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们并不了解香港
陈果的香港视角,一直停留在社会的底层。《香港制造》、《香港有个好莱坞》、《榴莲飘飘》,《人民公厕》,这些影片的风格都趋于一致。
《香港制造》是陈果的代表作,上映于1997年。这个年份来上映,我想是有他的独特思考的。1997年,我12岁,大陆人民举国欢庆香港回归,香港在我们眼中就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我们不停地在作文里写,祖国统一了,殖民消除了,香港人民终于不受英国压迫了...在这些之后,却从未想过,香港人民真的欢欣鼓舞地回到中国吗?
这个小岛和大陆早已经分裂成两种不同的文明。在我们遥想着香港的繁华与时尚之后,并不知晓高楼大厦之下的贫困和落寞,无处不在。《古惑仔》里,我们只看到了黑社会里的郑伊健很帅,他们讲义气,不怕死。星爷的电影里,我们读出了香港式的小人物的滑稽、幽默和无厘头。港剧里的香港,更是简单粗暴,只有灰姑娘与富豪,无恶不作的坏人和执法有力的警察。这些都没能触到香港的痛处,因为它们流于表面,更是大多数内陆人民喜闻乐见的香港的样子。其实,我们并不了解香港。
我不能说《香港制造》就是一个真正的香港,但他起码还原了香港在灯红酒绿的背后,草根一样的生命,也在挣扎着寻回失去的东西。李灿森所饰的中秋,是香港的一部分,也仅仅是一部分,他没有被仇敌捅死,却被现实逼上绝路。他生存的环境已然注定了他的悲剧。让人流泪的只是:他泥土一样的生命中还流动着一点真情,对爱人阿屏,对母亲,对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傻子。
他在一个少女的墓前,死得很安详。没有死于暴徒的乱刀之下,是陈果的仁慈。在他身上,泛着的人性之光,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他只是一个我们在街头都不愿多看一眼的古惑仔,即使这样的人从未和我们的生活有过任何交集,我们被他感动了。
还有,中秋的粤语旁白很好听。
2 ) 《香港制造》:不就荣光 残存纯真
这部电影十年了。十年后再看,觉得挺好。香港回归也十年了。
不想往大事件上扯,电影讲的不就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吗。说到大事件,在里面随波逐流的,倒不论大小,概莫能免。不过,回归前夕的这部电影,还是觉得给小人物说了话。
电影就是中秋的旁白开场,旁白终了。电影就是讲了中秋这个黑社会的小混混怎么讲义气,把不义气的干掉了,自己自杀的故事。
挺没有希望的故事。可是看的过程里每每血脉喷张。大概那就是那种叫青春的东西。从活生生的、特别真实、特别有人味的中秋的身上,向我们逼过来。中秋就是那种青年,脑子里都是大人们教的道德廉耻、仁义厚道,可到了实践才发现,那都是说给他听的,他以死维护自己的世界不被污染,永远停留在20岁,留下我们,慢慢熬吧——女友的母亲这样说过女儿。
这一曲青春的颂歌,这一次送给中秋,社会眼里的不学好的坏蛋,黑社会的小混混,可是,看完了电影,却知道中秋才是个好人。庇护痴傻阿龙,爱上肾亏妹阿屏,中秋一直有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给”。跟社会相反,社会里的人,常想的是“得”。得不到的才是要命。而中秋,阿龙、阿屏都死了,无人可给了,就一道死了,在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做了最后一击之后。
中秋的架势,老是让我想到许冠文,挺直的腰板,扎撒开的双臂,故作一副不可一世,其实,是内里的虚弱。这就是小人物,也要求得一份尊严。中秋说,人死了,别人就会对他评价,可是他真实的想法别人怎知呢。中秋大概以问题青年的姿态,停留在20岁。也没有机会去赶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火辣与荣光。他杀了那个荣少,因为荣少耍他,就是先把他烘托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其实搞他没商量。好在中秋是怎样一个人,看完了,我们就都理解了。
青春又一次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做出了反击。并以死捍卫了它的纯洁。因为在青春,难免爆裂,其实生命最重要,不同流合污也可以是种选择,但青春就是这样宁为玉碎。
喜欢看李灿森的青春,爆炸头、低腰裤、露脐上衣,眼睛里是无所畏惧,走起路来是目中无人,砍起人来是血气方刚,只有到杀人,不相干的,是怎么也下不了手,屁滚尿流的逃,到为阿龙索命,又是生龙活虎,毙了荣少,直叫人得两字:痛快。
有一个镜头,中秋在屋里戴着耳机听音乐,把弄着手枪,边听边手舞足蹈,门外求救的人敲不开门,中秋屋里自得其乐,一副沉醉的模样。想不理那杀伐,得一刻平静,就像中秋此刻这样,也是难得的了。
3 ) 每个人都有故事
2006年,名不见经传的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爆火。那时,大家都知道这个片要感谢刘德华独资设立的“新星导计划”。早在1997年,刘德华在香港资助了当时也还默默无闻的陈果拍摄了古惑仔电影[香港制造],大获成功。
我在大学时就曾看过这部电影,虽然觉得它风格另类,与充满街头砍砍杀杀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不同,但始终还是把它当成古惑仔电影来看待。大学毕业后,我在狭小的出租屋里跟朋友重看[香港制造],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从站在局外人角度理解主角心境,到和其有了共鸣。
2018年底,在北京的一场放映活动里,我第三次看[香港制造]。很奇怪,前两次都没有流泪的我,这次却哭到近乎以泪洗面。曾经,中秋在我眼里的魅力是做古惑仔都做得那么有正义感,充满哲人气息——对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状态,发表超越个人身份的看法。他不良的人生里,竟有那么多严肃的思考。现在,透过这层魅力,我理解了他的卑微和反抗。不是说以前没有看到这一面,而是彼时更能感同身受。
“每个人都有故事,不只我有,阿龙,阿屏,阿珊,甚至是厕所里边斩老爸的学生都有”。
这是[香港制造]里,中秋的一段独白。他在厕所目睹了一名中学生砍下自己父亲的手,而他当时也正拿着菜刀,准备去找包二奶不回家的父亲算账。他呆呆地伫立在旁边,盯着那对父子,久久没有回过神。
中学生充满怨气但又十分淡定地对中秋说:“他是我老爸,不过以后不是了”。中秋突然间意识到,原来在这世界上,有个中学生和他一样,痛恨自己的父亲。他在这个中学生身上看到了充满怒气的自己,正准备对父亲痛下狠手。
每个人都有故事,这道理很简单,但中秋在那一刻,仿佛被一道灵光劈中,悟出了这道理的真实寓意——盘根错节的人生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普通,只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故事都是个人的,不一定能为外人理解。中秋不清楚那名中学生跟父亲有什么过节,也不知道自杀时的阿珊,心情是怎样的,但他明白,他们跟自己一样,有故事。
作为观众,我在那一刻仿佛也被灵光激中,不是想到,而是犹如通灵一般,感受到我所经历的快乐和痛苦,别人也正在经历,没什么与众不同。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人,不需要倾诉,光是看到对方,就已经怅然释怀,或是万般委屈涌上心头。
[春光乍泄]里,有个画面和台词,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黎耀辉同何宝荣分手后,去厕所、影院找人偷情。以前他觉得这种事情很脏,但现在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我一直以为我跟何宝荣不一样,但原来在寂寞的时候,所有人都一样”。
我像秘密被戳穿一般,老是回想影片里的这段画面和台词。它让我想起各种各样的人,以为自己跟别人不同,却又堕落消沉的样子。
当我站在三十岁回想二十岁的自己,以为现在会做出一点成绩,活得与众不同时,却发现自己依然碌碌无为。到也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离开家乡很多年,没有了中学同学,也没有了儿时的玩伴,活成了父母眼里的异类,有了一个很难回去的故乡。
忽然间,我觉得中秋的年轻时代,就是我这些年来人生处境的写照。我一开始对他的喜欢,本质上是因为,骨子里我是和他一样的人——卑微,倔强,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清晰的道德是非判断,有不加雕琢的生活状态。不过,他有我没有的放浪形骸。及至今天,我发现我的人生跟他一样蹉跎惨淡时,再看这部影片,泪水自然就控制不住了。
中秋游手好闲,没理想,没工作,跟了个老大,靠收高利贷生存,但是没有广收小弟、混出天地的志向,反而收养了个傻子做小弟,并照顾他。他对邻居、朋友,慷慨仗义。虽是母亲眼里的不良少年,但还算孝顺。他瞧不起大人的所作所为,觉得他们都在逃避责任——母亲生他的气,离家出走;父亲包二奶,抛妻弃子。
中秋自暴自弃,却明辨是非。他承认自己太笨,无心读书,但又怪教育体制不合理,让他读不成书。他觉得在这个世界,像他这样的人都是垃圾,没有了会更好。
认识女孩阿屏后,中秋渐渐有了认真生活的念头,但在一切还没有任何头绪时,母亲离他而去,阿屏重病倒下,自己又差点被人杀死。昏迷住院期间,阿屏去世、收养的傻子被老大害死,中秋终于走上反抗之路。他知道自己不好,但这个世界通街都是比他还可恶的人——大人的世界令他十分失望。
“没有警察,没有记者,没有惊天动地的痛哭场面,我面前只有一些天真无邪的童真笑容,真的很舒服”。
中秋在阿屏墓前自杀而亡,影片用超现实的手法给出了他的这段独白。他用自杀对抗了大人世界的混乱和邪恶,面前充满童真笑容的孩子,还不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是多么的残酷。
一个人越是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卑微,越可能想要守住一些正确的原则和底线,以证明自己并非毫无价值,一滩烂泥。在其他所有事情上,他都能选择放弃自我,但在某一两件事上特别执着,那是他少有的认为非常重要且应该抓住的东西。这是种自尊的表现,像是一场怄气的赌博,输尽所有,也要赢回一局。
中秋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像看透人生的哲人,身不由己处在困境之中,但并不完全为其所控。他懂得寂寞的滋味,知道被伤害的感受;他鄙视大人世界的不堪和邪恶;他以自己为镜子,照出他人远胜于自己的恶。
中秋游离在两个世界之外:作为古惑仔,他处在堕落的万丈深渊旁;作为普通人,他观察着灰暗的大人生活,渴望家庭的圆满。
母亲离开后,中秋时刻留意身边的人,希望能够发现母亲的身影。不知是幻想还是回忆的一个温馨画面中,中秋吃着冰棍,和母亲坐在她打工的便利店旁的台阶上,一点没在意母亲正唠叨些什么。中秋觉得自己辜负了母亲、帮助他的社工和关心他的朋友,正希望做出改变时,自己已经走入了不归路。
每个人都有故事。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故事里,体会酸甜苦辣。我们觉得与众不同的,可能只是因为视线太狭隘所致。自己的人生终将自己选择,理由是否忧伤纯粹且诗意,或者是否存在百般无奈、情有可原,不走到那个十字路口,实在很难一眼看穿。
4 ) 这个世界仍旧不美。
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死。
而死是为了什么。
《Made in Hongkong》里说,死是为了永远年轻。
其实原句不是这么说的,原句说,我女儿16岁,她现在死了,永远都这么年轻,你就惨了,还要慢慢熬。
把生活一天一天的熬下去,那么还不如死了算了。
有点消极,但是1997年的香港,这个打上“香港制造”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实。
这个世界仍旧不美。
不论你心中怀着多么美好的小愿望,但这个冷漠的世界都无法帮你实现。
处在那个年代的青春,是惨烈的,是有代价的,无处安放并且被人唾弃的。
该死的人不死,不想死的却纷纷死掉。
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做个好人还是坏人。
好人命很苦,坏人却走四方。
那,做个好人还是坏人。
珊本来可以好好的活。有美满的家庭。有稳定的学业。有如花朵盛开一样的年华。
却选择跳楼自杀。因为遇到了喜欢的人,但是却感到不幸。
爱一个人应该是幸福的,却频频有人为这个东西受到伤害。
爱在这个已经不那么美的世界里泛滥开来,有谁还会虔诚的相信。
屏本来可以好好的活。却因为肾癌而不得不死。
屏幸运的是,在死前的那段日子,碰到了秋。
两个人从挑逗开始,却认真的继续。
偶尔突然迸出的傻笑,两个人爱的很辛苦却很快乐。
就那么短的日子,却刻骨铭心。
他们站在墓碑上亲吻。在蓝天下面。他们起舞翩翩。
虽然两个人都死了,但我觉得已足够幸福。
两个人都是死在对方的身边,而且死去的时候,只有他们俩在,没有其他人打扰。
龙,是个智障。
他却在生的日子,受尽了活人的歧视。
他无论走到哪儿都有嘲笑。他被当着众人的面儿打飞机。他最后死的时候,由于被人近距离开枪而变得血肉模糊。
站在墓碑上的时候,屏掀开碎花的裙子给龙看,龙看见白色的底裤而霎时流出鼻血。然后屏转过身和秋亲吻。我觉得这个画面很美。三个人都很快乐,很单纯的快乐着,没有血腥没有暴力也没有利用的关系。
秋。李灿森演的秋。
他混日子,但他不混自己。
他野蛮,但他很善良。
他泡妞,却懂得认真去爱。
他杀人,却只杀坏人。
他偶尔也嘲笑龙,却在关键时刻肯为他出面。
他恨爸爸,恨爸爸包二奶把妈妈抛弃。
他恨妈妈,面对不了就离家出走。
大人都是这样子,一边教你,又一边把你害了。
秋死的时候,很知足。没有记者没有警察。而是一群孩子纯真的笑容在迎接自己。
这个世界从来不美。
这个世界仍旧不美。
但是再不美的世界,我们身在其中也要学会接受。
因为,我们的生命,仍旧很美。
5 ) 如果一座城市很山
那我一定會愛它到死.
山上的少年們都很年輕氣盛.有身材有耳洞有紋身有脾氣.我們叫他們阿飛也叫他們天棒.以前在學校外面看見他們集結著抽煙總是會很害怕的快步走過,他們有時會沖你壞笑有時則不會.長大之后卻會羨慕混過的青春.有人跟我說,覺得自己是倒著長的,小時候看名著長大了看漫畫.
我覺得我也是.
按大人們覺得對覺得好的方式安全度過滿臉痘痘滿臉雀斑的日子,所以也習慣表面平靜著內心暗涌.但是真像中秋說的那樣,最討厭大人們一邊教你,又一邊害你.但是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我們自已也說不出.所以青春總是在矛盾中消磨,唯一可知的是,我們最終會長成和父母一樣的大人,抑或不會.
我們這么年輕死,所以我們永遠都這么年輕.
那些硬邦邦的價值觀或者改變,或者去了另外一個世界.而我依然想談論那些街頭巷尾的孩子們.他們看太多古惑仔講著不必要的義氣,他們假裝自己很勇敢.他們鄙視學校和規則,他們永遠跨欄背心人字拖.我忽然覺得這樣的少年們即使在Miss Lei的勸說下改變或者死在某次街頭砍人戰之后,他們都不會消失,他們活在無休止講述青春的電影里,活在每一個認同熱血青春的人的意識里.盡管那可能不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寫到這我發現我已經完全背離了我的題目.所以,請將它理解為我在大難之后對我家鄉愛的最誠摯表達.
6 ) 青春制造
曾经看到这样的评论:"如果你不再年轻,请别看<香港制造>."
"如果我的女儿现在死了,那她就永远保持在16岁,不会变老."
"我现在死了,我也不会变老."
如果这是一部纯粹的cult film,那也许他不会得到那么多的奖项,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将残酷完全展现,才保持了那一点青春的气息,那一点普通的温存.
场景1:中秋准备拿刀去砍他老爸,在公共厕所看到一个身穿学生装背着书包的学生很平常的把老爸的手砍了下来.完了扬长而去.这是一个中学生比混混还要狠的社会.
场景2:中秋,啊屏和啊龙,三人站在墓地里,呼唤见都没见过,什么都不知道的啊珊.年轻的生命,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呼唤完全不认识的人,最颓靡的美,也是全片最美的地方.
场景3:中秋第一次拿到枪,在家关着门,放着奇怪的音乐,在电视雪花的背景下,模仿着杀手的形象,上窜下跳.对门外被人追砍的兄弟的呼救,全然不知.陶醉在自我的强大里,却连最近的人都救不了.
场景4:第一次去杀人,两组不同的镜头,混杂在一起,从容的成功,懦弱的逃跑.越闪越快.等你分辨清楚,你才把揪紧的心放下.他没有堕落.
场景5:啊屏在中秋被砍住院的期间病发死去.中秋好后去找啊屏,那砸都砸不坏的电视,从十几层楼坠下.伴随的是撕心裂肺的惨叫.
场景6:在做完自己该做的事,还清自己在人世的拖欠后,中秋在爱人的墓碑边,最后的子弹留在自己的太阳穴里.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缠绕在树上的风筝,他原本是想飞翔的,是因为线,因为风,因为树,他没有飞翔,落在树上,定格成为了悲伤的风景.电影最后引用毛主席的话,我不知道是讽刺,是惋惜,还是因为单纯的矫柔造作.但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你不能把握青春,那就结束他,让他定格在最美的时候."
我想标记「犯罪」或者「暴力」但又说不清楚哪儿犯罪了,怎么就暴力了?可是真的好暴力啊我觉得。还有,到底怎么「文艺」了?我也想标记「文艺」。我想这大概就是青春。“年轻时死去,便永远年轻。”这句放在这个故事里真的太凄凉。林夕后来写《小聪明》没准儿就是因为看过这个电影吧
香港三部曲之一。中秋大概是港片里最心软善良的古惑仔形象了。97事件在港式青春中的意义值得反复回味。青春不是生不如死,而是你看着这个世界,觉得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却死了,于是忽然有一天轮到你了,便那样死掉了。
李灿森的腰真好看
难道只有让生命定格于最美的时刻,才能使青春免于庸常的浮世侵蚀?其实随波逐流坠入泥淖不是唯一终点,也可以自成器局游弋于潜规暗涌之上。参悟机缘隐现于电光石火之际,只是有人未待触及便已奋然扑火。【8】
“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手里都攥着枪,只有你手里端着凉爽的西瓜”
自此对香港电影改观。陈果的镜头下,一切戏剧化变淡。而残酷又真实的少年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一幕戏剧。还记得栏杆外的凝望,远远冷静看着同龄人该有的生活。山坡上在夕照里散发镇定冷光的墓碑以及毛主席淳淳教诲。当然,也很作。一时竟然咧嘴笑出声来。
当你来不及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全不同了。
独绝到极致的残酷青春片。1.镜语与影调粗粝、癫狂、生猛,故事和人物又萦绕着阴郁、自毁及死亡。时而插入的手持、慢镜、猝然定格、倾斜构图、凌厉蒙太奇与各色滤镜,盈溢出浓烈的新浪潮气息。2.聚焦边缘人群的青春,有岩井俊二之味,亦有爱与死、绝望与赎救的矛盾并置,一如自杀&十字架、尸身下的鲜血&精液与飞机之梦,还有站在墓碑上的呼唤、拥抱和接吻。3.不少隔着门窗栅栏的囚狱式构图,压抑逼仄;大量后拉镜头+结尾的后退逆行(濒死体验或游魂视点),彰显出堕退与过去不可撤销之感。4.握枪摇滚狂舞似[出租车司机]变奏,救不了门外人则凸显癫狂自傲与盲目无力的反讽。5.重复叙事+错乱交剪的杀人尝试。6.搓洗晾挂冻冰箱的内裤。7.这个世界太不公平,应该死的没有死,不应该死的都死了。| 我们这么年青就死,所以我们永远都这么年青。(9.5/10)
从没见过你,我却在梦里为你打落无数架飞机。不曾吻过她,她却在死前和我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在坟墓里奔跑,大声喊出陌生人的名字,不想听大人讲道理。我们在天台上跌落,手里握着最真挚的话语,不想被世界所忘记。这是陈果眼中的青春残酷物语,少男少女们还来不及去改变,就已经死在九七年的朝阳里。
片子的意境从中秋杀人失败后像乌云一般弥散开来,隧道里的呕吐,是过度紧张后胆怯的嘲弄,年少时的桀骜伴着胃酸一起吐了出来。中秋的悲剧是无数少年跨越成年时必经的悲剧原型,自己低估了世界,少年的英雄情结胎死腹中,最后只好以杀戮或自杀保住内心最纯洁的东西。一封遗书,三人落笔,是三个阳光少年对人生无奈的同病相怜,是青春未遂后的以死相见。你们找的许宝珊终于找到了。
我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所以我们永远年轻。青春的荒凉与惨绿。黑老大的覆call暗号:普天同庆迎97——如今的陈果是再也拍不出这样黑色的电影了。
窒息,影片中连续的变速镜头实在看得压抑难受。生存不容易,闲隙中的欢笑也不过是一次次的残喘。当走投无路的时候,或许自杀不再需要勇气,不过总有一条出路,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即便这条路是在和谐社会的反面。我们的青春仅仅只是需要爱,一份关爱、一份爱情,只是为什么这份爱如此的艰辛。
8/10。刺杀未遂那段很有意思:前一组镜头传来枪声,中秋顺手把枪丢进垃圾筒,后面又显示他打翻了垃圾筒,胆怯逃走,一前一后交代的信息互相冲突。陈果的空间意象太成熟,公屋的阴暗压迫、厕所的砍手、坟场的快乐隐藏着危机。青春就像一场用愤怒宣泄自己的破碎和伤的表演,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没人关心。
若干年后[烈日当空]、[观音山]皆有此片影子。“97大限”莫过这部直接。青春的疼痛,此片不亚于[莉莉周]。非常风格化,剪辑也很有特点,肾病略狗血。此外就是太糙,尤其声音。
回归三部曲之一,陈果的世纪末大爆发肇始。海报上赫然写着“新人类 新世纪 电影第一号”,那时的他有这样的豪气。回归二十年后,似乎港人的所有焦虑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那么虚无的青春,绝望的人生,混沌的世界。他们没有成为可耻的大人,他们死在一九九七年。他们对死亡没有思考,却永远拥有了它。
被人拿来当枪使的少年,最终变成了一把不受控制的枪,杀人的时候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带着对社会的不解。
我的每一个飞机都是为你打的。
虽然我同意是部好片子,但说实话看后很难让人愉快,现实的残酷让人无语。
是陈果电影,也是李灿森电影,赛亚人发型和小蛮腰特写比脸还多。这个被家人放弃和时代遗忘的古惑仔,用吊儿郎当的痞来掩盖内心空虚、畏惧和自卑,但至少还保留着对世界最后的善意,用仅有的蛮力来保护所关爱的人。香港回归本与他无关,但作为时代背景毫无疑问加剧了个体的无力感。到最后还是在说孤独
香港最好的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