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性普通且自信的问题
以戏弄女生,以骗感情的方式,只是为了炫耀,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以玩弄女生数量为骄傲的男人,是极其贫穷且自卑的。试问,一个绝对有实力且对自己有自信的男人,应该会砸重金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或者以其他方式勇敢追求高高在上的女神。而不是像男二一样,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要,而是去找那些容易追的下手的。
因为贫穷且自卑,这样的男人满以为自己多高高在上,实际上以放弃自己爱的权力,以一种欺骗手段骗取女孩子身体。可是女孩子却用心也用爱对待这段感情,最后也通过这段感情不断了解丰富自己,也不计较洒脱转身。男人却得到了虚荣心,以为自己赢了,其实是输了,因为要委屈一个人的意志和不喜欢的人做爱,不管男女,事后都会后悔。
女人最大的报复是,不要给男人怜悯的机会。因为一旦不幸遇到这种普信男,不可以抱怨不可以肆无忌惮视自己为受害者,而应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明确自己,确定自己确实爱过了,只是因为爱他而已。当时不知道他是真得不爱我,如果真正知道他只是玩弄感情,不爱自己,作为女人就应该转身就走。这个“真正”也要不同的女人不同把握,事到临头就看个人智慧及时醒悟,早日抽身。
当然这只是限于骗感情的范围,如果是骗钱或者骗其他,那就不是为了虚荣心,而是一种手段了,相比之下,后者反而相对成熟。
作者: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侯麦的第二部道德故事《苏珊娜的故事》时长约一个小时,保留了男主自白的拍摄视角,建构了一个内容更丰富、人物关系更复杂的故事,主题依旧围绕着年轻男女之间的情感与道德。故事发生在贝特朗和他风流倜傥的朋友纪尧姆,以及纪尧姆勾搭的女孩苏珊娜之间。
男主贝特朗,是一位拘谨保守的大学生,他的好友是一个流连于女人和聚会的富家子弟,男主不时被卷入到好友的情感游戏中,作着陪衬或“助功”,他却也从来没拒绝过纪尧姆,出于自卑、崇拜或怜悯等种种原因,继续“参加着这个可耻的游戏”。
有天纪尧姆在咖啡厅里勾搭上一个新女孩苏珊娜,他同往常一样展开追求,并在到手后又无情抛弃。一开始贝特朗对苏珊娜怀有隐约的渴望和厌恶,因为在他看来,她是这样轻易愚蠢地投入纪尧姆的怀抱,后来又对她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同情。苏珊娜离开了纪尧姆之后,开始与贝特朗越走越近,经常邀请他吃饭聚会,被纪尧姆发现后,他怂恿贝特朗一起借机剥削女主。
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全篇以贝特朗的陈述视角展开,让人感觉到这是一场男人的游戏,他们带着必胜的信心与调侃的态度,游刃有余地入场,而女孩们则是场内懵懂无知的玩物与猎物。
这样的自以为是注定了男主与好友的彻底失败,因为他们只见到了内心想象的游戏与博弈,却错过了真实的生活,最终没有赢得任何人的芳心并失去了友谊。正如苏珊娜的好友苏菲所说的,纪尧姆势利又幼稚,贝特朗还一味地跟随他,两个人都像孩子一样。不同的是,男主和好友的幼稚并不出于孩童的天真,而是带着年轻气盛的愚昧及男权主义的残忍和压迫。
男主自白中揭示出的双重标准,如容许好友胡搞的行为却觉得苏珊娜不知廉耻,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不相信好友偷走了钱等,都显现出了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区分,即男人和女人,我的朋友与他人。
最后看到获得幸福的苏珊娜时,贝特朗终于感到失落并承认了自己的幼稚,却依然陷于游戏中,认为苏珊娜打败了他们,完成了她的报复。实际上,苏珊娜到底是不是在进行报复?我认为不是。苏珊娜只是一位单纯勇敢的女孩,渴望并向往着爱情,愿意为爱付出所有。若她是斤斤计较,衷于算计的,她就不会被男主他们蹭吃蹭喝到一文不剩。
苏珊娜或许不是最具魅力、最聪颖的女子,不同于侯麦电影中常见的知性高挑的女人,如苏菲,她却对得起片名上绝对主角的位置。她不过分在意他人的想法,面对来自男人的嘲讽不自轻自贬,尽力并享受地过自己的生活,清醒而自由,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独立女性。虽然在感情上会受到伤害,但她有选择去留的自由,也不会因此受挫停止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纪尧姆几乎是富公子、自大男性的典型,花心的情场高手,善于玩弄他人的感情,常以贬低和物化女性来获得优越感,但实际上却没有勇气去追求他真正喜欢或更符合他阶层的对象,也不具备维持一段感情所需的责任感。
苏菲,似于贝特朗的翻版,知识分子形象,外貌出众而且也善于社交,富有同情心,从她对苏珊娜的维护中可见对于朋友的义气。实际上纪尧姆在开头的晚会上也向苏菲出手,苏菲却不领情,他只好知难而退了。
影片中贝特朗的自白时常处在自我辩解的状态,他并不完全认可纪尧姆的行为,也会感到为难和羞耻,但他仍与纪尧姆作伴,参与着可耻的游戏,侯麦精准地刻画并展现了男主的心理,却依然留有极大的空间供观众自由解读,比如为什么和纪尧姆作朋友,丢失的钱是谁偷的。包括苏珊娜最终的结局是否包含自我觉醒和对厌女文化的反抗,还是观众的自我理解,电影始终保有很多讨论的余地。
个人其实认为这部电影没有《面包店的女孩》有趣,但不妨碍我们静下心来,跟着镜头随三人散漫地游走,故事在真实自然的表演中消解,通过窥视男士们的自我意淫,参与到这场爱情游戏当中去。
对电影幕后主创故事感兴趣的,可以查看本号之前的文章 人间爱情变奏曲——侯麦分享会,分享会主讲是《面包店的女孩》男主角兼制片哦。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首发于 头条/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从外表看,纪尧姆就如苏菲,贝特朗就如苏珊娜。
从内在看,纪尧姆就像苏珊娜“多情”,贝特朗就如苏菲一样“专一”。
但是又有所不同,纪尧姆追求肉体的愉悦,而苏菲追求精神的契合;贝特朗的感情深藏于心而不漏,而苏珊娜关于爱却总是敢于追求与表达。
纪尧姆英俊潇洒却浪荡不羁,苏菲貌美如花却守身如玉;
贝特朗和苏珊娜都是“普通的人”,但是两者对待感情的态度和勇气上却又截然不同,苏珊娜说他们两最像,彼此最懂是真,贝特朗说彼此一点也不像,也是真。苏珊娜鼓励贝特朗表达自己的情感,贝特朗却没有听进去。
纪尧姆和贝特朗都懦弱,且一贯喜欢将自己的懦弱无能归咎于女性;苏珊娜和苏菲都勇敢,因为自己有明确的追求和目标,而在自己感情路上义无反顾。
无论是纪尧姆和苏珊娜的感情,还是贝特朗和苏菲的爱情,都是错位,纪尧姆看不上苏珊娜的外貌还在一起,最后终将分离;纪尧姆最爱苏菲,却因苏菲看不起纪尧姆的浪荡而没有机会开始;贝特朗看不起苏珊娜的轻浮与天真,殊不知自己也幼稚的像个孩子,最后注定难以俘获苏菲芳心;而苏菲欣赏贝特朗的正经,不与女孩子纠缠,但是那并不是他的本性,他自己也承认:我并不如看起来的那么好,即使到最后,他也为苏菲离开他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推向对方:因为自己考试不及格,而苏珊娜一以贯之的傻笑又能被他解读成嘲讽;苏珊娜在感情路上一再受挫,勇于付出与承担后果却成为了最后一个笑的最开心的人。
爱情终究是勇敢者的游戏。
男主对于男友和女主都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心态,轻蔑、瞧不起,却又依存、享受(不断拒绝并最终答应,这一招女主最后也用上了,变被动为主动)。丢钱、新女友、重见女主最终让男主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一切可能,但他依然把这种结果归结为女主的复仇。导演很会利用镜子与影子表现男主眼中纠结的角色
无脑自恋又可怜的两个年轻人啊,碰到苏珊娜这样聪明的女孩。不过感觉几个演员演得不好,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索菲。。有些段落还挺有意思,不过也不能说自己完全看懂了。。。呃。
没有讨人喜欢的角色… 也没看出为什么suzanne在最后变得“让人尊敬”
男性将无法「得到」以及有主见女性的行为视为「复仇」,尤为甚者的直男癌其实是Bertrand这样既没有金钱(于是一方面鄙视花花公子Guillaume的风流又下意识的羡慕)又缺乏行动且为了「尊严」束手束脚又不断蔑视女性的男性,最后陷于自我痛苦与追悔也是自作自受。
这几天在看他的片子,故事的铺陈很有自己的风格,只能说我看片太少啊。我观察到的存在在他影片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结尾部分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说的了,但也包含部分深刻。即使它只是个爱情片
实际的真相是什么呢?苏珊虽然被人利用,但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固执地追求自己所爱,对比出男性的靡弱和欠缺行动力,到最后她或许成功了,或许还会继续。但是那两个有一大堆奇怪理论的男人要干什么呢?年轻人真是残忍无情且没大脑。
侯麦怎么拍得让我感觉即使是苏珊娜偷屌丝的钱我也能接受因为屌丝实在吃人家软饭吃太多了,但我更相信是屌丝那个乱搞的混蛋朋友偷的钱,苏珊娜应该没有那么坏,只是在爱情关系里没有自尊但不放弃追求爱情的女人而已。混蛋倒是连高个子女人都不敢追的软蛋。
重看;3.5;恒定完美的三角形结构(男主是一对恋人的棱镜与传声筒),而苏菲如功能性外角,在三角行将坍塌时常产生强力支撑作用,侯麦的剧本功力一如既往的强悍,善于将这般流俗故事写得优雅有趣,半个多世纪前就拍出如此犀利通透之作。如果说《面包店女孩》尚能以结婚收场,尚能标榜些许“成功”的可能,这部对“虽普确信”男性们的嘲弄讽刺堪称直白——在他们眼里姿容一般、智商欠奉的女孩,竟能勇敢地以“牺牲自尊”来成全感情,竟还迎来幸福的可能;结尾沿着男主视线去凝视苏珊娜的身体,其羞愧与卑微几乎能溢出镜头。贝特朗与纪尧姆明显具有镜像功能,急于“成人”的前者暗暗师从后者(因而有各种奇怪的容忍);他们以为输在女性的“狡猾”(影片视角),然而其实双双失败于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
候老总是善于塑造这种貌似不惊人最后却发觉是最猛的人
烂小品。剪辑点诡异,摄影漏洞百出,非侯麦盛期水准。
早期的候麦,各种青涩不顺畅,然而在塑造人物心理的边角旮旯上还是非常细腻。苏珊娜其实是相当可爱的女孩子,这两个小青年也并不那么令人讨厌。不过年轻人的幼稚和残忍,必须在时间里慢慢磨掉。
我不太能理解像贝特朗这样的男人,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潜在的GAY。
完全没有道德感的法国人,充满了欺骗,麻木,怯懦,无助,放荡,自私……
对侯麦一见倾心,太厉害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疏离、随意而美妙,丰富又细腻。无关乎道德,爱情里没有道德可言。“三人行”是法国人极偏好的形式。迷上苏珊娜优雅纯真的笑容。
一开始觉得苏珊娜就是一个包子,在爱情中没自尊,还倒贴,也被其他影评误导,一直等待她的黑化报复。其实,苏珊娜就是敢爱敢恨做自己,爱得时候没有保留,愿意付出,不爱的时候全身而退。她没有那么斤斤计较。她的幸福是别人抢不走的。
关于“谁审视谁,谁怜悯谁”的彭罗斯楼梯。在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谁还瞧不起谁呢……唐璜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个悲剧人物啊。
8.75/10故事还是有点纠结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跳舞都要找一家右岸的俱乐部,我猜是摆明了要和雷乃那帮人划清界限?
“六个道德故事”之二:女性的胜利两个男人,一个骄傲自大、一个吝啬盲从;两个女人,一个惧怕独行、一个众星追捧,相比于两个“小孩”,她们太过聪明与老道。苏珊娜不会选择戏弄自己的富二代,亦不会选择那个懦弱的穷学生,她在男人的指尖游走,看似是受害者,但其实没人能困住她,她是永远的胜利者。
女人掉入男人的陷阱,是自己沉湎于爱情的代价,也许甘愿;男人自诩聪明,凌驾于女人之上,却是沉湎于自我的良好感觉,到头来是自己走不出去自己营造的美好幻觉。
短片内容不太复杂,两个男生B和G,G是花花公子,身旁不缺女朋友,他也喜欢和B在一起出去玩。B是个穷学生,懦弱自卑,虽然每次都说要学习,但是只要G一叫,就立刻穿衣服出门,结果最后挂科了。B很讨厌G身边的女朋友,讨厌符合他无聊的小游戏,但是他很喜欢G的新女朋友苏珊娜。G和苏珊娜分手后,苏珊娜开始频繁找B,可是B却开始胆怯,丝毫不敢有想法,平时出去消费还是要苏珊娜出,害得人家不到月底就没钱了。苏珊娜给足机会,但B和人家在公寓一晚上,啥也没发生。最后,苏珊娜放弃了,她找到了更优秀的人,报复了G的花心和B的懦弱。而B也在人背后用自己一套套垃圾理论安慰自己。侯麦早期的作品剪辑和叙述故事的能力还是不够成熟,青涩简单,部分情节过于冗长,情感变化的处理略显生硬,所以最后我也不太理解明白这部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