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美国传统文化的颠峰电影,与《乱世佳人》并驾齐驱,如果《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人的祖奶奶,《搜索者》就是美国男人的祖爷爷,自从《乱世佳人》后,就没有看过这么传统的美国电影,这两个电影是美国民族的根和穴,美国民族的骨、肉、皮、相,全在这两个电影里了,热血粗犷而温情,冷酷仇恨却幽默,悲愤失落却坚强乐观,永远的开拓进取,南北战争后的背景,西部大拓荒,美国现代文明与蛮荒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死决战,美国人的美式决斗,美国人(欧洲的)的交际舞蹈,最后一幕与电影第一幕交辉相映,第一幕伊森从外面归来进入门内,意味着英雄回归,最后一幕伊森站在门外默然离去,意图非常明显,当年轻人都进入门内我就猜出了暗示,留下伊森独自站在门外,面对落日黄沙然后默然离去,大门无人自动关上,这意味着英雄离去,意味着他们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的时代是年轻人的,尽管未来像门内黑暗沉沉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别以为只有俄罗斯才是战斗民族,在美国民族面前俄罗斯真的是要闪一边乘凉去,美国能独立靠的就是彪悍的民族性格,南北战争、西部大拓荒和现在个人能合法拥有枪支,正是这种彪悍的民族性格,所以年轻人们在未来的黑暗中并不害怕,将会有新的英雄诞生,后来美国就成为了世界警察。
同样,这也是一个经典的西部片,与《与狼共舞》各有千秋并驾齐驱。
同样,这也是一个人类学电影,野性与文明的碰撞,其实是人类在内心的碰撞,或者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区别,最终,人类选择的还是文明。不过别忘了,有的国家还在蛮荒的野性中等待着文明的缓慢同化,或者说,因为贫穷和战争,被选择的被蛮荒的野性异化。人类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的进和退。
最后这个电影的悬念设置太厉害了,堪比希区柯克,处处有意想不到精彩。
完。
第十章 意识形态
【明星制度、角色、类型】
美国电影尤其长用明星制度来作为价值的引导,尤其如约翰韦恩(① 见《搜索者》)这类#性格明星#。#演员明星#就较少夹带意识形态,比如说,金·哈克曼就可忠亦可奸。
美貌和性吸力也会使我们先人为主对某些角色有好感。有时演员的吸引力过强,即使扮演意识形态负面的角色,观众仍然爱他。就像汤姆·克鲁斯,可以演右派的《壮志凌云》,也可以演左倾的《生于七月四日》。同样的,朱丽娅・罗伯茨在《漂亮女人》中的表演自然、魅力十足,让我们几乎忘了她的角色不过是性歧视的老套罢了。
① #性格明星#经常带足了意识形态,即这个明星因以前的角色令人联想出的一套价值观。他们的银幕人格通常融入了真实生活的因素。比如说,约翰·韦恩是众所周知的右翼分子,他的角色多半是战争将领、西部英雄、法治推动者和权威的父亲。私生活中,他也是政治积分子,直言不诗的保守派,高举着对权威、家庭、军事至上等把国家放第一的爱国观念。即使大部分美国人在越战期间对战争厌烦,韦恩仍以军事为重,招致不少政治左翼及中立派的炮火攻击。
“我们刚好是德州人,德州人就得奋斗求生存,不论是今年或明年。或许再过一百年,但我不觉得情况永远会这么惨。有一天这国家会变的很美好,或许到时候我们已经化成了白骨,该睡觉了。”
这片子笑点很多嘛。。。。。没我想象中的那么严肃沉闷。导演很喜欢在门框、洞口取景,是为了对电影本身进行自我影射吗?英雄永远走不进那道门,门关上,英雄离开,对西部片一个很永恒的象征。
白人视角太分明了啊,场景布光过于精美有点虚假感。
西部的英雄没有迈进文明的房间。与其说约翰·福特是在反思西部片里的种族歧视,不如说他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做了戳破皇帝新装的孩子。但要说他的反思有多系统多深刻,也还没有。约翰·福特设计了很多种镜像关系,伊森和刀疤的对照,马丁和黛比的对照,洛丽和野雁夜飞的对照,但是他并没有强调这些对照。约翰·福特对于镜子里的人物刻画得很少,在聚焦一方道德困境的同时,简化了另一方的回应,尤其对于核心人物黛比的建设,是十分简陋的,也就无法全景地还原他意识到的问题。如同约翰·韦恩最后没有走进那扇门,约翰·福特虽然打开了种族问题的门,但他也没有迈进现代视角。西部英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约翰·福特同样也不是解决问题的英雄,只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把镜头对准了这个问题,他打开了一扇永远也关不上的门。
约翰·韦恩取代德尼罗成为我心中第一条好汉,当他出现时伊斯特伍德也不能被成为西部之魂,他自然进出胶片,身材魁梧,不善言辞、目标坚定,绝不抱怨,当别人说肉麻话时他一准闪开,有想法就去干,用嘴角表达对人看法,晚上把没脱脏靴子的脚往床边一搭,卷只纸烟,仿佛能听见心里骂“北方佬倒越来越多了
That'll be the day~~~这类分析价值远大于欣赏价值的高端货还是留给影评家们“阐释”去吧。后来的Debbie居然真是娜塔莉伍德啊........
主要是看奇观。所谓的孤胆英雄,基本等于西部白人男性英雄主义,小女孩的设置和一个玩偶没两样,把文明和野蛮的竞争讲述成单纯的复仇史。门框取景、男人归来的镜头重复多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相当封闭。
电影资料馆华纳90周年经典展播。没赶上西部片的全盛,自然谈不上多喜欢。作为美国电影学会选出的影史西部片之首,对付我这入门者绰绰有余了;波澜壮阔的西部景观,白人的男性英雄主义荷尔蒙贯穿始终。西部片最重要的还是选对一个男主角;种族歧视味不算重,看点还是孤胆英雄的归属感缺失。
1.不断的追赶,有仇必报,那是他们的信念。2.“队长你受伤了?中弹还是中箭?”队长回答:“都不是。”我就笑了。3.夕阳西下,策马奔腾,狂沙迭起,硬汉来袭。
首部反思白种人和印第安人关系的西部片,对“英雄”种族主义质疑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部分情节的暧昧和离散性赋予了评论者想象的空间,同以往的很多西部片一样,“英雄”最终被隔离在了家园之外。【9↑】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为什么最后黛比突然就说“ok”了?...
南北战争后的故事,南方白人立场,对北方嘲讽、视印第安人为野蛮但同时也描绘了文明融合(贸易)的情形。永远孤独的伊森,有着印第安血统的马丁。那种裸露的黄土山岩,马匹奔跑时带起的烟尘,几场对峙枪战都很典型。虽然依然站在白人视角,但对共通的人性已有了自觉。黛比的结局颇有意味、惶恐的眼神。
这部电影值得反复观看,每次看都有一种不可抵挡的魅力渗透出来。结尾约翰.韦恩走出门框的画面一直印在我脑海里
三星半。西部片中脸谱化的人物与优美风景同在。尽管英雄人物变得复杂,加入种族主义的辩驳与反思,仍旧无法更好的解释人物从恨到接受的过程。不同的人物更多作为对立参照物存在。
现在来看片中的场面和观念已经不算新奇和进步了,但在五十年代福特的态度其实已经有微妙动摇了,门框的隐喻,千里追凶被《皮绳上的魂》致敬了。
门框取景,洞口构图,剪影的使用,摄影极出色,英雄最终落寂;但依旧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且大悲与大喜的剧情交叉着行进,有点抽风式的感觉。
开头。从室内向室外的逆光摄影,站在门口弟媳的背影,摄影机慢慢推出,直到男主角出现在视野里。结尾。同样的构图和明暗反差,大家各自平安而归,男主角站立门口,转身而去,门渐关上电影谢幕。约翰·福特下意识的将电影屏幕比作一张门,而观众的我们透过这张门的边境,眺望荒野据身于文明。
7。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总是有白人至上的感觉,虽然历史是这样,真正的西部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不过看杀强盗总比杀印第安土著来的舒服。
在这个喜剧的背景下,我真的被这部电影的主题搞晕了,是想拍韦恩一个人的电影,漂泊的西部孤胆侠,还是要拍一个思考种族矛盾的片。两方面都不怎么鲜明。不能回家的漂泊用门来表现,种族矛盾是本片主要基调,但通篇的笑点让我茫然了。就当摄影教科书吧!
这片似乎沾染了Film Noir的怅然,焦虑和偏执。Debbie是另一形式的Femme Fatale,如同Film Noir常见的俄裔美人一样沾染了异族气息。沙漠骄阳如同水银灯一样吞噬着人物的心智。这也是莱昂内所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