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血钻》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但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并无法被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的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2 ) 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但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并无法被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的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3 ) 不是那么回事
作为一个钻石从业人员,一直没机会或者回避看这部电影.
但是这次还是看了,总体还不错.
很多人因为这个电影震撼了,我......
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血腥钻石是存在的,
但是其真正被禁止的原因并非由于人道主义等原因.
而是因为其触动了DTC的利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储备和毛坯中心,
DTC曾经控制着全球高达68%的毛坯矿产,当然最近已经下降到40%了.
于是全世界各地的印度人\以色列人和比利时人
(因为他们控制着钻石的加工)都纷纷追随着DTC成为他们旗下的看货商.
但是有一天DTC发现,这些拿毛坯的数量怎么少了呢?
于是上网查了查,哦,原来是非洲那有几个国家的矿产流失了,
不在自己手中控制了,而这些就是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流通的.
这可咋办啊?对,必须发明个证书,证明钻石毛坯非血腥钻石.
也就是说必须是从DTC矿里出来的.
于是经过长期交涉和交易,达到了这个目的.
我知道我是个阴谋论者,但从我的行业来看.
好象就是这么回事.
4 ) 《血钻》:谁在把非洲卖了
拍出一部在票房和口碑俱佳的,最好还能带点奥斯卡相的好莱坞电影,选题是相当重要的,而近两年好莱坞不乏此类批判商业巨鳄在利益驱动下危害穷国民众的电影,诸如去年《不朽的园丁》,今年的《血钻》同样也属于同类影片的范畴。有了一个好的命题,剩下的便是讲好一个故事,曲折起伏的情节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另一个要点是千万不要忘了探讨一下人性,悲悯煽情,于是这部影片什么都齐了。此类影片看得多了,虽然当时会被感动一把,可过后就又会产生一种被耍一道的感觉。细细一琢磨,发现好莱坞也是装大尾巴儿狼,利用这惯常套路来蒙骗一下观众的情绪,最终仍不过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状,没剩下多少真情实感在里头。
这部电影被塞入了很多的现实问题,贫穷非洲的自相残杀,军阀下属的童子军现状,利益驱动下人性的贪婪,西方世界对非洲的盘剥,以及那些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操控。这么多问题有得观众一个个思考下去,只是在观影时刻一个问题还未思考透彻,新的问题又来了。得,打住,所谓贪多嚼不烂,《血钻》实际是没有那么多篇幅来一个个讲清楚这些现实问题,况且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火爆场面,这些看起来深刻且值得挖掘的东西最终也只是作为点缀一部商业片的饰物,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仅仅触及了表面。
这就是非洲,贫困交加水深火热的非洲,好莱坞俯视下的非洲众生,让人司空见惯。太多的电影在非洲的痛苦中纠缠,可它们究竟想改变些什么?又能改变些什么?《血钻》的目的难道就是告诉观众,每一颗美丽的钻石背后隐藏着无数非洲人的血泪,然后期望他们不要为花钱买这些小石头。现实只怕观众们在电影院里唏嘘感叹一番之后,转身又心甘情愿为小石头掏出大把金钱,这样的说教无力而苍白,就象捱过苦日子的长辈对幸福中成长的孩子说要节省同样不具现实意义。如果影片不仅仅抱有这样的目的,那么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又能看得到多少?
迪卡普利奥塑造的主人公阿彻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白人,经历过父亲被分尸、母亲被奸杀的惨痛人生,而且还当过雇佣兵,一直从事走私军火贩卖钻石。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阿彻并没有被锻造出伟大的人性,而是被磨砾成只为自己而活的利己主义者,其实这种人物设计是合理的,当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任何道德说教全是扯淡。事实上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物之间都是利益关系,阿彻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能够获得那块粉红钻石而帮助渔民所罗门,而所罗门也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才和阿彻展开合作,女记者曼迪最初之所以帮助阿彻和所罗门也是为了获得新闻内幕。所有的关系均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虽然故事的后续发展开始催化出一些高尚的情操,比如阿彻最终牺牲了自己让所罗门父子得以脱离苦海,同样阿彻与女记者曼迪之间也产生了爱情。但是所有高尚的产生也都是有条件的,阿彻之所以最终让所罗门带走钻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到尽头,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阿彻生龙活虎的状态,只怕利己主义仍将主导着他。
而女记者曼迪与阿彻之间感情的产生也全然是好莱坞故事的使然,这样的爱情事实也并没有可靠的根基,她和大多数同行的记者其实也一样,当入目尽是困苦的难民群体,媒体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显得如此之微薄,正如她脱口而出:“这么多的难民,我为什么只帮助这一个?”也许唯有这句话才真正道出人心的麻木,当看到一个难民你会同情,看到一群难民你会惊讶愤怒,当看到无数的难民你只能视而不见。人道主义在一块被利益驱使的土地上,多半是无助的。
《血钻》这样一类电影是将悲天悯人商业包装后进行出售,从骨子里来讲它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电影,充满了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并且有着环环相扣的情节,因此它终究只是一部商业电影。如果说影片确实也揭示出某些真相,但它也没有围绕它阐述出更正确的观点,更不用说给出什么答案。这部电影利用到的只是一个好故事,配以适时的煽情,而这也是导演爱德华.泽维克的强项。
文:眉间尺
5 ) 充满了人文关怀
这是一部反映真实非洲社会的冒险剧情片。结尾小李子的人性反转和美式英雄主义让人印象深刻。看完会对非洲社会增加了解吧。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其实钻石供应量没这么稀缺,也就是不用这么贵,主要是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钻石市场供应量啊,俗称“囤货”。
每一颗钻石上都有数不清的鲜血,人们的虚荣谋害这苦难的非洲人民,理性购买钻石,杜绝冲突钻石,也算的上是部公益性质作品。最后索罗门翻看杂志镜头,让人伤感,生命很脆弱同时也很坚强。
6 ) 贪欲的背后
你可知道,一颗璀璨的钻石背后也许藏着一段血腥肮脏的故事?
非洲的土地为什么是红的?Danny(莱昂纳多)说,是战争的鲜血染红的。然而战争不是为了独立和自由,而仅仅是为了占有,占有象牙,占有石油,占有黄金,占有钻石。
为了占有,军阀连年混战。为了占有,儿童被训练成杀人机器,派上战场。寻找儿子的父亲所罗门说:等他们长大了,和平也到来了。然而当他潜入基地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却已经变成了六亲不认的地域天使。
如果知道这一切,你是否还会购买钻石?
同样的血腥不单发生在钻石行业,也不单发生在非洲。皮草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想想《可可西里》--在某种程度上,《可可西里》比《血钻》更真实、更有力量,在我们看到高原上被偷猎的藏羚羊的森森白骨,当我们的仇恨正要生起时,我们却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盗猎者无助的眼神,看到了他们因为家园沙化而只能干起五块钱剥一只藏羚羊皮的营生。刹那间,仇恨空无所指,道德和价值判断分崩离析,只剩下我们安坐在城市作为旁观者和法官的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赤身露体,无处藏身。
这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者某个集团的问题,这是每个人的问题。军阀和盗猎者是罪恶的,商业集团是罪恶的,然而更大的罪恶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来源于我们世世代代留存下来,而今更变本加厉的贪欲。
跨国协议可以减缓甚至终止钻石的非法卖卖,却没有办法消解人的贪欲。劝说人们停止购买某一类"罪恶"商品亦无法消解,因为贪欲这条毒蛇依旧盘踞在人的心中,怡然自乐。无法从钻石上得到的满足,必定会通过其它途径发泄,或者是别的奢侈品,或者是种种不道德。
也许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觉知到贪欲的真面目,这是圣人们的解决方案。但很可惜,这剂良方仅带来了少数人的心灵解脱,在整体层面,圣人们带给社会的改变实在乏善可陈。并非圣人们错了--对个人而言,觉知的确是解脱的真理,但--社会是人的集合,它有着超越个人的自身特性,正如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碳原子而将煤炭变成钻石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改变个人而改变社会。要想得到钻石,我们甚至不需要改变原子本身,我们要改变的仅仅是原子之间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对个人而言,现代的贪欲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我们怕自己或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年轻,不够强壮,不够忠诚,不够富有,不够有品味,于是假借外物,通过护肤品、伟哥、鲜花、钻戒、名车、房产、学历等等来证明自己。社会的贪欲也来自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在于社会为了维持其自身的运作(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而对需要越来越多资源,当资源有限并且不可再生时,焦虑便产生了。
这逻辑与《血钻》中展现的逻辑类似,不同的是,钻石等奢侈品会引来商业集团的争夺和局部的战争,而对必需品的渴求(能源和土地),却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就算是在稍微好点的情况下,它也会带来经济低迷,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最终又把不安全感转嫁到了个人身上。并且,这种渴求往往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压力而引起,这又有点类似于《可可西里》中盗猎者的选择,很难用道德去评判对与错。
自然,道德评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永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局面有否解决的良方?若无,那我们现在做的一切,包括教育和公益,都只是短期的止痛,并无实质的意义,而人类亦难逃灭亡的命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若有,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调整到加速或者促进这个转变的发生上面来。
资源或许是这个问题的中心。有没有一种不需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能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似乎是一个机会,它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具竞争性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变为非竞争、非稀缺的知识,知识会带来新能源和新经济,也许有望能解决当前世界发展的困局。最近的一个好消息是,知识经济兴起三十年来,我们终于等到了一个转折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报道,2006年工业国家石油消耗比2005年减少了0.6%。这是近20年来OECD国家石油消耗不断增长趋势的首次转折。" (然而 2006年世界石油消耗总量增加了0.9%,这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增加了需求)
也许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身上。现代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参与社会工作,这种个人自由的增强也许能逐渐消解整个社会的无意识。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从比尔盖茨、巴菲特到最近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现在的富豪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对于此,我们不应嘲笑富人的伪善或者认为这仅仅是特例,毕竟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是从当时世俗中最出色的王子出家开始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思考和行动中来,而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
即便如此,我们对未来仍未敢有丝毫的乐观。一个重大的担忧就是人类的犯错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已经无法为人类所承担。以战争为例,两千年前的战争只是一小片土地上的流血,一百年前变成了全球的流血,到了六十年前,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提升了战争的能量,战争的后果可以影响几代人,永久性地损害我们的土地、海洋和天空。如今,任何一个军事大国的核武器都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不需要真正的战争,只需要一条错误的情报或者一个狂妄的领袖,就足以让地球陷入万劫不复。
人类的发展到底是会像抛物线般一泻千里还是像正弦曲线般在回归中前进,我无从得知。人不是一个无意识的种群,这带给了我们这个星球许多伤痛却又给了我们一线期望,人类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却可以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使它变得稍微光明一点。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对于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真的是不好评价。明明是略显文艺的剧情片,却拍的和爆米花电影一样,就像机器加工出来的,煽情部分和动作场面被安排得严丝合缝,刚煽完情就打架,打架打累了再煽情。但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值得关注的,钻石行业的内幕以及非洲社会的军事安全,让人触目惊心。
影片并非毫无瑕疵,也确实不够深刻,但在同类题材中已是翘楚。非洲的种种深重苦难、内战和血钻的残酷来历都令人震撼,片中还借女记者之口自讽我们都在消费别人的痛苦,一语中的。剪辑和摄影都可圈可点,小李子演技好到让我第一次真正喜欢上他了。故事本身十分沉重悲怆,詹妮弗康纳利太养眼。(8.8/10)
又是一个Leonardo适合的角色,彪悍的小混混。“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很久不见,莱奥纳多已由偶像派转为实力派了。与非洲有关的电影,看得多了,总觉得都是一个套路了,战争、孩子、人性、爱情,有点免疫了~~
在去南非的飞机上看的。本来觉得就不买钻石了,最后居然还是忍不住买了一颗。
如果早拍10年并换个更有质感的女主,比如年轻时的梅里尔斯特里普,这部片应该能成为另一个走出非洲。除了探讨血钻主题,事实上影片也探讨了很多其他的宏大命题如战争、儿童兵、不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生命的意义等。且并不显得突兀,很好的融合在剧情里。剧本有张力,Leo表演很赞。后半程配乐不错。
“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样的非洲是我不曾了解的!
电影里有一句貌似“一个年轻人花三个月的薪水为爱人买钻戒,可谁知道背后间接的为苦难带来更多利益”其实钻石常常都不代表幸福。
小李一直在努力,非常非常努力,虽然冲奥之路很坎坷,但是这些历练一定不会白费。期待你的《胡佛》《了不起的盖茨比》
本质上还是白人上帝拯救水深火热的黑人家庭,并公布真相与维持正义的西方世界中心与价值观,当时处于巅峰的迪卡普里奥还背负着「奥斯卡魔咒」也是让本片虚高的重要原因。
基于背景值得一看;丹尼最后的选择有点突兀
每个国家都曾经是非洲
好题材,好风景,好音乐,好演员,普通片……
这部片子让我记住了leo的演技。
但愿看过这片子的人以后都不再向往钻石
套着uncle sam一贯的假惺惺救世主外衣,其实就是纯popcorn片,看着挺娱乐的。
抵制血钻~~~BS为了小破石头的虚荣而不惜以采钻者血的代价来实现的女人们~~~要是我吗,冰糖也能当钻戒
本质还是老美那套人道主义的主旋律,切入点不错,男女主角也没搞那些缠绵悱恻无病呻吟的东西,剪辑很好;但男主角的情感转变未免太快了些,有些地方也煽情过重了,结果看起来还是理想主义了点,毕竟非洲战乱这种事情不是几个人就可以改变的。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当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最后的光明,虽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