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漂流

1080P首发独家中文字幕

主演:吴镇宇,谢君豪,蔡思韵,李丽珍,朱栢康,柯炜林,叶童,宝佩如,陈泓宇,余慕莲,张满源,余淑培,陈灼明,胡卓希,黄衍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浊水漂流 剧照 NO.1浊水漂流 剧照 NO.2浊水漂流 剧照 NO.3浊水漂流 剧照 NO.4浊水漂流 剧照 NO.5浊水漂流 剧照 NO.6浊水漂流 剧照 NO.13浊水漂流 剧照 NO.14浊水漂流 剧照 NO.15浊水漂流 剧照 NO.16浊水漂流 剧照 NO.17浊水漂流 剧照 NO.18浊水漂流 剧照 NO.19浊水漂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浊水漂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千言万语,世道如此,约定桥底见。刚出狱的辉哥回到深水埗露宿,遭食环署扫荡清场,家当尽失。他与街友另觅居所,于桥底搭建小木屋相依为命。初出茅庐的社工替街友入禀索偿,但在公义与赔偿来临之前,他们能否挨过寒冬?齐集几代实力演员,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深水埗露宿者如何在狭缝中生存,并为自己争取一丝尊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艾瓦由:前一天月光爱人黄金兄弟国语版人生别牵拖太空异旅悸动超时空犯罪小队永夜长明客家之歌人皮灯笼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父子之路犬饲先生养狗记贝蒂 第一季欲焰狂流神探亨特张中奖彩票菊花村的那些事假小子薄樱鬼真人版仙妮亚·唐恩:不仅仅是一个乡村女孩

 长篇影评

 1 ) 戏魂燃烧的时刻,别有幽愁暗恨生

今夜相逢毋恨晚 /有幸听一曲似仙乐弹 / 你倾出愁恨反觉舒坦 / 月吐清光天际份外蓝——粤曲《同是天涯沦落人》

粤剧名曲《同是天涯沦落人》源自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刚这几句词,被佝偻蹒跚、老眼浑浊的吴镇宇以沙哑的嗓音嘶吼而出——单凭这个画面、这种层次的表演,它就跻身华语电影2021年最值得铭记的片段之一。

我所说的便是,由90后导演李骏硕所执导,汇集了吴镇宇、谢君豪、李丽珍、叶童等一帮老戏骨的电影《浊水漂流》。

影片《浊水漂流》的主角是一群徘徊街边、无家可归的露宿者。影片在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斩获评委会特别奖,并曾先后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和远东电影节,更以12项提名领跑本月即将颁发的金🐎影展。

在我心目中,《浊水漂流》可谓“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这在如今社会现实题材本就不多的香港影坛显得更为罕见;而吴镇宇本人亦参与了《浊水漂流》的投资。

回望26年前,“靓坤”在《古惑仔》里说:“出来混,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古惑仔尚能如此,如今,吴镇宇借电影抛出的问题是:食环署错了,还认不认?

影片中的这句台词,既是电影的题眼,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浊水漂流》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2012年,深水埗区19名露宿者在未被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遭到食环署(食物环境卫生署)工作人员的野蛮驱逐,流浪者的随身家当和财物被当场没收。在一名好心社工的帮助下,一场弱势群体与食环署之间的漫长诉讼随即展开。

但与我们熟悉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辩护人》等聚焦于曲折诉讼过程的电影不同,《浊水漂流》中的维权纠纷并不是故事的主线——影片中的法庭戏仅有一场,以无结果的庭外和解草草落幕。电影的主场景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下那一排简易的木板房,李骏硕关注的是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的群居生态。

露宿者搭建的简易木板房

聚焦于底层人物的心理素描,注定《浊水漂流》不是一部主打戏剧性的常规故事片,或者干脆说它就没有什么故事,有的只是那一张张卑微如尘、栩栩如生的鲜活面孔。在这个时代、你我身边,这样的面孔一直存在、永远存在,只是若非有这样的电影,你大概率不会瞥见他们。

他们分别是:多年沉溺于丧子之痛、刚刚出狱的瘾君子辉哥。

吴镇宇饰辉哥

四十多年前,从越南一路逃亡到这里,如今孑然一身、行将就木的“老爷”。

谢君豪饰“老爷”

因为涉毒屡次入狱、连母亲病故都未能见上一面的木匠大胜。

朱栢康饰大胜

曾经门庭若市的当红“楼凤”、如今韶华不再的洗碗工陈妹。

李丽珍饰陈妹

离家出走八年、并出现语言障碍的青年木仔。

柯炜林饰木仔

积极帮助流浪者维权并努力在生活上照料他们的社工何姑娘。

蔡思韵饰何姑娘

影片中对露宿者的身份背景、前尘往事交代不详,他们何以沦落至此并不清楚。这是它反类型的一点:没什么人物正向转变的弧光。除好心社工外,剩下的都是蹲监嫖赌、五毒俱全。即使不说“全员恶人”,至少也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渣滓。或用片中警察的话说——“垃圾”。

但看罢全片,你并不会痛恨他们,也不会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只会从心底泛起无助的悲悯和沉痛的忧伤。他们的遭遇虽多半“咎由自取”,可也并非奸恶之徒。

在纸醉金迷的钢铁丛林中,何以无法拥有一块容身之地、获得些许喘息之机?纵使是别人口中的“垃圾”,难道就要被剥夺生存权利?——这个问题,电影《老男孩》就曾做出过回答。

2003《老男孩》

这也是李骏硕导演作为严肃作者的表达核心。在没有剧情来推动角色演变的前提下,能够让观众们与一帮“坏人”共情,足以显现一众香江老面孔+演技派无与伦比的表演能力。

老戏骨集体“燃烧”

影片《浊水漂流》的演员阵容强大到能让港片迷泪奔的程度。

汇集有两位金马影帝(《枪火》的吴镇宇和《南海十三郎》的谢君豪)、一位金马影后(《千言万语》的李丽珍)和一位金像影后(《表错七日情》和《婚姻勿语》的叶童)。

而此外,更有凭借《金都》提名金像、金马和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影帝的80后演员朱栢康,凭借《幻爱》获得评论学会奖影后的90后演员蔡思韵。

最耀眼的,当属吴镇宇扮演的辉哥和谢君豪饰演的“老爷”。

而辉哥是所有露宿者中最绝望的一个。

其他人虽已穷途末路,但尚存一线转机。像李丽珍饰演的陈妹和宝佩如扮演的兰姑,就都申请到了政府公屋,即将告别众多街友。虽然巴掌大的公屋不比街头的临时住所更加宽敞,但好歹能远离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生活。

与人交流存在障碍的木仔,固然一时失足,可他还年轻,更有心爱的口琴作伴;沉湎毒品不可自拔的大胜虽无亲无故,至少身体还算康健;就是一脸病容、老朽衰迈的“老爷”也有自己顽强的精神寄托——那个他从未谋面、长大成人的儿子。

辉哥有什么?他唯一的儿子已死了十年。

辉哥悼念去世的儿子

在牢狱和毒品的双重侵袭下,他的心血早已耗干,身体一天天地坏下去。面对差佬那一声愤怒的呼号,已撑不起这具气若游丝的行尸走肉。

这就是那个曾经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大佬”吴镇宇?全片他都保持着这种“身如槁木,心若死灰”的状态,这是他出演过的最绝望的角色。颓丧程度和给人带来的撼动远超《朱丽叶与梁山伯》中惨死的小混混或《一个烂赌的传说》中的亡命之徒。

2000《朱丽叶与梁山伯》

2001《一个烂赌的传说》

只需要神经质般的抽搐与突然滑落的泪滴,蚀骨的孤独和无言的悲愤便扑面而来。下沉到这样的心境,对演员无疑是极大的考验。有此功力的,我暂时只能够想到《废纸板拳击手》中的托马斯·哈登·丘奇。

2016《废纸板拳击手》

那同样是个自暴自弃、充满愤怒的角色,但他并没有辉哥那么绝望——虽然影片刻画的也是衣食无着的街头流浪者,但毕竟还有一抹温情的底色存在。相较于一无所有的辉哥,“废纸板拳击手”找到了那个唯一之人,照亮了彼此的救赎之路。而辉哥的人生却一“黑”到底,至终未渗透进一缕光线。

《废纸板拳击手》

再来说说谢君豪饰演的“老爷”。你可能完全看不出,这个邋遢老头就是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南海十三郎”。

刚出场时“老爷”似乎是这群人里最看得开、最会拥抱“希望”的那个。虽然年纪最长、一口烂牙,却也是笑容最多的人。他会向社工透露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怀念遥不可及的家乡和失踪多年的儿子。“记忆”是他汲取生存养分的终于源泉,因为这与苦难的现实无涉。

但是,当“希望”的转动经年累月到忘记了时间,那就最好让它继续停留在“望”的程度。不确定的“望”一旦化作确定,不论更好还是更坏,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大概是年轻善良的社工并不理解的一点。

生与死的距离有时只是一堵墙、一块屏、一条线。谢君豪在影片中的整个演出,都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走钢丝演员,游刃有余地踩在这条线上。

至于李丽珍,也同样奉献了自当年《千言万语》以来最好的表演。其实“金马影后”的实力在去年的《热血合唱团》中已初露峥嵘,只可惜那个剧本实在稀烂。

而《浊水漂流》中的过气“万人迷”,像是专为她量身定做。她并不需要情节的辅助甚至情感的互动,就能够塑造出这一麻木日久、内心却不乏善良与温柔的角色。

看着她熟练的洗碗动作,想着吴镇宇对她说“曾几何时,他们为你趋之若鹜”的台词,瞬间联想到她“学生情人”的过往标签和私人情感的混乱经历,不由地让人唏嘘。

或许,让影迷更难释怀的是:李丽珍几乎与所有黄金时代的天王巨星合作过,可如今的香港影坛,还剩几次拍电影的机会留给八九十年代风靡万千的银幕女神呢?

《为你钟情》李丽珍与张国荣

《家有喜事》李丽珍与周星驰

其余人物的塑造也都可圈可点:柯炜林演活了一个叛逆、同时旋即“失声”的青年,面对素不相识的街友,他敢交付信任并果断加入其中。

而朱栢康作为街友中唯一拥有技能(木工)的人,却是最怯懦、最自私的一个。相较影片《金都》中邓丽欣那个不成器的巨婴老公,继续“升华”了一大步。

而有一个问题是:老戏骨们能够将演技燃烧到这样的程度也就罢了,为什么连如此年轻的演员都可以精准地传递出这般惊心动魄、无可救药的消沉与绝望?

绝望来源于恨。恨自己的“烂”,更恨这个烂透了的世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

我在开篇提到的吴镇宇所引用的《琵琶行》当中,后面还有这样的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恨”,几乎可以作为影片的主题。当一直“无声”的木仔,在辉哥的幻想当中说出“我不是忧愁,是愤怒”这句话时,我们瞬间就能想到刘德华在《拆弹专家2》中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

2020《拆弹专家2》

当然,与《浊水漂流》“无声胜有声”的愤怒不同的是,《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智齿》中的愤怒是接下来的两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021《怒火·重案》

2021《智齿》

其实,这并不是这一两年才有的事,所谓“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癫狂”之源即是愤怒。而“愤怒”恰是香港电影的特色与底色。想想黄金时代小马哥的台词和《醉生梦死湾仔之虎》当中Beyond的歌词吧。

1986《英雄本色》

《醉生梦死湾仔之虎》插曲《我是愤怒》

而不得不提的,还有1996年的《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巧合的是,那部影片同样也是由吴镇宇出演。而《浊水漂流》的海报上则赫然印着四个大字,“怒宿街头”。从说干就干的“怒火街头”到彻底躺平的“怒宿街头”,历经二十多年的世事变幻,愤怒的模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6《冲锋队之怒火街头》

说回“醉生梦死”的露宿者何以愤怒。以吴镇宇饰演的辉哥为典型:作为一个已经没什么可再失去的人,他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也很不切实际——那就是让食环署道歉。

食环署最终愿给流浪者赔偿但拒不道歉,当所有露宿者都表示接收甚至暗自庆幸的时候,唯有辉哥一人坚持死磕到底。

食环署不道歉的“逻辑”是:我们至多以“人道主义的爱心”为名施舍给你,可要道歉就代表我们做错了,我们怎么会错?尤其是对这样一群“垃圾”犯错?

而辉哥的逻辑是:你别管我们是不是瘾君子、偷渡客、性工作者......我们已经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了代价,而且是非常沉重的代价。如今你错了,你凭什么不认?

社工最终理解了辉哥的抉择

道歉终究比金钱更重要。向道歉妥协,意味着向无边界的权力屈服。既已丧失了做人的条件、做人的能力和做人的乐趣,而剩下的,唯有做人的尊严——就是你侵害了我,必须跟我道歉。尊严即平等,权力即不平等。

但他忘了一点:这个世界从来不平等,甚至早把穷人遗忘。

就像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当真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片中不仅以赤裸的台词将矛头对准房地产的畸形繁荣,并以数次插入的城市空镜头从视觉上加以强化。

吴镇宇接受采访时说:“社会的进步是看你照顾到多少露宿街头的人,不是看你照顾到多少住在山顶的人。”高高在上、疯狂逐利的资本和富人哪看得见地面的虫蚁?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无可跨越的阶级鸿沟横亘在所有人面前。

社工以平视、仰视两个主观视角,反映她和街友眼中世界的不同

社工对街友无疑是充满同情的,可同情虽名“同”情,但归根结底,这情感怎么可能相同甚至相通呢?同情的姿态往往都是向下的,对于那些一贫如洗乃至整个生活都滑向深渊的底层民众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因为在现实中所遭受的一切:歧视、误解,还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恐惧,都与尊重二字相悖。因此,在面对电视台记者的“好心”采访时,辉哥不无讽刺地说道:

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自我满足的廉价同情,就连那些大学生和公益组织概莫能外——他们像阵风一样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给街友们“两周剪一次头发”、体验“他们的生活”,甚至非常不合时宜地送上房屋积木让街友拼装,以“放飞”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这些人以最远观的姿态做着最无用的事。

其实,这两年票房大爆、旨在让观众一哭的电影也都是这种情况,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还不如影片中可供把玩的房屋模型。这就得说回李俊硕导演制作这部电影的思路,以及影片中极尽写实的风格。

与在片场横练出一身本领的老一辈电影人不同,李俊硕这代港产年轻导演,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或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他们受过专业化的电影理论训练,比如像《一念无明》的黄进、《沦落人》的陈小娟、《金都》的黄绮琳、《叔·叔》的杨曜恺。

较之“天马行空”的商业类型片传统,他们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选择关注本土社会和本地人的真实生活。尤其偏向边缘人群体和性少数群体,有着极强的社会性和话题性。

《一念无明》关注躁郁症患者

《沦落人》描绘瘫痪老人与菲佣的情谊

《叔·叔》聚焦老年人的同性之情

因此《浊水漂流》不打算回避严峻的社会问题,更不试图美化现实、留下一个虚假的念想。李俊硕导演的态度是冷酷的直面,并放大底层芸芸众生的真实面貌。

先前讲过,这是一群潦倒落魄的“罪人”,形象并不讨喜,甚至有人会觉得面目可憎。可他们的罪过,全社会是有责任的。

当食环署对这群“罪人”肆意犯罪时,他们有没有为自己讨回公道的权利?这样的人是不是永远该被所有人踩翻在地,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

辉哥心心念念的道歉,最终都没有等到。相反,就连那排“有碍观瞻”的木板房也被悉数铲除,流浪者的“临时家庭”也遭遇土崩瓦解。李俊硕导演不给他的人物选择留一丝余地,也不为观众留一点希望。

希望,希望......多少软弱和逃避假汝之名?而坐以待毙的决绝和愤怒,又有几人能够领会?

在影片结尾处,辉哥与已然回归到家庭、选择当个听话孩子的木仔之间展开了一段幻想中的长长对话。或者说,他在向逝去的儿子倾吐自己的心声。

——“我想这些烂人道歉。我们该怎么和解?我无法和解。”

——“如果你不和解,就是连累所有人。”

——“那就揽着一起死。”

要问为什么死也不离开这一简陋的安身之所,因为“外面不过是个更大的监狱”。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先前郁积的压抑和愤怒终化作冲天的火光。一股毁天灭地、同归于尽的力量汹涌澎湃,其撕心裂肺的力度即便纵览整个香港影史也不遑多让。

电影由是发出它最为强烈的社会批判,亦仿佛辉哥如泣如诉地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言: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无家可归,浊水之下的人生

吸毒是什么感觉?

一个多星期前,我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身上开了一条十厘米的口子,回家时从药房领回了一瓶阿片类止痛药。我吃了两天半左右,后面因为疼痛可以忍受而停止服用,剩下二十多粒就要倒马桶里扔掉。

躺在床上的那两天,最初麻药带来的晕车感疼痛和发热来袭,我的感官处于一种在疼痛的海洋里翻滚,和飘在暖融融轻飘飘风平浪静的海面交替的割裂感受中。当你在风平浪静的时刻,身体虚弱却莫名的舒服,有一瞬间大脑深处会产生一丝想法,如果能一直这样就好了!这大概就是所谓毒品对一个虚弱疼痛中的病人偶然露出的狰狞面孔,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它,同时也看到了在美国许许多多因为生病而合法获得奥斯康定处方最终上瘾的人。两天半后我开始转而服用布洛芬,那种轻飘飘的眩晕感消失了。

我想,吴镇宇演的那种眼神,是不是就是这种感觉?全片看下来,浊水漂流,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片头吴镇宇出狱,街友慷慨请他注射海洛因,一针下去,他半穿着裤子低着头在街头睡着了,瞬间仿佛街角涨起了水,而他在风平浪静的海面漂流,平静过后,是再次沉下,翻滚。

很多观众的疑惑大概就是,为什么要吸毒?许多人不能共情,又或者脑子里冒出些可怜之人必然可恨之类的论调。在我看来成瘾才是底层社会的底色。不管是对心理生理疼痛的瘾,还是活在旧生活里,记忆里的瘾。什么是底层社会,他们注定不是健康的,被飞速运作的现代社会抛弃的人,残疾人,老去的妓女,越战老兵,妻离子散生活失控的中年男人。这些人,单个去看他们,是不被社会需要的,他们没有家人也没有雇主,如一潭死水,在普通人滔滔奔流而过的生活边上沉寂着。不被需要,才可以对空虚的东西产生依赖。阿辉这条故事线,讲的就是生活突然向他伸出被需要的橄榄枝,从而开始戒毒的事儿。

人被需要多么的重要,不管是被自己的尊严需要,还是被街友需要,抑或是被像自己儿子一样需要被拯救的失语青年需要。阿辉这条线的急转直下的,就是从失语青年的消失,和案子提出了和解赔钱但是不道歉开始的。浊水漂流,跟街友搭建新家,为案子奔走和接纳失语青年时的他,是浮在水面上大口吸着空气的,而这些人对他的需要的散去仿佛一个浪把他打回浊水里。我想,为什么要吸毒,就是要抵御虽活着却不被需要,甚至跟正常运作的世界产生不了联系的剩余的生命时间吧?

成为无家可归者

这部片子里,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极其突兀的很西方的视角。如何西方的?我讲一个在西方社会与无家可归者相遇的故事。

在我还在纽约住的时候,家附近有一栋无家可归庇护所,被当地人反对,主要是华人,因为他们嫌弃那些无家可归的小孩入驻公立学校拉低他们的平均分,以及这个庇护所的存在拉低本地的房价,他们在周末要去庇护所前抗议。熊孩子当时买了一大包玩偶,想要当天去送给住在那个庇护所的孩子们。因为他无法接受有人在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家”门口大肆抗议他们的存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来自西方人的反应,它不是解决当前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关照作为人类的尊严。

后来因为参与了一些救助活动,慢慢了解到了很多情况。原来在纽约,一个人是很容易无家可归的。租房要有好的信用,要多交至少两个月的定金等等,单单这两项,就能让很多低收入者失去住所。而更加有趣的是那一栋庇护所里,40%的无家可归者其实是有工作的。我猜,在地价更为可怖的香港,可能更加容易被主流社会拉下,变成无家可归者。只要有了最开始那一跌,许多人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在这段故事里,社工何姑娘,就是那个突兀的西方视角,一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更关注他们尊严和感受的人。这个角色在街友群像里尤其有意思,她是他们与正常社会之间的连接口。他们甚至通过何姑娘去管窥正常社会怎么运作。她的视角是在群街友之外的,但是她又深潜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作为正常社会的代言人,何姑娘建议状告政府。在这件事上,群街友们是为了利益,阿辉是为了寻找作为人的目的,有尊严和被需要。何姑娘是为了什么?她只是作出了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里有屋住有工作以及没犯过事的正常人解决纠纷的正常反应。去法院告,法院会受理的,坏人会为他们做过的事付出代价。赔偿!道歉!她至始至终只是支持去告他们,其实是没有想过结局的,她不习惯尊严可以拿来被牺牲,也不会想到状告错误方竟然需要赔上尊严。她觉得自己在帮忙,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对这件事情是无力的,没有结论的。

何姑娘她坚信正确的这种西式人文关怀,大厦倾塌于于老爷的死亡。为一个无家可归者寻找亲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文关怀,却让苟活多年的老爷萌生死意。那么老爷为何萌生死意呢?又是因为他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者。自从他从正常社会掉了下来,进入了无家可归者们的新秩序,他失去了亲人的联结,失去了跟故乡的联结,甚至失去了无事就不会花钱坐车去的除了蜗居地外与香港其他地方的联结。所以不能以正常社会人的想法来揣度他的想法:比如找到亲人,恢复联系,见面,搬离街头。他回望作为正常人的人生的失败,变得更害怕回归正常社会。他对死产生的心动,是从儿子的视频中提到接他过去重逢开始的。他作为一个无家可归者,无法为儿子提供正常社会中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并且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让儿子蒙羞 ,让他在放下寻找儿子这个心结的同时,产生了需要了结无家可归者这个身份的想法,无家可归的尽头,大多不是回归正常社会,而是消亡。而阿辉的死,也是同样的道理。意识到自己戒毒也好,积极上街头反抗也好,他没做错什么,但是正常社会就是不会把他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都吃不饱的人,被默认应该选择赔偿金,他不可能得到尊严。

拆迁的故事

说香港底层人,又是个拆迁的故事,中间还有一段灵魂人物的死亡和做法事的场景,一定让人会联想到“笼民”的。当然拿这部“浊水漂流”做比较是对新人导演大为不公的。我记得看完“笼民“我当时的感觉是:哦,原来张之亮不只是一个还好的商业导演,应该是一个一流导演,群像塑造和镜头让人难忘。但是在电影技巧之外,我喜欢的“笼民”浮在表面的轻飘飘的戏谑,四两拨千斤,更带出了后头的不寒而栗的现实和对笼这个主题的冷峻隐喻。这部片,很明显的看得出还是更依赖主演们的演技,并且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中规中矩的使劲儿,导演要说的倒是踏踏实实的讲完了,就是少了一点灵光,多了道德的束缚。

说实话我把这部分归结于前面说的带了一点西方视角导致的,总有点逃不脱好像如果要说一个这样的故事,西式的是应该怎么说的那种框架。寻求公正而不得,最后自灭,这事儿你是不能去调侃的,悲中那是不能见一点别的情绪的,没有幽默,没有错愕,没有阴差阳错,连道具金鱼都是要安排的明明白白给谁养的,仿佛是要要求观众提高到某个道德水平去端着审视的。“笼民”里面它虽然也是要表达一件bad ending的事儿,但是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带着一种亚洲式的狡黠。它表现绝望不是黑压压过来然后就没了,而是虽知无法反抗,但是还要怒极反笑,精神上占据一下最后的高地,再而竭的。这样反而达到的效果是,它把要毁灭的东西摧毁了,然后还容你再蹲在上面粗俗的啐一口痰,你的视角是跟地面齐平的。

所以我还是有点可惜,美术做得那么到位,演出那么到位,粗口还那么地道,就是看完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嚼嚼的,回味的,后劲儿还是回味几位主演的演技为主。特别是何姑娘那个角色,作为那个突兀的存在,就彻底沦为旁观者。而很多人看完以后,也只能共情何姑娘这样的旁观者。

 3 ) 白日焰火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亚细亚的孤儿

人生的困顿大抵就如失眠。除了求之不得的黑甜,实在是时不当令。犹如若是白日,睡不着也不至于过分焦虑。却正因为万籁俱寂,辗转反侧就会有点不安。

一点不安,可以燎原。

《浊水漂流》就是r足以燎原的一点不安。

看这个电影不免会想到很多香港电影:

一九九二年的《笼民》;

二零零一年的《麦兜故事》;

二零零二年的《金鸡》;

二零二一年的《杀出个黄昏》;

很多很多,甚至可以把整个时代的香港电影都列上去。但至少还是要提一下两部电影:

一九九六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一九九七年的《南海十三郎》。

前几部是因为同样聚焦了风雨飘摇甚至无力风雨飘摇的香港;后两部则是因为亦在本片出演的两位优秀香港演员:吴镇宇和谢君豪。

电影聚焦的是流落街头的露宿者。说是流落露宿,到了晚上总要片瓦遮头。本没有瓦的地方,纸箱破铁,还是要搭出一角。但是这个一角毕竟不在荒山野岭,有碍观瞻,不利开发…种种合理之下,便是这片瓦也岌岌可危。

而这个过程,又在一场没有被告知的清理中,丧失了证件、被褥、锅碗瓢盆等等私人物品。清理方的理由这一切都是垃圾,被清理方却抱紧差点被抢走的合影近乎呜咽:照片上的人是我?怎么能说这是垃圾。

车声隆隆,露宿者看着自己的家私扬长而去,他们变得更为一无所有,他们甚至连呜咽的力气也早已丧失殆尽。

于是他们求助社会义工人员,诉求道歉,诉求赔偿。而在过程中,被告知要证明自己的身份证怎么能证明是自己的。

种种不平,终于逼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何至于此。

这些露宿者里的一部分都是吸毒者,更有很多人属于刑满释放人员。大部份都已经没有家人,也谈不上固定收入的工作。

问题进一步图穷匕见:

为什么要露宿街头?

为什么要吸毒?

为什么要被捕?

为什么?

面对诘问,只能喃喃:

我们希望被赔偿。

我们需要被道歉。

吴镇宇扮演的角色去拜祭亡子,被管理人员告知福牌费用需要续费;

谢君豪扮演的角色通过视频聊天对着儿子说:你不用回来看我。能够这样说话已经很好。

由于他们曾经扮演的“靓坤”和“十三郎”,竟有时空流转的浩叹:

如何看这些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的故事?

当然是等二十年后,乃至更久。

在深夜里无声叹息,自然就会反复问为什么?肯定会有追悔,肯定会有不甘,肯定也终将在半梦半醒,无力睡去。

终将连被焦虑所馈赠的失眠,一并失去。

问题并非与答案共生,犹如昨晚脱下之鞋,今日未必又能穿上。

电影没有像他的前辈们那样给出答案,即安上一个峰回路转的尾巴。电影就如人生那样,人终于还是不在,在散场之前,在下一部电影还没有开场之前。

电影里吴镇宇笑着对李丽珍说:

她没有当年的你漂亮。我们当年有钱了就想来找你,恨不得把工资都给你。

李丽珍笑骂:

当年事,莫再提。

整部电影都在“莫再提”的氛围里从不得不鸣复归于寂。

犹如那个老者在风中鼓琴而歌,大家围坐而泣,围坐而唏嘘不已。但歌毕竟还是会唱完,大家又要面对明天。

还有数不清的难题在明天等待,也许反而算是慈悲。犹如白日焰火,虽然不比夜景中熠熠生辉,但也是点缀在苍穹之上,有所不同。

这一点不同,就如一点不安,足以燎原。

2022.03.10 5:00

 4 ) “这一定是你一生唯一次,站在了比别人高的地方”

镜头给到夜晚辉哥和穆克两人站在钢梁上俯瞰到处都发着光的城市的时候,我想到了这句作为标题的歌词。

某一天辉去祭拜死去的儿子,却突然被告知供奉的神龛已经逾期一个月。他付不起租金,只好跟老板卖惨自己过去的十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刚刚释放的他身无分文。

离开时辉哥转头看到穆克正偷走一个馒头,那一刻,他是否想到了死去多时的儿子?总之他去了戒毒所,号召一同流浪的大伙向政府抗议。

不过, 对大多数人来说顾好自己本就已很难,何谈什么抗争呢。不是所有人可以像何女士一样有的选择。

现实往往是我们选择了和解,选择拿着2000港元灰头土脸从深水埗走人。

有人就这样流浪流浪然后死去,有人住进了砖头砌的房子里暂时不用再面对这一切。而辉和他的几张木板拼凑成的蜗居,在不知名的夜晚燃烧殆尽。

 5 ) 为什么能到7.6?

前40分钟还在耐心看,后面基本全部三倍速,整部电影,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就是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正向的情绪价值。

1.香港确实是个神奇的地方,在国内这么多的城市,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街友”聚集在一起。

2.香港的福利制度真是好,给这些 街友 分配社工,免费分发食物。

3.主角为什么是吴镇宇?不应该是社工小姑娘吗?没有她整部戏怎么串到一起?

4.演员们的演技没问题,我觉得导演很有问题。如此关注社会边缘问题,为什么不去拍纪录片?让大家更真实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

5.上一个让我看得这么难受的片子叫《无名》

我非常认同一个豆友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好的导演,你的作品至少要先让大众看得舒服,然后再夹带一些私货。

6.记得之前有人说,奉俊昊很懂大众的审美和嗨点,所以能拍出批判上层社会的《寄生虫》。挥舞批判的大旗,含泪在影院中收割底层民众的票房。

都是写底层人民的生活,这个片子的票房应该不会很好吧。

7.社工小姑娘回到家,站在她八米宽的阳台前陷入了沉思。

就这个镜头,我一下子想到了《寄生虫》

 6 ) 一些小筆記

看完十小時總結了一些東西

1.深水埗

感覺香港很多優秀的電影都不是談整個香港而是單獨著重去描寫一個街區/區域,這也許才是真正的歸屬感,而不是“香港”

2.絕望情緒

香港人的恐懼本身是什麼?不用明說

3.切入視角-街友(擁有遊移視覺)

這個雖然沒有做得太好,但其實已經靠近了,導演沒有把事件具體放大,而是在事件中提純出自己的視角,他不去探討具體訴求是什麼,因為這些直接看新聞就可以了,而是用影像和自己的切入角度,這個方法對了,就差不夠鋒利而已。

關於香港電影我近年實在很恐懼,一是很多新導演的電影語法都太過混亂,這也許對普通觀眾沒有影響,但對我來說是很影響觀感,這與我一直研究的影像方向有關,繼而是話題性,我是非常討厭話題先行的電影,這對我來說一點殺傷力都沒有,因為話題背後是什麼?人啊,重點不放在人身上有什麼意義?拼貼式的把事件剪貼在一起沒有意義。而濁水漂流就沒有出現以上問題了。繼而是影像上使用了比較平實的手持,這完全跟影片中他們的身份符合,這個不過多解讀,最感動的是全片沒有使用一些弄巧成拙的構圖(與劇情不符,或是沒有系統的畫面),所以一部電影如果觀感做好了,那麼就成功了一半了,剩下就是導演的切入角度是否足夠深入和鋒利了,而這一點就是唯一不太滿足的地方,很多人物都點到即止或是突然在過程中突然與主人公鏈接斷裂,使得人物立不住,導致越到後面對人物的動機也開始產生懷疑。

最後最後還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看到一個導演的成長軌跡,他並沒有出道即巔峰,而是留足了空間,到第二部就已經把空間填了一大部分,第三部第四部呢?非常期待了,也期待自己能夠盡快拍出自己的作品吧

 短评

在事实层面打转,没有新闻来得详细和深入,也没有艺术来的动人和隽永。空有左派的热情和热切,看得出同情心,但就和何姑娘一样,一种青春期式的对社会问题和边缘人群的关切和爱。这完全不同于《抱歉,我们错过了你》中的那些人,这其中的角色引发不了我的同情。最动人的一幕或许是夜晚塔吊看夜景,塔吊是底层人的摩天轮。

1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翌日,香港某报纸角落里刊登一则新闻:“昨日夜间,深水埗公路桥下一棚屋不慎起火,造成一中年男子身亡。相关部门正加紧清理全港棚户区,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同时也望广大市民朋友积极检举周边存在火灾隐患的棚屋,举报热线00852-****……”

13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HKIFF 躺在文化中心门口的露宿者们会知道里面正在演关于他们的电影吗?

17分钟前
  • 伊恩桑
  • 还行

4/4/2021 @ 文化中心 [hkiff]。對比起麥路人的掛羊頭賣狗肉,濁水漂流這種無力感才是現在進行式的香港。”政府做L錯野唔L駛道歉呀?!”

22分钟前
  • KLY
  • 推荐

安得广厦千万间,每人赔偿两千元。

2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我不是忧愁,是愤怒” 跟《拆弹专家2》应当互为姊妹篇,结局导向看似很虚无主义,但实际上也给了一种可以解决的现实解答,因而理性的愤怒看上去更加忧愁。吴镇宇真的跟以往角色都不一样,一个非常无望却又倔强的中年沦落人,而与之搭戏的谢君豪、李丽珍、朱柏康、宝佩如也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角色本身设定也独到地非常有嚼头,构建了一个独到且复杂多种文化混杂的小社会,谢君豪还贡献了全片最大泪点的独角戏。蔡思韵作为这个社会之外或是之上的视角,其实角色本身跟《幻爱》好像没什么不同,反倒算是在故事之外又一个难以揭示的谜底。柯炜林则充当了全片灵魂人物的位置,在某段意想不到的出场,补全了社会和父子关系之间的链接……在这群演员之间构建的群戏和情感表达,都让整部电影即使有一些结构问题,还是会被情感充实填满升华。精彩!

32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好过翠丝太多了 但另一方面 翠丝的不好尚能归咎于幕后黑手 这一部就…… 有想法 但整体很散 节奏太慢了 拖拖拉拉很长 导演不喜欢离地地去描绘底层人民 但不幸的是自己也走不进真实自然 看得出导演对柯伟林有很多爱 大胆猜测他cast以及拍柯伟林 就是在当(拍)自己演出 感觉太像这么想的了 吴镇宇就很明显不是年轻导演能很好控制的演员 太想拿影帝了吧 蔡思韵……well 希望广大香港导演不要沉迷蔡思韵 谢谢

34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HKIFF. 3.5星。主題先行了,對這班露宿者現狀的呈現是挺有真實感的。但我覺得片子沒有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他們為何成為露宿者,這導致角色多少缺乏信服力。坦白講,裡面每個人的經歷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你想讓他成為載體的「底層人」或者「少數群體」身上,把主角換成單純的出獄者或吸毒者都可以有這些經歷;但是沒有家人沒有房子與選擇長年露宿街頭應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級,這點可以說完全沒有體現。映後談導演和蔡思韻(啊現場她的男粉真多)提到何姑娘是一般人與露宿者之間有「距離」的「同行」關係的體現,而這部片子也確實止步於這個距離了。P.S. 吳老濕(您還是出品人啊喂)和阿豪一個都沒來,追星失敗,摔!!又P.S. 剪輯的名字裡有麥曦茵。

37分钟前
  • 烏滌非
  • 还行

IFFR2021.吴镇宇无疑是亮眼的,但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角光环,而将香港其他的底层群体遮蔽。群像里的其他人,仍旧性格鲜明,生活得有理有据。也正基于此,影片不刻意煽情却催人泪下,充满切肤感却又极尽客观。影片借人物之口,批判“只想听悲惨故事的媒体和大众”,而它真正做到了不卖惨。历史遗留问题的造化弄人,也是个体尊严的高傲倔强,外部生存空间的挤压,内里的自卑更将他们推向社会边缘,《浊水漂流》体现了电影介入现实的正确方法。

42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啊谢君豪和吴镇宇演的真好,他们在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还是选择再梦一次。无力感,无力感,无力感。漂浮的,游离的孤魂野鬼们,是不需要来处和去处的。我也无力,无力共情,因为我们所在的环境,离讨论这样的话题都还很远很远。

47分钟前
  • 推荐

左派影人魂仍在,只是甘神父已不再唱国际歌。

51分钟前
  • 飞越紫罗兰洲
  • 力荐

坦白說低於預期。對抗性大前提下被「善良」/「良善」化的露宿者使很多敘述的可能被遮蔽了,再加上剪輯和節奏的問題,整部片子顯得有些含混。散場,香港文化中心外的地下通道有很多無家可歸者,這種影片敘述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使觀眾對他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呢?我是懷疑的。與其額外加上越共之類的信息做暗示,不如花多點心思講好故事。

56分钟前
  • 还行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值得愤怒?” “那为什么你还要硬撑下去?“我干了什么错事?我要讨回一个公道!”“你不和解就是连累所有人”“那就揽着一起死吧”

5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HKIFF亚洲首映。荒谬的是,散场结束后不少粉丝在熄灯的剧院外等待导演演员,举着灯牌激动地合影,里三层外三层自拍他拍,连连发出嬉笑惊呼。而午夜时分飘着毛毛雨的尖沙咀,蜷缩在剧院门口黑暗一角的三四个流浪汉似乎是被吵到了,翻了个身继续睡去了。无意指责演员,演员刻苦努力技艺精湛,却只需要饰演短暂一段时间的流浪者,但这对于真正的流浪者却是长达一辈子、宛如片尾永无止境燃烧的木屋般唏嘘日常。明星何以成为明星?流浪者何以成为流浪者?如果你有被这部电影打动到,面对现实,我们值得为之努力的还有更多事情

1小时前
  • 断音律
  • 推荐

【鹿特丹2021】取材于真实事件,剧本表演摄影音乐美术化妆各方面都非常稳的港片,已经能想象到本片横扫明年金像奖了(唯一对手可能是《智齿》)。吴镇宇和谢君豪无疑都奉献出了影帝级表演,前者从表情神态到动作姿势,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邪魅,取而代之的是流浪者的绝望与卑微,后者则与《拆弹专家2》里的反派判若两人并且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得益于导演之前的记者经历,影片不卖惨不煽情,而是真正为底层人作传,在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合谋下,这群流浪者如同蝼蚁一样逐水漂流,时刻上演着成人版《何以为家》——愤怒而绝望——这是以流浪者为代表的所有香港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

1小时前
  • 天马星
  • 推荐

關注的人物和詳盡的資料搜集都值得肯定。不過這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主線,一頭一尾和權力的對抗線根本沒寫夠,中間又插入太多話題和群戲副線,這種做法一方面讓一些角色顯得過於表面不夠深入,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很多段戲到喉不到肺,不時有拖沓和浮光掠影之感。吳鎮宇有幾場戲表演得不錯,但多數場口其實都很overact,他這幾年的表演常常沒有分寸感沒有人提提他嗎?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可以对标张之亮的“笼民”,都是前半段萍聚后半段飘零,不同的只是笼子的有形与无形。深水涉是属于穷人的地方,连这里都开始高楼林立,穷人又能睡哪里?导演用平实的镜头讲述街头瘾君子的随波逐流,天为被地为席,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吴镇宇和谢君豪的演技很让人信服,而天桥下吹口风琴的清瘦少年是电影唯一的光亮。结束在燃烧,狠好狠好...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比翠絲有了巨大進步,露宿者群像比麥路人好很多,不是消費話題之作,所以還是值得鼓勵的。整體比較散和拖拉,表演不太穩定,能感覺到導演hold不住演員,人物刻畫也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繼續深入。很努力去接近真實但又顯得有點假,作者和露宿者的真實距離可能就像片裡蔡思韵那間豪華公寓和天橋下木板房的距離。但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拍下了變化中的深水埗區,每個景都是我很熟悉的地方,看到甘神父來客串很驚喜。最有趣的大概是每個從文化中心看完首映出來的人,只要走進地道,就能碰到真正生活在那裡的十來個露宿者,他們用家當圍住一張張床墊,角落裡整齊排放了一個個行李箱。他們不會知道自己的生活變成了故事被放上了大銀幕,用電影作為關懷在那刻變得尤其像創作者的一廂情願。

1小时前
  • 偏时差
  • 还行

全片充满绝望的气息,没有美化街友,只是纯粹的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结尾直接把电影拉到另一个高度。另:明年金像影帝请在吴镇宇和谢君豪中二选一

1小时前
  • 山河故人
  • 推荐

是与食环署和解要那两千元赔偿,还是为露宿者公道要一个道歉。深水埗是穷人的地方,建这么多豪宅让穷人住哪里。金鱼这么不好养都养得活,为何却不能在忧伤的社会养活自己。这不是忧伤,这是愤怒,愤怒你我只能在浊水里漂流。吊车升空,天上下的是藐视权贵的尿液。桥洞大火,路过的大巴却不会为此停下。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