到一半他重生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电影开始时他已经死了三十年,电影结束时他却伴着每一次秋千的摆荡得到了永生。形式结构经典,前半段如木乃伊独自苦寻生的意义,后半段升华后静静俯瞰众生死相(并由此将生死之意从个人过渡到全社会),有如将死生顺序颠倒,与主题相合。以温柔的姿态做出最犀利的现实批判,令在场之人哑口无言。伟大的电影。
生之欲!一部关于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巅峰。对于生死的精神界定,对于政府的强烈讽刺,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人生的彻底反思,都那么地深入人心,淋漓尽致。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达到了黑泽明电影的最高峰,我庆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灵的一部经典,志村乔的表演理应受到和三船一样高度的评价,这也是三船从开始和黑泽明合作,到最后结束共事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你我内心深处的面孔。
《生之欲》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抛开电影对当日日本政府麻木现实的剖析和批判,从人性苏醒的角度也一样伟大,而单就电影结构而说,也足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继承了《罗生门》开启了《十二怒汉》。主题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悲观而积极
1.内容太丰富了:直面死亡与生之意义(沟通,纵欲狂欢,爱恋,献身事业),官僚体制的臃肿低效,家庭问题,激励与惰性... 2.独特叙事结构:全知顺叙+跳跃留白+旁知视角与闪回。3.志村乔演技入木三分。4.独自下楼的生日歌=涅槃重生。5.景深镜头的细节,街头镜面反照,知晓噩耗后的无声空白。6.秋千结尾。(9.5/10)
#重看#世上最会拍群像(调教演员)的导演之一,龙套也充满故事,后半段借用「罗生门」模式,众口闪回,开启室内群口先河,官僚机制之陈腐虚伪与人心之自私丑陋,半世纪验证经典普世意义;剧本绝佳,演技超然,已成志村乔忠粉;生命虽终究寂寞,在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焕发另一种「新生」。
一个低头弓腰言谈卑微的人,他活着时,灵魂已经死了三十年,他孤独地死去时,却在价值满足中得到永生。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声色犬马的短暂快活中挣脱,背负使命涅磐重生的时刻,所有人都在身后应援高歌。黑泽明打破叙事逻辑,悲凉却又辛辣地呈现灵魂的复苏和官僚体系的僵化。自古实事高层懒得做,底层做不动,当一人跳出来以螳臂只身推动人浮于事的巨大官僚机器时,他值得所有白雪温柔相送。少为碌碌无为找借口,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4k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