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说这些谁会在乎。
我看到评论,没有什么提到明末的事,回应最多的评论里说什么百姓都顺从地剃了发,对他们来说什么朝代不重要,因为对老百姓来说什么朝代都一样活,还说什么水太凉同学是为了少死点人,是悲悯才降清。
首先,满清不是中国,满清和日本唯一的区别在于日本没有成功,不然你们今天歌颂的不会是康乾而是大东亚共荣圈。如果清朝是中国,还说什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呢。
当年,秋瑾,鲁迅,章太炎,徐锡麟,蔡元培的那光复社纲领就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百姓没也没有“顺从地剃发”,当时明朝百姓反抗之强烈,我说了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信。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清朝就是中国,反清就是不识时务,是守旧,明亡清兴不过是朝代更替。
满清入关中国人口下降了80%,蒙古整个准噶尔部落被屠光,满人忌惮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人,于是把千万蒙古人的人口一直控制在40万。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广州大屠杀……
太多了,太多了。这些屠杀下来,都是“无一降者”
拿江阴来说吧,有一首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当时清军:24万人;江阴:士民17.2万,城破之时,江阴的妇女都抱着孩子在井边排队。妓女都以先死为荣。
无一降者,无一降者。
当你们知道了这些之后,你们真的还能淡定的说钱的选择很正常么?
不知道当年的烈士知道现在的汉人说他们不识时务会作何感想。
你们都是汉人,你们就没有怀疑过,少数民族都有民族服装,而汉人却没有么?
我是学生,我发现没有老师给我讲过汉族的民族英雄是谁,没有人告诉我汉族的传统是什么,汉族的节日是什么,汉服的祖先是谁。可是历史课本上却写着56个民族之一的满族的祖先。不觉得奇怪么
这样正常么,这样公平么。
看了柳如是,我想你们有些了解明末的情况吧。明中期,心学发展,越到晚期,中国当时的思想非常发达,非常开放。有兴趣的人推荐你们了解一下《明夷待访录》,里面提到了内阁,议会等等。
放一个清朝历史专家,纪连海老师讲的清朝,你们看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http://tieba.baidu.com/%CC%C6%CB%CE%C3%F7/shipin/play/95e244d28346069eae01958a如何用电影呈现一段复杂的历史,如果按陈寅恪那样用细致缜密的考据功夫来做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好发挥想象力极尽虚构之能事。但虚构的重点在哪儿,如何虚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所以,它与当时的真实历史是两码事,我们只能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谈。
为了让纷繁复杂的历史清晰地呈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减法,不用太多刻意的描绘,而用“对比”这简单的方式就让人物性格更加明朗。于是,在这部电影中,处处可见“对比”之处:
1、陈子龙与钱谦益的对比。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商业片,那就必须照顾普通观众的口味,将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的爱情作为主线,时代、战争、乱离只是作为背景。陈子龙虽潇洒飘逸却畏惧人言,钱谦益满腹文章又挑战世俗,一个年轻,一个年老,柳如是对二人均情深义厚,让人感慨。后期钱谦益与大木(郑成功)又形成对比,一个对清廷俯首称臣不能满足柳如是做梁红玉的心愿,一个誓死抵抗与柳如是的大节心心相映。
2、柳如是与青楼姐妹的对比。刚出场时,青楼姐妹在众文士面前极力表现,柳如是端庄矜持却最终赢得花魁。在爱情中,柳如是的坚贞气节、女性意识的觉醒又是导演格外推崇的,这在钱谦益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一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对比,前面是柳如是在青楼的姐妹夜晚出嫁,新郎官畏畏缩缩、姐妹们大失所望心情复杂的情节。
3、钱谦益与当时文人、高官的对比。在众多文人雅士在青楼观看女子表演定级别时,钱谦益却在独饮闷酒大喊“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与钱谦益同时期的人物着墨并不多,但他们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承担爱国责任与乐享儿女私情的对比无时不在,他们成为钱谦益抉择时的对照。如钱谦益献城后,阮大铖略带伤感地请他做当世田横立志抗清,之后又通过茶馆老板之口道出阮大铖的结局:降清后做了大官又被杀——钱谦益抉择的复杂性凸显了出来。
说到此处,突然感到,这部电影虽然想表现柳如是的女性意识觉醒,但电影的结果让是让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在消费柳如是,几个床戏镜头倒没什么,但钱谦益将酒倒在柳如是的裸背上用布满胡须的老嘴舔舐、在柳如是裸背上作画,这不可能是历史中钱谦益的性趣,而恰恰是导演刻意或者强制加进去的消费品。另外,柳如是给水兵鼓舞士气,用的理由是敌军将戕害美人,自古英雄爱美人,官兵们都是英雄所以要为了保护女人奋勇杀敌——让观众一方面受到气节的鼓舞,另一方面得到意淫的享受。它表面上是想做女性独立自由的文章,却逃不脱男性主导的审美意识的牵绊。
结尾的穿越情节更是我不能接受的,这明显是流行电视剧的桥段,大有狗尾续貂之嫌。
几天前看了国产电影《柳如是》,也还有些感慨:电影无疑是让人失望的,柳如是这个人身上是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的,有民族衰亡时秦淮河的变迁,有商女深知亡国恨,有世俗礼教的逼迫,甚至陈寅恪写下《柳如是传》时还寄托了自由之思想……就算再不济也还有她与钱谦益二人生时不离不弃、死后墓穴相望的情爱吧?然而电影最后却装模作样地感叹了一句:“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去生命中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几句话倒是有些文艺范,但仅仅只是编剧的文艺范而已——实际上,尽管柳如是也文艺着,却并不是那些虚无缥缈、无病呻吟的概叹,她其实是有脾气的:她会怒斥丈夫的变节:“公不死于乙酉,而死于今日,不已晚乎?”在被逼自缢身亡时仍给女儿女婿留下遗书:“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绝不轻放一人!”其怨其怒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总觉得柳如是的心中总是满盈着一种意气——有正气、侠气,也有怒气、怨气。前面两个气是出于她自身的境界和气节,后面两个则是出于她的出身不容于俗世以及对士林学人的失望。电影中虽然也偶有表现,却总是被一股脂粉味道和太过飘摇的节奏给遮盖了——这是电影里,而在实际之中,柳如是的这股意气却被残暴、巧妙的各种力量给覆灭了。最近,北大钱理群有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法,我想,这个说法刚好也适用于吞灭柳如是节气的那一群男人。
几天前和朋友聊天说道:中国人其实是最聪明最狡黠的,凡事都可找到理论依据,而且理直气壮,要前行时说兼济天下,不作为时说老庄无为,老年人斗少年人时说传统道德长幼有序,少年人斗老年人时说进化论……后来又加上辩证法、“黑猫白猫论”和国情论,至此已是无敌了。
其实从柳如是的遭遇来看,中国人并不是到如今才这样“智慧”的,她的丈夫钱谦益就是这样一个杰出代表:李闯还没攻下北京时,他可以大谈世道时运、国家兴亡,但一谈起正事了又因私怨拍案而起;兵临城下时还信誓旦旦要自杀殉国,城真破了,他在船上却说:“不想死,水太凉了,如何下得去?”倒气得柳如是只身投水;她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时似是对于繁文缛节一笑置之,但要去清廷做官时又给自己安了一个“传承周礼”的使命……反正他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借口,贪生怕死在他而言是感慨“百姓何辜”,在多铎下令剃头、众皆汹涌时,钱谦益实在不好找依据了,他的表现干脆就是:“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剃光头发)辫而入矣。”钱谦益当时作为“江南文宗”尚且如此,其他人似乎自不必说,如另一位“江左大家”龚鼎孳之前也是哭喊殉国,后来活得好好的他说:“我本欲死,奈何小妾不肯。”我觉得当年这些所谓大儒们的表现,并不会比今天那些官员的言行少一点无耻。
柳如是的名字是取自辛弃疾词《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我想,大概她后来不会再认为“青山多妩媚”了,因为国破山河坏,而且那些自称要守护山河的男人们纷纷剃头换衣服到新政权做官去了。而众男人估计也不会看她妩媚“如是”了,因为她映照出了他们的无德、无节、无耻。当年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写下诗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嘲笑文臣武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明末,对于名臣大儒们的那一丝冷笑,已经挂到了一个青楼女子的美丽脸上了!
如果说柳如是只是一面镜子,以一介女流映照出众男人的丑态倒也罢了。只是她不能只作为一面镜子,而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一个棋子了。当钱谦益受淄川谢陛案的株连下到牢里时,钱家亲朋族人无一人出头,只有柳如是一人散尽家财救钱出狱。而当钱谦益去世后,这些族人则蜂拥而出、逼迫柳如是交出良田、财产,不断逼迫索要,甚至扬言:“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毋代赀饰……”于是,当年明亡时秦淮河的水都没淹死投水的柳如是,最终被丈夫的族人逼得投缳自尽。满清野蛮的铁蹄之下,尚且还有她栖身之处,但面对这样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她却无活命之途。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而我想问的是,难道是如今才如此培养吗?
影片的开头,一副泛黄的挂画上,一个女人冷眼睥睨着这个世界,她的衣服上的装饰隐隐泛光,但衣服和脸庞却是遥远的。一个女人从这幅画面开始了她一生的诉说。
故事的明线是秦淮名妓柳如是一生的情感波折,在情感故事背后,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乱世文人的两难抉择,历史宿命下的个人的无能为力,这些主题在此起彼伏的昆曲中交叠,欲说还休,使电影又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处咋看来很突兀的“穿越”,使一部本来一本正经的古装片瞬间集体穿越,场景转换到一个现代的展厅里,可能是一个关于名妓柳如是的主题展,在柳如是画像的注视下的展厅里集中了影片中出场的主要人物,他们若有所思又无从起。我不认为电影结尾的这个现代场景是像《步步惊心》里关于前世今生、客观的历史夹缝中关于个人的某种可能的印证。我以为,结合电影的开端,这个结尾有着更为深远的意蕴,是一个经历过由色到空的轮回的女人(墙上挂着的柳如是),对那些穿着现代服装依旧在红尘中辗转的人的注视,墙上的女人也如这群现代人一样,有过生动的人生,但最后,也只成为墙上的一副挂画,冷眼看世间。那么这群现代人呢?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其实结局已然明了。“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地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无法明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是柳如是最后的旁白,其意境与《红楼梦》里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入空”的色空轮回类似。柳如是一生辗转红尘,那么多的情,那么多的色,最终都随风而去,只留下一副泛黄画卷,情情色色最终都成空。
如果没有结尾的现代场景,可能电影就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着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才子佳人、乱世文人元素,但如果加上最后一个场景,那就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而已,故事之外还有深意,是一种由色入空的虚无观,一种在时间流逝中个人的无所去从之感。若按照穿越来理解的话,最后一个场景和整个影片的气质是格格不入的,我不相信导演或是编剧会这般脑残地自我摧残。
相比那些大片的喧嚣,《柳如是》显得低调而平静。万茜饰演的柳如是作为秦淮名妓初看的确不够妖艳,但从整个影片来看,作为一个才艺双全、柔中带刚的角色,万茜的那份清丽和淡然确实很符合这个角色。秦汉演的钱牧斋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基本符合我心目中的钱谦益的形象,唯一倒胃口的是只顾着念台词的冯绍峰,出场不到两分钟,陈子龙的形象瞬间被毁╮(╯▽╰)╭。影片也不乏美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柳如是和钱牧斋的洞房之夜,比较含蓄的香艳,洞房的画面之后接着便是对一朵盛开的洁白的荷花的特写,让人浮想联翩,还有竞选花榜时寇白门随风飘摇的玫红色的纱裙,柳如是夜下清唱的画面,曲美,人更美。
给五星,力荐。
没有双龙戏凤,没有狗血剧情。正经,太正经了!!!像纪录片一样靠谱的片子,除了台词稍微有点违和之外,无可挑剔!这样的片竟然有人打一分,那《金陵十三钗》你打多少分啊?
秦汉的普通话和剪辑的顺序有些违和。万茜的气质很舒服,蛮有味道。昆曲片段听出惊梦,寻梦,拾画。还有一句春来何事最关情,查了一下是阮大铖的燕子笺。,身段表情过得去。妆容服饰比较考究,明代气息浓厚。画面的季节感和光影很出彩,相濡以沫的爱情。不过柳如是的结局隐去了。结尾有匠心。
在当今的国产片里,能有一部认认真真讲故事的电影极为难得。虽然俗套无比的海报、略为出戏的对白、糊里糊涂的剪辑和不知所云的结尾几乎毁了这个片子,但古朴典雅的布景、演员庄重出色的表演和制作班底认真拍电影的态度使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女主角万茜酷似章子怡,却更加稳重大方。这个演员值得关注
哪有评论的那么差劲.
拍的太轻了。不过类似的电影要多拍。
清新之风,如今还有这种很认真拍历史传记的真是太难了。
清新,朴实,有真情,值得一看,如果大陆的剧都能把明清风物拍到这个水准,我也就知足了。
每个电影都是一个世界,每首歌曲都是一段恋情。我可以看取千部电影听取万首歌,却只有一段生命供取自由挥霍。
中文系女文青先与同学始乱终弃,然后考上研究生跟导师搞在一起
对比那些华丽的巨制,本片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
一位多次出入红灯区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妓女越来越不懂风情”。往日青楼中的性情女子便成了他到不了的过去,现在红灯区只有性而无情,风骚难解,柔情全无。
多亏了柳如是的名头,得以拍一部回顾明末士大夫生活和亡国惨祸冲击的正剧。但编导水平不高,有很多配不上钱谦益柳如是的低水平场景和台词。我看到不少短评说秦汉演技不行,但本片已算是他相对杰出的表现了,至少看到钱谦益投降、剃发的场景都让我揪心。
画面还是挺美的,可再美也是塑料花,塑料花不是花,是塑料。
摄影很美, 江南才子佳人,附庸风雅,万茜的表演恰如其分,好.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末孤岛,乱世选择,尾声处理,很像《廉吏于成龙》的抽回现实 ps.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丑爆了!
故事家喻户晓,主角英才美貌。
优点:万茜很有气质。难得拍的很正经很用心,没讲民族和谐。缺点:不够精致,配角多带猥琐气,柳隐穿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竟然有很世俗的一部分,和文人电影那块,融合得很好。
三星给万茜,一星给还原。太美,一步一摇都像是明代仕女图里抠下来的影像,万茜的脸型,身段,眉眼,烟媚的笑容和克制的泪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流水账一样的剧情也阻止不了我想在这部电影里天长地久的愿望。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钱死之后的故事可能实在文艺不起来吧,终究还是消遣的小片子。这穿越,我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